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次北固山下教材分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教学目标1.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2.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3.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诗歌。课前准备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教学
2、过程一、激趣导入“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二、作者介绍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三.写作背景本诗选自全唐诗。诗人家住洛阳,先天年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当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时候,被那里开阔秀丽的景色吸
3、引。此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这一千古名篇。四.整体感知1.播放情境课文,理解大意。2.播放情境课文(跟读版),指导并齐读。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
4、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4.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五、思考探究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意:旅客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延伸,“我”正在绿水中行船向前。提问: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提示:“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劳苦。)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常用来形容社会安定繁荣)诗意:春到江南,雪消雨降,潮水涨
5、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风顺而平和,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天空。提问:“阔”字好在哪里?(提示:这里的“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意: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东方碧空与海水相接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提问:这句诗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提示:(1)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两个动词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语
6、言上炼字炼句)(2)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时间过得真快,美好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事情总会向前发展。)拓展:诗句与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抒思乡之情)诗意:思念家乡的舒心,不知现在到达什么地方了?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提问:此时此刻诗人为什么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提示: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心中十分惆怅。正好此时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于是诗人触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了。在此,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乡之情得到了最好的升华。)六、课堂总结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2.搜集五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