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pptx

上传人(卖家):momomo 文档编号:440933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45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章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第九章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一节农村社会分层的维度 第二节农村社会分层的机制 第三节农村的社会流动状况 第四节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2概 要3第一节农村社会分层的维度第一节农村社会分层的维度一、农村社会的职业分化职业分化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谋生手段或所从事的职业出现的差异现象。由 于职业的差异可能会进一步产生其他相应的社会差别,因此,职业分化是考察社 会分层的重要维度之一。农村社会的职业分化现象是指农村社会中的劳动力从事 的职业在类型和性质上所出现的区分和差别,农村社会中的劳动力以往被统称为 农民,所以也有研究将农村社会的职业分化视为农民的职业分化,并认为农民的职业主要受

2、城市化、工业化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多元化、区域差异化的分化。在 传统农村社会,虽然绝大多数人是从事农业的农民,但也有一些人操持着其他职 业如手工业等非农职业。4在 传统农村社会,虽然绝大多数人是从事农业的农民,但也有一些人操持着其他职 业如手工业等非农职业。从职业类型分化的角度看,当前农村社会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大体分为三 种类型:一是纯农业,二是非农业,三是兼业。在农村社会,仍有一部分劳动 力维持着以从事农业为自己职业的状态,他们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在农村 社会从事着农业劳动。专门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也是目前留守在农村社会的主体 成员,他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大体有三种形态:一是维持着小规模的家庭农业耕

3、作与经营,主要在自家承包的耕地上开展农业生产。二是农业大户的生产经 营,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家庭的农业生产规模。三是合作化的农业生产,主要通 过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开展合作化的农业生产。就纯农业职业的从业现状而言,大多数从业者是农村老年人、妇女。在经济收益水平上,他们的收入水平一般 处于较低的状态。5农村非农业的从业状况是农村社会职业分化的集中体现。农村社会的非农从 业者主要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农村从事非农业者,如干部、教师以及各种工商 业者;另一种是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非农业,如大量农村外出打工者在城镇各行 各业从事多种非农职业。农村社会并非仅由农民构成,而是由农民与其他非农职 业者共同构成的社会有机

4、体。即便在一个小小的村落社会里,也一直存在着一些 非农职业者,如小商贩、手艺人等。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非农职业也可以说是当 前农村社会职业分化的一种新常态,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过程 中,农村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农村劳动力对不断提高的经济收入水平 的需求,加上市场的日益开放,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离开农业,到城镇劳动力市场寻求非农从业机会,由此也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农民工”群 体,这一群体中已有大量人员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在城镇从事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商业等各种非农职业。农民兼业现象也是农村社会职业分化的一个突出表征。在向外流动的农民

5、工 群体中,也还有一部分并未彻底地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他们既在农村维持着家庭 农业生产,同时又在农业之外兼营其他职业或在农村兼营手工业、商业和服 务业,或到城镇打工。6u 二、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u 阶层分化是指社会结构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在资源获得、权力和地位等 方面的层级差别,亦即社会结构形成高低不等的层级群体。对社会结构的层级分 化与不平等现象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强调用阶级分析法,如以往将农村社会分为 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阶级。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则提出阶层分化主要有三 个维度:一是市场机会和收入的分化,二是权力的分化,三是职业和社会声望的 分化。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已有

6、了新的特点。u 首先,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并非全是依靠农业生产的农民,农民的范畴已有了新的拓展。u 其次,农村社会空间结构已非静态的单一结构,而是已演变为向农村之外伸 展的动态结构。u 最后,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改变了既有结构,但并未形成固化阶层。7就社会分层的一般原理而言,一个社会的层级大体可分为上层、中上层、中 层、中下层和底层,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各个层级的构成亦即涵盖的比例会有所 差别。对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的认识,也可以从农村社会的层级结构视角出发,考察和了解不同层级所占比重以及不同层级的构成情况。8三、农村社会分层的主观维度社会分层或不平等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并非仅仅从某个客观维度就可加以

7、把握和理解。虽然一些客观的维度和标准是认识社会分层的重要视角,但社会 成员的主观认同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分层维度,因为主观维度更能反映出社 会成员对阶层分化的主体性感受、认知和态度,也能反映出社会阶层分化的相 对性。如果按照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来划分社会阶层,中国社会的阶 层结构就会呈现出倒“丁”字形。构成倒“丁”字一横的主要是广大的农民群 体,由于他们的教育、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的综合分值较低,且所占比例较 高,所以他们构成了社会的底层大众。然而,如果从农村居民的主观阶层认 同来看,则并非所有农民都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的底层,那些客观的指数测量与 农村居民的主观认同之间是有差异的。例如,从对农

