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利经济学沿革福利经济学沿革n旧福利经济学:庇古,马歇尔n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Pareto),卡尔多(Kaldor),希克斯(Hicks),西托夫斯基(Scitovsky),社会福利函数论者,阿罗(Arrow),森(Sen)福利经济学的产生n福利经济学的产生:n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的巨著福利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诞生,它开创了福利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对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作了系统的论述,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从此,福利经济学一词广为流行,庇古也被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的功利主义n庇古认为,福利由效用构成,效用就是满足,人性的本质就是追求最大
2、的满足即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追求最大的福利。n从上述命题出发,庇古提出了国民收入极大化和收入均等化两个福利概念。庇古说,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一是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因为,要想增加经济福利,就必须要增加国民收入;同时,还要消除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等的情况。庇古的国民收入极大化和收入均等化这两个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命题在西方经济学史中作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即首次将社会福利问题与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门领域加以研究,庇古至少作出了如下三个重要贡献:n庇古至少作出了如下三个重要贡献:n第一,确立了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第一,确立了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
3、。庇古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对市场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是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净产品相等,亦即说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边际社会净产品相等。市场作用就是通过自由竞争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自由转移来实现上述的诸条件,从而使经济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达到最优。第二,确立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n第二,确立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法则,庇古认为,要增加社会福利,就必须实现收入均等化,因为,一个人手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其边际效用就越小,反之则相反。但市场机制对收入均等化无能为力,国家应通过征收累进税的办法把富人的一部分钱收来举办社会福利事业,让低收入者享用,缩小贫富差距,以增大社会福利
4、。当所有人的收入均等从而使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社会经济福利就会达到最大化。第三,确立了外部性理论n第三,确立了外部性理论。在继承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概念之后,庇古首次对外部性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n“没有一个不可见的手可以赖以由个别的部分处理以产生全体的良好安排。因此必须有一具有广泛权力的机构,能干预并处理有关美好空气与阳光等集体问题,如同其处理煤气、自来水等集体问题一样。”n庇古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边际社会净产品与边际私人净产品常常产生的背离现象其实质就是市场的外部性问题,只有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才能消除外部性。新福利经济学n1938年和1939年英美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如
5、卡尔多、希克斯、伯格森,几乎同时发表了重要的著述,对旧福利经济学作了重要补充和修改。随后,萨缪尔森、格拉夫、李特尔、西托夫斯基、鲍莫尔、阿罗、黄有光等一大批当代新福利经济学家群体崛起。到50年代,西方经济学在批判和吸收庇古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亦即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n新福利经济学对旧福利经济学做了许多补充和修正,无论是在基本论点还是在政策主张上,都与旧福利经济学有所区别。n首先,从方法论上看,新福利经济学摒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效用基数论,而采取效用序数论序数论。效用基数论是用基数一、二、三来表示效用的大小,而效用序数论则以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效用的相对程
