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第五章 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目录目录010102020303第一第一节节 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第二第二节节 人的行为的三个层面人的行为的三个层面第三第三节节 人的行为与生命周期人的行为与生命周期第一节第一节 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一、人的行为一、人的行为1.1.定义定义通常所说的“行为”一词,其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为”,仅指可以观察到的外部活动;而广义的“行为”,则指个体针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除了包括狭义的行为外,还包括只能通过表象去间接推断的内部心理过程。2.2.特征特征人的行为具有适应性、复合性、变化性、
2、多样性和累积性等重要特征。3.3.种类种类在社会工作中,最常见的区分是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正常行为通常是指同时符合以下标准的行为:第一,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第二,符合人的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第三,行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反之,不符合以上标准中的任何一条都算是非正常行为。非正常行为往往会 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困扰,因此是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加以矫正或改变的。二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1.1.定义定义 指的是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由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系统。2
3、.2.构成构成关于社会环境的构成,美国社会工作学者杰美因和布鲁姆认为可将其分为物理环境、社会设置和文化三个部分。(1 1)所谓“物理环境”,包括“由植物、动物、地理和气候因素组成的自然界,以及由城市、郊区、远郊区和农村等布局,由城市广场和乡村绿地,由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居所和其他建筑物,由审美的和实用的物体,由媒体、交通和动力系统等组成的具有特定物理空间和时间结构的人工世界”。物理环境是人的行为最为基本和广阔的背景。二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2 2)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学者还将社会环境划分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生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次。微观系统:微观系统:是一个人
4、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的和直接的接触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比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微观系统是个人生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境,对个人行为及其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介系统: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的系统。外生系统: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和互动,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群体、组织或机构等。宏观系统:宏观系统:是指能够对外生系统造成直接影响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结构等。三、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三、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一)结构的角度(一)结构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主要考察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二)发展
5、的角度(二)发展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考察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三)运行的角度(三)运行的角度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即压力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即压力-应对应对/防卫和挑战防卫和挑战-奋斗奋斗 人类不断对个人和环境进行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体和环境之间达到最佳的契合。不同的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契合优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契合得非常好,有的只是基本契合,还有的契合不佳。人的行为的变化可以分为生长和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发展过程要以一定的生长过程为基础,而发展过程反过来也会促进或损害生
6、长过程。个人与环境往往是以生活事件为中介而相互作用的。所谓生活事件,就是对个体和环境造成扰动的某种刺激。这种扰动有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战争),也可能来自个体内部环境的变化(如疾病)。四四、人的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人的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 研究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准确地评估人的行为的动力机制,为制订社会工作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阿希福特等人提出的分析框架,主要采取两个维度:阿希福特等人提出的分析框架,主要采取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的生物心理社会维度,另一个是纵向的生命周期维度。前者分析人的行为的三个层面生理(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后者分析人的行为在整个生命过程(从胎儿期直到老
7、年期)中的演化。运用这两条轴线交叉而成的坐标系,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比较完整的分析。第二节第二节 人的行为的三个层面人的行为的三个层面一、生物生理方面一、生物生理方面 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和生理因素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其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尽管生理因素对人的行为及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生理因素往往是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一些生理变化甚至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诱发的。一些遗传性疾病也
8、与社会因素有关。比如先天愚型是一种染色体病,但它往往是由产妇生育过晚造成的,而高龄产妇的大量出现又与整个 社会的制度安排和文化变迁有关。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能力大大提高,环境的改变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潜在的、难以预见的生物和生理危险因素。在社会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大量由于生物生理因素而陷入困境的案主。这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有关的生物、生理和医学知识,以便为案主提供更好的服务。二二、心理层面、心理层面(一)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1.1.来源来源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后来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 等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史称“新
