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47062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PPT 页数:1566 大小:84.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6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6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6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6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情感。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 行比

2、较。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马思聪的思乡曲磁带。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 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当祖国遭受侵 略者蹂躏的时候,人民奋起反抗,著名诗人艾青眼含热泪对祖国母 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海峡两岸,多少亲人不 能团聚,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时候,不禁唱出淡淡的乡愁 。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 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 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 年出狱,翌年出版了

3、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 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 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2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 诗人,散文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 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 ,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 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 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 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 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

4、日本侵略军连续攻 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值此国土沦丧、民 族危亡的关头,艾青用笔饱蘸深情地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乡愁 这首诗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泊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 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由于台湾和大陆长 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又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 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柔 情而又真挚的乡愁。 我爱这土地 1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 成一定的节拍。诵

5、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 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 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 的形象代之

6、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 的爱国心。 乡愁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 重音。 2.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 、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 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 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 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 的“慢板”,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 /是一枚/小小 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

7、后 乡愁 /是一张/窄窄 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 /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 /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 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 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 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 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我爱这土地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

8、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 儿鸣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 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 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 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 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 执著的爱。 2.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到写作这首诗的 1938年,我国的华北、华南、华东也相继沦陷,可以说我们的祖 国处在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的艾青在武汉目睹 了这一切,他为小鸟都即将

9、失去它的栖息地而悲愤。鸟儿唯有用 声音不停地歌唱,为大地悲鸣;诗人只有不停地创作、为民族呐 喊。鸟儿悲鸣到声音都嘶哑了,诗人历时七年的创作也让他疲倦 不堪,但他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仍然不愿停止。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 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 、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 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 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

10、明 ”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 牺牲自我之意。 5.评说诗中“鸟”的形象,用“这是一只_的鸟”句式说 话。 (1)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2)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3)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 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乡愁 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 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 船

11、票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 ,哀思难诉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2.其实,除了这些形象事物之外,还有很多事物能触动我们心中 的痛、触发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愁绪。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 形象?你能以句型“乡愁是_”再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那根灵魂深处搏动的血 管 乡愁是雨中渴盼虹桥的芭蕉 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 飘到何时愁方休 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 ,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 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再去读一读, 并把它背下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两首诗歌的内

12、容和情感,下面我们接着 来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我爱这土地 1.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 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表 达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 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2.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 ?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 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 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

13、最后两句也是 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中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 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 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 儿女共同的心声。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 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 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诗人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 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心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 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 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14、乡愁 1.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 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 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 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 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 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 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十几亿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 下长长的余味。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 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

15、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 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 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意象之上,这恰恰反 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 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是全诗的诗眼,乡愁的诗 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4.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 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 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

16、上的诗行字数相 等。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 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 自由而不芜杂。 5.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 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6.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 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使用的。请同学们根 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列举含有“乡愁”的诗词句。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

17、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青玉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点拨: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 船;“愁”有了动感,如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 影随形,漫天飞舞。“愁”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 7.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 由。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 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 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主题乡愁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籍贯在

18、内蒙古,她既不在那里出生, 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那里的土地。而 在这之前,她只有在梦里、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 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 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 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上,她的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 刻。 我爱这土地 第一部分(第一节):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 挚爱之情。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 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 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第二部分(第二节):直抒胸臆,

19、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 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诗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 之后,转换了角度,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 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 符。 乡愁: 第一节:写小时候离家外出读书,小小邮票封封家书寄乡愁 思念母亲。 第二节:写长大后奔走他乡谋生,窄窄船票趟趟归路连乡愁 思念爱人。 第三节:写到后来时空隔离沟通,矮矮坟墓生死分离断乡愁 怀念母亲。 第四节:写眼下两岸分离聚首艰难,浅浅海峡中华儿女凝乡愁 思乡思聚。 我爱这土地 这首抒情诗采用了象征手法表达情意。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 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

20、之中的祖国刻骨铭 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乡愁 这首诗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了 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 望。 我爱这土地 (1)意象丰富,构思精巧。 诗人借助丰富的意象,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 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他把对土地广 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取得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2)想象奇特,感情真挚。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一只 鸟”,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 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

21、以表示自己对土地深沉 的爱。全诗感情深沉而浓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乡愁 (1)借物喻情,富有形象美。 诗人从广泛时空中提取四个意象,借物喻情,用“邮票”代表小 时候对母亲的思念,用“船票”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用“坟墓”表现 与母亲的死别,用“海峡”抒发家国之思。全诗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 达抽象的“乡愁”,富有形象美。 (2)结构精巧,富有音韵美。 全诗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对称,又有小 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形式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同时各节在同一 位置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其中“乡愁是”与“我在这(外) 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以及四节中“小小”“窄窄”“矮 矮”“浅浅

22、”等词的运用,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诗人自己 土地祖国大地 河流 风抗争精神 黎明胜利的曙光 意象朴实 象征深远 常含泪水 爱得深沉 直抒胸臆 热情澎湃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故乡之思 家国之思 由单纯幼稚的孩童到多愁善感的少年,初中生多了些腼腆,多了一 份深沉,但有时洒脱的外表下其实藏着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一颗不 羁的心,的确,初中生成熟了许多,在课堂上很少举手,但不等于他 们表现欲弱了,而是他们不屑于人云亦云,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一 面。所以,我们的朗读决不能只是让他们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 机械活动,

