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思潮流派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专题之四: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一 思潮流派比较研究概述n二 西方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以浪漫主义为例n三 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以浪漫主义的接受为例一思想流派比较研究概述n在当今文学理论界,文学思潮与流派是一个意义相当宽泛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界定。n一般而言,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由有着共同审美追述与相似艺术风格的作家组成的一种群体性结构,【例如中国唐代诗坛上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宋代词坛上的婉约派和豪放派;西方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流派】n而文学思潮文学思潮则是在一定
2、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受一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所推动,在文学上形成的某种思想倾向和潮流。【如欧洲17世纪的古典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和稍后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其关系n文学流派大都受到相同或相似的文学思潮的激荡。n文学思潮能够产生文学流派或促进文学流派的产生,而文学流派反过来又能推动文学思潮的发展。n文学思潮有时可以与文学流派等量齐观,但更多的时候文学思潮大于文学流派,一种文学思潮既可以成为一个文学流派,也可以成为更多的文学流派。从特定意义上说,文学思潮并不是文学流派的别名,它只能是产生文学流派的灵魂和内在依据。n对于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比较研究,早在19
3、世纪末期,西方文学理论家已作了大量工作,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就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它作为比较文学中的一大课题,大约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并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而逐渐成熟,产生了一批颇为精彩的论著。勃兰兑斯和他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n例如,法国比较文学大师梵第根1948年写的欧洲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以充分的材料对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作了历史的探索,比较了德、英、法、意、西、葡、荷等许多国家的浪漫主义潮流;n意大利著名比较学者普拉兹(Mario Praz)1933年出版、后又修订再版的浪漫的痛苦(Romantic Agony),则从性爱引起的痛苦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具体分析比较了许多浪漫主义作家的作
4、品;普拉兹和他的专著n美国比较学者雷马克的论文西欧浪漫主义的定义和范围较为细致地比较研究了浪漫主义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浪漫主义观念在一些主要欧洲国家中的异同;n美国学者韦勒克的批评的各种概念和辨异:续批评的各种概念对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思潮和运动的概念和术语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辨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方面的中西不同情形n应该指出,严格意义上的思潮流派基本上出现在欧洲近现代文学史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文学史就是由一连串的思潮流派的运动构成的。n而中国文学史上的思潮流派则显得较为松散,它往往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宗派性的群体,事前并没有明确的理论纲领,也没有一定的
5、传播媒体,很多都是后人根据他们共同或相近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给他们命名。只有到了现代,随着中西文化的空前交流,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才出现了比较严格的思潮流派。文学社会学视阈下的文学流派n文学流派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学现象,它既不属于作家群体的随意创造,更不由文学史家主观划定,它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n“当一个群体的成员都为同一处境所激发,并且都具有相同的倾向性,他们就在其历史环境之内,作为一个群体,为他们自己精心地缔造其功能性的精神结构。这些精神结构,不仅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并且还不断地表述在其主要的哲学、艺术和文学的创作中。”n文学
6、流派可以说是具有共同的审美追求、思想倾向的群体作家在社会性的生产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精神结构”。它是由不同数量的作家组成的、有代表人物、或严格或松散的群体性结构。也可以说,文学流派是在共同的文学思潮、文化积淀、时代精神、传统基因、人文环境、审美心理和艺术形式的综合渗透和作用下而凝成的审美实体。文学史视阈下的文学流派n从一般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文学流派的出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自觉的,自然形成的。中国文学史的思潮流派基本上属于这种非自觉的形式。建安七子建安文学n我国的建安文学作为文学流派就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现象,而不是哪一个人号召的结果。先是曹操父子作诗于前,产生影响,吸引了一批有才华的诗人跟
