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病学-绪论第一章 绪 论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温病教研室一、温病学的定义与性质(一)温病学?研究 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中医 临床 基础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性质温者,热也病因、病机病理变化预防、诊断、治法(1)完整的理论体系(2)全面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因、机、证、诊、治、防(二)温病学的地位(二)温病学的地位1、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外感六淫辨舌验齿、辨斑疹、白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SARS起源于起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发展于,发展于伤寒论伤寒论,形成于明清,形成于明清温病学发展概况温病学发展
2、概况温病学发展过程战国至唐代萌芽阶段宋至金元时代成长阶段明至清代形成阶段建国以后发展提高阶段 萌芽阶段代表作:萌芽阶段代表作:战国至唐代战国至唐代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此期对温病的论述零散,比较朴素,不成系统。此期对温病的论述零散,比较朴素,不成系统。(1 1)病名病名温病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初步的认识(2 2)病因病因一、一、伏伏寒化温寒化温说说二、感受疠气说二、感受疠气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后世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
3、在内经中已经提到疫病是感受“毒气”所致,而后又有“疠气”、“乖戾之气”等说法。(3 3)病机及传变规律病机及传变规律1 1、体质:、体质: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2 2、传变:、传变:六经次第传变,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3 3、两感:、两感:素问热论:“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4 4、互病:、互病:素问刺热篇说:“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5 5、热病伤阴与预后的关系:、热病伤阴与预后的关系:素问热论说:“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
4、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表里同病表里同病。指指外感与伏邪相互为病外感与伏邪相互为病。(4 4)证候证候u突出了“热”的特点,灵枢论疾诊尺: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强调与伤寒不同,表现为:热象重,易伤津。(5 5)治则治则从从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逐步过渡到逐步过渡到方药治疗方药治疗:(1 1)一般治疗原则)一般治疗原则:素问热论曰:“治之各通其脏脉,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2 2)针对病因治则)针对病因治则 灵枢热病曰:“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而补其不足”。针刺治疗:针刺治疗:方药治疗
5、:方药治疗:“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刺热篇指出肝热病者“刺足厥阴、少阳”。主要以伤寒论方药治疗温病。:以祛邪祛邪为先务,以养阴养阴为要旨。(6 6)预后预后正气严重虚衰 素问玉版论要提出“病温,虚甚死”。“遗证”:素问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饮食不当是温热病死亡的原因是疾病愈后复起的原因治疗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7 7)预防预防既强调既强调正气正气御邪御邪作用,又重视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避免直接接触病邪: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邪不可干,邪不可干,避其毒气避其毒气”。正气存
6、内正气存内,预防原则预防原则:预防方药预防方药:备急千金要方列出辟温方30余首,其剂型有药酒、丸、散、熏烧、搐鼻、粉身、洗浴、佩带等。对外感热病进行了分类:对外感热病进行了分类:由脉证论述各外感病的病机:由脉证论述各外感病的病机: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难经难经对温病的认识对温病的认识伤寒杂病论对温病的认识伤寒杂病论对温病的认识病因:伏气的提出病因:伏气的提出证候:温病的初起证候特点证候:温病的初起证候特点“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中阳明病是典型
7、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中阳明病是典型的 太阳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均有温病的证候,对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有启发意义。治法治法 如下法、清法等用于温病,另外阳明及少阴存津液对温病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相应方剂为温病治疗习用。伤寒例平脉篇:“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晋唐医家对温病的认识晋唐医家对温病的认识王叔和王叔和将温病病因分为两种:将温病病因分为两种:一种由冬时感寒,潜伏到春夏而发病 伤寒论序例“冬令严寒,中而即病者,名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一种病中更感异气转变而成提出提出“时行时行”说说:“凡时行者,春时应暖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
8、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每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其他医家的贡献其他医家的贡献 乖戾之气的提出乖戾之气的提出:治疗的发展治疗的发展:肘后备急方曰:“岁中有疠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温病”。诸病源候论曰:“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巢元方的黑膏方,孙思邈、王焘沿用巢元方的理论提出犀角地黄汤、葳蕤汤、紫雪丹、大青龙汤等治温方剂。2 2、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学术特点范围:温病隶属于伤寒病因:伏寒化温
