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有一个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2.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3.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梳理情感脉络。4.鉴赏并学习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必备知识了解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
2、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了解作者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写作背景1926年初,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在北方,原属直系军阀的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势力的影响,把他所率的军队改称“国民军”。同年3月,冯玉祥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公开出面援助奉系
3、,于3月12日炮击国民军;16日,日本又纠合英、美、法、意等国公使,以八国名义发出最后通牒,并限48小时以内答复。北京各界人民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抗议所谓的最后通牒,于3月18日在天安门写作背景前集会抗议,并集体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当请愿队伍走到执政府前时,段祺瑞竟命令卫队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在这次惨案中牺牲。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至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相关知识
4、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相关知识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相关知识“三一八”惨案3
5、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基础梳理n 重点字音寥落(lio)长歌当哭(dng)菲薄(fi b)洗涤(d)踌躇(chu ch)桀骜(ji o)赁屋(ln)喋血(di)黯然(n)尸骸(hi)立仆(p)攒射(cun)殒身不恤(x)基础梳理n 词语释
6、义寥落:稀少、冷落。踌躇:犹豫。平素:平时、平常。桀骜:性情刚强不屈。桀:不顺从。噩耗:指自己亲近的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噩:凶恶 惊人的;耗:消息。惨淡:暗淡无色,这里是悲惨凄凉的意思。基础梳理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引退:指辞去官职。这里是告退的意思。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同党的帮凶。羽翼:本为鸟的翅膀,此指帮凶。惩创:惩治伤害。淋漓:湿淋淋往下滴。1任务研习任务研习疑难解析任务一梳理结构,把握内容1.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是鲁迅先生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全文共七个小节,请给每个小节拟写标
7、题。写作缘由:纪念死者记忆中的刘和珍君遇害经过刘和珍遇害惨案的教训惨案的意义写作目的:唤醒庸人,牢记血债一二三四五六七2.本文这七节顺序能否打乱?结构有何特点?不能打乱。全文共七节,前后勾连,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节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缘由。第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第六、七节思考这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文章的内在思路是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写文章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和意义。3.有人评价说,文章充满爱与恨,悲与愤的交织,抒情诚挚,请作简要分析。全文共七节,内容各有侧重,但都贯穿着一条爱恨交织的感情线索。在文章缘起部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
8、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奠定了感情的基础;在纪念的主体部分,悲愤之情与叙述议论交融,汹涌澎湃;在总结请愿意义部分,情感升华为对革命女性的赞叹,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寄托无尽的哀思。悲与愤交织下的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沉痛的悼文,更是一篇战斗的檄文,吹响了“真的猛士”奋然前行的号角。疑难解析任务二研读课文内容,理解情感态度1.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9、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更何况反动文人的论调?“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疑难解析任务二研读课文内容,理解情感态度“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可见“实在无话可说”,是愤懑之极的言词。鲁迅说:我们对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实上,在“三一八”惨案后的八天中,鲁迅写了四篇文章抨击反动当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惨案发生两星期写的。1.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2.引用陶潜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鲁迅引用此诗句,肯定了殉难者的精神价值。烈士精神长存,会在亲族、师友、爱人的悲哀的心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引用挽歌诗句,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10、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3.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什么人?“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还没有行动起来(觉醒)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如何理解这句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其牺牲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着感奋之情。5.作者
11、在第六部分第一段写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从文字上看,作者对学生徒手请愿这一斗争方式并不赞成。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观点一: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徒手的学生面对的是一群武装的反动军警,学生前往请愿,只能是飞蛾投火。我认为学生爱国热情可嘉,但要讲究斗争策略。5.作者在第六部分第一段写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从文字上看,作者对学生徒手请愿这一斗争方式并不赞成。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观点二: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虽然斗争应讲究策略,但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如果等策略想好,帝国主义的大炮早就打过来了。为了
12、显示中国人民的反帝决心,使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段祺瑞执政府感受到人民的力量,作为进步思想代表的大学生走上街头,游行请愿,有何不可?我们不能因为敌人凶残而停止斗争!疑难解析任务三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形象的意义1.作者为何反复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是一个细节描写,作者精心设计这个反复的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放映,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使反动文人的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同时也暗示读者,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2.文章记录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写出了她的哪些品格?预定莽原,体现其追求真理的品格;“风潮”领袖,体现其敢于反抗的品
13、格;虑及母校,体现其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府门喋血,体现其勇敢坚强、敢于抗争的品格;难中救助,体现其从容善良的品格;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富有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的革命青年。3.本文除了写刘和珍之外,还写了哪些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情感?请简要分析。第一类是爱国青年,如: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等请愿的猛士。作者对其表达了沉痛地悼念、高度地敬佩。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流言家等,作者对其表达了深深地厌恶和痛恨。3.本文除了写刘和珍之外,还写了哪些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情感?请简要分析。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作者对其
14、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见作者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疑难解析任务四赏析艺术特色1.作者是如何充分地抒发悲愤之情,并达到打动读者的目的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真情。反复细节。在第三、四、五部分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
15、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使反动文人的所谓“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再现细节。在第五部分中,作者细腻刻画,生动而又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文章不厌其细地说“(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些语句读来真如现场的目击,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鲁迅先生都再现得精确之至。这些“再现细节”都是“血淋淋的”,将作者心中的万
16、丈怒火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令人如鲠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杀人者,直斥残酷无情的反动派。2.作者是如何塑造刘和珍的形象的?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课堂小结本文通过悼念刘和珍等人,谴责了“三一八”惨案的制造者,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卑劣无耻,表达了作者的悲哀和愤怒。作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改变斗争方式,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
17、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他们的勇毅,激励生者“更奋然而前行”。文章感情强烈深沉,细节描写生动。随堂练习理解下列语句的含意,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奉献于逝者的灵前。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就在沉默中灭亡。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非人间”,指社会的黑暗;“最大的哀痛”指作者无法压抑的悲愤之情;“它们”,指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总有一天血
18、债必将血偿!“后死者”,即作者。全句意为:我要深味这人间地狱的浓黑的悲凉;我要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这黑暗的社会中,抒发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作文纪念死者。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他们当然承受着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句话赞扬猛士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鲁迅向来倡导对现实对人生直面的态
19、度。对“真的猛士”的赞扬与下文对庸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认识。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就在沉默中灭亡。“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污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默无声息”了。“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正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
20、,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就在沉默中灭亡。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就在沉默中灭亡。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苟活者”会从这次流血事件中依稀地看到微茫的希望,在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步觉醒,增长勇气;“真的猛士”会更坚定地奋勇前进。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纪伯伦雨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