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学习理论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盛行,主要受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也是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人们重新掀起了建构主义理论思潮。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理论来源。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把认知结构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转换体系,体现了认知结构发展的本质。2.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激发他们去探究知识,产生新的知识。
2、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支持和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师生交往内化教师经验,将潜在的发展变成现实,并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二、当代建构注意基本理论观点 1.知识观:怀疑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与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性对性。2.学习观: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知识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与情境依存性等特征。3.教学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方法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
3、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个人建构主义关注个体如何建构认知素质和情感素质。其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个人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来源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新旧知识之间的双向建构:同化与顺应),与认知学习理论有很大的连续性。一、激进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心理学家和控制论专家)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一)生成学习过程 维
4、特罗克等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将已有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新知识)相结合,主动地选择注意信息并主动地构建信息意义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从感觉开始的,而是从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威特罗克1983年将“生成”界定为:“学生设置新模式和解释,或者使用、修改旧模式和解释,把新信息组织进一个牢固的整体,这个整体会弄清楚新信息并且使之与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相一致。”1.生成是学习中的一个基本认知过程。生成包含同化与顺应两个方面:生成会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量的变化,生成也会导致长时记忆中认知结构质的变化。2.对语义关系与实用关系的建构是生成的基本内
5、容。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无论是在实验室里还是在课堂中,生成有助于理解,理解性的学习则是真正的学习。3.生成是对新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但并不是说建构就是生成。一个生成活动必须导致一种新的或较好的关系的产生。生成的含义 1.首先是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影响个体知觉和注意的各方面内容及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进入短时记忆。2.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动机,使学生不仅注意外来信息。而且也能主动地对感觉到的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并以持续的兴趣去进行选择性的知觉。在这种注意和知觉的过程中,寻求学生作出有意识控制的努力。3.由选择性知觉而得到的信息,只有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有前信息建立联系才能产生意义理解
6、,这是主体主动建构新信息意义的过程。学习生成过程1 4.构建意义的过程是新信息与长时记忆进行试验性联系的过程,其中伴随着一个随时对构建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这种检验可以通过与感觉经验的对照、与长时记忆中已有信息的对照两个方面来进行。检验的策略有:是否采用了没有事实依据的假设;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借以联系的信息是否适宜;从感觉信息中选取的信息是否有用,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等等。通常,可以考虑对长时记忆中所有相关信息进行梳理,以便选择使用。5.经检验,构建意义不成功,则回到感觉信息。6.如果构建意义成功,即达到意义的理解。7.达成意义理解后的新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引起已有认知结构的改变:同化或顺应已有认
7、知结构,新信息内化到其中去,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习生成过程2(二)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 由建构过程而生成的心理表征是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的统一。结构性知识是指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体现在各门学科课程中的概念、原理、方法沦等都属于结构性知识。非结构性知识是指在具体情境中形成、与具体情境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知识和经验。如各种具体的经验、与各种具体情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偶发性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等都属于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是心理表征的有机构成,构成了心理建构的目标和基础,对人的高级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当
8、代西方建构主义思潮中,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的斯皮罗(R.J.Spiro)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le theory)特别引人注目,他们试图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解释建构性学习的过程,以揭示学习者在实际情境灵活应用知识的心理机制,从而发展出一套教学设计的原则,来培养学习者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三、认知灵活性理论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规则和原理,它们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中时产生的知识,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斯皮罗等人重点研究了非良构领域高级知识的建构过程,认为学
9、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对新信息的理解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被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这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一)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与结构不良知识(二)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 在初级知识的获得中,学生只需懂得基本概念和事实;涉及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在高级知识的获得中,学生则要能把握概念的复杂性,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和推导,以及为迁移而准备(即在新的情况中活用知识);大量涉及结构不良领域知识。(三)随
10、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核心观点是:概念与案例构成的是多维与非线性的“十字交叉”形状(cross-crossing ofconceptual and case landscape),也可以说是以十字交叉为主干的立体网。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以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以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去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1.非线性、多维性 对同一内容
11、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学习并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中会有互不相同的方面,从而使学习者认识到知识应用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并且有助于揭示知识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多种关联的特性。2.案例性、情境性 该模式不是用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讲解概念应该如何应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不同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从不同方面说明其含义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其中,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包含有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知识的多维理解,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信息处理加工
12、和重构(顺应或同构)。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特点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
13、考并作出反映。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随机进入教学环节第三节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提出了另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即“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强调个人知识建构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人的知识建构与社会文化环境是脱不了关系的,个人所建构的知识虽然主观的成分较多,但是也不是随意地建构的。知识的建构需要与外界磨合,需要与他人磋商与和解,这样才能不断地使个人的知识结构得到修整与完善。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
14、。内化就是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活动在内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活动连接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内化的桥梁。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交往活动中以外部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其后经过多次转换才内化为智力活动。内化过程中的两种知识之下而上的知识:活动中形成的个体经验。个体学习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实现概括,从而明确的意义理解。自上而下的知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公共文化知识,个体学习过程中,这种知识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领域发展。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性认知和情境性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
15、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的存在。这意味着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1.情境性认知与分布式认知情境性认知:知识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来合成;认知过程具有情境依存性。分布式认知: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认知分布于认知主体与环境之间;认知过程具有工具依存性。分布式学习:学习在学习共同体的个体之间分布完成,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2.认知学徒制认知学徒制就是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是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是情境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合法的边缘参与:在实践共同体内,学徒从边缘进入中心,逐步参
16、与高级任务,获得高级知识技能。阅读:情境性教学(p198)思考:情境性教学的特点是什么?3.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
17、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
18、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三、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
19、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1.支架的分类互动式: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非互动式改变教材书面(口头)提示与暗示2.支架式教学环节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
20、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自学内容: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问题:1.内在学习与外在学习的区别(比较分析其本质差异)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的基本含义(与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观比较,在“有意义学习”的含义上的区别。)3.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教学观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者中心的心理学原则有哪些相通之处。作业:在2、3两题中任选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