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pptx

上传人(卖家):momomo 文档编号:440897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48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农民及其社会特征第四章农民及其社会特征 第一节农民及其构成 第二节农民的社会心理 第三节农民社会行动的逻辑 第四节理解中国农民2概 要3第一节农民及其构成第一节农民及其构成一、农民概念的内涵概念是构成理论的核心要素,对概念内涵的界定及运用常常是构成一种理论 的基础。虽然农民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是统一的,但不同的理论可能赋予农民概念 以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各种农民学理论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都会对农民这 一核心概念有自己的界定,或从特定角度赋予其内涵。正因为如此,农民概念的 内涵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不同的内涵代表着不同的理论倾向,其中主要包 括农民阶级、劳动者阶级、农业文明主体以及农民群体

2、等概念。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农民是指社会中的一种自在阶级(self being class)。所谓自在阶级,是指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社会特征、共同 的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的历史命运,但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归 属于一个阶级,即阶级意识尚未形成,因而是没有组织起来的阶级。恩格斯在论 述德国农民战争时指出:“处于所有这些阶级(平民反对派除外)之下的,就是 这个民族中遭受剥削的广大群众农民。5毛泽东曾运用阶级分析法将世纪年代的农民分为三个不同阶级:小 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自耕农或中农所经营的是“小生产的经 济”,属于小资产阶级,“这一个阶级,在人数上,在阶级

3、性上,都值得大大注 意”。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属于半无产阶级,他们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 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半自耕农、贫农和小手工业 者所经营的,都是更细小的小生产的经济”。“所谓农村无产阶级,是指长工、月工、零工等雇农而言。此等雇农不仅无土地,无农具,又无丝毫资金,只得 营工度日。其劳动时间之长,工资之少,待遇之薄,职业之不安定,超过其他 工人。”资料来源: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6u 农民阶级的界定与划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就是揭示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的不平等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从世界观的角度看,就是要唤醒农民的阶级意 识,为改变自己所遭遇的不平

4、等而采取革命行动。如恩格斯提出:“唤起这个阶 级并吸引它参加运动,是德国工人运动首要的最迫切的任务。”所以,农民阶 级理论代表了明显的实践或行动取向,即这一理论是为了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革 命实践而创立和发展的。在古典经济学特别是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农民属于劳动者阶级,是“对 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有所贡献的”三种阶级之一,这三种阶级是指:()“土地所有者阶级”;()“耕作者、农业家和农村劳动者阶级”;()“工匠、制造者和商人阶级”。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被给予生产者阶级这一光荣称号7二、农民概念的外延农民在农村社会学中是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在运用这一概念时,通常会有特 定所指,即用来指称一个相对独

5、立的群体农民群体,这个群体具有相对固定 的边界并以此而得以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为了更加明确农民群体的边界,有必 要厘清与农民概念较为接近而且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一是“农村人”,二是“农业劳动者”。“农村人”或“乡下人”是与“市民”或“城里人”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居 住、生活在农村或乡下的居民。“农村人”主要是从社会空间角度来划分社会结 构的,农村人与城市人分别是两种社会空间农村与城市的主体构成。8农民与农场工人所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两者之间的边界或差别主要在生产 方式和阶级阶层意义之上,农民和农场工人所从事的劳动虽是相同的,但他们的 生产方式完全不同。农民一般是为家庭而劳动,农场工人则是为农业企

6、业而劳 动。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生产,而且劳动主要为了自给自足。尽管农民中 的雇农也会出卖自己的劳动,但他们主要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或为家庭而劳动。而农场工人的劳动是由企业所组织的,他们主要为了获得劳动报酬而劳动。从阶 级阶层角度看,农民与农场工人属于不同的阶级,农民有着较多共同的社会经济 特征,属于农民阶级;农场工人虽然从事农业,但他们已不具有农民阶级的经济 基础,主要靠为农场或企业劳动维持生计,因此他们已经属于工人阶级,是工人 阶级的组成部分。9三、农民职业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角度看,农民都是一种职业。汉书食货志 记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其中“农”就是指农民,农民是四大职

