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第六章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章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第二章 社区性质第一节生平与著述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对象和方法第三节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第四节对自杀现象的研究2概 要3第一节生平与著述第一节生平与著述杜尔克姆不仅在教育机构中积极为社会学争取教师席位,同时他还通过创办 杂志来扩大这门新兴学科的影响。他确信,为了建立社会学,杂志比任何单本著 作都更起作用。年,他创办并主编了闻名遐迩的杂志:社会学年鉴,许 多国内外重要学者(如德国的齐美尔)都曾做过该杂志的撰稿人。这本刊物不仅 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追随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以 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杜尔克姆学派(又
2、叫法兰西社会学派)。这 一学派高举“科学的社会学”的旗帜,主张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 来,对推动法国社会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法国几乎所 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杜尔克姆学派。尽管 社会学年鉴只存在了不长时间就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迫 停刊,但杜尔克姆及其学派所确立的社会学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在法国学术界仍然发挥着巨大影响。45迪尔凯姆的自杀理论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经验层次上验证、深化和发展了他的社会学基本理论,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一研究体现了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在发展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第一个
3、提出对社会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思想,但他本人未能将这一思想付诸实施。他把建立理论同经验分析结合起来,成为社会学史上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的研究表明,在社会现象研究领域,建立与自然科学相类似的那种既可以解释经验事实,又要接受实际资料检验的实证科学理论是可能的。在方法上,迪尔凯姆自觉运用了他所确立的假设-推测-检验的研究步骤,将定量分析引进社会学研究,推动了现代社会统计方法的发展。自杀论尚存在以下可切磋之处:第一,自杀理论的核心概念整合与规范缺乏明晰的界定,对这两个概念缺乏准确阐述,对它们
4、之间的区别和相互关系也缺乏必要论述,有可能导致操作上的随意性和相互混淆。第二,溯源分类法以先行的理论概括为分类依据,使得实证资料在类型归属上依赖于它们与各个理论命题的一致性,从而降低乃至取消了实证资料对理论命题的检验作用。第三,自杀理论从总体上看不具有伪证性。由于迪尔凯姆没有给出确定整合和规范的适度范围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因而由四个基本命题组合构成的总体理论对任何资料都具有不可伪证的广泛包容性。从实证科学立场看,不具伪证性的理论其科学性也要大打折扣。6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对象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对象和方法和方法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对象和方法一、杜尔克姆的社会观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5、社会事实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7一、杜尔克姆的社会观杜尔克姆社会观的特点是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杜尔克姆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尽管社会是由无数个人联合而 形成的,但它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杜尔克姆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 的社会有机论思想,经常援引化学现象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关于社会的整体观 念。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 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 行研究。8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杜尔克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
6、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在杜 尔克姆看来,正是这些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构成了社会。因此,杜尔克姆把这 些社会事实视为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他在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写 道:“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 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 式。社会事实与纯粹个体事实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第一,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身外,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 于个体身内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现象。第二,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体身外,而且对 个体施加各种形式的影响。9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第三,社会事实的普遍