23、而是要鼓励他们在朗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当朗读成 为一种审美活动,朗读者就是在扮演双重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 美的创造者,朗读本是极富创造性的行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尽显他们的个性才华?我觉得要做到朗读的开放性。 朗读活动的“开放性”是指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地 读、放开来读,不要限制得太死。朗读本是读者对文本理解的外化表 现,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对文章各人有各自的理 解,那么他们对朗读的处理自然会有所不同,老师不能要求他们按统 一模式来读,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情感 个性。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

24、,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 ,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配乐朗读磁带、文本资料、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

25、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 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 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 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 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 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祖籍南京,生于杭州,现代著 名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 早在1928年就已发表,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 巷诗人”。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

26、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 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 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 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 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 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 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香港文学1982年2月号) 1.听录音磁带,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 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 会停顿和重

27、音。 我 /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 /这广大的土地 :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 那一角/只是血 和泥 ;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 (春天,堤上/繁花 如锦幛 , 嫩柳枝 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 我触到 /荇藻和水的微凉 ; 这长白山的雪峰 /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 /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 ,那么软 现在/只有蓬蒿 ;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 /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 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 /依然完整, 温暖 ,明朗 ,坚固 /而蓬勃生春 。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 /

28、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 ,婴孩手中乳 。 我把全部的力量 /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 和一切希望 ,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 ,是春 , 将/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 , 因为只有那里 /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 的/中国 !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 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 ,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 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 略者所蹂躏的

29、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 发出了深情赞美。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 ,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 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 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3.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 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 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 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

30、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 与恨。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 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 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 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 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 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 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 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诗人用“残损的

31、手掌”摸索了祖国的哪些地方?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先触摸了地图上的沦陷区,又触摸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 4.诗人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 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 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 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5.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描 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 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

32、的色彩。 6.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 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象把对敌人 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

33、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 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 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这首诗运用想象的手法,对沦陷区和解放区的现实事物进行了直观 式的细节描绘,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命运 的关注,以及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1.巧用对比,突出情感: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 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 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 更多的对应物上: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

34、、江 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 的“苦水”,都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 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这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加重了情 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 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 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 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 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2.押韵方式,灵活多变。 这首诗有着较为

35、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 是两行诗句押一个韵。例如从第五行开始,押韵的韵脚依次是“乡 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 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 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凋一致的节奏。 1以读带品。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要求不 同的朗读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 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2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却写 得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 。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

36、情感上,消除了 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 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 ”“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解 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理解课文,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 人公的情感历程。 1诵读感情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37、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配乐朗读磁带、舒婷与“朦胧诗”的相关资料。 爱国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 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 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 我血荐轩辕”,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 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面对满目 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儿女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 国的无限深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她的心声。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泉州人,当

38、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 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 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 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 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 优秀诗歌奖。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发表于1979年。从“文化大革命 ”中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经历过深重灾 难后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生发出一种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 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正是在这

39、种感情的推动下,舒婷写下了 这首抒情短诗。 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 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 征、比喻、暗示、通感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 加,给诗歌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 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 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 ,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 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契合。第二节,诗句

40、简短 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 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 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 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 刚从神话的蛛网 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 下/古莲的胚芽 ; 我/是你挂着眼泪 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 的/雪白的起跑线 ; 是/绯红 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 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 的/总和 ; 你/以伤痕累累 的乳房 喂养 了 迷惘 的我

41、、深思 的我、沸腾 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 躯 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 、你的荣光 、你的自由 ; 祖国 啊 我亲爱 的/祖国 !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 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 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 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 2.第一节中,诗人构思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诗人构思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 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

42、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 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 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第二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 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 愿。 4.第三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 达这种感情的? 第三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 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表现出祖 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

43、解 概括本节内容。 第四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的感情达到 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庄严誓言。 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去 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6.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 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 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 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庄严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 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

44、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 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 。“文革”浩劫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 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之光的折射抒发严峻的思考 、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 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7.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 ?“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 ”(祖国)倾诉,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 ,“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

45、现,强调“我”和祖国 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 、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 。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 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8.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 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 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 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 ,却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

46、路 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 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 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的希望。以 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全诗共分四节。 第一节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 里,重写实。 第二节写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的希望,重写虚。这两节 写祖国的历史。 第三节写祖国的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获得新生 。 第四节写“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 一体。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结束全篇。 本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描写了祖国苦难的历

47、史和蓬勃发 展的现实,抒发了诗人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赞扬了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 责任感。 这首诗带有政治色彩。但它不议论,只描绘,这是本诗一大特色 。诗中所有的象征和比喻,既质朴,又恰当,每一个词都与被描绘 的景物、形象紧密契合。诗人既用含有自己民族要素的眼睛观察, 又以人民能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写出人民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 的精神实质和典型色调,她感到的和说出的也正是同胞所感到和所 要说的。 诗人在本文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 驳船、花朵、理想、胚芽等,又分别在它们前面加上了或长或短的 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簇新”等,较好地 传递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使诗意的语言具有色彩,更加具 体可感,一个个画面仿佛在读者眼前一一掠过,在此基础上,诗人 向祖国深情诉说,把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淋漓尽致地 表达了出来。另外,“迷惘”、“深思”、“沸腾”、“富饶”、 “荣光”、“自由”的连续使用,也使文章显得更连贯、更有层次 ,同时这些渐进式的词语如一首乐曲,逐渐奏到了高潮,达到了感 情的极致。 诗歌与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诗是和乐而歌的,语言具 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具 有这一特点。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 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其它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