7、业 之一。现代汉语词典将“农民”界定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由 此看来,农民就是以农业为职业的农村居民。在前工业社会,从事农民这一职业的主要是“播殖耕稼者”,即依靠耕种土 地为人们提供食物的劳动者。前工业社会的农民职业可以说是传统农民(),之所以说其是传统的,主要针对他们的一些特征而言,这些特征主要 包括:第一,传统农民的生产以家庭生计为第一目的,也就是自给自足。第二,传统农民是以家庭来组织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是其职业经营方式。第三,传统农民主要依靠土地、人力和畜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来进行农业生 产。10四、农民身份在现实社会中,农民这个概念不仅有职业的内涵,也代表着一种社会身份。“农民

8、”何以成为一种身份呢?这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这一特定历史 就是指身份制起作用的时代。理解“农民”概念的身份意义,需要了解和认识在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 的身份制。从世纪年代初到年代初,中国在推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 中,实际上也在运用和实施着一种身份制。所谓身份制,就是对个人的身份进行 划分以及把身份作为资源配置标准制度化。如郑杭生提出,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 明显的身份制,“全体社会成员根据制度化的规则,被划分为不同的与职业和其 他社会角色相联系的社会地位群体”。在那一时期,影响显著的身份制主要有 三种:一是阶级身份制,二是阶层身份制,三是户籍身份制。阶级身份制用来标识个人的家庭出身身份,

9、家庭出身成分主要有“地主”“富农”“贫下中农”等,这种划分带有政治的意义,通常用于分配与政治密切相 关的资源,如参军、提干、高等教育等。11在当下中国,对“农民”身份的再建构现象,可以从社会边界()理论的角度去加以理解。社会边界理论认为,在现实社会中通常有多种社 会认同边界,这些边界起着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功能,那些被划定为 外群体的人,往往就是社会排斥的对象,因为人们并未认同和接受其为内群体成员。目前,“农民工”一词虽然被普遍接受,而且其所指的群体也为人们所知,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一名词包含了农民的身份化以及农民身份边界的社会 建构。此外,对农民身份的建构和使用现象,还可从社会歧

10、视()理论的视角去理解。1213第二节第二节 农民的社会心理农民的社会心理一、农民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得以构 成的一种方式。社会群体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的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因而群体成员 也会在相同或相近的生活环境中形成具有一些共性的社会心理特征。农民群体由 于有着较为相同或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而也形成了具有一些共性特征的社 会心理。农民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是指群体意义上的典型特征,主要有:趋同、遵礼俗、顾面子、避风险、重家庭。农民群体的一个具有较多共性特征的社会心理是趋同心理。与求异正好相对 应,趋同就是尽量让自我与他人相同或相似。在趋

11、同心理作用下,农民群体中的 标新立异现象相对少见。农民群体的趋同心理有三个典型的形式:一是攀比心理,二是从众心理,三 是求同心理。14二、农民社会心理的形成社会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农民群体所具有的一些典 型的社会心理特征,自然与这一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虽然农民群体所生 活的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也存在着差异性,但在这些复杂的社 会环境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具有共性的社会元素,它们对农民群体社会心理典型 特征的形成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概括起来,这些基本社会元素主要包括三个 方面:一是村落聚居,二是农耕生计,三是熟人社会。这三个社会元素可以说基 本构成了农民群体

12、社会生活环境的共性与典型性。聚居于村落是农民群体存在和生活的基本形态。村落聚居这一客观形态包含 三个典型意义,或者说在三个维度上影响着农民的社会心理:一是村落的文化生 态特征,二是村落的封闭性,三是村落里的共生与竞争关系。15三、农民的社会认同考察农民的社会认同及其结构,是认识和理解农民群体主观世界的一个重要 视角。从农民的社会认同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民是怎样看待自己、别人和周围 世界的,以及这些主观的认知与他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有怎样的联系。社会认同包含身份()和认同()两个方面。身份是社 会赋予个体的群体类别或归属的标识,如干部、工人、农民,以及富人和穷人阶 层等;认同则是个体对与身份相关的

