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反贫困社会工作目录目录010102020303第一第一节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第二第二节节 对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析对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析第三第三节节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第一节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一、贫困的概念一、贫困的概念(一)绝对贫困(一)绝对贫困含义:含义: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较长时期内难以维持一种生理上所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这个定义偏重于对贫困的狭义或绝对意义上的理解,也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对贫困的相对意义上的理解,比较符合
2、我国的实际。1.1.英国学者英国学者 朗特里朗特里于年最早提出“初级贫困线”的概念。他指出,所谓“初级贫困线”是指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初级贫困线”即绝对贫困线。2.2.我国学者周彬彬我国学者周彬彬则指出,绝对贫困线位于仅能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水平,低于此线就是贫困。绝对贫困的概念不与社会整体收入的发展水平相关,只进行客观的衡量、比较,不受外界生活水准变化的影响。3.3.综合以上学者综合以上学者对绝对贫困所作的界定,我们可以认为,绝对贫困是指一种低于最低的物质生活水准的生活状态。一、贫困的概念一、贫困的概念(二)相对贫困(二)相对贫困 所谓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上其他人群的生活水平而言,
3、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 生活水准的最下层。因此,相对贫困测量的是社会财富(收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或 群体间的分配问题,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反映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贫困主要是绝对贫困,为此,我国政府制订了各种行动计划。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有关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缓 解日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的呼声也在不断高涨。二二、贫困的测量、贫困的测量(一)绝对贫困的测量方法(一)绝对贫困的测量方法1.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状况的重要指标。运用这一指标也可以反映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但运用这
4、一方法的局限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并不能衡量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贫富差异状况。2.2.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测度绝对贫困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当食物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上升时,说明其生活水平在下降;而当上述比例下降时,说明其生活水平在提高。3.3.市场菜篮法市场菜篮法市场菜篮法也叫“标准预期法”。它是所有测定绝对贫困方法中一种较为古老,同时也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方法,由英国学者朗特里在年最先提出。它所依据的是一张按照营养学的标准确定的能够维持体力恢复的生活必需品清单。二二、贫困的测量、贫困的测量(二)相对贫困的测量方法(二)相对贫困的测量方法1.1
5、.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是衡量各国人们实际生活状况包括贫困状况的综合指标,它由三大基本指标 组成,即婴儿死亡率、岁婴儿的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2.2.基尼系数法基尼系数法3.3.五等分法五等分法五等分法也是进行收入差距比较和了解相对贫困状况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按收入水平高低,将人口分为五等份,然后计算各个人口层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4.4.收入比例法收入比例法收入比例法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线的划分依据。第二第二节节 对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对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析析一、关于贫困现象的几种理论一、关于贫困现象
6、的几种理论(一(一)个人主义贫困论)个人主义贫困论个人主义贫困论强调贫困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个人而不在社会。(二)贫困结构论(二)贫困结构论这是一种从社会结构,且主要是从制度层面探讨贫困现象形成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派别:()福利制度贫困论。)福利制度贫困论。这是一种从微观角度探讨贫困原因的理论。持此观点的学者坚持:福利制度貌似公正,实际上,它是造成一部分人贫困的根源。()社会制度贫困论。)社会制度贫困论。这是一种从宏观角度探讨贫困原因的理论。它坚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是造成贫困的基本原因。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任何社会总是有贫有富,一定的制度规定了谁做穷人,谁做富人。(三)贫困功能论(三)贫困功能论
7、该理论认为:贫困之所以在各种社会中都存在,是因为它发挥着某些有利于该社会运转的功能。换句话说,社会的正常运转,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部分社会阶层、部 分社会成员的贫困。一、关于贫困现象的几种理论一、关于贫困现象的几种理论(四(四)贫困文化论)贫困文化论贫困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贫困现象存在的根源。它认为,穷人由于长期生 活于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即“贫困 亚文化”。此种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穷人的后代发生影响,从而 代代相传,贫困于是在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得以维持和繁衍。(五)贫困处境论(五)贫困处境论该理论是在批判贫困文化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8、与贫困文化论所主张的穷人自身的精神、观念、知识 等是导致他们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的观点不同,贫困处境论认为,穷人所处的不利环 境决定了贫困文化的存在并使他们陷入贫困。(六)贫困冲突论(六)贫困冲突论冲突论的理论预设是:社会的本质是处于各种冲突之中的,贫困和不平等都是冲突的结果之一。由于不同群体都倾向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利 益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分配就导致了贫困的产生。二二、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一)我国贫困的现状(一)我国贫困的现状1.1.农村地区的贫困农村地区的贫困 我国农村的贫困主要分布于两类地区,第一类为西部地区。第二类为中部地区,中部