9、感受疠气说证候:热象偏重治法:初步奠定治疗基础(以祛邪为先务,以补阴为要旨)预防:已有专门的预防方药宋至金元时期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此时期对温病在理理、法法、方方、药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一)(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1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主张灵活运用经方推阐仲景旨意,变革伤寒治法,反对墨守经方宋至金元时期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此时期对温病在理理、法法、方方、药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一
10、)(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1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推阐仲景之旨:“张机正伤寒之法,而通之于春夏伤寒,更通之于冬月伤寒”。变通其法,不泥于古方:抨击对仲景方“竟不更张毫厘”的习俗,主张“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宋至金元时期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此时期对温病在理理、法法、方方、药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一)(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1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桂枝汤为例):因地:“如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
11、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惟冬及春初可行”。因时:“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自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因人:“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也”。宋至金元时期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此时期对温病在理理、法法、方方、药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朱肱对外感热病的其他认识:朱肱对外感热病的其他认识:将外感热病分为十余种:伤寒类症活人书将外感热病分为:伤寒、中风、热病、温病、温疟、风温、温疫、湿温等十余种。指出“伏寒化温”而发病,实必感受时令之气:“寒毒藏于肌肤之
12、间,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热气而变,名曰热病。指出发于春夏的温病、热病,病理性质相似,只是温热程度不等。“温热二名,直以热之多为义”。宋至金元时期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此时期对温病在理理、法法、方方、药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一)(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1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主张灵活运用经方不足没有跳出伤寒论立法处方的圈子没有跳出伤寒论立法处方的圈子进步反对墨守经方,反映出对热性病治疗要求变革的倾向反对墨守经方,反映出对热性病治疗要求变革的倾向宋至金元时期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
13、期对温病在此时期对温病在理理、法法、方方、药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一)(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2 2)强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表里双解:创新论:“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六气皆从火化”。立新法:寒凉清里为主的表里双解法。订新方: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 “经所谓: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炫,理在其中矣”。开温病治疗学先河宋至金元时期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
14、期对温病在此时期对温病在理理、法法、方方、药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一)(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1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元,罗天益 按邪热在上、中、下三焦及气分、血分的不同而制方用药 “上焦热凉膈散、龙脑鸡苏散、洗心散;中焦热调胃承气汤、泻脾散、贯众散;下焦热桃仁承气汤、清凉四顺饮子,通治三焦甚热之气,三黄丸、黄连解毒汤”。宋至金元时期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此时期对温病在理理、法法、方方、药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
15、化出来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二)理论上有了新进展(二)理论上有了新进展提出温病有冬时伏寒化热冬时伏寒化热所致和感受春季时令温邪感受春季时令温邪而病两类:伤寒补亡论曰:“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实导源于此。宋至金元时期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此时期对温病在理理、法法、方方、药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二)理论上有了新进展(二)理论上有了新进展 概念上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夫惟世以温病混称伤寒故每执“寒”字,以
16、求浮紧之脉,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可补正乎?”。病机上提出病机上提出怫热自内达外怫热自内达外 治则上以治则上以清泄里热清泄里热为主为主 医经溯洄集伤寒温病热病说中称温病“法当清里热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此足以明其热自内达外矣”。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宋至金元成长阶段成长阶段治疗学有了新的突破朱肱提出应灵活运用经方,打破了墨守经方的局面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五气皆从火化制新法:寒凉清热为主,法当表里双解订新方: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开创温病治疗学先河理论上有了新进展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温病开始摆脱了伤寒体系的束缚郭雍提出温病