7、随其后,继而曹丕再作评论与奖励而形成的。花间派花间派n我国西蜀一批词人蹈袭晚唐诗人温庭筠那种艳丽的词风,写了大量的“艳词”,后蜀赵承祚把这些词编成一集,名为花间集,这便是“花间派”命名的由来。当然,并不排除思潮流派形成初期,即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导倾向。明代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有一批人呼为响应,一时间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文学流派。这些基本上都属于一种自然意义上的文学流派。n文学流派的另一种形式便是自觉的、有组织、有纲领的文学流派。这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学史上。他们一般取有名称,有自己的文学主张,出版刊物或文集,有的还发表宣言,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到了近代,文学流派的发展更为自觉。西方近一百年
8、来,文学流派林立,代谢极快,林林总总目不暇接。特别在法国,这种现象最为典型。正如法国作家莱翁莱蒙涅埃所说:大约从19世纪最后20年开始,在法国出现了一种时尚,每隔五年、十年,就要产生一个流派,几个志同道合的作家凑在一起,起草一纸宣言,由某个杂志发表出来,然后出版几本诗集和小说,一个流派就算诞生了。当一个流派难以为继,面临结束时,也要由这派的几个作家,做书面宣言,宣布放弃他们过去为之捍卫的原则。接着,新的文学流派又宣告成立。n这种风气,在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也是如此。比如,西方现代派中的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期英美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发端于英国诗人休姆,形成于美国诗人庞德和女诗人洛威尔。190
9、7年,休姆成立“诗人俱乐部”,拉开流派的序幕,不久就正式命名为“意象派”。1913年,庞德发表了意象派宣言,提出了意象主义原则。19151917年,陆续出版了三本意象主义诗人诗集,使这一流派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文学流派审美趣味的趋同性n一种文学流派有其明显的审美趣味的趋同性与艺术风格的类似性。由于文学流派往往是在某一个地域性文化圈内或某一民族文化氛围中,形成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心理或审美趋向,这就使得文学流派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审美情趣是作家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与个性特征结合而成的。一些作家对现实生活具有类似的经历与体验,这些审美的经历与体验,和他们的个性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审美情趣,并
10、主要体现于创作主题、题材、体裁的选择上。【举例】边塞诗派n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边塞诗派n在唐代,边塞诗派趋同的审美情趣使其选择了御寇、戍边的共同主题,无论是高适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还
11、是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都表现了类似的主题与题材。审美趣味的趋同性n审美趣味的趋同性还体现在审美语言的选择上,它们在语言上往往表现出相同的色调。唐代的韩孟诗派,虽然韩愈诗的语言具有雄浑古拙的个人风格,孟郊诗的语言也有奇峭瘦硬的个人色彩,但他们在语言上都有好用奇字、险韵、怪句的美学趣味。n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流派,语言上的追求也十分突出。可以说,趋同的审美趣味是文学流派重要的构成因素与审美特征。文学流派艺术风格的类似性n另一方面,文学流派又具有艺术风格的类似性,它是与审美趣味互为依存的。没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群体不可能形成具有美学价值和审美情趣的文学流派,没有趋同的审美情趣和美
12、学追求也不会形成文学流派相似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不仅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审美体验、审美理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形式的集中体现,也是形成文学流派的决定性因素。n有些文学流派如婉约派、豪放派本身就是以艺术风格命名的。n一个作家群如果没有大体一致的艺术风格,尽管有共同的文学主张,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仍然不能构成文学流派,这也是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的主要区别之一。n当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的类似性并不排斥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家的艺术个性。流派的艺术风格是该流派共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目标,却又并非是所有成员艺术个性相加的总和。每个作家总是以其艺术个性充实与发展着本流派的艺术风格。文学思潮n在文学的发展中,文学思潮的出
13、现,不是作家的偶然结合,而是在审美原则、创作思想以及社会观点上,有着“共同纲领”的一股潮流。n文学思潮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西方文学史上曾经存在过诸多的文学思潮,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由此形成了鲜明的文学发展轨迹。文学思潮与文学发展的关系n文学的发展从总体上不应归结为只是文学思潮的演变过程,文学过程也不是仅由文学思潮构成。有时并不存在思潮,但文学发展却十分繁荣;有时某个作家并未处在思潮的中心,但其影响却很大。不过到了近代,文学思潮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这是文学走向自觉与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近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各种文学思潮演
