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文化常识一、文化常识1.1.了解庄子了解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2.2.人物轶事人物轶事 材与非材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
2、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
3、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3.3.了解庄子思想了解庄子思想l 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
4、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l 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l 庄子的认识论。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
5、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l 庄子的人生观。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l 庄子的齐物论。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
6、烟云了。l 庄子的生死观。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将死的时候,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庄子说:“我拿天地当棺材,日月当宝璧,星辰当珍珠,万物当随葬的物品,难道我的葬品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弟子们说“我们恐怕老鹰、乌鸦啄食你呀!”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乌鸦吃,埋在地下被蝼蚁吃,夺了那个的食给这个吃,你们怎么那么偏心呀!”面对死亡的安然面对死亡的安然4.4.了解庄子和逍遥游了解庄子和逍遥游 庄子又名南华
7、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5.背景探
8、寻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知识链接“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用“道”来概括由老子
9、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道”无形无象。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的门徒多,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二、诵读感悟二、诵读感悟1 1、预习检查:明确字音。预习检查:明确字音。五石(sh)之瓠(h)惠子谓庄子曰: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魏王贻(yy)我大瓠之种)我大瓠之种(zh
10、ng)(zh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ng)(ch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u)(pu)之以为瓢,则瓠(之以为瓢,则瓠(huhu)落无所容。非不呺)落无所容。非不呺(xioxio)然大也,吾为()然大也,吾为(wiwi)其无用而掊()其无用而掊(pupu)之。)之。”庄子曰: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宋人有善为不龟(jnj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ng p kungpng p kung)事。客闻之,请买)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聚族而谋之
11、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y)技百金,请与之。)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客得之,以说(yuyu)吴王。越有难)吴王。越有难(nn)(nn),吴王使之将(,吴王使之将(jingjing)。冬,与越人水战,大)。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
12、f)!”2 2、自读:学生整体把握,划分层次。自读:学生整体把握,划分层次。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剖之):惠子认为大瓠无用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批评惠子惠子惠子谓庄子曰:谓庄子曰:“魏王魏王贻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实五石。五石。以盛水浆以盛水浆,其,其坚坚不能自不能自举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非不呺然大也,吾为为其无用而掊之。其无用而掊之。”惠子惠子:即惠施,宋国即惠施,宋国人,曾做梁惠王的相。人,曾做梁惠王的相。贻贻:赠送。赠送。
13、举举:拿起。拿起。为为:因为。因为。以盛水浆以盛水浆:以(之)盛水以(之)盛水浆。用大葫芦盛水浆。浆。用大葫芦盛水浆。实实:盛放,容纳。盛放,容纳。坚坚:形作名,硬度。形作名,硬度。三、疏通词句三、疏通词句惠子对庄子说: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养大,结出果,结出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
14、了它。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解说大意解说大意】庄子曰:庄子曰:“夫子夫子固固拙于用拙于用大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事。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事。客闻之,请买其客闻之,请买其方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一朝而鬻技鬻技百金,请与之。百金,请与之。客得之,客得之,以说以说吴王。吴王。固固:实在,确实。实在,确实。鬻技鬻技:出售制药的秘出售制药的秘方。鬻:卖,出售。方。鬻:卖,出售。方方:药方。制成药涂在药方。制成药涂在手上,冬天可防冻疮。手上,冬天可防冻疮。以说以
15、说:以(之)说。以(之)说。大大:形作名,大的东西。形作名,大的东西。庄子说: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调制防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种药物,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了这种药物,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方就可获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16、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去取悦吴王。【解说大意解说大意】越有难,吴王使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裂地而封之。能不而封之。能不龟手龟手一一也,也,或以封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何不虑以为大樽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浮乎江湖,而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夫!”将将:动词,带领(军队)。动词,带领(军队)。裂地裂地:割割地,划地,划地。地。一一:同一,同样的。同一,同样的。或或:有的人。以有
17、的人。以:凭借。凭借。以封:以(之)封。以封:以(之)封。大樽大樽:大瓠形似大酒樽,拴在身大瓠形似大酒樽,拴在身上可使人漂浮渡水。俗称腰舟。上可使人漂浮渡水。俗称腰舟。而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领军队。在冬天,和越人水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领军队。在冬天,和越人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王)就割地封赏他。能让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人借此得到王)就割地封赏他。能让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人借此得到了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