8、村社会的抽样调查情况看,农村居民对自己所属阶层的主观认同似乎并未显现出倒“丁”字形 结构特征,由此表明社会分层的客观维度与主观维度存在较大差异。将自己认同 为社会底层的农民只是一部分,所占比例为,而更多的()农民 则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中层。农民对目前自己所属阶层的主观认同,呈现出“五边 形”的结构特点。910第二节第二节 农村社会分层的机制农村社会分层的机制一、再分配机制与农村社会分层再分配机制是人类社会进行利益和资源分配的基本制度之一,是由公共权力 部门集中社会主要资源和直接生产的产品,然后在全体范围内进行集中统一分 配。农村社会的分层状况及动因,归根到底还是与利益和资源分配关系最密切。作为一

9、种社会分配制度,再分配机制自然也构成农村社会分层的一种动力机制。如泽林尼认为,社会分层或不平等存在于任何制度之下,但在不同的制度条件 下,社会分层机制是不同的。在再分配经济制度下,不平等主要是由再分配制 度形塑的,市场机制提供的开放机会可能有助于降低不平等;而在市场经济制 度下,不平等则主要是由市场机制造成的,再分配机制会对不平等有缓和 作用。中国农村在集体经济时代,社会分层主要受再分配机制的影响。在农村社会 内部,由集体也就是生产小队集中统一分配口粮,由生产大队统一核算工分值,然后按工分分配社员的劳动收入。在一些主要生活用品如布、糖等的供应上,则 按照计划实行凭票供应。在这一计划式的再分配机

10、制的作用下,农村社会内部基 本上达到了平均主义的平等状态,阶层分化并未出现。所以在这一时期,再分配 机制对农村社会分层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消除了内部的分化和差别,实现了内部的 平均主义。11作为一种社会分配制度,再分配机制自然也构成农村社会分层的一种动力机制。如泽林尼认为,社会分层或不平等存在于任何制度之下,但在不同的制度条件 下,社会分层机制是不同的。在再分配经济制度下,不平等主要是由再分配制 度形塑的,市场机制提供的开放机会可能有助于降低不平等;而在市场经济制 度下,不平等则主要是由市场机制造成的,再分配机制会对不平等有缓和 作用。中国农村在集体经济时代,社会分层主要受再分配机制的影响。在农村

11、社会 内部,由集体也就是生产小队集中统一分配口粮,由生产大队统一核算工分值,然后按工分分配社员的劳动收入。在一些主要生活用品如布、糖等的供应上,则 按照计划实行凭票供应。在这一计划式的再分配机制的作用下,农村社会内部基 本上达到了平均主义的平等状态,阶层分化并未出现。所以在这一时期,再分配 机制对农村社会分层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消除了内部的分化和差别,实现了内部的 平均主义。12二、市场机制与农村社会分层按照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市场机会、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是衡量阶层分化 的三个核心依据。市场机会指的就是个人在市场上所占有的地位,主要包括拥有 的资源、收入状况和消费水平。在农村社会分层中,居民所得到

12、的市场机会的差 别虽然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形成机制,那就是市场机制 的作用。所谓社会分层的市场机制,是指市场通过自由交换的方式来配置不同资源和 分配不同经济收入而产生社会阶层分化或社会差别的过程及机理。在市场经济 中,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个人可以在市场交易中获 得相应的资源和收入。但由于个人在资本存量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获得的市场机会也就出现了较大差别和分化。因此,尽管市场机制的作用是 在完全竞争和自由交换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由此也就更容易造成社会差别。按照 市场机制的逻辑,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需要对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进行有效的 激励;而

13、要实现有效激励,就要通过资源配置和在利益分配上有差别地对待。不 过,市场机制并不仅仅只有导致社会不平等的作用,在有些情况下也具有缓和社 会不平等的功能。当开放的市场能够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时,也就能为 消除绝对贫困、缓和社会不平等起到一定积极作用。13三、农村社会分层的混合动力机制三、农村社会分层的混合动力机制按照分配动力学的理论,社会资源和利益是由一些力量通过某种作用方式分 配到每个人那里的,由此也就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动力机制的,不同的人在这一动 力机制的作用下,得到了不同的资源和社会地位。那么在农村社会分层中,究竟 有哪些力量会作用于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呢?是再分配力量还是市场的力量,抑或

