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3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623942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3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四讲3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四讲3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四讲3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四讲3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讲30年代文学思潮一、从革命文学到左翼作家联盟1、革命文学的前奏:1923-1926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邓中夏:革命的自觉蒋光赤(蒋光慈)、沈雁冰(茅盾):强调阶级性恽代英:具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郭沫若:到兵间去,到民间去,广场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论主张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的转型:郁达夫的私人写作到现实主义写作,郭沫若的革命文学口号)郭沫若:无产阶级文艺取代个人主义的文艺彭康:对敌人厌恶,对同志团结,激发斗争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成仿吾:小资产阶级作家的自我否定李初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树立问题局限:把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实践作为文学反映现实的唯一

2、角度与内容,政治宣传作用取代了文学自身价值,文艺成为政治传声筒,口号化,标语化。3、革命文艺内部的论争1928革命文学派对鲁迅和茅盾展开批判冯乃超:全面否定五四文学,批判叶圣陶、郁达夫、鲁迅成仿吾:批判语丝派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杜荃:鲁迅是封建余孽,是二重反革命文化批判杂志出版“批判鲁迅”专辑茅盾:蚀三部曲,从牯岭到东京文学周报出版“批判茅盾”专辑成仿吾、王独清:二元对立思维,不允许有中间派,一定要站队,“敌人”鲁迅、茅盾与革命文学的分歧:李初梨、成仿吾等强调文学艺术都是宣传,强调阶级实践,文学是阶级对立的武器鲁迅、茅盾认为,文艺固然是宣传,但并不是说宣传都是文艺,他们反对标语化、口号化,

3、反对把文艺当做政治工具。4、“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成立时间:1930。3.22)、地点:上海3)、名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4)、代表人物:鲁迅、冯雪峰、沈端先(沈雁冰,茅盾)、冯乃超、李初梨、蒋光赤、钱杏邨等40余人5)、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团体。纲领:a、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出发,团结进步力量,攻击反动力量。b、反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特别是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c、从事无产阶级文艺的生产。d、吸收外国新文学的经验。6)、左联媒体: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光明文学导报(创刊号叫前哨)7)、左联的理论来源苏联的“拉普”(俄罗斯无产阶

4、级作家联盟)日本“纳普”(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全日本无产阶级艺术团体协议会)他们强调无产阶级性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从事无产阶级的艺术鲁迅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a作家队伍的改造问题;警惕左翼变成右翼;b宗派主义问题,小团体主义c工农兵大众总目标的联合战线 8)、左联的活动a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和文化围剿,发展和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形成文化革命的统一阵线。b译介、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c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尤其是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鲁迅、郭沫若、丁玲、沈从文等的文学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现代文学开始走向世界。d开展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5、e展开了现实主义理论的讨论,引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9)、左联的解体宗派主义与左倾主义“两个口号”论争:1935周扬、郭沫若的“国防文学”口号冯雪峰、胡风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鲁迅主张并存 10)、左联的局限:A政治上,执行了左倾路线B组织上,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文艺政党化C文艺理论上,文论政治化,忽视了文学的自身属性D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一)“新月派”的自由主义新月派:以现代评论派主要成员形成的新月派,以徐志摩、胡适、梁实秋等人为代表,在思想言论上提出了“不妨碍健康的原则”和“不折辱尊严的原则”,视无产阶级文艺为邪恶的瘟疫,向无产阶级文艺宣战。其核心

6、问题是“人性论”。梁实秋向往一种西方式的“贵族文明”,他说:“我向往民主,可是不喜欢群众的暴行;我崇拜英雄,可是不喜欢专制独裁;我酷爱自由,可是不喜欢违法乱纪。”梁实秋的在文学主张人性论:1、人性是文学的核心标准2、理性指导的人性,才是健康的常态的人性,是以理节欲的人性论3、讲究节制,不仅主张情感和想象的节制,也主张艺术的节制4、以人性反对文学的阶级性5、天才论。认为文学属于个人创造,与大多数人无关,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二)京派自由主义理论家京派是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主要阵地形成的北方作家群。主要代表人物:朱光潜、沈从文观点:他们将“和平静穆”作为美学追求的极至和最高境界,

