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 产业发展理论第二章 产业生命周期n如同生命体一样,产业也有生命周期,它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生命周期是产业发展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一个地区或国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一节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n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源于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步兴起的。n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n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很早就被经济学家所认识。例如,著名经济学家库兹尼茨用逻辑曲线和龚柏兹(Gompertz)曲线拟合了几十条不同部门的产量和产品价格的长期趋势线,证明了产业增长减速或多或少是有规则的;亚瑟伯恩斯发现,每个产业的增长百分率随产业年龄的增加而趋
2、于下降;范杜因曾发现,一个产业在达到成熟期以前有个S形增长模式。但是对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系统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这一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也可以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n1975年和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N 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ame Mutterback)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技术创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即AU模型。nAU模型解释了以产品变化为中心的创新分布,向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建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n19
3、82年高特(Gort)和克莱珀(Klepper)在对46个产品最多长达7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产业中的厂商数目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即引入、大量进入、稳定、大量推出和成熟等五个阶段,从而建立了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第一个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即GK模型。nGK模型的突出贡献在于,强调了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对创新的特征、重要性和来源的重大影响。n1990年克莱珀和格莱狄(Graddy)对GK模型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按厂商数目重新将产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淘汰和稳定三个阶段。他们的研究表明,在淘汰阶段产业的产出仍会有较大的增长。n1996年阿加瓦(Agarwal)和高特又沿着另一条路径对GK模
4、型进行了发展。他们引入危险率,研究了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对厂商进入与退出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危险率与厂商年龄成反比。n1999年克莱珀通过对四个产业的案例研究,提出了技术效率存活的寡头进化理论。n二、产业生命周期的一般形态n所谓产业生命周期,是指某个产业在市场上从产生到衰退的时间周期。n一般认为,产业生命周期显现了发展历史中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或蜕变期)。O投入期投入期成长期成长期成熟期成熟期衰退期衰退期产业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产业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n尽管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演化而来,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主要表现在:n1、产业生
5、命周期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n2、产业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重要原因是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形成和发展,原有产业的比重必然会下降,但对该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不会完全消失;n3、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往往会产生突变,“起死回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因此,有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夕阳技术“而没有”夕阳产业“。n三、产业生命阶段n(一)产业形成阶段n产业形成的标志:1、该产业符合社会需要;2、该产业已进入商业领域;3、该产业具有专业的从业人员;4、具有专业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特点。n产业形成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一,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第二,宣传推广费用比较大;第三,产品售价偏高;第四,
6、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n产业形成的方式:n1、产业新生n是指产业形成既不孕育于原有产业,也不依附于原有产业而存在,而是从萌芽到形成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n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斋藤优提出需求(Needs)资源(Resonrces)关系,即NR关系作用模式。当社会提出某种技术要求或某种产品需求,而现有的社会资源又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时,就产生了需求和资源之间不相适应的所谓“瓶颈”现象。这种由NR关系所产生的瓶颈,将极大地刺激和迫使技术创新活动地发生和进行。技术创新取得成功,需求和资源之间的瓶颈消失,就推进了产业的发展。但是当向更高的经济阶段发展时,为适应这个阶段的新的社会需求,又会引起和驱
7、动技术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n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n据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9项专利技术改变了世界面貌,这9项技术是:轧棉机(1794)、缝纫机(1846)、电话(1876)、电灯(1880)汽车(1895)、飞机(1906)、静电复印术(1942)、晶体管(1950)、电子计算机(1946),这些技术的广泛运用形成了一批新兴的、支持现代经济的产业群。n据国际情报界和产业界预测,20世纪中叶以来的新科技革命形成了一大批尖端技术,如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电光电子信息、软件技术、智能机械、超导技术、太阳能技术、太空技术、海洋技术、环保技术将促使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学产业、电光电子
8、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等相应产业部门的形成。n2、产业分化:指处于萌芽中的新产业经过充分发育后从原有产业中分离出来,分解为一个独立的新产业的过程。n从人类发展的过程看,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农业、畜牧业、手工工业和商业的分化。n在农业、工业和商业内部,这种产业分化也比比皆是,如电子工业从机械工业分离出来,机械工业内部又分离出工业机械和农业机械,石化工业从石油工业中分离出来,服装业从纺织业分离出来等等。n3、产业派生:是指由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带动另一个与之相关、相配套的新产业产生。例如,汽车产业形成后,与之相关的围绕汽车产业服务、配套的汽车修理业、高速公路产业等应运而生。n4、产业融合:产
