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时作业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一、文言基础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虽董之以严刑董:督察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体恤 B度义而后动度:考虑 人君当神器之重当:承担 C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术:方法、主张 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永保无疆之休休:休养 答案C 解析A项,恤:顾念,考虑。B项,当:主持、掌握。D项,休:喜庆,福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流之远者信者效其忠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则智者尽其谋 D根不固而求
2、木之长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案B 解析B项,连词,表目的,来。A项,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可不译/代词,与“信”组成名词性短语。C项,代词,自己的/代词,他们的。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则思知足以自戒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案C 解析知足,知道满足,古今义相同。A项,根本,此处用的是本义,即指树木的根;现多用比喻义或引申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项,纵情,此处是“放纵情感”;今义是“尽情”。D项,区区,小,此处是谦辞,指区区之心;今义指“很小或很少”。 4下列各句
3、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不念居安思危以膏泽斯民则思虚心以纳下貌恭而不心服弘兹九德 AB CD 答案B 解析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形容词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膏泽,名词用作动词,施加恩惠。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貌,名词用作状语,在表面上。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光大。 5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_,_;_,_”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
4、流的句子是:“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 (6)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 答案(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
5、除弊不为生事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译文:_ _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_ _ (3)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_ _ 答案(1)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福禄。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在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6、。 (3)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灵敏的耳朵、明亮的眼睛,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
7、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长:长得好。 B善始者实繁善:做得好。 C振之以威怒振:同“震”,镇压。 D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塞:堵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推断实词含义的能力。振:威吓。 8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虽董之以严刑 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D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勇者竭其力 答案C 解析本题
8、考查理解辨析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项,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那个,这个;B项,介词,用/表示目的的连词;C项,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D项,表句中停顿/的人。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B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C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D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注意利用虚词的用法断句,如“乎”作句末语气词,排除A、B两项;其次,注意根据句子结构断句,如“有余”与“不足”对举,
9、排除D项。参考断句: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论点。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答案C 解析C项中“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错误。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原因,要守天下就得“恭俭下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善始者
10、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译文:_ _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译文:_ _ 答案(1)开头做得好的国君的确很多,但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2)彼此竭尽诚心相待,即使春秋时吴国和越国这样的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个整体;轻视别人,亲人之间也会变得像路人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实:的确、实在。繁:多。克:能够。盖:大概。(2)则:表示假设关系。吴越:吴国和越国。骨肉:父母兄弟子女。行路:路人。 一、文字运用和诗词鉴赏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10个字左右。 花木因
11、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_,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_,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 答:_ _ 答案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 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生动的能力。段首句是中心论点,补写句子时要紧扣中心论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题。 汴河怀古二首 皮日休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载到扬州尽不还:隋炀帝杨广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水殿龙
12、舟事:隋炀帝乘龙舟游览扬州。 2皮日休的第一首诗说理含而不露,请简要分析。 答:_ _ 答案第一首诗是对当政者的警训,意味深长。表面说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说当时的唐帝国早已是连隋炀帝时也比不得了。 解析第一首诗的“万艘龙舸”代指隋炀帝的船队。全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诗说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说当时的唐帝国早已是连隋炀帝时也比不得了。这是对当政者的警训,意味深长。 3有的同学认为第二首诗是为隋炀帝辩护,你怎么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_ _ 答案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
13、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并不直说。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把暴君与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突出隋炀帝的罪责。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 解析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翻案法”。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着彩服,水陆照亮,其奢侈靡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
14、言。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并不直说,而是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把暴君与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突出隋炀帝的罪责。对隋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
15、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
16、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属文动
17、笔如飞属:写作。 B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矫:矫情。 C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效法。 D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辞:拒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推断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能力。联想学过的成语“矫枉过正”,矫:矫正、纠正。因此选择B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
18、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是因为后世所谓的“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须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答案B 解析本
19、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都是才能庸俗之人”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大多数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译文:_ _ (2)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译文:_ _ 答案(1)(士大夫)都遗憾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 (2)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总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恨:以为遗憾,联想诸葛亮出师表“叹息痛恨”。每:常常,多次。美:好的,联想成语“美中不足”。就:就任,担任。
20、 (2)傅:附会,引述,陈述,引述古事与时事而发议论。意:主张。辄:往往,总是,联想成语“动辄得咎”。言:字,联想琵琶行序有“凡三百一十六言”。诎:使屈服。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问题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
21、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
22、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学,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的人,因此
23、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须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总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