7、泯化一切现实,以达到内心“无矛盾,无冲突”的美学观。他们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京派自由主义文学家,特别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人性、审美性。(三)论语派的“性灵文学”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世间,1935年创办宇宙风,以此为阵地,宣扬自我表现的“性灵文学”。代表人物:林语堂、周作人林语堂的观点主要代表了自由主义的文艺观,要求作家表现封闭的自我审视的灵魂,排斥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关注和探索,提出把闲适和趣味作为文学的追求;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要求文艺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作个人生命的本能的、非意识的表现。林语堂还认为中国

8、传统文化精神有“太正经与太不正经”的两个极端:1、太正经滑向理性化的极端,最终演变为“吃人”;2、太不正经滑向感性化的极端,而趋向于“堕落”。他主张避免走这两个极端,而通过幽默达到中和,以培育一个“新人种”。他认为这个新人种应当是“一个浸染着丰富的合理的精神,丰富的健全的知识,简朴的思想,宽和的性情,及有教养的人种”。(四)胡秋原、苏汶的文艺观点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胡秋原: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文艺至死都是自由的、民主的。既反对国民党极端反动主义者,也反对共产党左翼社会主义者。苏汶关于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文学独立地位。瞿

9、秋白、周扬、鲁迅、冯雪峰等人发表文章系统批驳胡秋原和苏汶。茅盾及其子夜一、茅盾生平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一个开明的封建地主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沈永锡,具有维新思想,熟悉西方自然科学,其弟沈泽民与毛泽民同为军阀盛世才杀害。1914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辍学入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年曾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编务,后主编小说月报,1921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文学研究会,是中共的第一批党员。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3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共和国以后,茅盾曾任过文化部长、文联名誉主席、作协

10、主席等职务,人民文学主编,致力于撰写文学评论,奖掖扶持文学新人。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遗嘱中要求恢复党籍,捐出25万元,设立“茅盾文学基金会”,每三年评一次“茅盾文学奖”,鼓励长篇小说的创作。由于茅盾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至今已颁发到第七届(2008)。茅盾的创作阶段:第一阶段:1927年1937年是

11、文学创造取得重要成就的十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孤独、苦闷、彷徨、寂寞下开始写小说。作品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1929年)、野蔷薇、子夜(1933年)、路、三人行、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第二阶段:19371949年,是文艺性、政治性紧密结合时期,创作又一个丰收期,作品有: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走上岗位,剧本清明前后,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题材不断扩大。腐蚀是用日记体写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特务生活,揭露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的黑暗。二、茅盾的文学主张1、“文学为人生”的艺术观。2、文学的社会化。3、文学家应该作历史代言人。4、文学的政治功利性。茅盾一方面主张小说必须有鲜明的政

12、治倾向性,另一方面又主张真实的描写人的情感世界,这常常使茅盾处于矛盾之中。三、茅盾的成就文学新范式的开掘(一)长篇小说的史诗性特征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以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发展的作品。(二)以典型环境来塑造典型人物的“社会剖析小说”(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四)题材主题的重大性与时代性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现代革命的编年史。题材主题的重大性与时代性。(五)创建了现代都市文学子夜等全面描写了都市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在都市中各阶级、阶层的人物。(六)茅盾还开创了“时代女性”和

13、“资本家”两大人物形象系列,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四、革命现实主义里程碑子夜1933年子夜(原名夕阳)由开明书店出版,瞿秋白称1933年为子夜年。子夜显示了左联文学的创作实绩,显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成熟。写作背景:中国正在进行现代社会性质的大讨论。革命派认为当前的任务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托派(托洛茨基派)认为应该由资产阶级承担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资产阶级学者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完成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茅盾用文学的形式,揭示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题材:以十里洋场上海及附近农村为背景,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不仅仅展现了金