18、的缘故啊。了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缘故啊。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系着把它当作腰舟浮游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系着把它当作腰舟浮游在江湖之上,反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处可用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在江湖之上,反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处可用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达啊!”【解说大意解说大意】五石之瓠五石之瓠答答瓠大而无用(明)瓠大而无用(明)同一物:不龟手之药(对比)同一物:不龟手之药(对比)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暗)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暗)客受封土地客受封土地宋人世代漂洗丝絮宋人世代漂洗丝絮问问所所用用之之异异也也图文导航图文导航1 1、请简要分析惠
19、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四、理解内涵四、理解内涵:立足文本立足文本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2.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惠子讲故事:惠子讲故事:说明大葫芦大而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无用”,讥讽庄子学说。,讥讽庄子学说。庄子讲故事:庄子讲故事:(1 1)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
20、全不同。(2 2)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 ,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3 3)讥讽惠子做法本质与宋人做法一样,从)讥讽惠子做法本质与宋人做法一样,从“利利”的角度看待有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用与无用,看不到 无用之无用之“大用大用”。3 3、请你说说惠子与庄子所讲故事的用意。、请你说说惠子与庄子所讲故事的用意。(1 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2 2)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
21、)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事物。(3 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4 4、五石之瓠五石之瓠有什么寓意?有什么寓意?是否庄子本意?是否庄子本意?五、五、【理解内涵理解内涵】五石之瓠五石之瓠与与逍遥游逍遥游通读通读逍遥游逍遥游后,你发现后,你发现五石之瓠五石之瓠与与逍遥游逍遥游有什么内在联有什么内在联系?系?惠子谓庄子曰: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
22、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也。”庄子曰: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
23、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所困苦哉!”(逍遥游逍遥游)大瓠:大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浮乎江湖?”大树: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彷徨乎无为其侧,其侧,逍逍遥乎寝卧遥乎寝卧其下?其下?”1 1、从、从“大瓠之用大瓠之用”与与“大树之用大树之用”看,庄子所说大用是怎样的大用?从看,庄子所说大用是怎样的大用?从中看到怎样的形象与追求?中看到怎样的形象与追求?庄子庄子“无用之大用无用之大用”天地与心灵融合,精神逍遥自由天地与心灵融合,精神逍遥自由“大瓠之用大瓠之用”与与“大
24、树之用大树之用”展现:展现:突破现实束缚、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的逍遥游形象;突破现实束缚、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的逍遥游形象;超尘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超尘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庄子式庄子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境界;的生命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无用无用”“”“大用大用”之辩,强调注重内在生命价值,抛开一切外之辩,强调注重内在生命价值,抛开一切外物条件,不为世用才能物条件,不为世用才能“逍遥逍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才是才是“大用大用”。庄子不仅批评世俗的狭隘功利性,也自然点出庄子不仅批评
25、世俗的狭隘功利性,也自然点出逍遥游逍遥游追求绝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对自由的生命题旨。【探究章旨探究章旨】五石之瓠五石之瓠与与逍遥游逍遥游首先首先,强调人应注重生命的内在价值,与庄子身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强调人应注重生命的内在价值,与庄子身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六、古今视角六、古今视角站在历史和今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站在历史和今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有用有用”“”“无用无用”的观点?的观点?“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下)“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庄子在
26、宥在宥)在政治黑暗、动荡混乱社会,该以何种方式生存在政治黑暗、动荡混乱社会,该以何种方式生存?其次,其次,庄子告诉人们:避开纷乱现实,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让精神的庄子告诉人们:避开纷乱现实,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让精神的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顺应顺应本性,游本性,游于无穷,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于无穷,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游逍遥游”境界,境界,才是才是“无用之大用无用之大用”。第三,第三,如何在乱世中进行自救和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人格独立,表如何在乱世中进行自救和解脱,
27、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人格独立,表现出庄子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及独立超拔的精神。现出庄子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及独立超拔的精神。第四,第四,追求生命内在价值之追求生命内在价值之“大用大用”,对后世影响巨大。陶渊明、李白、苏,对后世影响巨大。陶渊明、李白、苏轼等都打上庄子印记。轼等都打上庄子印记。第五,第五,追求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由”,是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人生境界,在当时社,是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人生境界,在当时社会不可能实现。会不可能实现。第六,第六,庄子庄子“有用有用”“”“无用无用”的思辨认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困的思辨认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困境中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智慧,是留给我们的
28、精神财富。境中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智慧,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老子说理:老子说理:言简意赅,精要准确,理性冷静。言简意赅,精要准确,理性冷静。有的于生活现象中蕴含道理,平易有说服力,如:三十辐共一毂,有的于生活现象中蕴含道理,平易有说服力,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车之用。有的直接论说道理,观点一目了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的直接论说道理,观点一目了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的运用比喻、排比,简洁有力,寓意鲜明。如:合抱之木,生有的运用比喻、排比,简洁有力,寓意鲜明。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