7、性。社会事实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 人的特征。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事实,即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仅仅由有限的一组 现象构成。这些现象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另一类是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所有上述社会事实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不可能是单独个体的属性,而只能是一种集体的属性。10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杜尔克姆继承和发扬了孔德的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思想,主张以自然科学为 榜样,通过对经验材料进行观察、归纳、分析、预测和检验这样一些步骤,对社 会现象作出客观的说明和解释。首先,杜尔克姆强调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必须把社会事实看 做“事
8、物”。社会学方法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是: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 以解释。杜尔克姆明确地写道:“某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 事实中去寻找,而不是到诸多个人的意识状态中去寻找。”这一原则确定了社 会学研究的解释层次。杜尔克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 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构成了社会学的两个不同但又必要的 研究方法。11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杜尔克姆所倡导的功能分析,实际上是对各种社会事实的那些独立于主观动 机的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这种分析始终在社会层次上进行,只限于对既存社会 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而绝不允许对这些
9、现象的产生做进一步推论。对 社会现象产生过程的说明属于历史的因果分析的任务。从社会现象的历史起源角度进行说明原因的解释是社会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 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意味着从某一社会现象所处的历史环境(由各种社会事实构 成)中找出对其发生主要影响的要素。正是在这些要素的影响下,这一社会现象 而不是其他社会现象才不得不发生。1213社会学方法论不同于社会学理论,前者是工具理论,它只涉及科学发现与检验的逻辑及规则,但不涉及具体的社会事实;后者则是包含经验事实的实质理论。社会学方法论也不等同于研究方法或具体技术,它是对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评价。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现象的性质;社会学的研究方
10、法和基本假设;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随着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的方法论研究逐渐脱离哲学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社会学方法论问题不仅是学科创始人极为关注的主要课题,也是各种理论学派激烈争论的主要焦点之一。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规律来说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列宁语),使社会学与哲学和历史学相分离,并且使社会研究摆脱了传统的思辨哲学方法。另一创始人另一创始人
11、A.A.孔德主张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即知识的经验性或实证性、研究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统一性。孔德还具体论证了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社会学的适用性。14第三节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第三节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第三节 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一、社会团结的含义二、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三、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所面临的危险:原因与表现15一、社会团结的含义社会团结与“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的含义大体相同。它指的是把个体 结合在一起的社
12、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 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 态。因此,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不仅那些直接认识、直接交往、相互关心的人们之间存在着这种联系,而且那些素不相识、互不关心的人们之间也存在着这种 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是无形的,但它却是一种非常实在的力量,所有社会成员无 一例外地受到这股力量的牵引和控制。正是靠着这种联系,社会才获得完整的存 在和独立的生命。杜尔克姆并不认为道德规范的作用范围和性质在任何社会中都是完全一致 的,也不认为在同一社会的历史发展中道德规范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道德 规范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联系,并随
13、这些社会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在各种变化着 的社会条件中,对道德因而也是对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类型影 响最大的是社会分工。因此,杜尔克姆区分了社会团结的类型,并对推动其变化 的社会分工进行了深入分析。16二、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是杜尔克姆社会学的一对最著名的范畴。杜尔克姆的时 代,工业革命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迅速推进,原有的封闭式的传统农业社会在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迅速瓦解,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过渡时期的大动荡之中。为 了考察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以及这种变化对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影响,杜尔克姆提 出了社会团结类型概念。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
