1、论语论语解读解读里仁篇里仁篇第四第四 【题解】【题解】本篇取本篇取“里仁为美里仁为美”句中的句中的“里仁里仁”两字为篇名。两字为篇名。上篇重点谈上篇重点谈“礼礼”,本篇重点谈,本篇重点谈“仁仁”,“礼礼”是是“仁仁”的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表现形式,“仁仁”是是“礼礼”的内核。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的内核。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谈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谈“仁仁”,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
2、富贵,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富贵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仁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为规范的要求。为规范的要求。【原文】【原文】41 41 子曰:子曰:“里仁为美里仁为美(1)(1),择不处仁,择不处仁(2)(2),焉得知,焉得知(3)(3)?”【注释】里【注释】里这里可以看为动词。居住也。处这里可以看为动词。居住也。处上声,音上声,音杵,杵,chch,居住也。知,居住也。知论语的论语的“智智”字都如此写。这一字都如此写。这一段话,究竟
3、孔子是单纯地指段话,究竟孔子是单纯地指“择居择居”而言呢,还是泛指,而言呢,还是泛指,“择邻择邻”、“择业择业”、“择友择友”等等都包括在内呢?我们已经不敢肯定。孟等等都包括在内呢?我们已经不敢肯定。孟子子公孙丑上云:公孙丑上云:“孟子曰: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便是指择业。因此译文于便是指择业。因此译文于“仁仁”字仅照字面翻译,不实指为仁人字仅照字面翻译,不实指为仁人。【译文】孔子
4、说:【译文】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德,怎么能是聪明呢?”【解读】本章是孔子的环境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解读】本章是孔子的环境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的条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可忽视的因素。“里仁为美里仁为美”。如果不选取有仁爱风俗的地方,是。如果不选取有仁爱风俗的地方,是不能算一个明智的人。不能算一个明智的人。“孟母三迁择邻里孟母三迁择邻里”的故事,就说的是孟子的故事,就说的是孟子
5、母亲为小孟子选择环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选择温柔敦厚有仁者之风母亲为小孟子选择环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选择温柔敦厚有仁者之风的人作邻居。推而广之,交朋友也应该选择道德学业比自己高的交的人作邻居。推而广之,交朋友也应该选择道德学业比自己高的交往,便于自己随时向朋友学习,见贤思齐。往,便于自己随时向朋友学习,见贤思齐。【原文】【原文】42 42 子曰: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1),不可以长处乐。,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仁者安仁(2)(2),知者利仁。,知者利仁。”【注释】约:贫困。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为自身修【注释】约:贫困。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知者利
6、仁: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养的需要。知者利仁: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利益,他便实行仁德。”【解读】本章谈【解读】本章谈“不仁者不仁者”和和“仁者仁者”处世的区别。处世的区别。“不仁者不仁者”,应属于,应属于“小人小人”,“鄙夫鄙夫”,
7、卑贱之人。为什么不仁,卑贱之人。为什么不仁者不能久居困厄艰难的环境里,也不能长处快乐之中呢?由者不能久居困厄艰难的环境里,也不能长处快乐之中呢?由“不仁者不仁者”的心态、性格决定。从心理学角度讲,小人或鄙夫心性浮躁。孔子的心态、性格决定。从心理学角度讲,小人或鄙夫心性浮躁。孔子“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只有仁者才具有乐山而又宁静只有仁者才具有乐山而又宁静的品德。诸葛亮说的品德。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以至远。”意思是非宁静者无以意思是非宁静者无以“处约处约”,也无
8、以,也无以“处乐处乐”。因其浮躁,。因其浮躁,即便是与他们共事,即便是与他们共事,“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之,无所不至矣”(阳货篇)。害怕失去,便不择手段,这种患得(阳货篇)。害怕失去,便不择手段,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便是小人心理状态。克服这种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患失的人,便是小人心理状态。克服这种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应用什么药方呢?用应用什么药方呢?用“仁仁”。你不论是仁者也罢,智者也罢,均需用。你不论是仁者也罢,智者也罢,均需用“仁仁”。尽管仁者或智者对。尽管仁者或智者对“仁仁”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不同