9、地区由于发展机遇的匮乏以及其他原因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贫困。当然,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也零星分布了一些贫困地带。我国每个富裕、较富裕的省份,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贫困地区。2.2.城市地区的贫困城市地区的贫困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偏向城市的城乡分割政策,城市中的贫困问题不是很严重,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是一些民政部门的救济对象,即通称的“三无”人 员,其人数很少。进入世纪年代以后,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加速,导致了下岗、失业人员的迅速增长,这些人群属于城市的新贫困群体。3.3.流动人口的贫困流动人口的贫困 流动人口是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出现的一种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的人口群体。二二、
10、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二)我国贫困的原因(二)我国贫困的原因1.1.自然条件因素自然条件因素 3.3.经济原因经济原因 5.5.文化原因文化原因 2.2.历史原因历史原因4.4.政治原因政治原因6.6.个人原因个人原因123456第三节第三节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一一、贫困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创新、贫困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创新1.1.关于致贫的责任,关于致贫的责任,过去常被视为应由个人自行负责。现在觉得致贫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在社会,而不在个人。2.2.关于救助的理念,关于救助的理念,过去的救助者常抱着慈善施惠的理念去实施救济,救助
11、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今天,治理贫困被视为一种社会应尽的责任,强调 救助者与受助者之间关系的平等,在实施救助过程中应注意受助者人格的尊严,不应伤害受助者。3.3.过去的救济工作过去的救济工作多由教会或慈善人士主办,一般是零星的或不成体系的。今天,它已成为政府主办的社会福利行政或社会行政的重要内容,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制 度设置。4.4.过去的救济是消极意义上的,过去的救济是消极意义上的,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的举措。而今的贫困治理是全面或全方位的,一般包括社会救助和社会扶持,前者类似于过去的救济,但理念不 同;后者则是对付贫困现象的一种积极的举措,其目的在于帮助贫困者最终摆脱贫 困。当今社会更
12、强调后者。一一、贫困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创新、贫困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创新5.过去,对付贫困现象的手段对付贫困现象的手段比较单一,一般只有社会救济。而今,由于发达 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别是许多工业化国家先后建成“福利国家”,针对贫困或 防止贫困的国家或社会制度种类繁多,针对传统意义上的贫困的社会救济制度在现代 社会福利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6.过去,贫困治理一般为各国自行办理贫困治理一般为各国自行办理,各行其是。而今,贫困治理已成为国际 合作的重要内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致力于在全球消除贫困,提出了诸如“缩小贫富差 距”“保障机会平等”“保证最低所得”等各种治理贫困的新观念、新举措,并向各国推 广。
13、各种国际合作,特别是“南北对话”“南北合作”,都包含合作治理贫困的内容。二、贫困治理工作:政策与制度建设二、贫困治理工作:政策与制度建设(一)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一)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通过国家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帮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是当今各国治理贫困的主要做法之一。、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或福利制度作为一张社会安全网,在为贫民及其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为城乡居民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障或福利制度固然在缓解贫困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不得不指出,它只是通过经济补偿帮助
14、穷人维持一种勉强过得去的日子,而不能根 本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根本无法为其提供摆脱困境、走向富裕的机会。社会保障制 度或社会福利制度的这种消极、被动、事后补救的性质,使其不可能单独承担起贫困 治理的责任。二、贫困治理工作:政策与制度建设二、贫困治理工作:政策与制度建设(二)社会扶持政策建设(二)社会扶持政策建设 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家或政府的一项重要设置,其功能在于缓解贫困,但不可能最终导致贫困的消除。因此,要消除贫困还需另寻出路。社会扶持即通常所称的“开发性扶贫”,是通过或借助来自政府或社会提供的资金、知识、技术、人才、机会及其他必要的资源的支持,使贫民或贫困户中有一定劳动能力者能因
15、此缓解、摆脱贫困,乃至逐步走向富裕。可见,社会扶持也是国家或政府的一项宏观政策,在贫困治理过程中,与社会救助等福利制度相辅相成。三三、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的作用、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的作用(一(一)社会工作为反贫困)社会工作为反贫困提供了专业价值观提供了专业价值观(二(二)社会工作为反贫困)社会工作为反贫困提供了提供了“优势视角优势视角”(三(三)社会工作为贫困治理)社会工作为贫困治理提供了专业的方法与技术提供了专业的方法与技术010102020303四四、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一(一)贫困治理中的个案社会工作)贫困治理中的个案社会工作
16、1.1.定义定义这是社会工作者针对贫民及贫困家庭开展工作时所经常采用的一种工作方法。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在协助案主发挥其个人潜力,正确地处理其所面临的问题,以增进社会适应功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贫民或贫困家庭往往在心理或人格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特点,这类问题妨碍着他们最终走出困境。四四、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一(一)贫困治理中的个案社会工作)贫困治理中的个案社会工作2.2.人格特征人格特征 不少学者针对贫民的特点做过研究。沃伦艾伦将贫民的人格特征概括为:()精神疾病。贫困的压力对心理适应影响显著,贫民中慢性精神分裂症和性格异常的发现比率较高
17、。()时间展望。对较长远的计划和满足的追求欲望低微,相反,对痛苦的忍受力较强。()满足的延宕。常暂时搁置欲望。()成就动机极低。()较期待外在的控制。靠运气,碰机会,而不期待于内在的自我控制。()需借助外在的 诱因来学习。()自我观念偏低,自尊心偏低。四四、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一(一)贫困治理中的个案社会工作)贫困治理中的个案社会工作3.3.步骤步骤(1)首先,社会工作者应主动和贫民接触,了解贫民的生存状况和需求;其次,社会工作者应设法调动各种资源以解决贫民 的当务之急;(2)再次,激发贫民自我改变的动机和欲望并实际引导贫民改变;最后,对