14、 还有其他力量?关于社会分层的动力问题,再分配论和市场转型论往往倾向于把 驱动社会阶层分化的力量归结为其中的一种,然而在社会现实中,阶层分化和社 会差别的形成并非由某一种力量所造成,而是由多种力量混合在一起影响所致。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混合动力中的主要成分和构成结构有所不同。在集体经济 时代,国家、集体的再分配力量在农村社会分层混合动力中是主要力量,而社区 的文化力量和个人的能动性也是农村分层动力的构成部分,只是其作用没有再分 配力量那样显著。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市场成了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混合动 力系统中的主要构成,但政府的政策力量、社区的文化力量以及个体的能动性依 然在农村社会分层中具有一

15、定的影响力。在农村社会分层的混合动力中,自然条件也是一种重要动力。农村社会差别 的一个突出体现就是区域差别较大,就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总体地位而 言,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之间存在较大的社会差别。1415第三节第三节 农村的社会流动状况农村的社会流动状况一、农村社会的人口流动影响和推动农村人口流动的因素复杂多样,有较多因素和动因来自社会结构 和宏观制度背景。在传统农村社会,由于农村社会在结构上就是相对封闭的,因 而人口流动现象较少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受生活用品配给制亦即凭票供应的 制约,以及城乡壁垒的阻隔,农村人口很少流向城镇。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城 乡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依然维续,加上

16、城镇粮油的计划供应,农村人口流动以早出 晚归的“钟摆式”流动为主。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推 拉理论和二元结构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 解释。推 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流动行为是推力和拉力加上中间阻力共同作用 的结果。流出地的自然资源枯竭、劳动力过剩、收入水平降低等消极因素通常会 构成人口迁移流动的推力,而目的地的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好 的文化和公共设施、较好的教育条件等积极因素往往会成为人口迁移流动的拉力 16二、农村社会的职业流动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职业类型、性质、声望和地位以及劳动角色发生变换的 过程,是社会流动的基本形式。农村社会的职业流动就是指农村居民的职业和劳 动角色的变换

17、过程,亦即农村居民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位置和地位变动情况。个人的职业与个人获取生存和生活资料的途径密不可分,同时也是个人作为 社会成员而存在和工作的方式。对于农村社会成员来说,似乎只有一种职 业农民。就广义的职业而言,农村社会其实并不只有农民一种职业,而是存 在多种不同的职业。农民既是一种农村职业类别的统称,也通常被用来代表一种 社会身份。因此,理解农村社会的职业流动,需要从广义的职业角度出发,更加 具体地考察和认识农村居民所从事的职业性活动发生着哪些变化。就社会流动的一般原理而言,职业流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水平流动,二是 垂直流动。职业的水平流动是指在同一个职业地位上的平行位移和变动,如农民

18、工改变打工地点,但从事的工作和他们的地位并未变化。垂直流动也叫上下流 动,是指个人在职业上的地位变动情况,包括职业晋升或降级。从现实经验来看,目前农村社会的职业流动有四种主要形式:一是职业地域的流动,二是职业 种类的流动,三是职业地位的流动,四是职业的代际流动。17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职业地域的流动现象较为普遍,也可以说职业地域的 流动是职业流动的主要形式。此种职业流动的动力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 场的开放性,即农村劳动力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在不同区域寻找市场机会。二是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非正式性,即大量农民工流向城镇并在非农行业就业,但 他们的就业形式大多以非正式、体制外就业为主,因而职

19、业位置也具有高度的不 确定性。一方面,雇佣者可以随时裁员解雇;另一方面,农民工也可随时离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农民工会经常变换自己的打工地,到效益更好的区域去 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职业种类的流动之于农村劳动力来说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获得比较理 想的经济收益,农村劳动力通常会在不同种类的职业间频繁地变换。在现实需求 和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农村居民都成了职业“多面手”。例如在安徽省东部 的一些村庄,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外出打工者主要从事建筑业,之后逐渐转向 装修行业,目前大多数人又转到餐饮服务业。总之,哪个职业好做、哪个职业效 益高,他们就会快速转向那个职业。18三、农村社会流动的效应随着