9、,“仁者安仁仁者安仁”是把仁作是把仁作为道德本体论,作为一种发自于内心的修养,智者是把仁作为一种道德为道德本体论,作为一种发自于内心的修养,智者是把仁作为一种道德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各个方面,尽管各取所需的程度不同,但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各个方面,尽管各取所需的程度不同,但均能以均能以“仁仁”作为行为规范。作为行为规范。“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从批评否定角度谈;,从批评否定角度谈;“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正面肯定角度谈。一反一正,对,从正面肯定角度谈。一反一正,对“不不仁者仁者”既有批评规劝,又从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
10、人既有批评规劝,又从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人“诲人不倦诲人不倦”精神的体现。精神的体现。【原文】【原文】43 43 子曰:子曰:“唯仁者能好唯仁者能好(1)(1)人,能恶人,能恶(2)(2)人。人。”【注释】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注释】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汉书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注孝明八王传注引东观汉记说: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引东观汉记说: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孔子曰,孔子曰,惟仁者能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人,能恶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我认为我认为“贵仁者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所好恶得其中”,正可说明这句。,正可说明这句。【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
11、某人,厌恶某人。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解读】本章谈仁者是非曲直观。【解读】本章谈仁者是非曲直观。“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也是孔子对人评判的标准。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孔子对人评判的标准。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人之生也直人之生也直”。一个能判断是非的人,绝不是好好先生。一个能判断是非的人,绝不是好好先生“乡愿乡愿”一类,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诺诺的人,一类,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诺诺的人,“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德之贼也”。所以孔子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能
12、公开的讨厌人。所以孔子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能公开的讨厌人。同样的意思,孔子又换了一个角度去强调:同样的意思,孔子又换了一个角度去强调:“众恶之,必察焉;众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说他好的时候,要做调查研究,都说他坏大家都说他好的时候,要做调查研究,都说他坏的时候,也要调查研究,最恰当的标准应该是的时候,也要调查研究,最恰当的标准应该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篇)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篇)”,“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引杨伯峻注)。(引杨伯峻注)。【原文】【原文】44 44 子曰:子曰:“苟志于仁矣