17、有内伏冬寒化热所致和感受春季时令温邪而病两类宋至金元时期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此时期对温病在理理、法法、方方、药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进步 温病学渐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转折点)温病学渐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转折点)不足 对伤寒论体系突破不够全面对伤寒论体系突破不够全面 对温病的治疗仍借用伤寒论的经方对温病的治疗仍借用伤寒论的经方 未形成自身辨治体系未形成自身辨治体系 没有较全面论述温病的重要专著没有较全面论述温病的重要专著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病学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温病学,温病学专著专著不断涌
18、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完整独立的体系明代代表医家:明代代表医家:吴又可,名有性,著温疫论,为我国第一部温疫病专著。后世戴天章、杨栗山、余师愚等承其说,被称为“温疫学派”。成书背景:“崇祯辛巳年,疫气流行”,当时医家“守古方”,“不合今病”,所以“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即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病学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温病学,温病学专著专著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完整独立的体系明代代表医家:明代代表医家:病因:病因:提出杂气
19、说杂气说,或称异气说异气说温疫论:“温疫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杂气病因属性:是许多致病因素的总称。(1)致病的特异性:不同的杂气引起不同的疫病,不同杂气毒力大小不同。杂气具有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的特性。(2)致病的种属性:一定的种属选择性。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病学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温病学,温病学专著专著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完整独立的体系明代代表医家:明代代表医家:发病发病:杂气从口鼻而入,始客于膜原,当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时,正气受伤,至正不胜邪时,邪气内溃,始得张溢。传染传染:“无问老少强
20、弱,触之者即病”。传变:传变:膜原邪气溃散后有九种九种传变,大凡不出表里之间,其达表者为顺,其内陷者为逆。治疗治疗:以祛邪为第一要义,指出:“客邪贵乎早逐”。药物药物:“能知以物治病,一病只须一药之到而病自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病学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温病学,温病学专著专著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完整独立的体系明代代表医家:明代代表医家:张鹤腾,字凤逵,著伤暑全书,为我国第一部专论暑病专著。明确暑病病因:明确暑病病因:暑热病邪暑热病邪 “夏至后,炎火时流,蒸郁灿火,得病似伤寒者,皆是暑火所感而成,与冬之寒
21、气,毫不相涉,而亦以为冬寒之积久所发者误矣。”对暑病脉症有独到见解:对暑病脉症有独到见解:“暑热为病,有三四部无脉者?此为被暑热所逼勒而藏伏使然,非绝无之比,于病无妨,攻之亦易,经用辛寒药,多能暑热清而脉起,脉起则病愈。”暑病的治疗:暑病的治疗:“暑证不分表里,一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明代医家吴又可编撰第一部温疫专著温疫论病因:感受疠气感受途径:从口鼻而入治法:祛邪为主方剂:创制达原饮、三消散传染流行:传染性强张凤逵编著伤暑全书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病学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温病学,温病学专著专著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
22、完整独立的体系清代代表医家:清代代表医家:喻嘉言,名昌,别号西昌老人,著尚病论、医门法律。(1)在尚论篇中提出温疫三焦病变定位及以逐秽解毒逐秽解毒为主的三焦分治三焦分治原则。三焦病变定位三焦病变定位:“然从口从鼻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依次分布上下,此三焦定位之邪”。三焦分治原则三焦分治原则:“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病学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温病学,温病学专著专著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完整独立的体系清代代表医家:清代代表医家:喻嘉言,名昌,别号西昌老
23、人,著尚病论、医门法律。(2)倡导“秋伤于燥秋伤于燥”,拟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汤治燥热在肺证。(3)将温病分为三类:冬伤于寒冬伤于寒冬不藏精冬不藏精既伤于寒,又不藏精既伤于寒,又不藏精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病学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温病学,温病学专著专著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完整独立的体系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四大家之一:叶天士,名桂,号香岩,著温热论,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其被称为“温热大师”。成书:某年,叶桂游览洞庭山,观十里荷花,三秋桂子,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上,由叶桂口授,顾景文信笔记录。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四大家之一:叶天士,名桂,著温
24、热论,“温热大师”。系统阐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感染途径、侵犯部位、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等,明确了与伤寒的区别。学术贡献:学术贡献:1)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温邪上受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病因:病因:温邪温邪感邪途径:感邪途径:“上受上受”侵犯部位:侵犯部位:肺卫肺卫传变传变顺传:顺传:逆传:逆传:首先犯肺,从上焦肺卫下传至中焦阳明逆传心包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四大家之一:叶天士,名桂,著温热论,“温热大师”。2)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卫卫之后方言气气,营营之后方言血血”3)立卫气营血治疗大法:“在卫汗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
