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理基础病理基础1.1、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熟悉发病的原理和类型;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3、了解病因、病机的概念。学习目标1、2、3、2.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内伤病因外感病因第一节 病因病因的概念病因是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的疾病原因。分类3.概念:是指由外而入,或从肌表,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疠气六淫湿燥火暑寒风一、外感病因4.六淫致病特性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初起多有表证。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2、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即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两三种同时侵犯人体。转化性寒邪入里化热、暑湿日久化燥伤阴。5.风六淫之首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汗出、恶风;头痛、鼻塞、项背疼痛 2、风性善行而数变“风痹”、“风疹”3、风性主动 眩晕、震颤、角弓反张 4、风为百病之长 风寒、风热、风湿6.寒内寒、外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袭表可见恶寒;寒邪直中脾胃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 2、寒性凝滞“不通则痛”,得温则减,遇寒加剧;“痛痹”3、寒性收引 寒邪袭表可见恶寒、发热、恶寒;寒客血脉可见头身疼痛;寒客经络关节可见肢节屈伸不利7.暑独见于夏季,纯属外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壮热
3、、烦渴、面赤、脉洪等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多汗;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随津脱而致气虚 3、暑多挟湿 发热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8.湿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邪困脾发为泄泻、尿少、水肿;胸闷、脘痞 2、湿性重浊 头身困重、“着痹”;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 3、湿性黏滞 症状的黏滞;病程的缠绵性 4、湿性趋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9.燥温燥、凉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2、燥易伤肺 干咳少痰、痰黏难咳、痰中带血10.火火VS热,火与心相应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心火上炎、
4、胃火炽盛、肝火上炎 2、火易伤津耗气 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气随津脱 3、火易生风动血 热急生风;迫血妄行 4、火易致肿疡“痈疽原是火毒生”11.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疠气致病特征致病特点传染途径常见病证通过空气、饮食、接触等途径传播从口鼻侵入人体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天花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12.疠气的发生和流行因素 1、气候因素:久旱、洪涝、地震 2、环境与饮食因素:水源、空气、食物污染、饮食不当 3、预防因素:未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因素:战乱、贫穷、细菌战13.二、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喜怒忧思悲恐惊14.七情 1、七
5、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2、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影响病情变化15.饮食 1、饥饱失常(1)过饥:气血生化之源匮乏(2)过饱:饮食积滞,脾胃损伤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佝偻病、夜盲症16.劳逸 1、过劳(1)劳力过度:气少力衰(2)劳神过度:心神失养、脾不健运(3)房劳过度:肾精耗伤 2、过逸 气血不畅,脾胃呆滞17.三、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18.痰饮 1、痰饮的概念 痰和饮都是机体谁也代
6、谢障碍所形成的病例产物,一般比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无形之痰“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金匮要略19.痰饮 2、痰饮的形成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 痰饮停肺:胸闷、咳喘、咯痰 痰饮停胃:恶心、呕吐 痰饮流注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
7、20.痰饮 (2)易蒙蔽心神 痰迷心窍:胸闷、心悸、痴呆或癫证 痰火扰心:失眠、易怒、喜笑不休(3)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4)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痰病常被称为“顽痰”(5)多见滑腻舌苔21.瘀血 1、瘀血的概念 指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内的血液。2、瘀血的形成(1)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摄血(2)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亦滞(3)血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4)血热(5)出血22.瘀血 3、瘀血的致病特点(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3)出血:血色紫黯或夹有血块(4)发绀:面色黧黑,肌肤
8、甲错,口唇、爪甲青紫(5)舌象: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青紫、曲张(6)脉象:多见脉细涩、沉弦或结代23.结石 1、结石的概念 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即称结石。2、结石的形成(1)饮食不节(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 3、结石的致病特点(1)多发于空腔性脏器:胆结石、胃结石、膀胱结石(2)病程较长,症状不定(3)阻滞气机啊,易致疼痛:胀痛、酸痛、绞痛24.四、其他病因(一)胎传-先天性病因(二)寄生虫(三)外伤 金疮伤、烧烫伤、冻伤、雷电击伤、溺水、虫兽伤25.病机的概念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第二节 病机发病机理基本病机发病类型26
9、.一、发病机理 正常情况下,“阴平阳秘”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三)正邪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邪胜正则发病27.二、发病类型(一)感而即发 机体感邪后立即发病 多见于新感外邪、疫疠邪气致病、情志骤变、中毒、急性外伤(二)徐发 徐缓发病 如湿邪致病、思虑过度(三)伏而后发 又称伏邪发病,是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某些部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或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如破伤风、狂犬病28.(四)继发 指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继发新的病变 黄疸
10、-臌胀;疟疾-疟母(五)复发 指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 复感新邪、食复、劳复、药复29.三、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30.邪正盛衰 1、正邪斗争与虚实变化 正邪双方在斗争过程中互为消长“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预后好 邪盛正衰-预后差 正邪相持31.1、阴阳偏胜(1)阳偏胜 病机特点:阳胜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阳胜则热”:壮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数“阳胜则阴病”: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少(2)阴偏盛 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衰的实寒证“阴胜则寒”:形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迟“阴胜则阳病”:面色白,溲请便溏阴阳失调32.