13、,无恶也。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注释】苟:如果,假如。恶(【注释】苟:如果,假如。恶():坏。):坏。【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解读】本章谈积善和积恶。【解读】本章谈积善和积恶。“仁仁”是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志于道,据于德,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于仁,游于艺。”人一心向善,恶便会减少,善积则恶消,所以说:人一心向善,恶便会减少,善积则恶消,所以说:“苟志于仁矣,无恶矣。苟志于仁矣,无恶矣。”4.5 4.5 子曰: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1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释】贫与贱【注释】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不以其道得之“富与贵富与贵”可以说可以说“得得之之”,“贫与贱贫与贱”却不是人人想却不是人人想“得之得之”的。这里也讲的。这里也讲“不以其道不以其道得之得之”,“得之得之”应该改为应该改为“去之去之”。译文只就这一整段的精神加。译文只就这一整段的精神加以诠释,这里为什么也讲以诠释,这里为什么也讲“得
15、之得之”可能是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可能是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必再在这上面做文章了。恶乎必再在这上面做文章了。恶乎恶音乌,恶音乌,w w,何处。,何处。“恶乎恶乎”卽卽“于何处于何处”,译文意译为,译文意译为“怎样怎样”。违。违离开,和公冶长篇离开,和公冶长篇第五的第五的“弃而违之弃而违之”的的“违违”同义同义。【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
16、,怎样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同在。”【解读】本章是孔子的富贵观,或财富观。他认为对财富和显贵地位【解读】本章是孔子的富贵观,或财富观。他认为对财富和显贵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性,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欲欲”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问题,是哲学的问题,孔子将其对财富地位的追求确定为人
17、的本性,问题,是哲学的问题,孔子将其对财富地位的追求确定为人的本性,表明他对财富问题的基本看法。他又说:表明他对财富问题的基本看法。他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吾亦为之。”财富只要能追求,即使为人执鞭驾车,他也会干。孔子财富只要能追求,即使为人执鞭驾车,他也会干。孔子得意弟子子贡,也是一个恪守忠信而又善经营的高手,孔子赞扬子贡得意弟子子贡,也是一个恪守忠信而又善经营的高手,孔子赞扬子贡说:说:“亿(臆)则屡中。亿(臆)则屡中。”预测经营行情时,常常猜中,频频得手,预测经营行情时,常常猜中,频频得手,直至结驷连骑,富甲一方。这与后世的汉儒以及程朱理学的观点颇不
18、直至结驷连骑,富甲一方。这与后世的汉儒以及程朱理学的观点颇不一致,他们认为人应该一致,他们认为人应该“损欲损欲”,“禁欲禁欲”,进而达到,进而达到“存天理,灭存天理,灭人欲人欲”,“尽去其私而全德尽去其私而全德”。人不应该有私欲,这与孔子的财富观。人不应该有私欲,这与孔子的财富观相去颇远,孔子主张有私欲,求富贵,赞同相去颇远,孔子主张有私欲,求富贵,赞同“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但他却,但他却不赞成私欲无限制的膨胀。不赞成私欲无限制的膨胀。“临财勿苟得临财勿苟得”,他要求,他要求“不以其道得之,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处也”,即君子,即君子“临财取之有道临财取之有道”。同理,。同理,“贫与贱,人
19、之所恶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与贫贱所欲所恶,取与不取,得与不得,以什么为标准呢?富贵与贫贱所欲所恶,取与不取,得与不得,以什么为标准呢?以以“仁仁”为标准,须臾不得离仁。为标准,须臾不得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于是,颠沛必于是”。匆忙流离之间都不能离开。匆忙流离之间都不能离开“仁仁”,“仁仁”在这里表现的含义是什么呢?在这里表现的含义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这就是文中的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这就是文中的“仁仁”,这也是文中的这也是文中的“道道”,“不以其道不以其道”的的“道道”,即,即“君子去仁君子去仁”之之“仁仁”。“仁道仁道”的含义在这里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为的含义在这里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为“己欲立即己欲立即立人,己欲达即达人立人,己欲达即达人”,从消极方面看,即,从消极方面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前者对富贵而言,后者对贫贱而言,前者对富贵而言,后者对贫贱而言,“立人立人”也罢,也罢,“施人施人”也罢,以也罢,以“仁仁”、“道道”为衡量标准
21、,为衡量标准,“仁仁”、“道道”的标准,具的标准,具体为体为“立人立人”、“达人达人”、“施于人施于人”,但还应有一个更具体的标,但还应有一个更具体的标准,这标准便是准,这标准便是“时中时中”、“用中用中”,恰当而已,从一个更低的角,恰当而已,从一个更低的角度看,便是度看,便是“不损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不损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4.6 4.6 子曰: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