9、弗洛伊德主义”。2.2.特征特征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潜意识以及由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紧张、压抑、焦虑等情绪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二二、心理层面、心理层面(一)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3.3.观点观点(1 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分为两个层面: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层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无意识,由原始的冲动、本能以及被压抑的欲望和动机组成,由于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意识层面;二是前意识,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介,其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人格也是意识(表现为自我和超我)和潜意识(表现为本我)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本我、自我和超我
10、如果和谐一致,人格就会正常发展;反之,如果失衡或冲突,人格发展就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精神分析理论所阐述的无意识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心理疾病,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世纪年代,它曾在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中处于垄断地位。二二、心理层面、心理层面(一)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3.3.观点观点(2 2)弗洛伊德之后的“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对社会工作也有重大影响。其中又以埃里克森的理论影响为最大。埃里克森认为,除了性等生物因素之外,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 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
11、反应。如果个人能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和行为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反之,则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二二、心理层面、心理层面(二)行为主义心理学(二)行为主义心理学1.1.来源来源 行为主义是世纪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2.2.主张主张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智过程是难以观察,也难以验证的。传统心理学以心智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使心理学陷入哲学思辨和神秘主义的境地。要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摒弃对心智过程的研究,而以可观察的外在行为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认为,任何行为都是由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人的行为的基本过程就是刺激-反应,简称“-模式”。刺激和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对
12、应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寻找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种种对应关系,寻找人的行为过程中的各种-模式。3.3.影响影响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取向是强调外部环境的刺激模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根据这种理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案主的行 为反应模式进行训练和矫正。二二、心理层面、心理层面(三)认知心理学(三)认知心理学1.1.来源来源认知心理学是以人的认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个心理学分支。精神分析学侧重于研究潜意识,行为主义主要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而认知心理学则主要研究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高级的内部心理过程。2.2.主张主张认知心理学的知识非常庞杂。在认知心理学看来,人的行
13、为主要不是受制于潜意识中的本能,也不纯粹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刺激,而是受制于理性思考。人的行为过程中的各种困境主要是理性认知 方面的缺陷造成的。3.3.影响影响根据这一理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案主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建立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二二、心理层面、心理层面(四)人本主义心理学(四)人本主义心理学1.1.主张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行为的意识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强调人与动物的差异,重视人的行为的价值性和特殊性,故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代表性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按紧迫性和重要性分成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
14、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2.2.影响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社会工作中也是一种广有影响的理论,它使社会工作者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世界”,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去理解案主的“意 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并帮助案主恢复或重建自己的“意义世界”。三、社会层面三、社会层面 除了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人的行为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系统之中的。任何社会系统
15、都内含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结构。这些时间和空间结构,有些是物理性的,有些是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还有些则兼有物理性、社会性和文 化性。社会系统的时空结构作为一种基本框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确定了个体在 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构成了个人角色扮演的大舞台,从而规定着人的行为的形态和发展。关注人的行为的社会层面,对社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恢复或重建个人所处的生活系统,不能仅仅从个体内部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第三节第三节 人的行为与生命周期人的行为与生命周期一一、胎儿期、胎儿期 人的行为的发展在胎儿期即已开始。作为