6、度。效用序数论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n并且,新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和社会福利函数补偿原则和社会福利函数等理论都是以帕累托的理论为出发点,所以,新福利经济学家们往往认为新福利经济学可以溯源于帕累托,甚至认为帕累托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帕累托标准n帕累托法则:如果某种社会经济状况变化使某些人(或一个人)福利状况改善,而无其它任何人的福利状况恶化,则就认为是整个社会福利状况改进,是一种可取的价值判断。n帕累托最优:随着帕累托改善的提高,当全体社会成员都无法在不损害任何一个别的社会成员的福利条件下得到改善时,这时的社会状态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n前提:个人效用的序数测量性和个人效用的
7、不可比性。对庇古理论的修正n从效用序数出发,新福利经济学认为个人福利取决于个人的偏好,而个人偏好可以用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根据效用序数论和最优条件理论,新福利经济学摒弃了庇古关于“收入均等化”的理论和政策建议,而保留了其资源有效配置的论点和建议,认为,收入均等化认为,收入均等化是不能增加社会福利的,因为效用是不能计量是不能增加社会福利的,因为效用是不能计量的,不同的人之间的效用是不能比较的,如果的,不同的人之间的效用是不能比较的,如果在增加了在增加了A的福利的同时,减少了的福利的同时,减少了B的福利,的福利,那就不能认为是社会福利的增加。那就不能认为是社会福利的增加。为此,新福利经济学提
8、出了补偿原则和社会福利函数理论。补偿原则n补偿原则的基本思想是,国家的任何政策变动都将会导致市场价格变化,都将会使人受益,而有人受损,这是不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的福利原则的。应该从受益者那里取走一些收入以补偿那些受损者,补偿后如果还有剩余,就说明社会福利增加了,这样的国家经济政策是合理的。如果受益者的收益大于受损者的损失,那么,对整体社会来说福利也仍然是增加了。如果从长期来看,有些国家经济政策对A有利,而另一些对B有利,则大家都可能最终受益的话,受损者自然地得到了补偿。社会福利函数理论n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社会福利是社会全体成员所购买的商品和所提供的要素和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帕氏的生产
9、和交换的最优条件仅是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条件下有可能存在许多种最大的福利,而不是仅有一个“最大福利”;这样,要达到“最大福利”,就必须满足其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这样来表示:nW=F(Z1,Z2)n以上,W是指社会福利,F表示函数,Z1,Z2代表所有可能影响福利的变量。其中,Z1,Z2这些各种影响福利的变量可能组合成各种不同的方式,因此,福利的最大化取决于这些变量的排列组合情况和每个人对这种排列组合的选择,而个人的选择则取决于个人的偏好;于是,福利最大化便追溯到一个道德的领域,即社会成员的主观评价问题。上述表述也可以反过来推理
10、:个人的偏好选择决定了个人的福利最大化,个人的偏好选择最终总和地决定了整体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增减情况。社会函数论n社会函数论者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变量的函数,这些变量包括所有家庭或个人消费的所有商品的数量,所有个人从事某一种劳动的数量,所有资本投入的数量等。社会福利函数者通常用多元函数来表示。n最优状态不仅指交换和生产的最优,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福利在个人间的合理分配。n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所谓“合理”的收入分配绝不等于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因为,对于不同偏好选择的自由个人来说,平均的收入并不可能保证他们的福利都能增进。所谓“合理”的收入分配归根到底是个道德领
11、域的问题,它是由某种道德信念来决定的。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n经济思想渊源n社会福利思想渊源n哲学思想渊源经济思想渊源n在福利经济学那里,资源有效配置来自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一切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一切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在这个体系当中,当每一个消费者出自自利动机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当每一个消费者出自自利动机追求效用最大化时,整个经济将是有效的,或达到不能使任何人变得更好而不使另一些人变得更坏的最优状态即帕氏最优状态。福利经济学的这一思想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亚当.斯密经济思想n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发表的
12、不朽著作国富论当中,为他的市场制度体系构造了一个独立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包含了三个组成要素: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机制。亚当.斯密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解释这三个要素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并构建其理论框架的,由此可以看出庇古与亚当.斯密的承继关系。n在亚当.斯密看来,(1)追求个人利益是一般的“人性”,经济活动的主体,就是这种体现人类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后人称之为“经济人”;(2)人类的利己主义本性必然产生“交换”,这是“一种人类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亦为人类所特有,在其他各种动物中是找不到的”;(3)人类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必然又引起