22、未之见也。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注释】尚【注释】尚动词,超过之意。矣动词,超过之意。矣这个这个“矣矣”字用法同字用法同“也也”,表示停顿。盖,表示停顿。盖副词,大概之意。副词,大概之意。【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
23、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见到罢了。”【解读】本章谈【解读】本章谈“仁之易仁之易”。“好仁者好仁者”和和“恶不仁者恶不仁者”理解较难,表面看,可以理解为理解较难,表面看,可以理解为“好好仁德的人讨厌不仁德的人仁德的人讨厌不仁德的人”,这是主谓结构作,这是主谓结构作“未见未见”的宾语,是两的宾语,是两个人。实际上应该将个人。实际上应该将“好仁者好仁者”和和“恶不仁者恶不仁者”看成并列结构,作看成并列结构,作“未见未见”的宾语,是一个人,并列结构与后文恰好相接,构成双起双的宾语,是一个人,并列结构与后文恰好相接,构成双起双承式的结构关系
24、,层次清楚。承式的结构关系,层次清楚。“好仁者好仁者”和和“恶不仁者恶不仁者”,讲的是一,讲的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礼记个人的两个方面,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说:表记记载孔子说:“无欲而好仁者,无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无欲而好仁者无欲而好仁者”,“仁以为己仁以为己任任”,仁德发自于内心,无私无欲而好仁。,仁德发自于内心,无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无畏无畏”也是由也是由“无欲无欲”而来,而来,“无欲则刚无欲则刚”,“刚刚”则则“无畏无畏”。因此我们说:因此我们说:“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
25、”,是一个仁者的两,是一个仁者的两个方面,前者无欲于内,后者无畏于外,两者又内外相接,因果相承。个方面,前者无欲于内,后者无畏于外,两者又内外相接,因果相承。因此,因此,“好仁者,无以尚之好仁者,无以尚之”,意思是,意思是“内心好仁德的人,没有什么内心好仁德的人,没有什么比用仁德要求自己更高的。比用仁德要求自己更高的。”“”“好仁者好仁者”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无以尚之无以尚之”,无以出其右者,一切以仁德为最高标准。无以出其右者,一切以仁德为最高标准。“无畏而恶不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是追求仁德的起码标准,也就是无畏者才能使是追求仁德的起码标准,也就是无畏者才能使不仁德的东西不施加在我的头上,不
26、仁德的东西不施加在我的头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人。”“”“好仁者好仁者”是责己,责己则严,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是责己,责己则严,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无以尚无以尚之之”,“恶不仁者恶不仁者”是责人,责人则宽,仅仅是是责人,责人则宽,仅仅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身”,是一种消极的宽恕之道。不论是对自己做到,是一种消极的宽恕之道。不论是对自己做到“无欲而好仁者无欲而好仁者”,“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还是做到,还是做到“无畏而恶不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对求,对求“仁仁”者来说,者来说,都有难易两个方面的问题。说求都有难易两个方面的问题。说求
27、“仁仁”之难,难于上青天,孔门弟子三之难,难于上青天,孔门弟子三千,孔子只称赞了颜回一个人,也仅仅是千,孔子只称赞了颜回一个人,也仅仅是“三月不违仁三月不违仁”,其他弟子一,其他弟子一概未曾以概未曾以“仁仁”许之。许之。“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智者可治天下,仁者可辞高官,勇者可蹈白刃,然而实行仁德却是难而智者可治天下,仁者可辞高官,勇者可蹈白刃,然而实行仁德却是难而又难的事。说求又难的事。说求“仁仁”之易,因为之易,因为“仁仁”发自于本心,发自于本心,“我欲仁,斯仁我欲仁,斯仁至矣。至矣。”犹如孟子所说,犹如孟子所说,“为长者折枝(挠
28、痒痒,或做按摩),非不能为长者折枝(挠痒痒,或做按摩),非不能也,不为也,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不能也也,不为也,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不能也”。“有能一日用其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力于仁矣乎?”圣人发出折枝之感叹!不是做不到,圣人发出折枝之感叹!不是做不到,“非不能也非不能也”,而,而是不用力去做,是不用力去做,“不为也不为也”。孔子孔子又说:又说:“我还没有见到实行仁德而力量不够的人我还没有见到实行仁德而力量不够的人”,也说的,也说的是行是行“仁仁”之易。说其容易,是指之易。说其容易,是指“仁仁”可以从生活琐事些微细小可以从生活琐事些微细小处入手。说其不容易,求处入手。说其不容易
