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作者简介新文学生力军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 年6 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
2、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的一支生力军。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查封。知识拓展思考1:题目“故都的秋”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故都”点明描写地点,“秋”点明写的内容。解题思考2:写的是哪里?为什么不以地名为题,而要以故都的秋为题?北平(1)“故”有“旧、老”之意,有时间悠久之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2)“故都”是自己熟悉、居住过的地方,给人以亲切、眷恋之感;(3)“北平”本身就是“故都”,给人以深沉、厚重之感。思考:1、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怎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的?情感:向往、迷恋、眷恋第1段
3、:“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第14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齐读第1、14自然段。整体感知思考:2、既然作者如此喜欢故都的秋,那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特点:清、静、悲凉第1段作用:开篇点明故都的秋具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整体感知合作探究:2、文中哪几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是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北国秋色的?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明确: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通过描写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4、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雨、秋枣等意象来表现秋色。概括:第3段:秋院;第4段:秋槐;第5段:秋蝉;第6-10段:秋雨;第11段:秋果整体感知秋院图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秋景潭柘寺1、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体会作者情感。2、文章中反映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秋院图用了哪些词体现这些特点的?又从哪些角度体现的?哪些手法?秋院图碧绿、青天下、蓝白驯鸽的飞声破屋、破壁、秋草颜色声音环境视觉听觉视觉从高到低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环境描写通过分析秋院图,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没有直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将自己的感情 蕴 含 在 客 观 景 物 之 中,我 们 将 这 种 写 作
5、手 法 称为 ,运用这种手法,可以达到“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总结情景交融思考:在其他四幅图中,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体现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品读课文“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 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视觉、听觉、触觉写出了环境的宁静,更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视觉。作者细心的看到了留下的痕迹,它们孤零零的留在路面上,显得清冷、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有一种悲凉之气。秋槐图“衰弱的残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蝉鸣吹响了秋天
6、的号角,唱出了生命的挽歌。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表明秋天的蝉鸣已经不似夏天那般激烈,蕴含着对生命将终的凄切、没落,联想到人,人生苦短,譬如朝露,诱发出悲凉之感。秋蝉图“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阵凉风”“一层雨”“天又青了”“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缓慢悠闲的声调”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丑;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与“唉,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秋雨图北方果树到处都是,目的在于表达对故都的热爱;枣树的颜色变化与北国之秋的变化一致,代表了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枣树红完,一年也就结束了,想到年华如流水,
7、韶光易逝之感便油然而生。秋果图阅读全文,思考:本文有没有写其他地方的秋色?从课文中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除了北国之秋之外,还有江南之秋。主要在第2、13自然段。作用:排比、比喻手法。江南之秋“慢、润、淡”,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用江南之秋,衬托北国之秋,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贴合作者的心境,更能凸显出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对比分析廿四桥钱塘江思考:故都北平,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年代,秋天里,也有明艳之色,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当时心情不好,不好热闹。文人的“悲秋情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箫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8、天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作背景秋院图经历了北伐战争、反革命大屠杀、日本侵占东北等战乱后,国民党的统治令当时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感到迷惘和苦闷。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郁达夫1933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着一种闲散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优秀的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这故都的“秋”味,并于此年8月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写作背景还有哪些自然段没有分析?第12自然段。本文以描写、抒情为主,这一段有什么不同?这样有何好处?议论。内容:表明悲秋之感不是中国人独有,而是全人类共通的。作者体会到“清、静、悲凉”是人之常情。结构:为最后赞美北国之秋强烈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散文“形散神不散”,所有的文本,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中心思想。文本分析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者浑然一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