16、生物个体的人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着床后逐渐发育成胚胎,以及与母体建立联系的附属物胎盘、胎膜、脐带 及羊水等。胚胎在母体内经过大约周即天的发育,最后分娩,脱离母体。在胎儿期,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已经发育完成。相应地,胎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意识能力。胎儿的行为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环境的影响。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孕妇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孕妇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制约。比如,环境污染、生育观念落后、产前卫生保健体系和孕期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家庭关系或其他社会关系不和睦、遭遇失业或其他生活变故等等,都会影响孕妇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而影响胎儿的发育和行为发展。二、婴幼儿期二
17、、婴幼儿期 岁为婴幼儿期,其中第一个月为新生儿期。新生儿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时期,某些关键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婴儿的发育和发展,甚至危及婴儿的生命。婴幼儿的生理发育生理发育非常迅速。在此期间,婴幼儿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对各种营养和能量,特别是蛋白质的需求量很大。营养不良会导致婴幼儿发育严重迟缓。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婴幼儿的动作能力和语言能力动作能力和语言能力开始发展。在认知能力方面认知能力方面,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婴幼儿的发展属于感知动作阶段。在态度和情绪方面态度和情绪方面,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幼儿会发展出愤怒、悲伤、惊讶、恐 惧等情绪,到第二年则会发展出窘迫、羞耻、负疚和自豪等情绪。根据埃里克
18、森的理 论,在此期间,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1)信任与不信任(01岁)。(2)自主与羞怯、怀疑(23岁)在社会行为方面社会行为方面,婴幼儿逐渐学会与他人互动,并对他人有强烈的依恋需要。在道德方面道德方面,婴幼儿尚未形成明确的道德观念,对规范的服从完全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 或是为了取得相应的奖赏。总的来说总的来说,婴幼儿的行为发展固然具有很强的生物性,但仍然离不开适当的环境刺激。三三、儿童期、儿童期(一)学龄前期(一)学龄前期 岁为学龄前期。学龄前儿童在生理上在生理上仍呈快速发展趋势,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渐趋结实,加上骨骼的发展,身体变得强壮,精力也非常旺盛。大脑结构和机能的不断完善,使动作能
19、力大大增强。学龄前儿童特别好动,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也大为提高。在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方面,学龄前儿童注意力能够集中和持久,特别是对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注意时间更长。记忆组织的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对所记忆之事物根据自己的感情进行一定程度的润色,对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的记忆尤其深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够使用长句和复杂句。环境的刺激对儿童语言技巧的发展影响很大,成人与儿童间的口语互动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相反,则有可能导致口吃等语言障 碍。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时期属于思维上的前运思期,思维的基本特点 是“自我中心”和“万物有灵”。三三、儿童期、儿童期(一)学龄前期(一)学龄前期 在态
20、度和情绪态度和情绪方面,儿童具有想象力,能够根据现实的事物对可能的事物进行推测和想象。随着想象能力的发展,开始发展出对未来和不可见事物的恐慌和恐惧心理。攻击行为开始发展并在岁时达到高峰,此后随着沟通技巧的提高,次数逐渐减少。在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方面,学龄前儿童具有自我体验能力,能够区分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能够根据一定的特征对他人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角色扮演能力,能够用移情方式思考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开始发展出利他主义行为。在道德观念上道德观念上,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是“乖娃娃取向”,儿童非常看重家长和亲友所定下的“乖娃娃”标准,努 力按照这个标准行事,以期获得家长和亲友的认可。三三、儿童期、儿童
21、期(二)学龄期(二)学龄期 学龄期儿童的身体发育身体发育趋于平缓,皮下脂肪进一步减少,肌肉更加强健,动作的流畅、协调程度和力度都大为提高;仍然比较好动,但开始对一些需要安静的活动感兴趣,兴趣也渐趋集中。在认知方面认知方面,属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思期”,即思维仍以具体的事物为对象,但已经能够进行逆向思维,并发展出质量守恒观念。语言表达更为精练和准确,语法的使用更为复杂,能够理解语词背后比较复杂和抽象的语意,能够欣赏幽默和笑话,能够通过语言暗示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情绪方面情绪方面,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克服自卑感。在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方面,儿童的自我意识
22、渐趋稳定和复杂,自我中心主义意识仍很强烈。社会关系大大扩展,社会互动的技巧、角色领悟和扮演能力大为提高,能够主动结交朋友。在道德发展方面道德发展方面处于科尔伯格所说的第四阶段,即儿童的眼界已经越出家庭和亲友的界限,认识到更多的社会团体和更高层次的社会规范的存在。三三、儿童期、儿童期(二)学龄期(二)学龄期 在整个儿童期,社会环境对行为发展的影响主要有:()社会经济状况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影响甚大。()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游戏对于理解社会角色规范、发展社会互动技巧都非常重要。()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很大。研究表明,过于严厉和宽松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最佳的教养方式是权
23、威型的。()儿童需要和谐的家庭关系。()在学校中表现的成功或失败对学龄儿童成长的影响非常大,为此,学校应建立合理的教育方 式和评价体系,特别是要注意挖掘儿童的特长,保护儿童的自尊。()在现代社会中,儿童面对传媒的时间甚至长于面对父母的时间,传媒直接影响儿童的价值、认知和情感取向。四、青少年期四、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一般始于岁,止于岁或岁。青少年期在生理上生理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性功能成熟,具有生育能力;男性和女性分别出现第二性征生理学上把第二性征从出现到成熟这段时间称为青春期。在认知发展方面认知发展方面,青少年期属于皮亚杰所说的形式运思期,即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假设 演绎”的思维方式。根