29、,求“仁仁”须日积月累,毫不懈怠,几十年如须日积月累,毫不懈怠,几十年如一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任重道,任重道远,又的确不容易。远,又的确不容易。文文中三次出现中三次出现“未见未见”一短语,第一次未见。未见好仁者以仁责一短语,第一次未见。未见好仁者以仁责己,恶不仁者以恕责人。第二次己,恶不仁者以恕责人。第二次“未见未见”。未见责己恕人以求仁而。未见责己恕人以求仁而力不足者。第三次力不足者。第三次“未之见未之见”,是对前两次,是对前两次“未见未见”内容的总结。内容的总结。反复申说反复申说“前者呼,后者应前者呼,后者应”,“
30、往来而不绝往来而不绝”,行文章法整严;,行文章法整严;圣人浩叹求仁之艰难。圣人浩叹求仁之艰难。4.7 4.7 子曰: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注释】仁【注释】仁同同“人人”。后汉书。后汉书吴佑传引此文正作吴佑传引此文正作“人人”(武英殿本却又改作(武英殿本却又改作“仁仁”,不可为据)。,不可为据)。【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
31、样式的人了。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解读】【解读】本章谈本章谈“闻道之难闻道之难”。“道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人、做事、做学问,不论做什么,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人、做事、做学问,不论做什么,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死而无憾,可见对规律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死而无憾,可见对规律性把握的重要性。孔子说:性把握的重要性。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命。”所谓所谓“天命天命”,也是指能够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了,换一个角,也是指能够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了,换一个角度说,道之不易得。度说,道之不易得。4.8 4.8
32、子曰: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解读】【解读】本章谈本章谈“闻道之难闻道之难”。“道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人、做事、做学问,不论做什么,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人、做事、做学问,不论做什么,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死而无憾,可见对规律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死而无憾,可见对规律性把握的重要性。孔子说:性把握的重要性。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命。”所谓所谓“天命天命”,也是指能够把握事物的
33、规律性了,换一个角,也是指能够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了,换一个角度说,道之不易得。度说,道之不易得。4.9 4.9 子曰: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注释】【注释】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商议了。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商议了。”【解读】【解读】本章谈本章谈“忧道不忧贫忧道不忧贫”。“志于道志于道”与与“华衣美食华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不是绝对对立的。,在孔子的思
34、想中不是绝对对立的。不是说不是说“士人士人”或或“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志于道志于道”,一定要粗衣糙食,一定要粗衣糙食,穿得破破烂烂,而是要求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穿得破破烂烂,而是要求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恶衣恶食恶衣恶食”为耻;而应该做到,为耻;而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而正焉。”一面做一面做“志于道志于道”的追求工夫,一边又不能宁静自守,的追求工夫,一边又不能宁静自守,追求华贵与富丽。这种修道不专,用心不一,巧言论道,心有旁鹜追求华贵与富丽。这种修道不专,用心不一,巧言论道,心有旁鹜的人,不能与之相谋而成大事。孔子
35、对子路的赞扬也说明了这一观的人,不能与之相谋而成大事。孔子对子路的赞扬也说明了这一观点,点,“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子罕篇)意思是穿着破旧的衣袍,和穿着狐皮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篇)意思是穿着破旧的衣袍,和穿着狐皮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感到羞耻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4.10 4.10 子曰: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注释】适,莫【注释】适,莫这两字讲法很多,有的解为这两字讲法很多,有的解为“亲疏厚薄亲疏厚薄”,“无适无莫无适无莫”
