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 说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韩愈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
2、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韩愈散文中,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祇()zh骈()pin槽枥()co l粟()s邪()y奴隶()l执策()c槽糟骈拼鸣呜co【马槽 水槽 河槽】zo【糟糕 酒糟】pi
3、n【骈文】pn 【拼图 拼写 拼搏】mng【孤掌难鸣 百家争鸣】w【呜呜直哭】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称也:一食:一食:或:或:外见:外见:策之:策之:以其道:以其道:尽其材:尽其材:其真无马邪:其真无马邪:(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骈:两马并驾。(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骈:两马并驾。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不认识这是千里马。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不认识这是千里马。吃一顿。吃一顿。有时。有时。表现在外。表现在外。鞭打马。策:马鞭子。鞭打马。策:马鞭子。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竭尽他的才能。材,通竭尽他的才能。材,通“才才”。
4、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耶”。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见”通“现”,显现。“材”通“才”,才能。“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实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祇:只是。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称:著称。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通:通晓的意思。【虚词】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之:助词,相当于“的”。或:有时。且:犹,尚且。以:按照。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称:名词动用,著称。策:名词动用,鞭打。食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食马者(喂养)食不饱(
5、吃)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执策而临之(马鞭)执策而临之古义:马鞭。今义:策略、政策。【反问句反问句】示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点拨:“邪”字结尾,常用作反问句或者感叹句。示例:安求其能千里也?点拨:“安”字开头,常用作反问句。【倒装句倒装句】示例:马之千里者。点拨:定语后置,即“千里马”。示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点拨:副语前置,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者认为千里马是常有的,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他认为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从中可以看出,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控诉。【品析】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作者在这里先问后答,一锤定音地得出“不知马”这一全文主旨。【品析】探究一: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点拨】探究二:本
7、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点拨】【什么叫比喻什么叫比喻】比喻,
8、又叫“譬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格。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如:“幸福像花儿一样”这个比喻里,“幸福”是本体。“花儿一样”是喻体。“像”是喻词。构成比喻要符合两个条件:构成比喻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构成比喻,例如“静静像她姐姐”、“这双鞋跟那双一样”都不是比喻。第二、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例如:“幸福”和“花儿一样”之间的相似点就是“美好”
9、。比喻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暗喻 暗喻是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表面上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喻的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有:是、成、成了、成为、变为、当成、变成等。本文通篇文章以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喻发现才能的人,以食马者喻不能发现人才的统治者。托 物 寓 意托 物 寓 意 结 构 精 巧结 构 精 巧 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祇辱于奴隶人之
10、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布局独特布局独特 条理清晰中心突出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
11、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设喻浅而立意深设喻浅而立意深 文章短而有波澜,设喻浅而立意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篇论断就一反常情,醒人耳目。本来,只有有了千里马这个客观存在,
12、才有可能被伯乐所认识。作者从反面提出,就特别强调了在现实中伯乐的重要作用。接下来的两句,论证了这句话的合理性:一是说在现实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是说即使有千里马,没有伯乐去识别,也会遭受摧残而不以千里称。然后又以饲养千里马为例,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即使是千里马也不可能发挥出它千里的特长来,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作用。最后,又从反面论述由于不知马而认为天下无马,进一步强调了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的论点。“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带有感叹的反诘句收束全文,加强了语势,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不识人才,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极大愤慨和谴责。马说马说作者:韩愈作者:韩愈妄言无马
13、实不识马(全面)无伯乐名马无名(概括)喂马不得法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具体)妄言无马实不识马(全面)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马说 ppt课件上课用马说 ppt课件上课用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
14、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唐 朝 科 举 制 度唐 朝 科 举 制 度马说 ppt课件上课用马说 ppt课件上课用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
15、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马说 ppt课件上课用马说 ppt课件上课用1.真善美是人类判断是非的底线。巴尔扎克说他写作的最高使命是:用笔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民众的呼声,反映大众的疾苦和不幸,替他们呐喊;揭示社会的美与丑,唤醒正义感和
16、良知。我想,这是每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时刻牢记的。2.“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就像它是在拖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然而,在“过度商业化”的潮流中,文学逐渐迷失方向,主动弃置精神属性。一些写作者为迎合低级趣味,不断制造各种刺激感官的垃圾文字作品。3.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之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4.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哪个国家,没有法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人民的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和扩
17、大人民的自由。5.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不过,“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能历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因“立德”而青史留名的例子也很少。加以中国历代皇帝都想要作之君作之师,所以士人自然也多朝立功立言的方向努力。大体上,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6强调强调“道道”和和“人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
18、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7.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
19、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所涉及的重要方面。8.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所指向的实质问题.马说 ppt课件上课用马说 ppt课件上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