9、业融合是从“数字融合”这一概念演变而来的。“数字融合”这一概念已经盛行10多年,源于因数字技术而导致的产业之间交叉现象的研究。主要是指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但是产业融合兵不仅仅发生在信息通讯业,还广泛存在于其他领域。因此,可以把产业融合定义为: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n产业融合具有多种方式,根据当代产业发展的实践,重要有一下三种:n1、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兵形成新的产业。如,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而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等新型产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而产生了电子广告、电子图书、远程教育、远程
10、医疗、网上图书等。把软件嵌入农业设备和制造设备,形成智能化的设备和生产流程;把软件与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管理软件,转变了管理过程与手段。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的运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型农业。n2、三次产业中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n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1型的产业新体系。如,农业产业化过程的加快,使得农业与第二产业、服务业出现了加速渗透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重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形成了完善的市场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势头,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管理、
11、创新、开发、设计、行政、个人服务、生产技术、保存、交通、通讯、广告、信息服务等,通过生产前期的研究、生产中期的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等环节,直接作用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n3、产业内部的重新融合。n如农业为适应新发展而重新融合,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融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的新业态,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工业内部的产业调整业有类似的融合,通过供应链把上、中、下游相关联的产业联系起来。n(二)产业成长阶段n产业成长是指产业形成后,不断吸纳各种经济资源而不断扩大自身的过程。产业成长,既包括企业数量的增加、投入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等外延上的扩张,也包括技术
12、进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升级、产业组织合理化等内涵上的提高。n产业成长阶段的特点:n1、产出规模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n2、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n3、利润迅速增长。n产业成长的规模:n多数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边界。n具体地说,产业成长规模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n一是产业关联。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成长潜力大。n二是收入弹性。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成长潜力大。根据钱纳里的模型计算,在人均收入从3901230美元的国家,收入弹性最高的是运输设备、住房、娱乐;其次是其他服务业和家具、电器等。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的研究,从制造业各行业来看,不发达国家收入弹性最高的是钢铁、有色金属、纸张、机械、纺织
13、等。n三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影响了成本函数,影响了产业生产率的变化。技术变化快的产业,成长潜力大。从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创新速度的比较看,在总体上,重工业各行业比轻工业高,特别是电子机械、化学工业、运输设备等部门,具有较快吸收当代先进产业技术的能力。n四是市场潜力。市场容量大而且潜力大的产业,其成长规模和潜力就比较大。n五是要素供给和产业转移活动。产业在成长阶段需要的要素投入迅速增加,能否保证该产业所需要的要素需求,是影响产业成长的基本因素。在发展中国家,资本是最基本的产业要素供给。资本的形成,一靠本地区的积累和融通,二靠其他地区的资本转入。因此,能否形成有利于吸引投资的环境,也会死影响产业成长
14、规模的重要因素。n在成长阶段,既要防止产业成长不足,也要防止产业过渡成长,出现畸形态势。产业成长不足或过度均是有害的,都会导致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造成产业结构失调。一个理想的成长规模,应当是满足市场需求,又与其他产业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n(三)产业成熟阶段n产业经过成长阶段后,生产能力和市场空间的扩大趋于停滞,随之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n判断产业是否进入成熟期,考察的范围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从一个地区角度考察,某个产业投入和产出增长速度下降,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但在另一个地区该产业可能正处于成长期。从一个国家角度考察,某个产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但在另一个国家该产业可能正处于成长期。n同
15、时,判断产业是否进入成熟期,从产业的不同层次考察也会有不同的结论。产业内部不同产品中间往往是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防止阶段,一个产品进入成熟期,而另一个产品也许正处于成长期。一个产业进入成熟期,并不意味着产业内所有产品都进入成熟期。n产业在成熟期的主要特点:n1、产业生产能力扩张的速度减慢,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下降,进入的企业减少,促进产业重组的速度加快;n2、产业的市场销售量虽然还会有所增加,但增长的速度趋于缓慢。市场需求量已趋向饱和,社会普及率较高;n3、竞争往往转向更注重成本和服务方面;n4、利润下降。n(四)产业的衰退阶段n在衰退阶段,产业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生产能力过剩,丧失了增长潜力,并在
16、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n从产业发展的过程分析,一个产业进入衰退阶段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有:n首先是市场需求的衰减。市场对某种产业需求的衰减,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对某种产业的需求减少。如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导致对人力自行车需求的减少。这是一种产业对另一种产业的替代产生的产业衰退。市场对某种产业需求的衰减,也可能是由于生活方式或生产方式的变化,实际消费成本或生产成本的变化引起的。如高速公路和航空业的发展导致铁路运输和海洋运输业的衰退。市场对某种产业需求的衰减,还可能是由于社会普及率的提高引起的。如,某些家用电器随着社会普及
