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吳起是戰國初期衛國左氏人,大約出生於周考王元年(西元前440年),逝世於周安王21年(西元前381年),從小家境富裕,因為時代環境的影響,小時候就喜歡舞刀擊劍,立志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後來被薦為魯國大夫。十分欣賞他的兵書戰策與戰功,於是重用吳起擔任大將軍,由於吳起四處征伐,戰果輝煌,因此被推薦為。但魏文侯逝世後,武侯繼位,不再重用吳起,吳起只好離開魏國投奔。西元前381年楚悼王病逝後,以陽城君為首的貴族集團發動政變,吳起遭到亂箭射殺,死於悼王的靈堂。吳起生於戰國時期,社會型態急遽變化,政治現象紛亂。當時秦、齊、楚、燕、韓、趙、魏等諸侯國,都醞釀變法革新、富國強兵,進而爭奪天下霸權,以求全
2、國統一。吳起為伸展抱負到魯魯國國遊學,當時魯國是西周初年周公封地、孔子的故鄉,也是著名禮義之邦。吳起投入曾申的門下,刻苦研讀儒家經典,因此他日後的思想也多由儒家思想衍化而來,奠定以儒家為基本精神的治國理念,以及融入法家精神的治兵思想。吳起曾引經據典向魏武侯闡述此思想,以道、義、禮、仁四德為基礎,能使國家強盛及人民生命安全有保障,此為吳起重視的治國理念、信賞明罰治兵思想的儒家與法家精神所在。論治國的方法。是全書精華,是中心思想。內修文德:用道、義、禮、仁四德管理人民。外治武備:建立一支可以突破敵人包圍並摧毀敵人城邑的強大軍隊。料敵篇強調,主張用兵前必須探查敵人的虛實,吳起列舉當時六國形勢,強調備
3、戰時要先評估敵人的強弱,提出用兵準則。在作戰指揮方面,吳起歸納出13種可擊之道。闡述以治為勝的中心思想。治是訓練與管理,重點在討論進兵作戰、訓練編組、將帥指揮等管理實務問題。是論述對將領的要求和判斷的方法。吳起認為文武兼備的人,才可勝任將領的重擔;剛柔並濟的人,才可統軍作戰。名將應具備理、備、果、戒、約五種軍事素養。敵軍將領分為智、愚、貪、驕、疑等類型。視情勢的演變而採行有效的作戰方案。吳起認為應依據不同敵情、天時、地利,審度時勢,採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思想與研析最佳行動方案,擬定完備計畫。論述激勵將士作戰的方法。吳起提出鼓勵有功將士,激勵無功將士的統御之術,只要我軍人人視死如歸,就可形成強大的戰鬥力,使敵軍畏懼。吳起在和中,不斷強調國家備戰思想的重要性,認為若要確保國家整體安全,必須隨時維持軍備。吳起並進一步說明軍備過與不及均非良策,長期維持強大的軍隊,必將影響國家的整體發展,故必須採用建軍理念。春秋、戰國時期是實行以法治軍的轉型期,此期間諸侯國競相爭霸擴軍,軍隊管理逐漸轉為法令式。吳起認為兵不在多,以治為勝,即透過嚴格的選拔和訓練,建立禮法紀律嚴格管理,才可建立一支戰鬥力強悍的精銳部隊。吳起是一位軍事家,可以和孫子孫子媲美;若以政治家而言,則可以與商鞅商鞅並稱。明代王陽明則尊吳起甚於孫子,清朝末年梁啟超在戰國載記戰國載記中稱讚吳起是我國第一流名將我國第一流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