25、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赤芍、阿胶等物”。发展和丰富了温病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等。提出了妇人温病的原则和大法。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病学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温病学,温病学专著专著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完整独立的体系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四大家之一:薛生白,名雪,著湿热论,倡水湿三焦辨证。1)论述湿热证的病因与发病论述湿热证的病因与发病: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而入者十之八九。u病因:湿热病邪u感邪途径:从口鼻而入u发病:内外合邪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26、。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四大家之一:薛生白,名雪,著湿热论。2)阐明了湿热证以阐明了湿热证以脾胃为中心脾胃为中心的病机特点:的病机特点:“湿热属阳明 太阴经居多。”中气实者在阳明,中气虚者病在太阴3)系统论述了湿热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及方药:系统论述了湿热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及方药:湿邪在表者当芳化宣透,对于湿邪入里者,应三焦分治。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病学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温病学,温病学专著专著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完整独立的体系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名瑭,著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对四时温病进行论
27、述。主要贡献:主要贡献:(1)对温病进行了分类 明确提出九种,实际上是十种,即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伏暑。成书背景:成书背景:“是书之出,实出于不得已,因世之医温病者,毫无尺度,人之死于温病者,不可胜记”。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名瑭,著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2)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部位划分部位划分上焦中焦下焦心肺脾胃肝肾(3)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于中焦
28、,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始上焦,终下焦终下焦。”传变传变:上焦中焦下焦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名瑭,著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3)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传变(传变(始上焦始上焦,终下焦终下焦):上焦中焦下焦治法治法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4)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加减复脉汤三仁汤、杏仁滑石汤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病学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温病学,温病学专著专著不断涌现,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不断涌现
29、,温病学的因证脉治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体系完整独立的体系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四大家之一:王士雄,字孟英(晚年改字梦隐,自号半痴山人),著温热经纬。1 1)集温病学之大成,文献汇编。)集温病学之大成,文献汇编。“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附有常用治疗温病的方剂2 2)霍乱论对其因机证论方面详细论述。)霍乱论对其因机证论方面详细论述。清代医家清代四大清代四大温病学家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卫气营血辨治理论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薛生白湿热病篇系统论述了湿热性温病的因证脉治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温病的分类方法创立三焦辨治理论提出一整套三焦分治的治法方剂王孟英
30、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集温病学之大成其他医家其他医家喻嘉言提出瘟疫防治新见解秋燥燥热伤肺的新理论按“三焦”部位治以逐秽解毒为主治以清肺润燥法,创清燥救肺汤清代其他医家清代其他医家戴天章杨栗山余师愚温 疫 学 派清代其他医家清代其他医家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著广瘟疫论。1)对温疫辨证强调辨气、色、舌、脉、神,并与伤寒详加鉴别。2)将温疫病常见症状分为表证和里证,每一症状均论述其病机 和治法。3)温疫病的治法主要有汗、下、清、和、补五法。4)温疫病的各种兼夹证、遗证的辨治法。主要贡献:清代其他医家清代其他医家杨璇,字玉衡,号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1)温病由杂气引起 2
31、)发展吴又可的学术:“三焦定位说”、“邪热怫郁说”、“自里达外”。3)温疫治疗:融清、下、宣诸法为一炉。4)重视清热解毒和苦寒攻下,提出“轻则清之”。主要贡献:清代其他医家清代其他医家余霖,字师愚,著疫疹一得。主要贡献:1)认为阳明为暑热疫的主要病变部位。2)治疗主张大剂清解,创清瘟败毒饮。雷丰,字松存,号少逸,著时病论。主要贡献:1)将四季外感病按新感和伏邪分为两类。2)创治疗时病的六十法。清代其他医家清代其他医家俞根初,名肇源,著通俗伤寒论。主要贡献:1)以六经统外感热性病证治。2)对多种温病的因证脉治有非常详细的论述。柳宝诒,字谷孙,号冠群,著温热逢源。主要贡献:1)对内经、难经、伤寒论中有关温热病的原文 作了精辟分析。2)对伏气温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大法重点进行论证,提出“养阴透邪”等治法。学术成就学术成就学学术术成成就就新感温病概念:“有不因冬伤于寒,至春而病温者,此特感春温之气,可名春温”病因:提出六淫之邪化热成温以及“疠气”的病因学说辨证: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内容的辨证体系诊断:总结出了辨舌验齿和辨斑疹白等的温病独特的诊断方法治疗:创立了一套温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发展规律:风热首先犯肺,湿热直趋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