18、贫民进行一些比较适用的技术、技能的培训,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在这些工作中,个案工作者应特别注重贫民心理、人格、动机、态度的改变,做好“扶贫先扶志”的工作,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贫民最终走出贫困。四四、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二)贫困治理中的小组社会工作(二)贫困治理中的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在贫困治理中也有着自己的用武之地,运用这一方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促进贫民及其后代改变的一条较为经济、可行、有效的途径。刘易斯的“贫困文化论”指出,穷人长期生活于贫困文化中,会与社会主流文化隔绝并造成贫困文化的代代相传。而要摆脱贫困文化的束
19、缚,就应当增加贫民与主流文化接触的机会及其被主流文化接纳的技能。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既应针对贫民本 身,更应针对贫民的后代。针对后者开展工作有着更为根本的意义:有可能使贫困家 庭最终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其具体做法可以是通过建立贫民互助小组、贫民子女辅导小组,以及贫民及其子 女与其他社会阶层成员组成的互助小组,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有效介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使贫民及其后代能够接触社会主流文化,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建立正确的生活信念,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些都是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基本 准备。四四、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
20、三(三)贫困治理中的社区社会工作)贫困治理中的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工作强调居民参与、合作、社区自助、领袖培训等主题,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方法上注重教育与组织的应用。社区工作方法特别是社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在各国的贫困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类似中国这样的发 展中的大国,推行这一方法治理贫困,更具普遍意义与合理性。美国学者克林纳德()根据他在印度德里贫民区指导社区发展的实 际经验,著有 贫民区与社区发展一书。他在书中指出,贫民区的问题并非单靠社 会福利计划或增加就业机会所能解决,应当注意运用社区发展的原则和方法。他主张 应推行低收入社区的自助教育,培育当地人才,建立创新组织
21、,给予贫民荣誉,并掌 握急难时机,唤起更生的愿望。在具体运作上,应注重唤起社区意识,促成社区自助,训练当地人才,配合政府援助。四四、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三(三)贫困治理中的社区社会工作)贫困治理中的社区社会工作 但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更多的是在农村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少新兴国家针对贫穷、疾病、失业、经济发展缓慢等各种问题,在政府力量难以顾及的情况下,开始探索运用民间资源与发挥社区自助以解决问题。这一探索后来受到联合国的重视并加以推广。于是,一场以乡村社区为主体、通过社区发展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运动于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在全球范围内
22、开展起来。我国早在世纪二三十 年代就出现过以改变乡村落后面貌为目标的“乡村建设运动”,其所运用的方法类似 于后来的社区发展的方法。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的开发性扶贫,试图通过政府 与社会在资金、物资、技术等各种外部资源的援助下,启动贫困地区内部自我发展的 动力和潜力,通过经济发展,达到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的目的,这一思路也具有明显 的社区发展的色彩,也出现了各方合作运用专业社区工作方法在农村社区反贫困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具体案例。本章要点本章要点1.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较长时期内难以维持一种生理上所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西方学者则偏向于对贫困 的广义理解
23、,我国学者倾向于对贫困的狭义理解,这是由于各自所处的不同经济、社 会发展背景所决定的。2.绝对贫困是指一种低于最低(或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准的生活状态。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上其他人群的生活水平而言,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生活水准的最下层。相对贫困测量的是社会财富(收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间的分配问题,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反映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贫困主要的是绝对贫困,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有关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的呼声也在不断高涨 本章要点本章要点3.要准确地掌握贫困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贫困加以测量。测量
24、绝对贫困的方法主要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法、恩格尔系数法、市场菜篮法等。相对贫困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基尼系数法、五等分法、收入比例法等。4.贫困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变得更加突出和尖锐。学者们针对贫困现象构建了各种理论模型。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提出的个人主义贫困论、贫困结构论、贫困功能论、贫困文化论、贫困冲突论及贫困处境论等,对于反贫困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际社会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5.贫困治理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传统内容。从早期比较被动的济贫到后来特别是世纪以来强调全面的贫困治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国治理贫困的实践,既有差异,也有共同或一致的一面。就共同的一面而言,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各国注重社会保障或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以及强调和强化针对贫困的 社会扶持政策。就差异的一面而言,在微观领域,发达国家比较注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欠缺。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贫困?我国现阶段的贫困有何特点?2.什么是绝对贫困?如何测量绝对贫困?3.什么是相对贫困?如何测量相对贫困?4.试述西方社会学有关贫困现象的几种主要理论。5.现代贫困治理的理念和实践与过去相比有何根本区别?6.社会工作在贫困治理中有何作用?7.结合我国当前实施精准扶贫的实际,谈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在反贫困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