14、变的历史。西方文艺思潮与流派小结(文艺复兴之后)n见文档n有关文学发展的论述,我国古代极多,但是文学思潮的思想,却是国外传入的。n研究欧洲文学,探讨它们的思潮运动,由于有各种主义的标榜,有明确的阶段划分,即使有各种争论,也似乎顺理成章。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文学,有着共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产生过相似的文学思潮。例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现象,在不同的国家的文学发展中,应该并且可能找到某些共同的规律性。n但是如果说用欧洲的文学思潮标准来衡量我国文学,至今是个难题。比较文学研究发现了中西文学中不少共同的现象,但还不能提供文学思潮共同性的阐明。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互动n
15、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消解,根源于社会文化思潮的嬗变。有什么社会文化思潮,就有什么样的文学思潮,而文学流派则是文学思潮的产物,并反过来推动文学思潮。因此,文学史上出现的任何文学流派无不以某种文化思潮作为思想源。这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也是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根本前提。二 西方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以浪漫主义为例n文学思潮和运动是近现代欧洲文学史上一个显著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文学史是由一连串的思潮和运动构成的。一种文学思潮一旦产生,就会迅速形成流派,然后以它的发源地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传播,造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学运动,它往往覆盖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并笼罩
16、一个时期甚至一个或几个时代。n例如,文艺复兴作为第一个全欧的思想文化运动,从14世纪到17世纪初,持续了大约三四个世纪;17世纪前期是巴洛克时代;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是古典主义的时代;19世纪前30年是浪漫主义占主导地位;随即被后来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运动取代;到20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甚至象征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运动已经过去,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潮流和运动占有突出的地位。n西方文学思潮与流派的生成、发展、演变、传播,具有明显的特征和清晰的脉络。一种文艺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如何形成核心和流派,如何跨越民族和语言的疆界,传入别的国家和地区,它在新的参照系统中产生了
17、怎样的变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同一思潮和运动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成为比较学者感兴趣的问题。它既可以对一种思潮和运动的发生、发展、流变作历史的考察,也可以对不同民族的同一思潮和运动作比较研究。对于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平行”研究n在对平行研究进行理论说明的同时,美国学派也在平行研究的比较文学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实绩,如雷内韦勒克、亨利雷马克对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哈瑞列文对于主题学的研究,欧文阿尔德里奇的比较诗学研究以及乌尔利希维斯坦因的文类学研究等等,扩大了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影响,使之成为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分庭抗礼的一种研究范式。n在美国学者的比较文学实践中,对于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
18、文学的“平行”研究一直是美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如此关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题材,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当然是浪漫主义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比如,英、法、德、意等国的比较文学的兴起最初都与本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研究息息相关,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也很早就被划定属于比较文学的“总体文学”部分等等,n但更为直接的原则则是美国文学批评界对于“浪漫主义”和“浪漫派”的质疑和挑战:n术语“浪漫主义”(romanticism)和“浪漫派”(romantic)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受到攻击。AO洛夫乔伊在一篇题为论浪漫主义的分野的著名论文中曾引人注目地争辩道:“浪漫派这一
19、单词的含义太复杂了,以至它本身什么含义都没有了。它已停止履行一个词语符号的功能。”洛夫乔伊提议,为了弥补这个“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丑事”,需要向人们证实“一个国家的浪漫主义可能与另一个国家的浪漫主义根本没有什么共同点;事实上,存在着无数的浪漫主义运动和性质上可能截然不同的复杂观念”。他承认:“它们或许有一个公分母;但即便如此,这个公分母也从来没有被清楚地展示过。”此外,在洛夫乔伊看来,“浪漫派的观念大都不是清一色的,它们在逻辑上是各自独立的,其含义有时在本质上还是相互对立的”。n作为对于上述挑战的回应,包括雷内韦勒克和亨利雷马克等人在内的美国比较文学的代表人物运用平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浪漫主义
