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第 1页,共 6页临沂一中临沂一中历史历史学科自主检测题学科自主检测题考试范围:纲要上 1-22 课;考试时间:9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第 I I 卷(选择题)卷(选择题)一、单选题一、单选题(每题(每题 2 2 分,共分,共 7 70 0 分)分)12021 年 10 月 17 日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 100 周年,也是中国某新石器遗址发现 100 周年,该遗址的特征是“距今约 70005000 年以前”,“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据此判断该遗存是()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仰韶
2、文化D红山文化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使用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婚嫁年龄有具体的规定,如齐桓公要求“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越王勾践下令,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动荡影响了人口增长B井田耕种需要大量劳动力C小农经济形成发展的要求D均田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4包山楚简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居民的身份,其中多将居民称为某地人。简书中所记载的地名尚、陆、巢、罗等,这些地名大致是楚国的县、邑、里。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楚国()A最早确立
3、了郡县制B等级观念的弱化C贵族政治彻底崩溃D社会转型的趋势5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材料体现了老子()A“无为而治”的思想B朴素的唯物观点C“为政以德”的思想D“相生相胜”理论6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有利于中央集权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利于加强皇权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7魏晋之前,山东地区儒学的发达冠于全国,其他地区无出其右者;但从十六国至北朝结束的几百年间
4、,山东地区的儒学再也未能恢复到以前的盛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门阀政治的发展B人口迁徙的影响C儒释道三教并行D江南地区的开发8下面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路线与分布图。该时期是A西汉初期B西晋末年C隋朝末年D三国时期试卷第 2页,共 6页9唐朝人陆贽如此评价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表明陆贽()A认可两税法放松对农民的控制B主张废除两税法改革的措施C肯定了国家对土地兼并的限制D否定两税法的高额税收标准10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从本质上讲,大一统的官僚帝国是排斥贵族化的。因为它必须保证
5、拥有最多的纳税平民,同时要使得官僚体系的大多数成员是流动性的,而非世袭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才能使得社会精英不断地被吸纳到管理阶层来,更重要的是确保帝国的皇帝对管理层的人事权。”为此,唐宋帝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改革中央官制,实行宰相分权B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选官C强化监察制度,实行台谏监察D改革赋税制度,打击贵族势力11十六国北朝的石窟艺术大为发展,主要代表有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平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这反映出,当时()A建筑技术走向成熟B佛教广泛传播C中外文化交流密切D北方社会稳定12下图所示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画的职贡图(局部
6、),描绘了某次异国进贡的盛大场面。该作品()A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B体现了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的结合C凸显了唐代对外交通的繁荣D再现了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13下图中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14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特点是()A与内地一体化B尊重各民族习俗C实行民族分化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15 宋代商人被认为是“能为国致财者也”,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不再列入“
7、市籍”,其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当时商人还取得了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这些均表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彻底改变B商税成为财政支柱C工商皆本思想初步产生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1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软(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A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B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C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D维护了传统的封建统治试卷第 3页,共 6页17下表所示为关于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夺建文帝之位的记载。据此可知()A政治立场对历史叙述有重大影响B私人编撰的史书叙事更为客观C年代越晚的记载越接近历史真实D官方史书以儒家伦理品评人物18下表为关于明朝倭患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反映
8、出明朝()史料内容皇明大事记梁本豪者,广东蛋首(少数民族)也豪鼠于海曲,其党渐集至千余人,结东倭西番,将寇省城,已有约为内应者矣惠州府志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大旱,倭寇侵海丰,时潮贼张琏使其党王伯宣诱倭助己,倭至潮,侵入海丰界潮州府志陈世荣,澄海大家井人。隆庆元年丁卯,同余乾仁、连思恭等,乘倭乱纠集二千余人,髠发为假倭肆劫A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B实行海禁存在一定合理性C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D倭寇主体为沿海中国居民19下图所示为明代内外章奏的处理过程。据此判断,在该模式下()A行政效能明显提高B皇帝政务日益繁重C宦官专权隐患增大D社会秩序遭到破坏20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维吾尔族和厄鲁特蒙古族地区形
9、式上保留了传统的政治制度,但取消了其上层贵族在政治上的独立性,使其成为随时由政府任免的官员。清政府的这一举措()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B开创了因俗治边的模式C推动了中枢权力机构变革D践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21明清时期,歙县人汪道昆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此外,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等也经常成为这一时期小说中的主人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文学内容取决于个性解放的程度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价值取向C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D儒家思想活跃冲击士农工商结构2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所说的世界大势是指()A英国的坚船利炮
