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文化传播的主要类型本章概要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曾经说过:“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研究文化传播亦是如此,我们首先要明晰不同类别的文化传播,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学习指导学习重点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学习难点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第一节第一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概述(一)人际传播的定义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是面对面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各种媒介为中转的间接传播。人际传播存在于除人内传播
2、以外所有的传播方式中。它是个体生存于社会的基本方式,是最基础的社会活动之一。通过人际传播,不同个体之间相互共鸣或排斥,从而形成社会关系网络,并进行扩增、筛选与重建。一、人际传播概述(一)人际传播的定义1、语言文字类最普遍的人际传播就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传播。语言的根本属性是信息,因此在人类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文化随之发展,语言也会得到更深层次的构建与理解。在语言文字类的人际传播中,人们通过日常生活经历对语言进行基本构建,同时通过语言对世界进行再构建。我们生存在一个由语言构建的世界中,世界也在不断赋予语言新的发展趋势与意义。2、感知感受类感知感受类人际传播充斥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它是自然发生的,是通过
3、多种方式表达的。同时我们要注意,感知感受类人际传播会受文化空间的限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样的表达,其意义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一、人际传播概述(二)人际传播的意义当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人就转向了精神需求。他提出人的需求是阶梯性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这也符合人类的进化发展规律。人际传播就是旨在满足社交或其之上的某种较高层次的需求。一、人际传播概述(三)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穿插于除了人内传播以外所有传播形式中,因而人际传播有着极强的融合性,这正得益于其以下特点。1、反馈速度快,信息量大在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中,二者间的反馈几乎是即刻的。当信息出现偏差或错误,修改也是即刻的。当产生中间层
4、次的媒介,信息的传递速度必然受到限制,同时信息出现偏差与错误的程度也将会随着中间层次数量的增加而增加。2、传播的符号系统多人际传播有着多元化属性。传播信息的方式与渠道也是各式各样。传播的符号系统较多。许多信息的传递是非语言文字的传递,如表情、眼神、姿态等。在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不单单可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递,更可以非语言文字等传播方式辅以表达传播,以此加强信息的内容与传播力度。3、感官参与度高这个特点与其第二个特点有关联,多渠道多方式的信息发出所运用到的感官随之增加,同时接收方所需动用的接收器官也将增加。因而人际传播中,感官的参与度很高。一、人际传播概述(四)人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人际传播中信息
5、传递是直观直接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的接收近乎是被动的、不可抑制的,这也导致了人际传播中两个问题的产生。1、信息的真实性不可控信息接受者仅仅是单方面信息的接收与所接受信息的辨别,无法对信息的来源方进行更深入具体的研究与探索,且人际传播中信息的流动具有不可控性,信息的真实性也就无法进行控制,同时,因为人际传播是传递性的,这导致了多个中间层次媒介的产生,对于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更是一个不可控的条件。一、人际传播概述(四)人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人际传播中信息传递是直观直接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的接收近乎是被动的、不可抑制的,这也导致了人际传播中两个问题的产生。2、信息的私密性不
6、易保护人际传播中个体对未知信息充满渴求。当未知信息产生,个体间的人际传播开始进行,信息开始流通,而终止信息有可能是信息发送者A(首个发送者)不想进行多次传播的信息,而人际传播的流动性又是不可控的,因而A所发布的信息的私密性受到威胁。且人际传播是持久不间断进行的,这也就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是时刻进行的,甚至一些保密性信息也是存在着私密性隐患的。一、人际传播概述(五)人际传播的技巧人际传播作用于除人内传播以外所有传播形式中,其传播方式更具技巧性。1、谈话技巧(1)内容明确:一次谈话围绕一个主题,避免涉及内容过广。(2)重点突出:重点内容应突出,适当重复,以加强对象的理解和记忆。(3)语速适当:谈话的速
7、度要适中,适当停顿,给对象思考、提问的机会。(4)注意反馈:交谈中,注意观察对象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表现形式,及时了解对象的理解程度。一、人际传播概述(五)人际传播的技巧人际传播作用于除人内传播以外所有传播形式中,其传播方式更具技巧性。2、提问技巧(1)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的问题比较具体,对方用简短、确切的语言即可做出回答,如“是”或“不是”、“好”或“不好”、“5年”、“40岁”等。适用于收集简明的事实性资料。(2)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的问题比较笼统,旨在诱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觉、认识、态度和想法。适用于了解对方真实的情况。(3)探索式提问:又称探究式提问。探索式提问的问题为探索究竟、追究