13、问题的认知,也就是对自己或他人所属群体 的划分与认识,如家族认同、村落认同和阶层认同等。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活动,社会认同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常常发挥着重要 作用。无论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学意义上,认同的作用似乎都是明 显的,因为它关系到人们如何进行“谁是谁、什么是什么”的社会分类。社会认同不仅是一种对社会身份认知的心理过程,也是人的观念世界的一个 维度。在社会认同中,主要包括人们对自我、他人、生活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基本 认识和态度。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认同可能会反映出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态度 和社会行为。1617第三节第三节 农民社会行动的逻辑农民社会行动的逻辑一、社会行动与行动逻辑社会

14、行动()是一个抽象的社会学范畴,是社会学考察个人与 社会关系的重要视角。社会行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与他人进行社会联系中的行为表 现。社会行动并非个人的具体行为,而是由许许多多相互关联的个人行为共同构成的。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角度:一是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二是分析 社会行动的结构,三是归纳社会行动的逻辑。古典社会学偏重于对社会行动意义的理解,韦伯主张社会学要通过理解社会 行动的意义来理解社会是如何构成的。为便于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理解社会行动 的意义,韦伯概括出了社会行动类型论。18二、农民社会行动的逻辑农民是社会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对农民社会行动的逻辑特征的考察和归纳,通常也就成了理解和认识农

15、民及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然而,在关于农民的 社会行动究竟遵循何种逻辑规律的问题上,各种农民学理论有不同观点,而且有 些观点之间还存在激烈的针锋相对,其中“道义小农”与“理性农民”的理论之 争尤为突出。农民的社会行动是否遵循一条普遍的逻辑规则呢?如果是,那是什么样的逻 辑规律呢?在这个问题上,斯科特根据对东南亚农民的暴动和抗争史的研究,提 出了“道义小农”论,即认为农民的行动主要遵循道义逻辑原则,也就是农民之 所以有时候会愿意接受高地租的租地契约,以及农民会不惜生命地起来暴动和抗 争,主要是因为农民的行动选择遵循生存伦理第一的原则。斯科特认为,农民是 道义至上者,而非自我利益至上者。农民的行

16、动以生计需要和家庭伦理为第一动 机。也就是说,农民至少在经济行为方面,遵循着安全第一的逻辑。即何种选择 对他们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是最安全的,他们就会选择它。19三、农民的行动结构与变迁把握农民的行动逻辑,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乡村社会世界是如何建构起来 的,以及农民与社会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因为乡村及整个社会其实都是依靠行动 者的实践才得以构成的。结构与变迁是考察和认识乡村社会及其运行规律的重要视角,对乡村社会结构与变迁的考察,则需要从宏观层面来把握农民社会行动的 结构及其变迁。行动结构通常是从社会系统层面对社会行动的分析和概括,帕森斯将社会行 动结构分为调适、目标、整合和维续四个子系统,意指社会

17、行动是由这四个功能 结构组成的。吉登斯的行动结构化理论则把社会行动结构概括为行动者、实践知 识和行动结果。行动者是行动结构的基点,行动结果即为行动的现实构成,实践 知识是行动者关于行动的知识,在行动者与行动结果之间起着媒介作用2021第四节第四节 理解中国农民理解中国农民一、乡土社会的主体从传统角度来看,农民是组成乡土中国的主体和基础。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里,正是农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农民在农业社会中占据主体位置。传统的 中国农民究竟有什么典型特征呢?乡土本色可以说是传统中国农民的一个突出特征。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 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此可推,传统农民也具有乡土性。费孝通所 概