17、率的提高,从而市场需求主要依靠产品升级和自然更新来支持。n其次是技术进步造成产品结构的变化,如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彩色电视机取代黑白电视机,有线电视的兴起导致电影业的衰退,电信业和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传统邮政业的衰退。n再次是国际比较优势发生了转移,如发达国家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钢铁、造船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衰退。n产业进入衰退期的特征;n1、能力过剩。“能力过剩”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提出的。生产能力过剩表现为开工严重不足、产品普遍性的供过于求,产品积压。与经济周期而引起的短期性的过剩不同,产业衰退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在本质上是没有增长潜力,产业的收入弹性很低,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所
18、占比重大幅度下降。世界钢铁、造船、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打火机、半导体、纺织品、酿酒、重型设备等产业出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标志着这些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衰退。n2、过度竞争。“过度竞争”是20世纪60年代贝思提出的。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官隆太郎的看法,所谓过度竞争,是指某个产业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根据这一定义,过度竞争具有以下特征1)在一个产业中存在数量过多的企业;(2)一个行业中出现了持续性和普遍性的低效益或负效益;(3)退出障碍是一个行业长期和全面低效益或负效
19、益的主要原因。n3、财务状况恶化。n4、衰而不退。如,钢铁业、纺织业在衰退,但看不到它的消亡。烟草和卷烟业在全球进入了衰退期,但由于人类难以杜绝而不可消亡。n衰退产业的退出障碍原因:n第一,资本专用性障碍。资本专用性障碍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障碍。物质资本的专用性障碍是指投入企业的生产性资产,由于专用性强,只能用于特定性的生产和服务,并且具有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复用性的特征。这样,在厂商退出某产业时,一方面资产专用性会降低厂商退出时的清算价值,造成退出障碍;另一方面专用性的资产必须转让给相同产业的厂商,而在一个衰退产业内潜在的买主同样失去信心,因此买主通常是寥寥无几的。此外,在一个衰退产业
20、内的存货也可能毫无价值,尤其是在平常周转很慢的情况下。这样,企业从原有产业中退出时难以收回其投资,就形成了专用性物质资本退出障碍,也称沉淀资本退出障碍。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障碍是指企业中员工的知识、技术能力和操作技能的专用性,由于长期在一个行业,或一个技术工作岗位工作,加上行业和岗位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形成了较强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在企业停产、破产和转让时,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造成再就业的困难。n第二,巨大的退出成本。(1)劳动者安置费用大;(2)我国国有企业还存在社会性负担带来的障碍;(3)企业债务负担带来的障碍;(4)一些隐蔽的退出成本。一个企业准备放弃生产经营的决定若为人所共知,员工的生产率就
21、会下降,供应商和客户会迅速撤出,而财务成果也就趋于恶化。n第三,关联性障碍。主要有(1)损害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利益。如损害企业与主要销售分配渠道的关系或削弱与供应商的关系,可能使与生产经营单位共用的设施或其他资产闲置起来;(2)影响资本市场的融资。某个生产经营单位的退出,可能降低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信心,降低企业的财务信誉;(3)影响垂直一体化。如果退出的经营单位与企业内的另一个经营单位是垂直一体化,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退出,就会影响整个垂直链。n第四,体制性障碍。主要有(1)产权障碍。在我国现行国有产权制度下,形成了以政府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为特征的治理结构,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成了国有企业事实上的控
22、制者,并从中获取一定的控制权收益。国有企业退出就会损害内部人的利益,甚至使经理人员失去工作,这就构成了企业退出的产权障碍。同时,职工的住房、医疗和养老保险等利益也与国有企业联系在一起,许多老职也会反对退出。(2)产权市场不完善形成的障碍。企业从某些产业退出时,不能很好的利用产权市场实现资产的变现。(3)法律法规不健全形成的障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企业并购方面的法规不健全,增加了企业退出的难度。n第五,政府及社会的障碍。企业退出某些产业往往意味着使员工失业,还意味着削弱地方经济。政府对就业问题和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可能会给退出企业施加压力。四、产业发展模式n(一)刘
23、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论n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论文中,提出了两元经济发展模式。n理论简介见教材P395。n总结:n该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上1)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2)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工资水平由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3)城市工业中的利润的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n由于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供给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工资,因此,工业发展就可从农业中获得无限量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给价格与边际劳动生产率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工业利润中储蓄倾向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
24、应。这种累积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工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下降,以至于工、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相等。这时,二元结构消失,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n评价:刘易斯的理论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刘易斯的三个基本假定在我国现阶段都是不完全成立的。首先,关于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假设在我国并非完全如此,因为1984年后我国农业产出水平的停滞、下降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不无关系。其次,关于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不变的假定也不符合我国实际,因为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价格是在上升的,尤其是近年来这一趋势更为显著。最后,关于工业利润具有较高边际储蓄倾向的假定,在我国是不明显的。在我国现
25、阶段,农民进城就业大部分是靠自筹最近或者进入投资少的行业,而且由于企业分配上长期向个人倾斜,以至工业利润吸纳劳动力的积累性效应极不显著。n依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消除二元经济是不现实的。n(二)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n由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其核心内容包括:n1、“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n2、联系效应理论n3、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n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n赫希曼将投资分为“社会分摊资本”和“直接生产性活动”。因为“直接的生产性活动”能刺激进一步投资,产生最有效的投资效益,即能使“引致投资”最大化,因而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