13、“分工”,因为,“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人性交换分工,亚当.斯密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演绎出自己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而个人利己主义则是亚当.斯密的整个经济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渊源n可以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没有跳出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n但是,他主张的国家干预收入分配等建议又大大地修正了或者说背叛了亚当.斯密。例如,亚当.斯密对私人经济活动和“看不见的手”表现出了强烈的偏好,而对国家的作用及政府地动机则表示极大的怀疑。他认为,政府不是由公众利益引导的,而是由部分人利益强加的,政府是低效率的,是浪费的。对于市场活动的范围
14、,政府的责任应是支持而不是限制。n从对政府的作用的上述基本认识出发,亚当.斯密明确地对政府的“义务”作了如下三点限制: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保护社会上每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即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设施。亚当.斯密用了整整三节的篇幅从费用支出的角度对上述三个政府职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庇古的经济思想n庇古“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会使满足增大”的命题,主张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分配并使收入均等化的理论,从政府作用的角度出发,已经远远超出了亚当.斯密对政府作用的限制。n庇古的经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了英国改良主义经济学家
15、霍布森提出的“最大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霍布森在对垄断资本主义作了深入考察之后,于1902年出版了帝国主义一书,认为,当竞争的资本主义进入垄断的资本主义阶段之后,看不见的手支配的市场和谐状态已不复存在,并明显地呈现出种种弊端,经济学家应该分析这些弊端和探讨国家对其进行纠正的措施。霍布森提出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国家干预的范围不仅包括分配领域,还应包括生产领域,主张通过税赋消灭财富不均,实行免费医疗和老年抚恤金,提出进行失业救济和工资评议等一系列“合理的健全的社会政策”,倡导发展公用事业,对一些企业进行直接的管制,协调个人的社会的利益,并明确指出要实现“最大的社会福利
16、”。在霍布森看来,经济学应当把“社会福利”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剩余价值”是占有别人劳动所得;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它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应当通过税收政策或者通过“国有化”的途径使“剩余价值”归政府所有,用于“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n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想目标n西方哲学流派:n功利主义人生哲学观:人的活动的价值目标是为了获得个人的效用和幸福,社会的目标是促进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最大幸福。n保守主义哲学:维护传统,主张一种渐进的自然的历史观,反对人为设计和创造的社会乌托邦,反对激进主义的社会革命观。n社群主义的人生哲学:是西方社会批判
17、自由主义的一支重大力量。人是社群中的一部分.福利经济学的哲学思想基础。n从穆勒到马歇尔许多思想家的功利主义思想和社会改良思想对庇古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直接建立在边沁的功利主义之上。n边沁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功利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社会成员都去追求个人利益,就会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这就是效用原则或功利原则。社会是个人的总和,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社会的最大目标;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用这种功利原则来指导政府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保证每个人不受阻碍地去追求自己的个人最大幸福和
18、利益,增加自己个人的幸福总量,这既是道德标准,又是立法和制定政策的标准。对后来的经济学来说,边沁的功利主义概念逐渐具有经济理论与政策含义。庇古的功利主义n哲学基础:创始人:边沁(Bentham),经济学领域: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阿瑟.庇古(Arthur Pigou),新功利主义:约翰.哈桑依(John Harsanyi)n边沁把一个国家的福利(幸福)定义为每个公民满意程度之和,提出公共制度和公共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但它不是建立在民主原则基础上的.n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在表面与边沁没有什么关系,但在实质上却将其功利主义作为福利经济学的哲学思想基础,并
19、据此展开。例如,庇古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福利最大化,个人福利最大化构成社会福利最大化”,“福利”是人对满足即效用的心理反应和主观评价,等等。nPIGOU 把总(加总)福利定义为社会成员从各种满足来源获得的效用之和。在这种情况下,庇古假定个人效用可以以基数来测量,并且具有完全性。福利经济学基本命题n帕累托最优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概念发展、演化而来的。这个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已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分析。帕累托最优的若干定理n一、帕累托最优的若干定理n由帕氏最优可以推论出:如果改变社会资源的配置可以使每个人的处境都变得比以前更好,或者在其他人的处境