20、文学的比较文学论文,如雷内韦勒克的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概念、再论浪漫主义、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的对比,亨利雷马克的近年来西欧浪漫主义研究的趋势、浪漫主义中的异国情趣、对欧洲浪漫主义的界定等等,反击洛夫乔伊对于浪漫主义的极端唯名论的错误指责,并力图证明“欧洲各主要的浪漫主义运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理论、哲学和风格的统一体;反过来,这些因素又形成了一组连贯一致而又相互关连的思想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雷内韦勒克的长篇论文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概念。雷内韦勒克: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概念n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概念中,韦勒克分三个步骤来谈西方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n首先,韦勒克从词源流变入手,历史地追溯了“浪漫
21、主义”和“浪漫派”的术语在欧洲各国的出现和派生。比如,“浪漫派的”这一术语,最初是用来指称阿历奥斯托和塔索的作品以及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出现的时间在法国是1669年,在英国是1674年;其后成为中世纪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总称,用以对比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并于1698年传入了德国。与此同时,“浪漫主义的”这一术语也开始出现,并与包括“浪漫派的”在内的各类词汇交替或配合着使用;而“浪漫派”和“浪漫主义”真正得以确认的时间则相对较晚,在德国是1802年,在法国是1816年,在意大利是1818年,在英国是1823年,斯拉夫语系国家接受它们的时间也大致与上述拉丁语系国家相同。n其次,韦勒
22、克梳理了欧洲各国浪漫主义之间的亲缘关系。在韦勒克看来,德国施莱格尔兄弟在19世纪初关于浪漫主义的系列演讲,“将古典文学与浪漫文学的差异视为古代的诗与近代的诗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将浪漫文学同进步的基督教文化联系起来。其中,浪漫文学和古典文学的概念,与有机的和机械的概念、造型的和绘画的概念联系起来了。古代文学和新古典主义文学(主要是法国)与莎士比亚和加尔德隆的浪漫主义戏剧,完美的诗与无限期望的诗,被清楚地作了对比”,是浪漫主义概念在欧洲得以确认和流传的关键。n在拉丁语系的国家、英国和美国,史达尔夫人起了决定性的中介人的作用。她的论德意志一书在法国的出版以及英泽本在英、美等国的发表对于浪漫
23、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介作用,而其对于浪漫主义的核心主张,如对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比较性评述,古典的与雕塑的平行,浪漫的与绘画的平行,古希腊情节剧与近代性格剧之间的对比,命运诗与天命诗的比较,以及完美的诗与发展的诗的对比等等,都是来自施莱格尔的。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斯拉夫语系中关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论争,同样出源于施莱格尔。后来英国的柯勒律治、赫兹里特等人浪漫主义文论所援引的浪漫主义概念,也是出自施莱格尔。n再次,韦勒克总结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共同的美学观念,即“如果我们对整个欧洲大陆那种自称为或被人称为浪漫主义的,实际存在的文学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整个欧洲,人
24、们对诗歌、对诗歌想象的作用和性质有着相同的认识;对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对使用了与18世纪新古典主义判然有别的意象、象征和神话素材的、基本上是相同的诗歌风格,也有着同样的认识。这一结论,或许可能对其他经常讨论的因素,如主观主义、中世纪精神、民间传说等等的而变得更具说服力,或是得到修正。但是,下面三种尺度应该是特别具有说服力的,因为每种尺度对文学实践的某种方面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这三种尺度是:从诗的观点来看的想象,作为世界观沉思对象的大自然以及构成诗的风格的象征和神话”。n如韦勒克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概念中已经揭示的,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由于拥有共同的文学渊源且在以后的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条
25、由施莱格尔至史达尔夫人、柯勒律治等人的来源一影响线索,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尽管有“平行”发展的成分,但从总体上而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连贯一致而又相互关联”的统一体。n就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综合性考察而言,韦勒克的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概念,不仅有对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的细致发掘,而且不乏对纷繁复杂文学现象背后的美学原则的精心归纳,堪称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典范。三 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以浪漫主义的接受为例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概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典型变异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概述n一、浪漫主义界定方面的困难(术语本身的多义性;特性多样,而且缺乏