36、便是便是“情无亲疏厚薄情无亲疏厚薄”。有的解为。有的解为“敌对与羡慕敌对与羡慕”,“无适(读为敌)无莫(读为慕)无适(读为敌)无莫(读为慕)”便是便是“无所为仇,无所欣羡无所为仇,无所欣羡”。我则用朱熹集注的说法。比我则用朱熹集注的说法。比去声,去声,b b,挨着,靠拢,为邻。从孟子和以后的一些儒家看来,孔子挨着,靠拢,为邻。从孟子和以后的一些儒家看来,孔子“无必无无必无固固”(9.49.4),通权达变,),通权达变,“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唯义是从,叫做公孙丑上),唯义是从,叫做“圣圣之时之时”,
37、或者可以做这章的解释。,或者可以做这章的解释。【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解读】【解读】本章孔子谈灵活性。本章孔子谈灵活性。前人对这一段文字,重视程度颇不够充分,前人对这一段文字,重视程度颇不够充分,“义义”是孔子对事是孔子对事物评判的又一重要标准,一条标准是物评判的又一重要标准,一条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游于艺(述而篇)。”这是一条以仁德为主线的标准,表现其这是
38、一条以仁德为主线的标准,表现其为原则性。另外一条则是为原则性。另外一条则是“义义”。“义义”则表现其为灵活性,也则表现其为灵活性,也就是天下没有绝对的正确,没有绝对的错误,就是天下没有绝对的正确,没有绝对的错误,“无适也,无莫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之与比。”这是孔子的相对论观。以这是孔子的相对论观。以“义义”为标准,什么叫为标准,什么叫“义义”,“义者,宜也(中庸),义者,宜也(中庸),”“”“行而宜者之谓义(韩愈行而宜者之谓义(韩愈原道)原道)”。这是孔子哲学中两条极有意义的标准,原则性和灵。这是孔子哲学中两条极有意义的标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孔子运用得十分贴切而自然,以后许多
39、章节中多有涉活性相结合,孔子运用得十分贴切而自然,以后许多章节中多有涉及。及。4.11 4.11 子曰: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注释】土【注释】土如果解为田土,亦通。刑如果解为田土,亦通。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古代法律制度的“刑刑”作作“刑刑”,刑罚的,刑罚的“刑刑”作作“?”,从刀井,后来都写作,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刑”了。这了。这“刑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字应该解释为法度。【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小人关心恩惠。”【解读】
40、【解读】本章谈君子小人在本章谈君子小人在“德德”“”“刑刑”“”“土土”“”“惠惠”方面的区别。方面的区别。“君子君子”一般指有德者,一般指有德者,“小人小人”一般指无德者,许多人将一般指无德者,许多人将“君子君子”理解为贵族阶级,理解为贵族阶级,“小人小人”则理解为下层劳动人民,此说不妥。则理解为下层劳动人民,此说不妥。“君子君子”和和“小人小人”的区别在于有德与无德。有位无德者,哪怕地位再显赫也是小的区别在于有德与无德。有位无德者,哪怕地位再显赫也是小人。有德无位者,哪怕人。有德无位者,哪怕“箪食瓢饮居陋巷箪食瓢饮居陋巷”,“疏食饮水疏食饮水”,地位再低,地位再低,也是贤人君子。另外,在理
41、解也是贤人君子。另外,在理解“君子君子”“”“小人小人”对举的句子时,注意不机对举的句子时,注意不机械绝对化去理解。械绝对化去理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是说君子的道德修养要求,。是说君子的道德修养要求,不是说君子不念乡土,不思故里。只是说君子不是说君子不念乡土,不思故里。只是说君子“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志于德志于德”,“依于仁依于仁”,志存高远,唯恐德之不修,志存高远,唯恐德之不修,“恐修名之不立恐修名之不立”,不会专,不会专心一味的去买宅置田,营造安乐窝。君子对形而下的东西,不去刻意追求心一味的去买宅置田,营造安乐窝。君子对形而下的东西,不去刻意追求,不是说完全摒
42、弃,恰当时中而已。,不是说完全摒弃,恰当时中而已。“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同样的道是同样的道理。又如理。又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追求道义,小人一味追,是说君子追求道义,小人一味追逐私利,但并不是说君子必须远逐私利,但并不是说君子必须远“利利”,而不要,而不要“利利”,只是说,只是说“义义”“”“利利”应结合,取应结合,取“利利”以以“义义”,“利利”必须符合必须符合“义义”。4.12 4.12 子曰: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放于利而行,多怨。”【注释】放【注释】放旧读上声,音仿,旧读上声,音仿,f fngng,依据。,依据。【译文】孔子