20、没有变坏的前提下至少使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比以前更好,这时的社会资源配置就还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就应该改变社会资源的配置。帕氏最优意味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优化,为此,就必须满足:n1、交换的帕氏最优条件。n是指消费者之间商品的最优分配: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相同,这时两个消费者的效用都达到最大化。n2、生产的帕氏最优条件。n是指生产者之间投入的最优配置:要两个生产者使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不同产品的情况下,这两个生产者的任何两种投入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相同,这时,两个生产者的产量都达到了最大化。n3、交换和生产的帕氏最优条件。n是指行业间的投入配置和消费者之间的商品分配
21、都达到最优状态,即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同。U1U2U3V3V2V1gOAXOB福利标准与若干补偿原则n帕累托最优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很可能引起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的变化,很可能导致使某些人的处境改善一些,而同时使另外一些人的处境变坏一些。因此,西方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帕氏标准太苛刻,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应该予以“改进”和修补;于是,许多人提出了福利标准问题和福利的补偿问题,对帕氏最优标准提出了许多补充。1、卡尔多补偿原则n卡尔多1939年发表的经济学福利命题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论文,提出了“虚拟的补偿原则”作为
22、其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准。他认为,市场价格总是在变化的,价格的变动肯定会影响人们的福利状况,即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损,另一些人受益;但只要总体上来看益大于损,这就表明总的社会福利增加了,简言之,卡尔多的福利标准是看变动以后的结果是否得大于失。由此看来,卡尔多补偿原则是一种假想的补偿,而不是真实的补偿,它使帕氏标准宽泛化了。2、希克斯补偿原则。n希克斯补充了卡尔多的福利标准,认为卡尔多原则不够完善,因为它是一种“假想中”的补偿,现实中受益者并没有对受损者进行任何补偿。他认为,判断社会福利的标准应该从长期来观察,只要政府的一项经济政策从长期来看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尽管在短时间内某些人会受损,但经过较
23、长时间以后,所有的人的境况都会由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自然面然地”获得补偿。因而人们称希克斯的补偿原则为“长期自然的补偿原则”。“卡尔多-希克斯”标准-补偿检验法则n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在1939年提出这样一种检验社会状况变动中有人变好,有人变坏的标准:假设受益者在充分补偿损失者之后,其状况还能有所改进,则这就是社会福利的改进工作。n希克斯支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一个姐妹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从受益者那里获利,但是可以从社会状况变化中获利,则这就是一种社会福利的改进。希克斯进一步指出另一种“长期自然的补偿原则”:即从长期看,如果政府的一项政策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尽管在短时间内某些人会受损,
24、但经过较长时间以后,所有人的情况都会由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自然而然的获得补偿。n批评:标准过于笼统,对社会政策的评价不确定。3、西托夫斯基补偿原则。n西托夫斯基认为,上述卡尔多原则和希克斯原则仅适合于顺向检验,而不能进行逆向检验;因为,仅仅进行顺向检验并不可能作出社会福利是否改善的结论,而只有同时作出逆向检验时即做双重检验时才能判断出社会福利是否改善了。n所谓顺向检验是指政策变动之前的收入分配状况,逆向检验是指政策变动以后的福利状况。西托夫斯基认为,卡尔多和希克斯补偿原则的共同不足之处在于他们仅仅注意到政策变动之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即顺向检验,而忽视了政策变动之后的福利变化状况亦即逆向检验,因此,
25、他主张“双重标准”,既要注意改变后每个人的境况是否比以前变好,又要注意变动之前是否使每个人的境况都比改变后为好。他认为,如果顺向检验的结果与逆向检验的结果相互矛盾,就不应该得出一个关于福利的命题。西托夫斯基的补偿检验标准n西托夫斯基:只有卡尔多标准和希克斯标准同时满足,才算是社会福利的改进。也就是:当有的人受益,有的人受损,且受益者的程度足以补偿受损的程度(卡尔多标准)受损者不能从贿赂受益者以反对社会变化中获利(希克斯标准)。此时,才算是社会福利的改进。批评:把实証问题和规范问题分开,把公平问题和效率问题分开4、李特尔补偿原则。n李特尔认为,上述三个补偿原则都忽视了收入分配问题,而仅仅研究了效
26、率问题,这是不全面的,不可取的,应该必须再加上一个收入分配标准,即三重检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增加福利的标准成为充足的标准。李特尔标准是:第一,卡尔多希克斯标准满足了吗?第二,西托夫斯基标准满足了吗?第三,任何再分配都是适当的或都是糟糕的吗?李特尔认为,上述第一和第二条是判断福利是否增加的必要条件,第三条是充分条件。三、次优理论n福利经济学认为,许多因素导致了“市场失灵”现象。研究市场的这些缺陷是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之一。n由于垄断、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等因素的存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境界,福利经济学称之为“低效率”。低效率被定义为没有能够达到或满足帕累托高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