24、据埃里克森的看法,青少年期最关键的任务是建立对自我的角色认同和定位,但由于面临抉择的问题极多,青少年易陷入角色混淆困境,出现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在社会行为方面社会行为方面,青少年开始集中学习未来事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由于具有追求独立的强烈愿望,对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权威产生逆反心理。在社会道德标准方面社会道德标准方面,青少年开始意识到各种道德信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各种社会规范,不管是道德还是法律,都不再简单地遵从,而会根据实际情况做灵活的变通;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努力发展自己独立的道德价值和规范,越来越多地摆脱习惯而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青少年期是一个社会偏离行为的高发期,主要行为问题有青少
25、年犯罪以及由性冲 动而带来的种种问题。五、成年早期五、成年早期 成年早期一般指岁,有人也称之为青年期。人的生理机能生理机能一般在 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段的体力最好,精力最旺盛,此后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但总的来说,在整个成年早期,人的生理机能都保持在高水平。这一时期也是最佳生育年龄,绝大多数人在这一时期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在心理方面心理方面,成年早期是人的心智能力最强的时期,人们思维的敏捷性和精密性都比青少年期大大提高,具备了独立决策能力。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克服以往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学会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包括被人爱和爱他人,否则求爱、建立家庭等人生大事将难以完成,本
26、人也将陷入难以自拔的孤独感。道德发展更趋于完善,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在社会行为方面社会行为方面,成年早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不管从家庭来讲,还是从事业 来讲,都是奠定基础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始承担大量社会角色,包括为人夫妻、为人 父母、承担公民责任、履行职业角色等等。六六、中年期、中年期 中年期一般指岁。中年期是一个生理上生理上走下坡路的时期。大多数中年人开始“发福”体形肥胖,行动笨拙;听力、视力下降;容颜衰老;经常感到精力不济。更年期是中年期非常重要的经历。在心理方面,总的来说,中年人心态趋于平和、沉稳、现实,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事业去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埃里克森认为,这 一时期心
27、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创造与停滞。由于人到 中年,中年人普遍对自己的期望不高,转而寄希望于下一代。在社会生活方面,中年期是事业达到顶峰的时期,是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与此同时,中年期也是社会分化最明显的时期。首先,子女长大成人,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庭的“空巢化”对很多中年人来说是一段苦涩的经历。其次,由于生理周期不同步,夫妻关系可能面临危机。最后,中年期也是一个疾病多发的时期:本人多年操劳,身体状况江河日下,开始患上这样那样的疾病;而自己的父母此时已经步入老年,也正是疾病的高发期。这些都会给中年人带来严重的经济压力、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七、老年期七、老年期 岁直到死亡为老年期。在老年期,人的生理机能
28、生理机能明显衰退。行动能力大不如前,各种健康问题接踵而至。感觉器官机能的衰退,导致感知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更差。在心理方面心理方面,不同老年人的表现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美国老年学家伯克利认 为,老年人的心理受其人格类型的影响:()“成熟型”人格的人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表示接受,既不悲观,也不畏惧,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防卫。()“摇椅型”人格的人不拘小节,亦无大志,视退休为解除责任,正好安享晚年;对于老化,没有任何心理负担。()“防卫型”人格的人,固执刻板,防卫心理很强,守规矩,负责任,不肯接受退休,仍想找事做,希望借此证明和保持活力,消除对衰老的恐惧。()“愤怒型”
29、人格的人,过去有不得志的经历,到了老年仍非常伤心,把自己的失败都归咎于他人,常常满腹牢骚,愤世嫉俗。()“自怨自艾型”人格的人,过去亦有不得志的经历,但与“愤怒型”的人不同,主要把责任归咎于自身,因此沮丧、消沉,认为人老了,是没有价值的废物,只有死亡才是解脱。本章要点本章要点1.1.行为是个体针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既包括可以观察到的外部活动,也包括只能依靠某些迹象间接推断的内部心理过程。人的行为具有适应性、复合性、变化性、多样性和累积性等重要特征。社会工作常把社会行为分为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两大类。2.2.社会环境是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由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
30、的社会系统,由物理环境、社会设置和文化等要素构成。社会环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生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次。3.3.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交流和互惠关系。对于这种双向交流和互惠关系,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构的角度、发展的角度和运行的角度。对人的行为的评估应坚持“人在环境中”的理念,把人的行为放到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去理解。本章要点本章要点4.4.对人的行为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评估。生理层面主要考察 遗传因素、身体发育过程及其周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关于心理层面,主要有精神分 析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它们从各自
31、的角度 对行为的心理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社会层面主要考察社会设置和文化对角色扮演的目标取向、资源条件及其对个体生理和心理过程的影响。5.5.对人的行为还可以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评估。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胎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七个时期。每个时期人的 行为都有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这些行为特征都是个体与环境交流和互动的结果。6.6.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对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社会工作服务框架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般来讲,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以个体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要为设置依据。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行为?人的行为具有哪些重要特征?2.什么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可以划分为哪些层次?3.怎样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4.人的行为有哪些层面?不同层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5.人的行为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6.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对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