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红 烛烛 闻一多1.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2.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学习目标诗歌范读民主斗士闻一多识作者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湖北浠水下巴河镇人。1920年7月,他的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这些诗大多收在诗集红烛中。他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1923年9月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闻一多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红烛之后的诗作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串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知背景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
2、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拓知识新 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
3、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闻一多发表被后人称为新格律诗理论奠基石的诗的格律,明确提出新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诗歌“三美”自悟“烧”
4、出你的光来自励既制了,便烧着自答脂膏流向人间自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红烛红烛就是诗人1理结构理结构自问烧蜡成灰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归纳诗歌的内容。第一部分(第1节)写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颂荧荧的红烛。第二部分(第2-3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第三部分(第4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第四部分(第5-7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五部分(第8-9节)对红烛的衷心赞美,也是诗人的自勉。赏句子赏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对自我的要求:诗人的心也这样红。这体现了诗人
5、的赤子之心和火热的爱国情感。“吐”,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句子1赏析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诗人连续发问,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诗人把蜡比作烛的躯体,把火比作烛的灵魂,躯体与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红烛却要“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认为这真“矛盾”。不可理解。由此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同时为后面的醒悟做铺垫。句子2赏析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6、和心愿。句子3赏析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何苦伤心流泪?”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残风”隐指反动势力。以拟人修辞手法写红烛因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表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而痛哭流涕。句子4赏析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莫问”一句虽为引用之语,用在此处却极为和谐,它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和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但却矢志不移。句子5析内容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
7、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相同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析内容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2.红烛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应该如何理解?“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
8、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2.红烛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应该如何理解?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3.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就一个受到“五四”文明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
9、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被诗人在诗中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3.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这似乎在暗示,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3.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根,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
10、地决定着他们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烛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3.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困惑暂时得到了解除,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品情感1.本诗共九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
11、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2.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
12、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3.红烛一诗的感情节奏抑扬顿挫,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振奋于红烛创造的能量,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悟主题诗人借用红烛的意象,写出了红烛的责任、生活中的困顿和失望以及红烛的奉献精神,全诗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歌颂,并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齐读全诗,体会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小结闻一多先生诗如其人,人证其诗。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