27、件的一种状态。在现实经济中,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都处于带有缺陷的市场机制的控制之下,最优化只能趋近而不可能实现,生产与交换的最优条件及其结合成为一种偶发事件。次优理论n次优理论所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在达不到最优位置时,离开所有可能达到的最优位置就是次优位置。利普西和兰开斯特对次优理论作了典型性的概括:n(1)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帕氏最优的全部条件中只要出现一项限制条件而余下其他条件都能满足,那么,一般来说它就不是处于最优状态。n(2)如果帕氏最优的某一条件不能满足,而其他所有条件都能满足时,就是次优状态。n(3)在某些条件得到满足而某些条件没有满足的各种状态之间是不能进行事先评价的。n(4)
28、较多条件得到满足的状态不一定优于较少条件得到满足的状态。n概而言之,只要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那就只好离开所有其他的最优条件,这种状态就是次优配置状态。次优条件的复杂性n据黄有光的研究,次优条件非常不容易实现,引起的麻烦很多,远比最优条件复杂得多,它不仅取决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替换率的比率,还取决于受约束部门与非受约束部门之间的产品的辅助和替代性的程度,和一种产品生产的增长对其他产品边际成本的影响。他说,“比起有关的最优条件,这里涉及到远为复杂的信息在现实经济中这样导致次优条件几乎无法描述,不用说实现了。”第三优政策n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当实现帕累托最优的限制因素较多、获取的信息量较大并必须支付信息成
29、本和行政费用时,则应采取第三优政策。n在次优经济形态中,信息成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其实用价值很小,即使不是最优也是不可行的,这时,真正切实可行的“最优者”就成为第三优的效率状态了。n次优和第三优理论告诉我们,帕累托最优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服从完全竞争法则是根本不现实的;现实的效率选择是次优和第三优的经济政策及效率形态;但由于次优的经济效率要求决策者在基本不花费代价的前提下获得完备而准确的信息,以克服各种达到这些要求,不容易做到。现实经济中资源配置效率状态往往是第三优,因为第三优理论和政策不仅允许存在实现帕氏最优的约束条件,而且还允许考虑信息成本和行政支出,比次优效率更易达到,这样就避免
30、了市场效率评价标准中的理论缺陷,使之成为可行,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为衡量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了“低标准”的尺度。平等n福利经济学中所说的平等,是一个哲学意义多于科学意义的概念。例如:n有人认为,“平等的理想只能通过收入的完全平等才可以实现”,这一观点不完全,还应考虑如下问题:平等的基本单位。“平等”所要求的收入完全平等是以家庭还是以个人为单位?每个家庭或个人的需要不是相等的。每个人的劳动能力、速度和质量是不一致的。有些工作(如脑外科医生)的受教育程度高,花费的成本和时间都较多,不给他们多付工资就不能算平等。将平等定义为货币收入的平等,这就忽略了许多别的工作要素条件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如摄影师与管
31、道工作这两个职业的“精神收入”差别是非常大的。n有人认为,平等的收入是不平等的表现。只有让一些有天生才能的人得到远较天赋低的人为多的报酬才是平等的表现。n有的观点则针锋相对:如果那些由于生育的幸运而获得天赋才能(如甜美的歌喉)的人获得很高的报酬,而那些没有特殊天赋才能却付出较多努力和牺牲的人获得较低的报酬,这是不平等的表现。n还有一种介于完全平等标准与市场标准二者之间的平等标准,即机会平等,认为,政府须介入并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竞赛中的机会平等,而不保证每个出场竞赛的人的平等。平等和效率n平等和效率是一对矛盾现象,即它们是“双重标准”。一方面,从政治和社会制度上看,这个社会要求实现所有成员都
32、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但另一方面,从经济制度上看,竞争原则则需要人们力争超过别人,市场经济根据经济效率向生产要素供给者提供报酬,这些报酬构成人们的收入,对优胜者和劣败者分别奖惩,结果出现了贫富悬殊的现象。这种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是通过竞争以追求“效率”的结果。如果一味追求经济上的“平等”,势必损失人们追求“效率”的积极性,从而损害经济的发展,即要做到收入均等化,就不能使社会保持高效率。因此,在经济“平等”与“效率”之间有一种互为代价的“替换关系”,难以两全,只能兼顾其一端,有所侧重:为了强调平等,就得牺牲效率;为了强调效率,就需要保持收入的差距。这一矛盾在福利经济学中被称为平等与效率的交
33、替。“漏斗”原理n假定人们的收入分配不受市场调节,而是取决于市场以外的因素,从而割断了收入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那就会出现既无平等又无效率的状态。这种状态被认为比平等与效率的交替更糟。因此,有 的经济学家认为,重要的是把经济的“馅饼”做大些,只要全国的产品和劳动生产额增大了,就会使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有提高,贫富之间的“平等”尽管没有实现,也不会出现社会麻烦;反之,“馅饼”虽然切得均匀,但由于丧失了效率,到一定程度,“馅饼”规模就会变小,人们就会因分割这一小块“馅饼”而使矛盾尖锐化。福利经济学的公平理论1.福利主义的公平原则福利主义的公平原则n庇古(Pigou)的功利主义n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连
