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 现 潜 藏 的 逻 辑 谬 误 一、同一律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又称“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申,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 就是 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P93顾客想表达的是提醒甚至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卫生问题;服务员却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违反了同一律。就是违背思维规律的错误。它包括在界定概念,做出判断,进就是违背思维规律的错误。它包括在界定概念,做出判断,进
2、行推理,各个环节出现的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的错误形式。行推理,各个环节出现的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的错误形式。何为逻辑谬误?什么是偷换概念?是指在一次思维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违反同一律,用一个概念去替换另一个概念而产生的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逻辑谬误,它将导致推理或论证失败。所谓概念,简单来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指的是反映在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所谓外延指的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范围。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为什么概念可以被偷换?前后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有所关联,存在相似性或相关性。一、内涵变化导致偷换概念的几种情形:第一种:一词多义引发偷换概念。庄子曰:庄
3、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
4、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快乐你从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在哪里知道的。
5、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在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另一种表示在哪里。庄子和惠子一开始是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鱼快乐的话题进行谈话的。但最后,庄子突然偷换概念,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结,违反了同一律。庄子通过对庄子通过对“安安”这个字的这个字的含义转换含义转换,完成偷换概念,完成偷换概念。庄子这种刻意扭曲对方的原意,以此予以回击,犹如攻击庄子这种刻意扭曲对方的原意,以此予以回击,犹如攻击一个无害的稻草人,其结果自然是答非所问,这种谬误又称为一个无害的稻草人,其结
6、果自然是答非所问,这种谬误又称为稻草人谬误稻草人谬误。稻草人谬误是一种错误的论证方式。在论辩中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理解论题的立场以便能够更容易地攻击论敌,或者回避论敌较强的论证而攻击其较弱的论证。第二种:在不同语境中,在不同语境中,同一词语同一词语既可以表达既可以表达集合概念,集合概念,也可以表达也可以表达非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而它们的而它们的内涵是不一样内涵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的。如果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取代,就属于偷换概念。取代,就属于偷换概念。甲: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乙:我是中国人,我是勤劳勇敢的。集合概念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彻底(追究)缺少钱财寻根究源 要避免此类
7、情况发生,既要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既要明辨各个意项的区别明辨各个意项的区别,也要对该词,也要对该词所在的所在的具体语境清晰的判断具体语境清晰的判断。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第三种:同义词引发的偷换概念现象。同一个概念有时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语法上叫同一个概念有时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语法上叫同同义词或多词义现象义词或多词义现象。因两者有相似性,常被人用来相互定义,。因两者有相似性,常被人用来相互定义,易发生偷换概念。易发生偷换概念。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孔乙己偷和窃,偷和窃,虽是不同的词,但虽是不同的词,但含义是一
8、样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暗中拿别人的的。都是暗中拿别人的财物的意思。孔乙己财物的意思。孔乙己想通过更换词语的方式改变偷窃的实质想通过更换词语的方式改变偷窃的实质。第一种:一词多义引发偷换概念。第二种:同一词语既是集合概念,也是非集合概念。第三种:同义词引发的偷换概念现象。一、内涵变化导致偷换概念的几种情形:二、外延不一致而引发偷换概念的情况:(一)相容关系1.全同关系。概念间外延一致,依语境选择恰当表达。如“上海”和沪。2.交叉关系。概念外延部分重合,不可相互替代。如 中学生和共青团员。3.从属关系。一个概念外延包含另一个,不可相互替代。如学生“包含大学生。全同关系,有时可以替换。有交叉关系和从属
9、关系的概念之间不能替换。(一)相容关系甲 小王语文成绩好。乙 哦,他文科成绩好。乙就偷换了概念乙就偷换了概念。原因在于没有搞清楚两者的关系。原因在于没有搞清楚两者的关系。“文科文科”属属于于属概念属概念,“语文语文”属于属于种概念种概念。语文属于文科。但不宜直接代。语文属于文科。但不宜直接代替文科。替文科。由于扩大了原概念的外延,由于扩大了原概念的外延,使得指称尽管还有相似性,使得指称尽管还有相似性,但已不准确了。但已不准确了。(二)不相容关系1.对立关系 同属的两个概念,外延相互排斥且两者之和小于属的概念外延。如以经济情况分,家庭有富裕和贫穷,而两者之间的阶层未被言及。2.矛盾关系 同属的两
10、个概念,外延相互排斥且两者之和等于属的概念外延。如 以动力特征分,车辆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二、不矛盾律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即“非 A 即 B”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常见的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P93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P93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 或者非 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
11、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P93紅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
12、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 B,是因为有 A”或“B 真,因为 A 真,并且 A 能推出 B”。要求: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理由必须充足。四、充足理由律1以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2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3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8、鲁四老爷的这句话存在两个错误捆绑: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捆绑,二是把死和“谬种”捆绑。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一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注定。没有因果关系的事
13、件,却把它们说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9、“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毀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可以把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一词多义引发偷换概念。同一词语既是集合概念,也是非集合概念。同义词引发的偷换概念现象。不矛盾律(又称“矛盾律”):“非 A 即 B”逻辑错误 排中律:“A 或者非 A”逻辑错误:“模棱两可”即“模棱两不可”充足理由律:“所以有 B,是因为有 A”或“B 真,因为 A 真,并且 A 能推出 B”同一律“A 就是 A”逻辑错误内涵外延相容关系全同关系交叉关系从属关系不相容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自相矛盾悖论“诡辩”“理由虚假”“推不出”“强加关系”“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