29、于足下。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理:庄子说理:五石之瓠五石之瓠以问答对话、寓言故事形象说理,富有以问答对话、寓言故事形象说理,富有想象,含蓄婉曲,令人回味。想象,含蓄婉曲,令人回味。逍遥游逍遥游对比中借助寓言故事,层层相接,形象生动,引人联对比中借助寓言故事,层层相接,形象生动,引人联想。(大鹏与小雀,大知与小知,大用与无用等)想。(大鹏与小雀,大知与小知,大用与无用等)鲁迅:鲁迅:“(庄子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之能先也。”七、比较赏析七、比较赏析庄子与老子阐述看法庄子与老子阐述看法的的
30、言说方式有什么不同?各有何妙处?言说方式有什么不同?各有何妙处?莫言曾说: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句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请写一段话,表这句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请写一段话,表达达你的理解和看法,并和同学交流分享。你的理解和看法,并和同学交流分享。八、八、经典之用经典之用示例示例1 1:所谓所谓“有用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
31、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世界观”更具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有用”?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失意,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失意,人生遇到
32、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与子之所共适”,他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苏轼在所谓的,他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苏轼在所谓的“无用无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大用”。舍弃无用,也许就舍弃了生活本身。舍弃无用,也许就舍弃了生活本身。示例2:“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就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即便是人类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在刚开始时,也曾经被视为“无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初始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而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
33、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为了大用。示例3: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实用主义不断盛行,人们总会习惯于问:“这有什么用?”于是,有用的宽敞马路取代无用的狭窄胡同,有用的经济书籍取代无用的哲学书刊。人们对“有用”趋之若鹜,却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要重视“无用”的价值,就要破除当前危害最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传统文化、审美文学还原人的纯真,带给人静谧与美好,成为人们在高速发展时代中的定海神针。九、九、整合探究整合探究在个人如何立身处世方面,儒家、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就此在个人如何立身处世方面,儒家、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请同学
34、们就此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两条,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两条,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1 1)曾子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 2)子曰:)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为仁。”(3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
35、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儒家:儒家:“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克己”,即克制和超越个体生理本,即克制和超越个体生理本能、感性欲望;能、感性欲望;“复礼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于礼。儒家强调的是社会伦理原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于礼。儒家强调的是社会伦理原则对个体生命的制约,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则对个体生命的制约,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道家:道家: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强调解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强调解除精神上一
36、切束缚,逍遥于四海之外。逍遥游就是要达到忘我、无除精神上一切束缚,逍遥于四海之外。逍遥游就是要达到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达到心灵与天地同一、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达到心灵与天地同一、和宇宙万物并生的生命境界,完全超脱儒家所谓的和宇宙万物并生的生命境界,完全超脱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中国知识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以社会伦理原则约束自身,积极中国知识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以社会伦理原则约束自身,积极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必要时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必要时采取超然物外的
37、通达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在曲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是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在曲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是进退出处之道。这种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士”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林语堂先生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林语堂先生说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的确是精要恰当的概括。这的确是精要恰当的概括。(1)清代刘熙载评价庄子:“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如庄子所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今子有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是也。”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这一评价?(2)请以卡片或表格形式,整理、归纳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中“之”“而”“以”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十、练习十、练习作业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