14、识将同质性的个体 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它们统称为“局部社会”)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表现。另一类社会团结是有机团结。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 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人们可以从现代社会中的工业化城市中找到这种团结的典 型形式。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类型,因此杜尔克姆从社 会团结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的原因及其后果。1718机械团结是法国迪尔克姆用语。认为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类。机械团结指由于社会构成要素之间按彼此相似或相同的性质形成的团结,个体保持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存在样式类似于无机物的类聚一样,其存在分子是相同的,联系是
15、机械的。它的特点是否认个性,以集体淹没个性,往往体现为一种压制的权力,其典型的代表类型是出于原始、隔绝生存状态下的社会群体样式。有机团结指由于社会的分化,每个人都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某种特定的或专门化的职能,这种分工或分化使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其他人,每个人的个性不仅可以存在而且也成为与其他人相互依赖的基础与条件,由此形成社会有机统一体。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事相似的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是相似性的紧密联系。社会是个几无分化的同质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也是直接的,其成员之间的团结可称之为机械团结。19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
16、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迪尔克姆认为,分工越细,个性越鲜明,每个人对社会和其他人的依赖性越深,因而社会整体的统一性也就越大。分工造成的个人差异性损害了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反过来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因为分工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因此,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基于分工(predominately在先进社会)组织的城市类型(市场的融合和成长)相互依赖性(社会债券相对地强)相对地大容积人口 相对地高材料和道德密度准则的
17、类型(代表有法律):规则以(restitutive)认可 合作法律(民用,商业,程序,行政和宪法的)流行良心正式特点集体:低音量 低强度 低确定 更多室为个人的积极性和反射良心内容集体:越来越世俗 人朝向(与人的兴趣有关和对讨论开始)附有至尊价值单独尊严,机会均等。三、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所面临的危险:原因与表现(一)社会解组的危险社会团结从来就不会自动实现,在社会团结类型发生转变的过渡时期,尤其 充满着各种紧张和危机,随时可能出现一种叫做“社会解组”的过程。社会解组 与社会团结是一对对立范畴。所谓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 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集的状态。20(二)
18、反常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破坏作用杜尔克姆把当时的社会危机主要地归因于社会分工的反常状态。正常的社会分工是一种由职业专门化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分化过程。各个职业 群体之间存在着互相补充和互相依赖的关系,因而能在破坏机械团结的同时,积 极为有机团结创造条件:它虽然削弱了传统的强烈的集体意识,但既保留了最高 层次上的全社会共有的价值规范,同时又通过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在职业群体层 次上将类似于机械团结的那种强烈的集体意识重新创造出来,从而维系着职业群 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但是,并非任何形式的社会分工都具有加强或更新社会团结的功能。如果社 会分工在破坏传统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
19、,就会引起 社会动荡。杜尔克姆把这类分工称为“反常分工”。21(三)有机团结所面临的威胁杜尔克姆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次上分析了有可能破坏有机团结的 根源。就整体层次来看,杜尔克姆特别强调建立在社会整体层次上的道德规范的调 节作用。如果在最高层次上全社会的共同价值付诸阙如,那么,即使在各个职业 群体层次上发展出牢固的团结,各个群体用各自内部的道德规范对其成员的欲望 和行为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和调节,但由于群体成员只同所属群体发生联系,只 认同于所属群体,而与整体社会却缺乏必要的道德上的联系,所以很容易形成各 个职业群体的特殊利益,使职业群体变成一种与外界缺乏有效联系的封闭式的自 治性群体,从而削弱了
20、有机团结的基础:各群体之间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对现代社会有机团结的另一重要威胁来自极端的个人主义,来自对个性的不 适当的夸大和过分强调。虽然在政治立场上,杜尔克姆是个自由主义者,主张不要对个人实行 过分管束,要维护个人的权利,但在学术思想上,他却始终一贯地反对个人主义 社会观,反对听任个人自行其是,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决定作用,强调个人对社会 的依赖。22为了预防和治疗对有机团结的破坏,杜尔克姆主张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 调节功能,因为社会危机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危机。他倡导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 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在其最高层次上是以国家为监督机构的全 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但为了防止因国
21、家权力过分集中而损害个人权利、妨碍 个性正常发展的情况,必须充分发展各种群体的、非官方的道德规范,如家庭 的、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这些群体道德规范一方面能够遏制国家权力的膨胀,保护个人的权利和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而将个体同更 大的社会联系起来。多层次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保证日益复杂的社会 分工体系的各个部分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324道德危机(moral crisis),20 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的道德衰败现象。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历史现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1)人伦道德关系恶化,生活为金钱和私欲所支配,人际之间相互倾轧,极端个人主