10、B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自守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试卷第 4页,共 6页23鸦片战争后,对于列强在条约分内的任何请求,清政府的答复都甚为果决。清政府还三令五申地要求各级官员恪守条约,以及“开导”普通民众在与外国人交往中要遵守条约。这表明当时清政府()A外交观念日趋近代化B“天朝上国”观念消失C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D缺乏国家利益的观念2419 世纪 60 年代初期,清朝统治集团一部分当权人物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鉴于此,他们()A最早开眼看世界B开展洋务运动C积极推进立宪运动D进行清末新政2519 世纪末,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强调说,“为俄国最大利益着想,要求维持中国的
11、原状”,“绝不可让日本渗透到中国的心脏而在辽东半岛攫得立足点”。为此,俄国()A强租旅大和胶州湾B停止对华高息贷款C组织三国干涉还辽D阻挠列强瓜分中国2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南方各省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材料表明()A中央权力开始下移B清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C清朝统治基础严重动摇D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策略27下图是近代法国某报刊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抬着大炮去北京。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致使()A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C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8
12、考察 19 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乡邦所作长达十年英勇而坚实的努力,我们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据此可知,武昌首义()A存在一定的偶然性B是历史发展的必然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受军阀割据的影响29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政府下清帝逊位诏书:“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政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A体现了清政府对民主共和的向往B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朝覆灭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30如表是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
1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5 年)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时 间18421895 年(甲午战争前后)18951912 年(辛亥革命前)1912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约 10 万人约 60 万人约 200 万人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20 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C一战期间世界局势的动荡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试卷第 5页,共 6页31下图为近代漫画家马星驰于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创作的作品。据此判断,该漫画()A讽刺袁世凯已复辟称帝B抨击蒋介石虚假“行宪”C揭示民主政治艰难曲折D表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3219241927 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
14、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的力量表现在()A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33读如表“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表”。据此判断,农会会员人数的变化反映了()省份1926 年 6 月1927 年 6 月会员数(人)占全国百分比(%)会员数(人)占全国百分比(%)广东64776666.07000007.6湖南381503.9451714049.4湖北41200.4250260027.3全国9814421009153093100A土地革命的逐步开展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C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D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34如图为油画
15、向井冈山进军,此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其主要表现在()A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B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C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星星之火已成为燎原之势351930 年初,李立三指出:“南昌暴动在革命历史上有他的伟大意义。在广大群众没有出路的时候,全国竖起新的革命旗帜,使革命有新的中心,南昌暴动是很重要的时期。”这说明南昌起义()A率先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旗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C提出了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D是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的实践试卷第 6页,共 6页第第 IIII 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材料一材料一朝代南方北方
16、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摘编自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二材料二 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南宋时,山地丘陵修梯田,沿江滨湖筑围田。江淮、两浙、福建等地区粮食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茶叶种植遍及苏、浙、皖、闽、赣等地。两浙和川蜀地区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从事“收丝放贷”“机户赊账”等业务的包买商也遍布江西、两浙、四川等地。广东雷州半岛和广
17、南西路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宋人口的变动情况。(4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8 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南方经济社会的变动对古代区域经济格局及南方文化的影响。(4 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分)材料 在晚清道光、咸丰年间,即 19 世纪中期,出现了所谓“千古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了两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