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4615683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7.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5.1《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5.1《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5.1《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5.1《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专题研读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3.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文本初读好学内涵诗教传统仁者爱人壹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

2、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作 者 简 介作 者 简 介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3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岁丧

3、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庸俗的)事事”。15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委吏”和管理和管理牛羊的牛羊的“乘田乘田”。1919岁娶亲。岁娶亲。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弘,学琴于师襄。30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一、青少年时期创

4、办私学 广收门徒,相传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他首倡“有教无有教无类类”及及“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万世师表”及及“至圣先师至圣先师”。2、齐国经历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三桓”手中(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昭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

5、,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而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3 3、从政鲁国、从政鲁国 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善。51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5252岁时升为鲁国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夹谷会盟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完全按照礼数办事,

6、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孔子孔子54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的权威,提出“堕三都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孔子孔子55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

7、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期孔子首创,为历代儒客尊崇。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

8、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论语学而学而)似乎周礼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亡乎,失其度矣。”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这种合乎“礼礼”的

9、等级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足。”(论语论语子路子路)了解孔子思想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论语颜渊颜渊记载:记载:“颜渊问仁。子日: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具体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勿动。”在伦理

10、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孔子的“仁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部的矛盾。他的“仁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论语宪问宪问)曾子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以忠、恕,二字概括“仁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

11、、恭、俭、让”等。了解孔子思想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n 体式归纳起来有:(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了解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n 内容上 以教育为主,也包

12、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南宋时,朱熹把它和朱熹把它和大学大学、中庸中庸、孟子孟子合为合为“四书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了解论语贰

13、研读文本研读文本预习检查n 明确字音。八佾(y)文质彬彬(bn)迩之事父(r)譬如(p)子罕(hn)未成一篑(ku)文白对译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君子:有道德的人。敏:勤勉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匡正孔子说:“有道德的人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可以说是好学的了”而:如果。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代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乐呢?。”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章原文:子曰:“

14、君子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1.概括主题。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文本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而不仁,如礼何?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1.概括主题。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

15、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文白对译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道:学问、人生哲理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喻:通晓,明白。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贤贤: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德行的人。德行的人。齐:齐:与与.看齐

16、。看齐。内:内: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在心里。文本探究【思考3】研读第三章原文:子曰:“朝闻道朝闻道,夕夕死可矣。”(里仁)1.概括主题。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文本探究【思考4】研读第四章原文:子曰:“君子喻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1.概括主题。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

17、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文本探究【思考5】研读第五章原文:子曰:“见贤贤思齐齐焉,见不贤而内内自省也。”(里仁)1.概括主题。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文白对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质朴。文:文饰。史:虚饰、浮夸。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已:停止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且道路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文本探究【思考6】研读第六章原文:子曰:“质质胜文文则野野,文胜质则史史。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1.概括主题。从“文”

19、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清晰,言简意赅。文本探究【思考7】研读第七章原文:曾子曰:“士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已,不亦远乎?”(泰伯)1.概括主题。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2.分析

20、本章说理的特点。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文白对译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刚刚只倒下第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是我自己要坚持的。”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地:平地:填平洼地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知:同智文本探究【思考8】研读第八章原文:子曰:“譬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篑,止止,

21、吾止也。譬如平地平地,虽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1.概括主题。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文本探究【思考9】研读第九章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1.概括主题。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文白对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22、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修行仁德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事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实践你这话。”文本探究【思考10】研读第十章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23、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目。”子曰:“非礼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事斯语矣。”(颜渊)1.概括主题。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文白对译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24、一言:一个字。言,字。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r):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文本探究【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5、子曰:“其其恕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于人。”(卫灵公)1.概括主题。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文本探究【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原文:子曰:“小子小子何莫学夫夫诗?诗可以兴兴,可以观观,可以群群,可以怨怨。迩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概括主题。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

26、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论语 十二章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君子”之德修身养性外求内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朝闻道,夕死可以止,吾止也。进,吾往也 学诗 兴、观、群、怨人而不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克己复礼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礼何如乐何重视仁德重视仁德谨言谨言慎行慎行重义轻利重义轻利文质兼修文质兼修追求真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锲而不舍养德增智养德增智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勇于担当勇于

27、担当知、仁、勇知、仁、勇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文本探究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文本探究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

28、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文本探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统编

29、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艺术感悟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色彩1语录体散文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2文学色彩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三、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30、:_,_。【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3)朝闻道,夕死可矣。随堂练习随堂练习三、理解性默写(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自勉。【答案】(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5.1《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43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