22、义和利己主义盛行。(2)价值观念堕落,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个人思想情感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狭隘的自我意识和狂妄成为某些人的畸形的心理特征。(3)整个社会丧失使人确信的目标和前景,战争的灾难、生态平衡的破坏所带来的种种不适,以及生活的空前紧张和不稳定性,使人们内心的生活信念日趋瓦解。(4)社会犯罪率增加,一些人醉生梦死,吸毒、酗酒、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泛滥。(5)某些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事不道德的活动等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道德危机起源于商业危机,其实质是为了避免淘汰并保住现有利益,采用了有悖于道德与人性手段。而现实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其渗透到社会里就表现为道德
23、的沦陷,但社会又是以人和家庭为单位组成,继而表现为情感危机和婚姻危机。人们往往只看到表象,把他归结为个人素质,社会风气问题,诚然是问题的一部分,但实质上是落后的生产力和滞后的精神文化与人的低素质和过高的期望之间的矛盾,也是对社会不适应的一种表现。从人性上讲,人的期望很高,但现实通常事与愿违,又加上人的本性贪婪,由于得不到满足,矛盾就产生了,各种不正常的表现就显得很正常了,而人与人又是相互影响的,从而映射到社会上去。我个人觉得此问题在将来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毕竟社会在变化,我们并不能消灭问题,只能把它降到最小化,不断促使社会发展进步,在提高社会生产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制度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每个
24、人对自己的期望要有个合理的预期,这样就能少一些烦恼。25第四节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第四节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第四节 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 二、直接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三、自杀理论小结26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一)自杀的定义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中,十分重视对研究对象下操作定义,把它 作为实证研究的第一步。科学的定义必须严格遵循客观原则,不要一开始就对现 象的本质进行主观揣测,而只需找出同类事物共有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在特 征。这种操作定义可以保证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被不同的研究者进 行考察时始终具有客观同一性。杜尔克 姆根据其一贯立场,反对以不能为研究者直接观察到
25、的当事人的内在动机(自愿 或不自愿等)为区分依据,而主张只根据当事人的行动与结果这两个外显特征来 下定义。这样,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 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作自杀。2728Bowsell(1963)把自杀分为“自杀姿态、矛盾的自杀企图、严重的自杀企图、完全性自杀”。其他分类有:习俗性自杀、慢性自杀、疏忽性自杀、不完全放意性自杀、精神病性自杀等。根据自杀的结果,一般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三种形态。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情绪型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
26、、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29补充:自杀也可以细分以下补充:自杀也可以细分以下7 7种类型种类型1、现实型这类自杀由这样一种情形促成,确认自己必死无疑,且死前很痛苦。2、利他型个人行为屈从于团队的道德标准,这个团队要求至少是赞成自杀行为的,比如二战时期的神风特攻队。3、无心型个人摆出自杀的姿态企图影响或控
27、制他人,结果错误的判断导致了意料之外的死亡。4、泄愤型与无心自杀一样,这种自杀的焦点也是指向他人,但自杀的意图是真的,旨在通过自杀让他人陷入自罪和谴责。5、怪异型个人的自杀是因为幻觉(有声音命令其自杀)或者妄想(坚持自杀会改变世界)。6、失范型经济或社会爆发的动荡(比如大萧条时一夜间倾家荡产)显著的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个人无法应对,所以选择自杀。7、消极自我型长期的抑郁或是长久的失败感与无能感结合在一起,导致反复的自杀尝试,最终自杀成功。(二)个人自杀事件与自杀率自杀率与个人自 杀事件分属于社会与个人两个不同层次。社会学对个人自杀事件并不感兴趣,它 无意于探求导致个人自杀的各种具体原因,因为在
28、杜尔克姆看来这是心理学的研 究课题。社会学感兴趣的只是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即自 杀率。而自杀率是一种只能以群体为其基本单位的社会事实。杜尔克姆强调:社 会学和心理学分属两个不同层次,既不能用社会因素解释个人自杀事件,也不能 用心理因素解释自杀率,社会学的任务是在社会现象的层次上研究自杀现象。30(三)选择自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首先,这是由杜尔克姆一贯的理论兴趣所决定的。这一理论兴趣表现在力图 说明社会团结状态的变化,探明社会危机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自杀现象就是社 会危机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对自杀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为杜尔克姆提供了一个向学术界证明自 己方法论原则优
29、越性的绝好机会。此外,还有一个更具体的原因是,有大量的官方统计资料可以直接利用。31二、直接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一)对自杀现象的分类方法根据杜尔克姆实证主义方法的一贯精神,科学研究应当从客观观察入手,根 据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可以明确识别的外在特征来划分对象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叫 做形态学分类法。但在对自杀现象作类型划分时,杜尔克姆并没有采用这种分类 法,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溯源学的分类方法。溯源学分类法首先假定某一现象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因而根据原因的不同 而对该现象进行分类。对于自杀现象,杜尔克姆先假定,各种各样的自杀行为可能根源于不同的决 定性原因,进而根据这些不同的决定性原因对之进行分类。他