20、农村社会流动的增多,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在扩展,这些效应在四个 方面有所体现:()农村的个体及家庭;()农村社会;()城镇社会;()城 乡关系。对于农村居民个人及其家庭来说,社会流动带来的积极效应主要包括:首 先,社会流动会带来经济收入增长效应。当农村居民实现社会流动后,无论是空 间位置的移动还是职业地位的升迁,都会使大多数人得到增加收入的机会。农村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一个城市转向另一个城市、从农业转向非农业,所有 这些决策乃至最终付诸实践,其最为根本的动力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因 而农村社会流动最为明显的效应便是促进了农村居民增收。其次,社会流动具有促进农村家庭内部分工和提高经营效

21、率的功能。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如果劳动力能够在流向非农职业的同时又维持着家庭农业,就会实 现家庭收入的增长和家庭经营效率的提高。现实经验表明,较多的农户会让青壮 年劳动力向外流动,而年长者和妇女儿童会留守在家,从事小规模的家庭农业和 生计农业,尽可能保障家庭的粮食和蔬菜自给,由此也就实现了家庭内部的分工 与合作,对提高家庭经济效益起到积极作用。总体来看,随着农村社会流动率的 提高,农民以及农户的经营效率一般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收入得以增 长的现象较为普遍。1920第四节第四节 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一、农村人口流动的差别机制就微观行动选择的动因而言,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个体做

22、出流动决策的首要 目标就是获得比在农村更高的收入水平。农村劳动力之所以要到城镇去争取更高 收入,是因为城乡收入存在差距的现实。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 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万元,城镇收入水平是农村收入 水平的约 倍。正是城乡收入水平的较大落差,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提供 了前提基础。尽管城乡收入差距会成为农村个体流动者选择向城镇流动的直接动因,但农 村大量人口向城镇流动现象的出现,依然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流动动力学机制,也 就是社会中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机制,这一机制成为推动农村人口流动的动力。从 中国经验来看,驱动农村人口流动的基本机制就是城乡差别机制。城乡差别机制之所以让农村

23、人口流动成为普遍的现实,是因为三个具体的作 用机制:第一,城乡分割机制。第二,城市偏向机制。第三,社会排斥机制。21二、农村社会流动的双二元机制伴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农村居民的职业流动、代际流动和地位流动等社会流 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大流动”时代的农村社会,人们获得社会流动的机 会也在不断增多,农村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那么,农村社会流动究竟是在什么 样的动力机制作用下发生的呢?从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经验事实来看,社会流动的机制可概括为双二元机 制,亦即双重二元结构所产生的动力对农村社会流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农村社 会流动所具有的特点和性质皆与双重二元结构有着密切关系。所谓双重二元结 构,是指

24、由城市与农村分割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在城镇社会体系内又形 成体制(或编制)内与体制外相区别的二元结构,两种二元结构在城镇社会相叠 加而形成双重二元结构。传统农村社会是一种流动率较低的社会,生活于村落社会中的农民大多世代 沿袭着农业生产并长期定居于同一地域,社会流动较少发生。在现代化和城镇化 的进程中,宏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农村已经从封闭、稳定的 社会系统不断转为开放、流动的社会。农村社会流动发生的重要动力源泉就是城 市的发展。22三、农村社会流动与结构再生产在现代社会,农村的社会流动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聚 集的趋势也较为明显。在农村“大流动”的背景下,人

25、们常常担忧这样一个问 题:社会流动特别是人口流动是否会导致农村社会的终结或消失?这个问题实际 上就是社会流动与农村社会未来发展的关系问题。社会流动对农村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农村社会流动现象的增 多、社会流动率特别是职业和地位流动率的提高,反映出农村社会越来越走向开 放,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能够得到向上流动的机会,能够在外面的世界获得改变 命运的机会。这样,农村社会流动的结果对于流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来说,无疑具 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流动尤其是人口流动和精英外流,又会让农 村社会陷入空落化和农村发展内生乏力的困境。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打 工,农村在平常时段里会出现人口稀少的

26、空落化景象。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不仅 对农村社会生活产生一些不利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发展。特别是 农村社会精英的外流,会进一步加剧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由此看来,农村社会流动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悖论问题:流动与乡土维续的相背离。要使农村的社会流动能够促进农村的繁荣,理想的途径就是让农村居民“离 土不离乡”,即让一部分劳动力在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同时又不向城市集中。要 达到这两个目标,唯有让“工业下乡”。2324本章要点本章要点 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农村社会在职业、阶层 以及主观认同等维度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和差别。受城市化、工业化等因素 影响,农村职业出现