26、部门(工业、农业),使这些部门发展且收入增加后,再利用其中一部分收入投资于基础设施部门,以带动其增长。同时,并不是所有的直接生产部门都同等优先发展,而应在其中优选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投资的部门。n“联系效应联系效应”理论:理论:n联系效应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联系效应可用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测量。凡存在联系效应的产业,无论属于哪种效应,均可通过该产业的扩张所产生的引诱投资来促进前向、后向产业的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该产业进一步扩张,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所以,在优先投资项目时,应选有联系效应的产业,进而又应选择联系效应大的产业。n
27、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n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投资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加工工业,而进口替代又是其中发展的重点,因为进口替代工业具有较强的前向、后向联系效应。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投资稀缺,资本不足,通过进口替代工业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步由生产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向生产资本品为主,进而完全取代工业投入的进口,建立民族工业体系,最终实现工业化。n评价:n在资源稀缺和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不平衡增长理论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我国5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走的一条“不平衡增长”的途径。n(三)平衡增长理论n平衡增长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其核心是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
28、,应在各个工业部门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使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增长,以此来实现工业化,推进国民经济地发展。该理论有三种流派:n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n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n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n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n代表人物罗森斯坦和罗丹n核心内容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必须采取“大推进”战略,在各工业部门同时按同一投资率进行大量投资。由于供给会创造需求,各个部门就能产生相互依赖的市场,从而导致整个工业部门的全面增长。否则,就会出现有的工业部门发展过快、产品过剩、销路不畅,而另外一些工业部门可能发展过慢,出现产品短缺。n温和的平衡增长理
29、论: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n代表人物纳克斯。n核心内容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通过全面大规模的投资,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扩大和全面增长,才能摆脱这一困境。但因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小不同所产生的各部门的发展能力和潜力的差异,各部门的投资比率应有所不同。弹大的部门,表明发展不足,有潜力,应多投资;弹性小的部门,表明发展已过快,应少投资。n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n代表人物斯特里顿。n主要内容在强调扩大投资和国民经济全面增长的同时,也主张依据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来确定不同的投资率和增长比例,以个别部门的优先增长来克服经济发展中的梗阻问题,最
30、终达到各部门的平衡增长。n(四)经济发展阶段论(四)经济发展阶段论n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于1960年发表的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n他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分为传统社会、起飞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是以主导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主导部门通过回顾、前瞻、旁侧三重影响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回顾影响是指为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前瞻影响是指对新技术、新工业、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的诱导作用。旁侧影响是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n与六个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罗斯托在战后二十五年的经济适合国际经济组织的任务一文中,列出了五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1)作为起飞
31、前提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工业部门。(2)替代进口商的消费品制造业综合体系,主要是非耐用品的生产,如纺织工业。(3)重型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工业部门。(4)汽车工业综合体系。(5)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是指服务业、城市和城郊建筑等部门。n简要评价:简要评价:n罗斯托以技术标准划分经济成长阶段,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阶段划分的理论是相违背的。但他提出的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带动经济增长的看法,以及主导部门的序列不可任意改变的观点都是值得借鉴的。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要立足于本国经济现状,不能超越经济成长阶段,
32、而只能从较低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发展。n(五)莜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五)莜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n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入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地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由于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两基准理论是由日本经济学家莜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后来日本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参照了两基准理论。n两基准理论是由以下条件为前提的1)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或者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在短期内迅速向瓶颈部门转移,尽快缓解瓶颈状态。(2)产业发展中不存在技术约束。(3)不存在资金约束。如果上述条件不存在,两基准理论就未必成立;利用俩个基准理论选择优先发展产业也未必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