30、确信,一经证明自 杀原因上确实存在着差异,便能在其结果各种类型的自杀现象上也发现 类似的差异。杜尔克姆按照预先的构想将群体自杀率分为三大类型(以及一个附带类型),以此为逻辑线索展开其全书的内容。这些自杀类型是: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以及宿命型)。这些不同自杀类型的比率分别被不同的原因所决定。32(二)利己型的自杀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 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 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
31、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挫折或不幸被看做与他人无 关的私事,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的援助,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 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这就是杜尔克姆对整合程度不足 导致自杀率上升这一理论命题所作的逻辑说明。33(三)利他型的自杀利他型自杀是杜尔克姆划分的又一个自杀类型,它与利己型自杀背后的原因 根本不同。杜尔克姆首先举例说明利他型自杀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义务性自 杀。在许多古老的社会中都流行过这样的风俗,在一定情况下群体要求个人牺牲 自己的生命。例如,有些游牧民族要求丧失了劳动能力和战斗能力的老年人自 杀。有些民族(像印度)实行寡妇自焚殉葬
32、制度。这类自杀并非出于自愿,也不 是个人享有的权利,而是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在 现代社会,自杀已经不再被当作一种强制性义务,但是,如果群体对成员抱有很 高期望,同时成员对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那么,在成员辜负了群体期望时,就会感到强烈的耻辱或自我价值的丧失,从而选择自杀向群体谢罪。义务性自杀和 负疚性自杀并不意味着个人在群体中受到孤立或处于某种游离状态,而是表明个 人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意志,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34(四)失范型和宿命型的自杀社会规范对人的调节作用是杜尔克姆长期思索的一个中心问题。早在论社会 分工的著作中,他就已经从理论上探讨过失范
33、状态给社会团结造成的危害以及给 个人带来的不幸。在研究自杀现象时,他又把失范状态当作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分类根据,认为自杀率是反映社会规范调节功能是否正常的经验指标之一。既然社会道德规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给社会成员指明生活方向,因此,一旦 道德规范松弛就意味着削弱了对个人欲望的限制,就会导致欲望的膨胀,其结果 是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发展起来,致使人们处于一种永不满足的基本状态,经常 遭受失望和挫折的打击,生活也丧失了目的和意义。既然生活毫无目的和意义可 言,失望和挫折的打击就显得越发难以排解和不堪忍受,生命也因此而变得无足 轻重和无可留恋。当人们心中充满了迷惘、混乱、幻灭、不满、厌倦和愤愤不平
34、的情绪时,自杀就自然成为一种可以考虑的逃避或解脱手段了。35三、自杀理论小结通过对各类自杀现象的详尽研究,杜尔克姆建立了完整的自杀理论。他通过 对自杀现象的考察发展了关于个人生活必须依赖于社会群体的基本观点。个人只 有得到来自社会群体的有效的和适度的支持,才能获得生活的意义或生命的价 值,因此,一定的社会支持发挥着遏制自杀倾向的社会功能。而社会支持,在杜 尔克姆的自杀研究中被区分为两个具体概念:一是表明社会凝聚力的社会整合;二是表明社会制约力的社会规范。由于整合 和规范这两个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任何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人都不 得不受其影响的社会力量,因此,杜尔克姆的自杀理论可以解释一切
35、经验材料中 发现的群体自杀率的差异。杜尔克姆的 论自杀之所以在社会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不仅 仅是因为它在经验层次上验证、深化和发展了他的社会学基本理论,更主要的是 因为这一研究体现了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在发展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方面 取得了实质性突破。36由于上述贡献,论自杀一书被列为实证社会学的经典著作,杜尔克姆也 被公认为是继孔德之后实证社会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尽管自杀理论赢得了很高赞誉,但仍然有人对它提出了批评。首先,认为自杀理论的核心概念整合和规范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义。杜尔克姆没有对这两个概念作过精确的阐述,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相互关系也缺乏必要的论述,从而有可能导致这两个概念
36、操作上的随意性和相互混淆。其次,是对溯源学分类法的批评。这种分类法不是以能够清楚地加以识别的 外在客观标志,而是以某种先行的理论概括(对原因的确认和划分)为分类依 据,这就使得实证资料在类型归属上依赖于它们与各个理论命题的一致性程度,从而降低以至取消了实证资料对理论的检验作用。最后,认为杜尔克姆关于自杀的总体理论不具有证伪性。3738本章要点本章要点杜尔克姆社会学的特点是: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他认为,尽 管社会由个人联合而成,但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杜尔克姆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的特征。社会事实区分为社会形态学方面的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社
37、会事实。这一区分,使社会学成为一门实证研究的独立科学。杜尔克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必须把社会事实视为“物”;社会事实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是两个不同的但 又必需的研究方法。杜尔克姆倡导一种控制比较的方法,并确立了假设推 测检验的步骤,来研究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社会团结有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类型。机械 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是一种职业专门 化,其后果:一是削弱了集体意识,二是造成整个社会全面相互依赖的需要。39复习思考题1.杜尔克姆是如何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的?2.杜尔克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两种社会团结类型各自具有的特点是什么?4.论自杀一书为什么被称为实证社会学研究的范例?5.如何评价杜尔克姆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