18、括的农民的乡土本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农民的“乡里乡亲”。即农 民基本都聚村而居,从而构成了彼此熟知的,或者说大家都有“乡里乡亲”关系 的乡土社会。()农民的“土气”。“土气”的意思并非鄙视农民的气质,而是特 指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传统农民在土地上生产,依靠土地所产出的物质 资料生活,死了之后还要埋于土地之下以求“入土为安”。所以,传统农民身上 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22二、农民中国的基层百姓当今的中国农民处于何种发展状态呢?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又表现出哪些显著 特点呢?理解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现实,依然是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 视角。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农民中国的特征,但当代

19、中国农民则在快速的社会 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分化与发展。“农民中国”是美国学者李丹用来概括和总结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农业和农民 研究中的理论观点的词,其中包括斯科特的道义经济论、施坚雅的区域与市场体系 论、技术突破论、农民战争论以及黄宗智的小农过密化论。秦晖从对农民中国的 历史反思视角,将中国农民问题的现实总结为两个基本方面:“第一,农民人数要 减少,第二,农民的权利要提高。”笔者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用农民中国的概念概括了当代中国农民的现状及在向后乡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23三、现代化与小农的困境进入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城镇化在加速推进。年,中国城镇人口 首度超过农村人口。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

20、,未来中国农民将向何方发展呢?究竟 是走向终结还是转变为现代农民?关于工业化、现代化趋势下的小农的发展走向问题,孟德拉斯根据欧洲社会 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农民的终结”命题,认为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农 民及其生产方式都将走向终结。农民终结预言主要基于这样几个理由:一是现代 生产方式由于具有更高效率,从而将取代效率较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二是伴 随现代化的城镇化将取代传统乡村;三是现代化将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农民将走向终结的预言是否适用于中国呢?李培林曾对一个“城中村”的终 结过程进行考察,试图为孟德拉斯预言找到中国经验支撑,即认为伴随着工业 化和城镇化的扩张,村落将不可避免走向终结,而村落中

21、的农民也将随之而终 结。但仅用“城中村”作为例证是片面的,因为“城中村”都是距离城市特别近 的城市郊区农村,因而它们是在城市化扩张中最容易消失的农村。2425本章要点本章要点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考察和研究农民的构成、认同和行动是农村社会学的核 心领域。农民概念有着多样的内涵,既指一个阶级,又代表一个社会群体,同时也是 一种职业。作为阶级,农民属于劳动者阶级;作为群体,农民是生活在农村的人群;作为职业,农民从事的是农业生产。此外,农民在有些社会还被建构为一种身份。农民在其相对特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形成了趋同、遵礼俗、顾面子、避风险 和重家庭的社会心理及观念。农民的这些心理特征与村落聚居、农

22、耕生计和熟人社会 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相对稳定的村落社会空间里,农民形成了差序格局的认同结构。行动的逻辑是指理性人在做出行动选择之前按照一定逻辑原则进行计算的过 程,也就是社会行为决策的动因及过程。社会行动包括三个基本逻辑元素:26()个体行动的驱动力;()群体行动的动力;()社会性行动的合力。农民行 动的逻辑体现在三个行动层次上:在个体层次上,农民行动遵循理性选择的逻 辑。在群体行动层次上,农民集群行为是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由从众和去个性化行 为构成的,集体行动则是被动员的结果。在宏观层面上,农民行动既遵循着乡土 文化的逻辑,同时又与相应的制度安排所设定的行动选择集合相一致。理解中国农民是农村社会

23、学研究的主题之一。从传统角度来看,农民是组成 乡土中国的主体和基础,传统农民具有乡土本色和小农家庭生产与生活两大特 点。当代中国依然是农民中国,农民是构成后乡土社会和新农村的基层百姓。未 来中国农民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续,农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2728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 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护。四、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思考问题 农村社会学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和研究农民?为什么?农民为什么会重家庭?重家庭观念是否会影响农民的公共观念?农民的群体行动有哪些?农民的群体行动为何会发生?中国的小农及其家庭生产方式会终结吗?为什么?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ppt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