8、原因,如“为什么”,以了解对方某一问题、认识或行为产生的原因。适用于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了解。(4)偏向式提问:又称诱导式提问。偏向式提问的问题中包含提问者的观点,以暗示对方做出提问者想要得到的答案,如“你今天感觉好多了吧?”适用于提示对方注意某事的场合。(5)复合式提问:复合式提问的问题为2种或2种以上类型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如“你是在哪里做的检查?检查结果如何?”。此种提问易使回答者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故应避免使用。一、人际传播概述(五)人际传播的技巧人际传播作用于除人内传播以外所有传播形式中,其传播方式更具技巧性。3、倾听技巧(1)集中精力:在倾听的过程中,要专心,不要轻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9、,做到“倾心细听”。(2)及时反馈:注视对方,积极参与,及时反馈,表明对对方的理解和关注。4、反馈技巧(1)肯定性反馈:对对方的正确言行表示赞同和支持时,应适时插入“是的”“很好”等肯定性语言或点头、微笑等非语言形式予以肯定,以鼓励对方。(2)否定性反馈:当发现对方不正确的言行或存在的问题时,应先肯定对方值得肯定的一面,然后以建议的方式指出问题的所在,使对方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易于接受批评和建议。(3)模糊性反馈:当需要暂时回答对方某些敏感问题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可做出无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应,如“是吗”“哦”等。一、人际传播概述(五)人际传播的技巧人际传播作用于除人内传播以外所有传播形式中,其传
10、播方式更具技巧性。5、非语言传播技巧(1)动态体语:通过无言的动作传情达意。如以注视对方表示专心倾听,以点头表示对对方的理解和同情,以手势强调某事的重要性等。(2)仪表形象:通过适当的仪表服饰、体态、姿势,表示举止稳重,有助于对方的信任、接近。(3)同类语言:通过适度的变化语音、语调、节奏及鼻音、喉音等辅助性发音,以引起对方的注意或调节气氛。(4)时空语: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时间、环境、设施和交往气氛所产生的语义来传递信息。第二节第二节群体传播群体传播 一、群体传播概述(一)群体传播的概念 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是指通过相同的利益、观点、看法等目的性因素而相互关联,形
11、成的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的个体、集合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行为。群体传播与人际交流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范围性、规模化的信息的传递沟通。群体,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为:“指由多个具有共同特点且互有联系的个体组成的聚集体。”一、群体传播概述(二)群体传播的特点群体传播,因群体的属性与性质,构成了群体传播的以下特点。1、群体传播具有责任共有性在群体中,信息的输出一般为集合性质的输出,内部的信息交流也有可能是相互组员之间匿名性质的,对外的信息更是以“我们”集体这一性质进行输出,其信息更无源头可循。群体传播中传播的信息属于群体中每一个个体,信息的影响与效果以及所带来的责任也与群体中每一个个体共有,因而产生了群体传播的
12、特点之一群体传播具有责任共有性。2、群体传播中存在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模式个体的意见或少数个体的统一意见在群体中受到群体压力影响,且群体内个体因群体统一性影响具有趋同心理模式。一、群体传播概述(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群体传播不仅与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还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群体意识包括群体归属、群体感情、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等方面的内容。群体意识的形成对群体来说非常重要,它形成以后,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二、群体传播的影响因素(一)群体情绪的感染力与群体暗示传播中的某观点得到肯定并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时,
13、会有更多的个体趋于此信息,而当个体某一观点在传播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传播进入“沉默”或其对立信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肯定,个体本身将会沉默,即使自己并不赞同对立信息。因而一方的赞同者越来越多,另一方的发言人愈加沉默而形成螺旋形发展。这就是群体的情绪感染力与群体暗示。二、群体传播的影响因素(二)群体潜意识反孤立模式群体传播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对信息的继续传播有着极强的控制性与表现性,心理学分析可以看到,群体传播中有着很强的“潜意识反孤立模式”。群体传播的特点中提到过群体压力与趋同意识。进一步分析,鸡尾酒会效应与“可能”的自我这两点在传播中最具表现力与侵略性。1、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14、 effect)心理学上也叫作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意指个体面对信息会有选择地进行接收,忽略掉无用的信息,听到最具意义与效力的声音。而在群体传播中,信息传递过程中总会有对立信息的产生,信息的接收又是主动进行被动接收的,这导致了选择性注意的无法成立,进而对信息无条件的全部接收。2、“可能”的自我“可能”的自我,是在可能上定义,“可能”二字不再是以自己的能力与潜力为参考标准,而是受到外界影响,本身“自我”的丧失,一个截然不同、趋同于社会大趋势大潮流的“自我”的产生与发展。在群体传播中,当个体本身处于“小集合”中时,信息的被动接收使得本身的“自我”受到一次次“大集合”
15、信息的冲击,造成对“自我”本身的怀疑。进而在“大集合”中形成一个假象的“可能”的自我,并在“小集合”声音愈渐低下的情况下,造成对本身“自我”的压力,慢慢“自我”被“可能”的自我替代。三、群体传播的模式群体传播中,信息的传递引发群体产生情绪,并传递情绪,此传递对群体传播影响力巨大。在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政治管理和地域差异下,群体的情绪以不同速度、不同程度进行被动传递。群体情绪在群体内进行传递,并且产生感染力,群体将有集合行为产生。第第三三节节组织传播组织传播 一、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分类(一)组织传播的概念组织传播是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播方式,美国学者本杰尔德戈德哈伯(Gera