34、加法n贝尔努利-纳什(Bernoulli-Nash)社会福利函数:连乘法n罗尔斯(Rawls)社会福利函数n伯格森-萨缪尔森(Bergson-Samuelson)社会福利函数2.非福利主义的公平原则非福利主义的公平原则n诺兹克(Nozick)的公平理论n森(Sen)的公平理论解决办法n平等和效率既然是两个经济政策目标,那么在制定政策时都要顾及。既然二者不可兼而有之,又要求都顾到,显然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寻求平等与效率之间最优交替的途径.n1提高教育经费;n2 社会福利制度等等.本PPT为可编辑版本,您看到以下内容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解【解析】【解答】(1)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
35、氯离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2)质子数为11的是钠元素,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3)化学变化是生成新分子的变化,其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故该反应中没有变的是碳原子和氧原子。故答案为:氯化钠;失去;D。【分析】物质有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是那种,金属、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常见气体由分子构成;碱和盐由离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质量、数目保持不变。26.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今年我国要求“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非吸烟者往往因别人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2)夏
36、天钢轨间的缝隙变小。【答案】(1)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2)夏天温度高,铁原子间的间隔变小.【考点】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1)吸烟生成烟雾,烟雾分子因为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烟雾分子,造成被动吸烟;(2)钢轨由铁原子构成.每两根钢轨间都有一定的间隙,夏天由于气温高,使得钢轨中铁原子的间隔变大,表现为钢轨的体积膨胀,则钢轨间的间隙变小.故答案为:(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2)夏天高温,铁原子间的间隔变小.【分析】微粒观点的主要内容: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处于永停息的运动状态中.(1)烟雾分子属气体分子,在空气中扩散较快,使非吸烟者被动吸烟;(
37、2)铁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温度升高,则铁原子间间隔变大,反之则变小,夏天高温状态下,铁原子间间隔变大,使得钢轨体积膨胀,则钢轨间的缝隙变小.【考点】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1)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2)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a=2+8=10,该粒子是原子原子序数=质子数=10当a=8时,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答案为:原子;离子;分子;10;10;阴离子。【分析】物质有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是那种,金属、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常见气体由分子构成;碱
38、和盐由离子构成。当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小于时表示阴离子,大于时表示阳离子。25.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3)升高温度分子运动速度就加快,只要能说明温度高了运动速度快了的例子都可以,例如阳光下或者温度高衣服干得快,温度高水蒸发的快,糖在热水里比在冷水里溶解的快等;(4)由于注射器装入的药品少,现象明显,又是封闭状态,所以可以控制体积节省药品、可以减少气体挥发造成的污染等故答案为:(1)固体;(2)分子的质量大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合理即给分);(3)阳光下或者温度高衣服干得快,温度高水蒸发的快,糖在热水里比在冷水里溶解的快等;(4)可以控制体积节省药品、可
39、以减少气体挥发造成的污染等【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氯化铵的状态;(2)根据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考虑;(3)根据温度与运动速度的关系考虑;(4)根据注射器的特点考虑【解析】【解答】A、向一定质量的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的过程中,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当碳酸钠与盐酸和氯化钙完全反应时,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大,A符合题意;B、向稀硫酸中加水,溶液的pH逐渐增大至接近于7,B不符合题意;C、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的过程中,氢氧化钡不断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的质量减小,质量分数也减小,当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完全反应时,继续滴加氢氧化钡