27、多元化、区域差异化的分化。农村职业分化表现出形态上的 多样性、职业化水平低且具多变性、分化具有异地性等特征。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新特点有:()农村主体成员并非全是依靠农业生产的 农民,农民的范畴已有了新的拓展;()农村社会空间结构已演变为向农村之外 伸展的动态结构;()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改变了既有结构但并未形成固化阶 层。从农村社会分层的主观维度来看,农村居民的阶层认同和社会心态趋于乐观 向上,而且对未来的期望也比较理想。再分配机制是指由公共权力部门集中社会主要资源和直接生产的产品,然后 再在全体范围内进行集中统一的分配。在集体经济时代,再分配机制对农村社会分层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消除了内部的分化和

28、差别,实现了内部平均主义。当前的 再分配效应主要是通过惠农政策和反哺机制实现的。社会分层的市场机制是指市 场通过自由交换的方式来配置不同资源和分配不同经济收入而产生社会阶层分化 或社会差别的过程及机理。市场转型论认为经济改革带来了农村社会分层机制从 再分配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型,农村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源于以市场制度为中心 的收益和利润机会的扩展。对农村社会资源与利益分配起作用的是混合动力,因 而分层机制属于混合动力机制。25农村人口流动现象反映了农村社会正进入“大流动”的新时代,也意味着农 村社会已演变为主要由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的“空巢社会”。当前中国农村人 口流动的动因包括:()富余结构的驱

29、动;()比较收益的驱动;()惯性作用 的驱动。农村职业流动是指农村居民的职业和劳动角色的变换过程,即在职业生 涯过程中的位置和地位的变动情况。目前农村社会的职业流动有:()职业地域 的流动;()职业种类的流动;()职业地位的流动;()职业的代际流动。农 村劳动力主要通过“闯市场”机制来获得非农就业机会。“闯市场”机制是指农 村流动者在与市场进行互动和共同演化过程中才会产生临时的、不确定的收入机 会。农村社会流动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主要体现为对四个方面的影响:()农村的 个体及家庭;()农村社会;()城镇社会;()城乡关系。人口流动的动力学机制可概括为城乡差别机制,主要包含三个具体的作用机 制:()

30、城乡分割机制;()城市偏向机制;()社会排斥机制。农村社会流动 的机制可概括为双二元机制,亦即双重二元结构所产生的动力对农村社会流动起 着关键性作用,流动的特点和性质皆与双重二元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社会 结构再生产是指农村社会的结构要素通过系统维持功能和社会继替机制得以重新 生产并保持延续,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的再生产、人口结构的再生产和社会文化结 构的再生产。2627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

31、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或者较贬抑的称呼为“后现代情境后现代情境”)通常是指出现于现代性“之后”的人类社会之经济和/或文化的状态或情境。某些思想学派认为现代性结束于20世纪末,并由后现代性所取代;而其他学派则认为现代性一直延续至现在,并囊括了后现代性的所代表的发展内容。后现代性的特色包括了全球化、消费主义、权威的瓦解以及知识的商品化.资本主义起源在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论述中并不是十分清晰。马克思对这一时间标记也显得比较犹豫,马克思从商品与市场的两极分化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得以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把这个日期定在16世纪,因为当时正值大西洋的远洋航线开通

32、的时候,这使商品、劳动力和更大范围的市场交换和流通成为可能。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把“漫长的16世纪”(即1450年起至16世纪)看成资本主义起源的时期,但他甚至把萌芽上溯至12、13世纪,他认为那时就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布罗代尔赋予工业革命决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由于资本主义起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就不能把现代性起源与之简单等同起来。现代性的起源应该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以此看来,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代性缘起的时期比较合理。思考问题 农村社会职业分化有何特点

33、?为何出现职业分化?当前中国农村的阶层分化有哪些特征?阶层分化的主要动因是什么?什么是农村社会分层的混合动力机制?混合动力机制是如何推动农村社 会分层的?什么是“空巢社会”?“空巢社会”与“空心化社会”有何不同?农村社会职业流动主要有哪些?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28推荐阅读推荐阅读 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北京:三联 书店,李强社会分层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北京:商务印书馆,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29关键概念关键概念 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 农村职业分化 农村阶层分化 主观社会分层 再分配机制 市场机制 混合动力机制 人口流动 职业流动 城乡差别 双二元机制 再生产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九章 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ppt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