16、ld Goldhaber)说:“组织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活动。”国内传播学者郭庆光认为:“组织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传播牵涉到人的态度、感情、关系与技巧。传播者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信息大多是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的内容;具体活动是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情况下进行的;传播活动有一定的规模。一、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分类(二)组织传播的分类组织传播,是以团体、组织、固定成员方式进行的信息活动。它分为两类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1、组织内传播组织产生的原因是具有统一目的性或统一利益关系。在组织内自然产生层次差异,进而产生管理控制体系。同时组织内
17、传播还存在正规渠道传播与非正规渠道传播。就正规渠道而言,组织传播有两个方向纵向传播、横向传播。一、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分类(二)组织传播的分类(1)纵向传播。组织传播自然产生了层次差异,因而产生了纵向传播,且具有双向性。下行的传播为高层向底层的逐级递减传播。其意义在于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传达,由高级决策者以高视角传递大局观所得到的信息及对策,逐级向下传递,逐渐具体化、细节化,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得到展开与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上而下的传播进一步控制组织传播的层次,明确各级义务与权力。然而由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人际传播中出现的“中间层”问题,中间层的增多在信息的展开与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使信息理解产生
18、偏离,甚至产生信息的滞留等问题,因而产生纵向传播的另一方向传播上行的传播。上行,也就是由低层向高层进行信息的流动,一般情况下是下行信息传达后的反馈。一、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分类(二)组织传播的分类(2)横向传播。组织中也存在同层次间的传播,在相同层次中的不同成员或小团体间的交流属于横向传播。横向传播更具活跃性。在同层次间,信息的发出者与接受者没有了层次局限,能更开放地进行信息的交流沟通。同时横向传播可以使纵向传播中下行信息更有效地执行与运作,更易于信息的“分解”。横向交流有益于增加组织的凝聚力,消除组织间冲突性。就非正规渠道的组织内传播而言,传播内容一般更具自由性、不确定性,但信息真实性无法保障。
19、非正规渠道的组织内传播不具有严格的层次规格限制,一般在组织内部随机产生信息首个输出者,进而跨越层次限制,在组织内进行传播。例如企业内经常产生的裁员传闻、校园内的流言蜚语等。信息的首个输出者一般不为人所知,且信息传递速度极快,而信息真实性不确定,不具可证实性。非正规渠道的组织内传播相比正规渠道的组织内传播更具复杂性与不可控性。一、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分类(一)组织传播的概念2、组织外传播组织外传播往往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或组织与社会及其他大环境的信息交流。组织内部高层的信息来源一般为下层的上行传递和从组织外传播中所接收的信息,当然,组织外传播也包括组织主观向外界发出的信息,例如品牌、公司的自我
20、宣传推广、社会资源比例的变化、社会需求与输出的变化等。组织外传播的输出一般是主动的,通过公开场合的讲话、发布会、讲解会等,而输入一般是被动的或经由调查获得的,例如市场购买力的比重程度、资源自由度等。二、组织传播的特点(一)组织传播的概念组织传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组织自然形成阶层制,以及同层次内不同分工的部门产生。同时组织传播是一个可独立在系统内进行传播的传播方式。而基于其阶层制特点,系统内信息强制性传播,当上层信息向下层进行传递时接收方是被动、强制进行接受的,是不可抗拒的。组织传播具有双向性,下层可以在信息接收后的反馈中进行建议与质疑,然而,下层对信息没有决定性的控制权。也可以看出,组织传播与组
21、织是相辅相成的,组织的任何活动与行为均通过组织传播进行,同时只有进行组织传播,组织才能良性运作。考察组织传播,也就是考察组织本身。第第四四节节大众传播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一)大众传播的概念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前提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对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传统观念。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首先使用了这个概念。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组织性大众传播的传播者
22、通常是一个庞杂的机构,内部有精细的分工。如以报纸传递信息的报社,即由采访、编辑、评论、广告、经理等许多部门组成。2、公开性和易逝性大众传播与密码、旗语、信鸽、书信等传播方式不同,它不带有保密性。这就决定了各种社会制度下的政府部门,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传播内容加以审查和控制。3、选择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传播工具对受众有一定的选择。二是受众对传播工具有一定的选择。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个人兴趣等可以使受众分为不同的读者层、听众层或观众层,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偏爱某种传播工具。三是受众对传播的内容可以任意选择。四是受众对参与大众传播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受众的选择性表明,大众传