40、溶液时,质量分数应该由小变大,C不符合题意;D、加热高锰酸钾时,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高锰酸钾开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少,当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时,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再变化,D符合题意。【解析】【解答】A、可燃物的在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降低,故说法错误,可选;B、爆炸是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气体的体积膨胀造成的可见爆炸需要氧气的参与,可使燃烧处于暂时缺氧状态,达到灭火的目的故说法正确,不可选;【解析】【解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
41、条件都能满足时,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根据描述,自动灭火陶瓷砖会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故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解析】【解答】解:A、从题目中表格知,H2体积分数为10%70%的H2和空气混合气体,点燃时会发生爆炸,故A正确;B、收集的H2能安静燃烧,说明H2的纯度大于等于80%,故B项错误;C、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 ,保持试管倒置移近火焰,如果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表示收集的H2纯度大于等于80%,故C项错误;D、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不一定发生爆炸,只有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才会发生爆炸,故D项错误故选A【分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在一定的浓
42、度范围内均匀混合,遇着火源可能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分别称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在低于爆炸下限时不爆炸也不着火,在高于爆炸上限同样不燃不爆因此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需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解析】【解答】A、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烧杯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烧杯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从而可以判断烧杯中的热水不仅仅是只起到加热的作用,故A说法正确;B、铜片上白磷燃烧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故B说法正确;C、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是温度过低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没有满足燃烧的条件,故C
43、说法正确;D、烧杯中的白磷通入空气(氧气)就会燃烧,出现“水火相容”的奇观,故D说法错误故选D24.能源、环境、安全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_、天然气等;它们都是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控制反应的条件可使燃料充分燃烧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的目的是_ (3)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写出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 下列有关天然气(或甲烷)的说法正确的是_(填字母)A沼气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B甲烷气体不会产生温室效应C用天然气代替煤作燃料,有利于减少酸雨形成 You and your friends are leaving a concert on
44、a Friday night.When you get outside,your ears are ringing.You have to shout to be heard.36 So no harm doneright?Not quite.Temporary buzzing may be easy to ignore,but repeated exposure to loud noise will eventually cause serious-and irreversible(无法治愈的)-hearing loss.A new study conducted by researcher
45、s at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in Boston shows that one in five people between the ages of 12 and 19 are experiencing slight hearing loss,and one in 20 have mild hearing loss.37 But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re plenty of ways you can protect your ears from further damage and still listen to the mus
46、ic you love:Ask around.Ask around.Put your earbuds in or your headphones on,and then ask a friend next to you whether or not he or she can hear what youre listening to.38 Turn it down.Buy noise-canceling headphones.Buy noise-canceling headphones.A pair of earbuds or headphones that fits comfortably will limit outside noise so that you can hear your music better at lower volu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