26、统一性)n二、浪漫主义文学概览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n一、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n二、中国现代作家批评家对浪漫主义之接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典型变异n一、郭沬若:浪漫主义的写实化与功利化n二、郁达夫:浪漫主义的保守化与唯美化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n“五四”文学在理论上并不提倡浪漫主义,可以说,在“五四”新文化倡导者心目中,浪漫主义曾一度是最没有地位的文艺思潮之一。因为它代表观念形态中的“理想主义”,而面对当时许多严峻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更需要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或别的一些主义。从他们所信奉的文学进化观念来看,“浪漫主义”又不够趋时,是一种过时的文学潮
27、流。在这种理论框架下,“五四”文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浪漫主义,以至于有些人实际上趋近于浪漫主义也不承认,而是乐意表白自己提倡新浪漫主义。郭沫若虽然写下了女神这样的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诗作,但在组建创造社时仍表示:“要把新罗曼主义作为创造的主要方针。”n在“五四”文学流派中,创造社是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尽管他们并未完全遵照西方浪漫主义的美学规范。n 创造社诗歌方面的浪漫主义风貌表现得比较充分。女神张扬民主、呼唤自由,崇尚自我、礼赞自然,以及狂放不羁的诗风、自由活泼的诗体,都体现出“五四”浪漫主义风情。郭沫若的诗学观也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美学规范,尤其深受雪莱、华兹华斯诗学观的影响。雪莱为诗辩护是西方浪漫
28、主义诗歌美学的经典论述,他强调在诗人主体的心灵世界中寻觅艺术的根源,重视主观想象,并用风吹竖琴奏出不断变化的曲调来比喻诗的生成过程。郭沫若也借用这个比喻,把风比喻为灵的袭来,这风便是所谓的直觉、灵感。他还接受了华兹华斯为诗下的著名定义:“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十分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他说:“我自己对于诗的直感,总觉得以自然流露的为上乘。”n至于创造社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情态,就复杂得多了。创造社的小说创作究竟在什么意义上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值得比较文学学者深加探究。n创造社文学与浪漫主义最为相近的地方,也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的情感性抒情性。郁达夫将这种“情感性”称为“殉
29、情主义”,这包括了大量的“前浪漫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等准浪漫主义内涵。前浪漫主义是指浪漫主义之前的感伤主义。感伤主义是对新古典主义崇尚理性的直接反拨,是感伤情绪的直接抒发。几乎所有的创造社作家都对感伤主义作家、作品表示过格外的亲热与认同,少年维特的烦恼、茵梦湖、感伤的旅行和彭斯、理查逊等,都为创造社作家所青睐。n很显然,创造社是以感伤情绪的直接抒发来对西方浪漫主义作家进行选择、取舍的。他们推崇卢梭,但不喜欢他的代表作新爱洛绮丝,而偏爱忏悔录;他们喜欢少年维特的烦恼时代的歌德,而对浮士德时代的成熟的歌德不感兴趣;他们对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雨果不感兴趣,因为雨果崇尚积极浪漫主义的理性;在拜伦与
30、雪莱之间,他们选择了雪莱,因为拜伦作品思想的浓度大于情感的烈度,而雪莱则是吟抒着:“我们最甜美的歌声乃是发自最悲哀的情思的倾诉。”这正投合了创造社作家的心思。郁达夫对“殉情主义”有过如下的表述:“殉情主义的作品,总带着沉郁的悲哀,咏叹的声调,旧事的留恋,与宿命的嗟怨。尤其是国破家亡,沦于绝境的时候,这一种倾向的作品,产生得最多。”感伤、忧郁、孤独,是郁达夫乃至整个创造社小说的主调。这同样体现在以抒情、感伤为主调的“五四”文学作品中。n应该说,在“五四”文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创造社的浪漫主义也并不等同于西方浪漫主义。由于它不能典型地体现出浪漫主义诸特征,以致有一段时期创造社的文学倾
31、向还曾被误归入“现实主义”这个“现实主义”概念,符合“五四”时期的“泛写实主义”观念,因为创造社的创作也是“为人生”的。创造社是从情感表现角度选择与接受浪漫主义的。“五四”文学的浪漫主义倾向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照搬西方浪漫主义。“五四”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主要就是情绪抒写与表现。郑伯奇在对创造社进行理论界定时,认为用“抒情主义”概括创造社文学特征,“比浪漫主义一语更为明确而有内容”。这是对“五四”文学浪漫主义作比较研究后所作出的深刻论析。因为正如郑伯奇所说:“19世纪初期英法德俄各国平民那种放荡的精神(如Byron,Chateaubriand等),古代追怀的情致,在我们的作家是少有的。我们所有的只是民
32、族危亡,社会崩溃的苦痛自觉和反抗争斗的精神。我们只有喊叫,只有哀愁,只有呻吟,只有冷嘲热骂。所以我们新文学运动的初期,不产生与西洋各国19世纪(相类)的浪漫主义,而是20世纪的中国特有的抒情主义。”n不难看出,任何一种外来文学能发生影响作用,都是由于本土文化的主导作用,接受影响的特点必然是应本土文化需求与传统制约所产生的,这在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中尤其如此。卢卡契说:“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深刻重大的影响是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外国文学作品所造成,除非在有关国家同时存在着一个极为类似的文学倾向至少是一种潜在的倾向。这种潜在的倾向促成外国文学影响的成熟。因为真正的影响永远是一种潜力的解放。”的确,在文化交流与影响过程中,双方永远在阅读一部被误解的“文本”。影响的过程,就是接受者误读对方与自我认同、同化发送者的过程;在误解、同化中,接受者自身的主体文化心理结构发生变化,发挥其调节机制而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