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目标 课文导入 阅读理解 课堂讨论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理解、体味作者对生命及其苦难的感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学会思索人生,敢于直面苦难。2.归纳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中对地坛的描写与抒情之间的关系;品味文章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3.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能借助必要的修辞手法袒露自己的心迹、抒发自己的情感。理解、体味作者对生命及其苦难的感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理解文中对地坛的描写与抒情之间的关系;品味文章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问题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
2、了,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问题二:我为什么要出生?问题三:我应该怎样活?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后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找出并诵读文中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意蕴,力求读出一份对生命的感悟,并用关键词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过程记录下来。第三处景物1、本文在开篇强调了自己与“地坛”的“缘分”,以及用“宿命”来总结自己与地坛缘分的注定。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3、“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离地坛很近。”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宿命”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情感核心,此处的“宿命”指人的今生命运是前生所为的善恶所决定的,这里当解释为“命中注定,不可避免”之意。1、本文在开篇强调了自己与“地坛”的“缘分”,以及用“宿命”来总结自己与地坛缘分的注定。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2、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都被遗弃、同病相怜。地坛 -我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4、并不衰败 -珍爱生命 一座废弃的古园 -一个残废的青年 肆意雕琢 -双腿残废 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精神不变2、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3、作者在这样的不幸中来到园子,在园子里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结果如何?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原子里,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文章的核心问题,“我应该怎样去活?地坛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
5、颓废的思想,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3、作者在这样的不幸中来到园子,在园子里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结果如何?4、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4、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
6、,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摘抄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些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要求以“面对生命”为主题。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但1998年7月21日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17岁的桑兰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她的伤势异常严重:第5-7颈椎呈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但从她醒来之后,就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从她重新面对公众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远浮现着灿烂的微笑。笑对笑对苦难苦难 世界著名的走钢丝人卡尔.华伦达曾说:“走钢丝才是我真正的人
7、生,其他的都只是等待。”他每次都是以这种态度来走钢索的,每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演时,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掉下来死了,令人不可思议。后来也是走钢丝的华伦达太太说出了原因。在表演的前3个月,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这次可能掉下去”。他把精力用在避免掉下来上,而不是用在走钢索上。躲避躲避苦难苦难 将文章中各处由景物描写所引发的思想情感进行归纳整理,在全班面前(配乐)朗诵,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导学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古希腊的荷马,
8、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莱茵河畔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失聪了,可他的心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伟大的欢乐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不幸的人。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凡是历经劫难而不屈者,才是真正生活的强者!1.完成同步练习中的本课练习。2.作者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经历了这般近乎致命的打击后,才悟出一个非常深刻地对待生命的道理。“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每个人不希望自己灾难降临,所以请你认真思考:你是如何看待“苦难”的?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以“感悟生活”为话题,写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