43、说:【译文】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解读】【解读】本章孔子谈人应该以义为中心,不应该以利为中心。本章孔子谈人应该以义为中心,不应该以利为中心。一切以利为中心的行动,一定招致多方怨恨。朱熹说:一切以利为中心的行动,一定招致多方怨恨。朱熹说:“欲利欲利于己者,必害于人,故多怨。于己者,必害于人,故多怨。”“”“利利”,儒家文化并不是禁欲绝,儒家文化并不是禁欲绝利,而是对利,而是对“利利”有道德尺度的要求,富与贵,有道德尺度的要求,富与贵,“当由道义得,不当由道义得,不当苟取也。当苟取也。”论衡论衡?问孔,不妨人而利己,不损人而有益。
44、问孔,不妨人而利己,不损人而有益。”如若如若“放于利而行放于利而行”,超过,超过“妨人妨人”“”“损人损人”的界线,那就一定多的界线,那就一定多怨。怨。4.13 4.13 子曰: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何?”【注释】何有【注释】何有这是春秋时代的常用语,在这里是这是春秋时代的常用语,在这里是“有何困难有何困难”的意思。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说:的意思。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说:“何有,何有,不难之词。不难之词。”如礼如礼何何依孔子的意见,国家的礼仪必有其依孔子的意见,国家的礼仪必有其“以以礼让为国礼让为
45、国”的本质,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舍弃它的内容,的本质,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舍弃它的内容,徒拘守那些仪节上的形式,孔子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徒拘守那些仪节上的形式,孔子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解读】【解读】本章谈以礼治国。本章谈以礼治国。礼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有多重意义:一是确认等级界限。二是协礼作为一种社会准则有多重意义:一是确认等级界限。二是协调等级关系,它既强调等级,又协调
46、等级。三是法的补充。它和法调等级关系,它既强调等级,又协调等级。三是法的补充。它和法有着相通之处,又有所不同,法具有强制性,礼则属于道德范畴,有着相通之处,又有所不同,法具有强制性,礼则属于道德范畴,它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法律条文无法包括和穷尽的。关于它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法律条文无法包括和穷尽的。关于礼的重要性,礼记礼的重要性,礼记?曲礼阐述较详,而文字也浅显,抄录如下:曲礼阐述较详,而文字也浅显,抄录如下:“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义,非礼不
47、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君子恭敬撙(z zn n 控制)节退让以明礼。控制)节退让以明礼。”以礼治国,治国则易,何难之有,不以礼治国,治国则难,礼以礼治国,治国则易,何难之有,不以礼治国,治国则难,礼多何益。多何益。4.14 4.14 子曰: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
48、知也。【注释】患所以立【注释】患所以立“立立”和和“位位”古通用,这古通用,这“立立”字便是字便是“不患无位不患无位”的的“位位”字字。春秋桓公二年。春秋桓公二年“公卽位公卽位”,石经作,石经作“公卽立公卽立”可以为证。可以为证。【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解读】【解读】本章谈忧立不忧位,忧知人,不忧本章谈忧立不忧位,忧知人,不忧“不己知不己知”。本章两句话。第一句谈本章两句话。第一句谈“位位”。“
49、位位”,即职位,地位,或身份。,即职位,地位,或身份。笔者认为,笔者认为,“位位”有两种,一种是外在赋予的某一种职务职称或身份;有两种,一种是外在赋予的某一种职务职称或身份;另一种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种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常常是有德业者居之。外在的这种地位常常是有德业者居之。外在的地位和心目中的地位能统一为最好;若不能统一,先进德修业,确立内地位和心目中的地位能统一为最好;若不能统一,先进德修业,确立内在的地位,然后再寻找,确定外在的地位。关于对在的地位,然后再寻找,确定外在的地位。关于对“位位”的追求,应该的追求,应该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不应该先外后内,栖栖遑遑而显出浮躁。所
50、以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不应该先外后内,栖栖遑遑而显出浮躁。所以孔子说: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给你外在的社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给你外在的社会地位,而应担忧内在地位的确立。也就是有与外在社会地位相符的德会地位,而应担忧内在地位的确立。也就是有与外在社会地位相符的德业本领,否则,即便有位,也是业本领,否则,即便有位,也是“尸其位尸其位”,德位不相称。真正的,德位不相称。真正的“位位”是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