23、播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的传播。4、受众具有匿名和参差不齐的特性传播者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某些情况,但对具体的接受者往往是不熟悉的。5、单向性受众无法当面提问、要求解释,整个传播过程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6、快速性不断吸收最新科学技术,提高传播信息的速度,是大众传播的一个发展趋势。二、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一)印刷媒介印刷媒介,就是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物质实体。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消息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印刷媒介,作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工具之一,具有鲜明的特点:(
24、1)它借助机器设备可以迅速大量地印制生产;(2)它容纳的信息多、内容广;(3)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4)它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5)它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和要求,报纸、杂志、书籍也在日益向“小众化”的方向发展;(6)印刷媒介的威望较高,专业性较强。其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人无法充分使用和分享其中的信息。二、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二)广播媒介就像印刷媒介是对书写媒介的超越一样,广播媒介是对印刷媒介的超越。广播媒介不只是指接收媒介(收音机),还包括录编设备(录音机、编辑机、合成机等)和传送媒介(信号发射机、发射天线等),正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合理分
25、工才共同构成了广播媒介。广播媒介的特点需要对上述三者的特点加以综合并全面描述:(1)它可以真实地记录、复制和控制人类的声音,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的声音可以留存,也可以用或大或小的声音传播;(2)传播信息迅速及时,有时与事件的发生几乎同步;(3)传播范围广阔无限;(4)声音传播一听就懂,易于沟通,适应了不同文化程度的听众。其缺点是:过耳不留,稍纵即逝,无法重复,不容细想,受众较为被动。二、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三)电视媒介电视是 20 世纪产生最晚但发展最快的传播媒介。电视的优势有:(1)电视将文字、声音、图像、动作四者的传播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是生动直观的传播工具,给人最大限度的真实感;(2)电视
26、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成为当代公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3)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4)具有极强的娱乐性,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电视的缺点是:记录性较差,内容稍纵即逝;公众对内容的选择余地小;接收方式还不够灵活;制作费用高昂,是几种传播媒介中最贵的。第第五五节节网络传播网络传播 一、网络传播的界定(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传播(network communication),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交流互动。它融合了几乎所有传播方式、手段的传播特征,传播结构为网状式结构,其内部所有“结点”均可发出接收消息,且信息以非线性方式在网状结构内传播。网络传播打破了原始三大传播媒介,
27、即报纸、广播、电视的垄断,使传播以计算机为基站进行信息互动。它以“计算机”(包括所有手机及其他智能技术)为基础硬件,以信息技术为软件基础,将信息数字化,通过0与1的结合进行编码式信息传递。综上而言,网络传播就是人类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在网络数据流、磁卡、磁盘中进行储存,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递,再通过计算机进行解码译码表现,以此达到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一、网络传播的界定(二)网络传播的建立网络传播的建立引发了又一次信息革命,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电子传播直到网络传播,一次次的传播革命几乎都建立在一次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网络传播是现今社会需要的一种现代化传
28、播方式,有着多元化多维度的传播方式,同时遍布我们所有可知的信息方式中,渗透在我们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中,对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影响。它在时代的推动下进一步拓展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以一个虚拟的平台模拟了所有的传播方式,点对点、面对面、点对面、双向、单向等传播形式均可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进行。一、网络传播的界定(三)网络传播的必要性社会的发展与世界的变化在现今信息爆炸的年代进一步加速,信息的有效高速传递是推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与力量。网络使不同文化之间有了交流的可能,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在一个没有空间、时间等方面限制的虚拟平台上展开所有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并且即时即刻地进
29、行信息的传播。网络传播大大满足了文明的发展需求,加强了思想的交互性。网络传播还可以使信息打破平面模式,进行立体传播。同时,网络传播可以加强政府对民意的了解,通过对网络信息的传播统计与内容热点分析,了解社会情况,可以让高层行政人员了解到基层情况。二、网络传播的特点(一)高速、高效、大范围网络传播将信息编码为0与1结合的数据流通过“虚拟平台”进行传播,再通过其他端点进行解码译码并使信息重现。现在可以通过光纤等手段将信息瞬间传递全世界,它突破了纸质媒体的印刷、发售等中间环节对信息的滞后影响,超越了广播等电子媒体的无线电信号的覆盖范围,达到了全方位的无限制传播。同时网络媒体是以网状结构的形式进行网络传
