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谈创造性思维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2了解、掌握设问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一、导入新课被美国Inc.杂志赞誉为“他的创意活力无限”的罗迦费因格,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该公司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企业包括可口可乐、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苹果电脑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他对于创意的思考。二、教学新课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明确:(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2)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2、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3)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2请你结合上述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的论点。明确:(1)拥有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2)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3)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思维须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3请你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本文先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又借别人的言论及事例点明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即积累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及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最后总结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1为什么要确立
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明确: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2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明确: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所举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道理论证。如“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等。【教学提示】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判别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考点,教学中应逐步渗透,通过课文分析,让学生逐
4、步掌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明确: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若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唯一”第4段段尾到第5段:“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第9段到第10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某心理学专家小组得出如下结论”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教学提示】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运用该辞格的句子叫设问句。合理使用设问句往往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5、。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1你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请你列举实例,证明创造性思维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明确:(1)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力,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培养创造性人才,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意义。(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这些重大科技成果,都有赖于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家,可见创造性思维,在当代社会是必须培养的一种思维能力。【教学提示】可引导学生关注当今重大的科技成果以及创新课题,引起学生
6、对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关注。2请你认真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明确:(1)自信,相信自己拥有创新能力;(2)拓宽阅读知识面,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并坚信所有的学习都不会是徒劳无功;(3)不满足于一个答案,理科性质的问题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答题,文科性质的题目更要详尽全面地进行思考;(4)关注生活中的小灵感,勤做笔记,将小灵感与老师或朋友交流,创造发展该“灵感”的可能性;(5)热情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可麻木,对生活充满兴趣,并对感兴趣的事物不断进行探索。3创新思维实践应用。请发挥你的想象,把下列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明确: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一轮红红的太阳。在太阳的左上方,有一座大山,高高的山尖,让我想到了埃及神秘的金字塔,那是创造古埃及光辉灿烂的文明的地方。【教学提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结合实验性学科的创新性特点进行学生的创造力发掘,也可参考“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TTCT)”与学生进行测验活动。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在授课过程中先整体理解,理清行文思路,然后分析论证方法,品味文章语言,最后进行拓展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意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拓展想象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足之处创造性思维仍是抽象概念,文本很难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