11、2、阴阳偏衰(1)阳偏衰 病机特点: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胜的虚寒证“阳虚则寒”:畏寒肢冷、面色白、神疲倦卧、大便稀溏、小便清长(2)阴偏衰 病机特点:阴液不足,滋养、宁静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阳气相对偏胜的虚热证“阴虚则热”: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阴阳失调33.3、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 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 在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虚(2)阳损及阴 阳气虚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 在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虚阴阳失调34.4、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 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真寒假热”证(2)阳盛格
12、阴 阳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真热假寒”证阴阳失调35.5、阴阳亡失(1)亡阳 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亡失,而致突然发生全身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危重虚寒证候: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倦卧、神疲、脉微欲绝等(2)亡阴 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危重外脱不守证候: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脉数疾等“阴阳离决”阴阳失调36.1、气的失常(1)气虚:气的不足使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精神疲乏、全身乏力、自汗、易于感冒)(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1)气滞: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
13、病理状态(闷、胀、痛)2)气逆:气的升降运动失常,升之太过,降之不及,以致气逆于上的病理状态(肺、胃、肝)肺失肃降:气喘、短息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急躁易怒气血失常37.3)气陷: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脾气下陷)脾气亏虚,升清不足-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 脾虚升举无力-小腹坠胀、便意频频、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4)气闭:气机郁闭,外出受阻,而出现的脏腑经络闭塞不通的病理状态(病情多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四肢欠温、呼吸困难、面唇青紫等 5)气脱: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口开目闭、全身软瘫、
14、手撒、大小便失禁气血失常38.2、血的失常(1)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面色淡白无华、头晕、健忘、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心悸、失眠、手足麻木、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舌淡、脉弱(2)血瘀:血液运行迟缓或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局部刺痛、固定不移、拒按,面唇皮肤青紫色黯(3)血热:血分有热,从而使血液运行加速,脉道扩张,或使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身热夜甚、面赤舌红、心烦或躁扰发狂、谵语、昏迷气血失常39.(4)出血:在疾病过程中,血液运行不循常道,溢出脉外的病理状态 吐血、咯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鼻衄、齿衄、肌衄 3、气血关系失调(1)气滞血瘀:由于气的运行郁滞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
15、,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闷胀疼痛、瘀点、瘀斑、癥积(2)气虚血瘀: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致使血液瘀滞的病理状态 全身或局部青紫,或瘀点瘀斑,或肢体某部软瘫不用,或全身瘫痪气血失常40.(3)气不摄血:因气的不足,固摄血液功能减弱,血不循经,溢出脉外,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出血症状,伴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淡、脉弱(4)气血两虚: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 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心悸、失眠、手足麻木(5)气随血脱: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液的流失而耗脱 出血量多、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沉细而微或芤气血失常41.1、津液不足:津液亏少,导致脏腑、组织、形体、官窍失于濡养而产生的一系
16、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2、水液停聚: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积聚的病理现象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水停气阻:水液停聚于体内,导致气机阻滞(2)气随津脱:由于津液大量亡失,气随津液外泄,致使阳气暴脱(3)津枯血燥:津液亏乏枯竭,从而导致血燥内热或血燥生风(4)津亏血瘀:津液亏损,而致血液运行瘀滞不畅津液代谢失常42.内生五邪 1、内风:即风气内动,指机体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麻木、抽搐、震颤等“动摇”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1)肝阳化风:肝肾阴伤,筋脉失养,阴虚阳亢,水不涵木(2)热极生风:热盛伤津,肝经失养,阳亢化风(多见于外感热性病的热盛阶段)(3)阴虚风动:阴液亏竭,筋脉失养,变生内风(多见于热性病后期)(4)血虚生风:血液亏虚,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而变生内风43.2、内寒:即寒从中生,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 3、内湿:即湿浊内生,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并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4、内燥:即津伤化燥,体内津液不足,导致组织器官失于濡润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症状的病理状态 5、内火:即火热内生,由于阳盛有余,或病邪郁结,或五志化火或阴虚阳亢等导致的火自内扰,功能亢奋的病理状态内生五邪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