30、播的,因此网络传播可以在同时进行一对多、多对一、点对面、面对面的即刻传播,可以让接收方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然而,网络传播的高速、高效、大范围,也使得信息内容难以控制,一些隐私、加密类非主动传播的信息有了泄露危险。同时,虚拟平台的信息的上传之简单使得网络传播中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端点上传模式使得上传者可以匿名形式接触其他受众,因此也使得一些非正规、有害于社会的信息有了传递的可能。在现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信息的可控性愈加值得我们研究与重视。二、网络传播的特点(二)信息流的高速流动与更迭高覆盖、多节点以及高速的信息流通使得信息流动性极高,信息的高速更新使得个体能够更快地、即刻地了解到世界的变化、社会
31、事件的发生以及进展,有助于决策者即时进行决策改变,也有助于执行者及时了解决策者的决策,尽快进行执行与反馈。同时平台是开放的,使得网络传播存在开放性以及自由性,信息可大量输入、高速传播、高速反馈,从而进行高速的整合更新。海量和高速的信息运作使得信息的流动性极强,受众对信息的吸收性降低,甚至造成碎片式信息的传播加强。同时网络传播将社会投影在虚拟的平台上进行“实时播报”,也可能使得个体完全迷失在虚拟平台中,对电脑的需求度大幅度上升,对社会的排斥度上升,同时因平台中同样存在着信息的交流沟通,甚至更自由便捷,因而放弃了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求,使得人独立于世界,对个体的良性发展造成阻碍。二、网络传播的
32、特点(三)多元的信息网络传播摆脱了纸张、语言、画面单方面的限制,将信息进行多方面组合、多元化的展现。网络传播的兼容性极强,使得信息有了更立体的表现形式,加强了接受者对信息的感知程度与理解程度,增强了多感官的接收,甚至使接受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的接收方式与感知程度,立体地通过平台整合信息。多媒体形式的信息提高了接受者的感知程度,加强了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从而也加大了对信息内容整合的难度。接受者需要对信息有更强的辨别能力,输入者需要有更强的对信息进行编辑的能力。二、网络传播的特点(四)信息的交互性强网络传播摆脱了纸张、语言、画面单方面的限制,将信息进行多方面组合、多元化的展现。网络传播的兼容性
33、极强,使得信息有了更立体的表现形式,加强了接受者对信息的感知程度与理解程度,增强了多感官的接收,甚至使接受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的接收方式与感知程度,立体地通过平台整合信息。多媒体形式的信息提高了接受者的感知程度,加强了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从而也加大了对信息内容整合的难度。接受者需要对信息有更强的辨别能力,输入者需要有更强的对信息进行编辑的能力。二、网络传播的特点(五)低成本的运营达成进入网络传播仅需“在线”这一条件,一个端点硬件支持,一个线上的接入,网络传播便达成。其成本的低廉在当今社会几乎可以视为零消耗。一部手机,或一个电脑,就可以达成所有的硬件要求,而维持也并无其他经济要求。因而可见,
34、对其他传播方式而言,网络传播的效果更强,费用极低,“性价比”极高。低成本在线所带来的问题就是节点的增多,信息上传的数量增大。低门槛使得各类信息涌入平台,信息的实际意义是否存在,相同信息是否重复发布等问题无法控制,使得平台空间资源浪费,信息驳杂。三、网络传播的社会功能网络传播几乎遍布我们的生活中,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更是巨大,其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政治功能(二)经济功能(三)文化功能本章关键词【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地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前者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
35、的不足,它可以使传播者与接受者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并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后者使用的媒体主要有电话、电视、计算机网络、书信、报刊等,它可以使传播者与接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传播的效率。【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本章关键词【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媒体组织、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现代机器设备等,大批量复制并迅速
36、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大众传播对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它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传统观念。【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播形式。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思考题1、你曾经在生活中扮演过什么类型的受众?2、受众的主导地位为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请具体分析原因。3、辨析:同一信息是否有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类型受众的需求?如果能,请举例分析;如果不能,请说明原因。4、根据大众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思考大众传播的未来。5、分组设计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点的活动。参考书目1、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2、巴克斯特,布雷思韦特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巴兰,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