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荏苒冬春树,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爙永幽隔。”潘岳“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苏轼(苏轼(1037110110371101),),字子瞻字子瞻,号铁冠道人、,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世称苏东坡 、苏仙、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三苏”,古文上被誉为,古文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诗歌与、诗歌与黄庭坚并称黄庭坚并称“苏黄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词与辛弃
2、疾并称“苏辛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宋四家”。代表作: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代表作: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进京应试名动京师不满新法自请出京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东山再起再度贬谪流放儋州卒于归途苏轼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山东密州时所作。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他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26岁)。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
3、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壹 诵读指导朗读诗词朗读诗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语速要慢,读出悲戚孤寂的情感基调。贰 研读课文本词题为“记梦”写“梦”,围绕“梦”怎样概括这首词的文思?以“梦”为线索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茫茫”二
4、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问
5、题:“尘满面,鬓如霜”,是什么让四十多岁的苏轼如此憔悴?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方式:写景、记事、抒情主要手法:直抒胸臆;想象。上片主要是梦前,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上阙小结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忽”字换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忽”是指梦境的恍惚迷离,悲中寓喜。亲切、熟悉,使梦境更具真实感,足见上阕“思量”、“难忘”之言真实不虚。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
6、作用?此时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可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更显凄凉之情,呼应上片“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短松冈”指什么地方?“年年”指什么?“肠断处”指何处?“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肠断处”指孤坟。“年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无尽的岁月。下片“记梦”,表达沉痛之情。主要表现手法:白描,对写,虚实结合。下阙小结本诗以“梦前-梦中-梦醒”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凄婉诚挚之情。记 梦梦前思量(怀念)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此情无计可消除此情无计可消除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恨绵绵无绝期现实梦境现实本词以 为线索时间感谢聆听WORK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