14、钱的罪恶,重要的是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的小说”。主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更加的殖民化了。中国只有寻找新的出路。茅盾子夜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以及他们的本质特性: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封建阶级的腐朽性五条线并进结构:1、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投机活动;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3、工人阶级的悲苦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

15、争;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吴老太爷仓惶出逃、曾沦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5、依附于资产阶级的城市多余人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这种网状结构各条线索齐头并进,又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错,有机的形成一个结构缜密的整体,具有建筑的系统性风格。人物关系:吴荪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个失败的典型。揭示的是吴荪甫的两面性,性格的多面性。美德与恶德集于一身,是一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失败的悲剧英雄。吴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复杂个性,是现代民族企业家的典型,魄力、学识、铁碗、野性集于一身,被茅盾誉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但

16、他又外强中干,生不逢时而又下流无耻。是20世界中国小说史上一个悲剧人物的典型。体现了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和30年代中国特殊环境下生存的复杂个性,他的失败,来自于他自身的性格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不足,更多的是社会的原因。因为“老处女的中国受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强奸以后,肚子里便渐渐孕育着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的胎儿了”。(茅盾)。吴荪甫具体心灵的演化是从刚强走向软弱,从果断走向狐疑,从进攻走向逃跑。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屠维岳吴荪甫的工头。机警、干练、冷静、大胆、阴险。用以加深吴荪甫的悲剧性。赵伯韬骄横狡诈、粗鄙无耻、淫荡腐朽。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

17、帝国主义的鹰犬。吴老太爷一个封建僵尸的典型,在都市文化的冲击下死去,标志了封建文化的解体。冯云卿封建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的转化,说明中国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子夜的的地位1、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重大性与政治性,是新的创作题材、创作领域的开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资本家的命运问题。2、第一次写中国的现代都市,开创了现代都市文学;3、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以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回答了当时中国社会论争的问题。4、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现实的成功小说,全面深刻的社会剖析,成为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转向社会主义文学起到了先导作用。5、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从创作上证明了无产

18、阶级文学是一种不可战胜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力量。子夜的成就:1)结构上的缜密,宏伟,具有深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网状结构,事件此起彼伏,场面纵横交错,人物众多,井然有序,纷而不乱。2)典型环境中典型复杂性格的塑造。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肖像描写有款有形、心理描写于矛盾漩涡之中、细节描写富于特征、景物描写善于衬托人物心理变化。3)真实性:将生活的复杂性与生活的真实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不是生活的概念的抽象。.4)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善于使用潜台词,具有客观性和朴实的特点。五、茅盾研究概况从政治层面转到了美学层面,单一政治视野或政治与艺术二元的思维模式被打破,进一步拓展了茅盾研究的视角。茅盾受到的

19、置疑: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以子夜为标志的生活剖析小说的模式的评价上。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思想大于艺术。认为茅盾具有双重人格,其灵魂深处是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各半的结合。在创作中,主题先行,一味追求作品政治倾向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政治性,结果亵渎了文学的尊严。有人把子夜概况为“主题的现行化创作原则”,“人物观念化的塑造方法”、“斗争化的情节结构法”。子夜的文学经典地位受到挑战。蓝棣之在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一书中批评道: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生活文献,作品中对社会生活的大规模描写,完全服从于作家的先行主题,这种配合现实政治斗争、指向性很强的描写,根本上谈不上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子夜是一部可读性差

20、、缺乏艺术魅力的“高级社会文件”。作品缺乏主体经验、缺乏时空的超越意识,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和人生启示,缺乏对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识的透视。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中论述了茅盾创作在艺术上的滑坡现象,从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姿,在对往事的追忆中获取灵感的蚀三部曲,到“每每是从判断时事的抽象例题出发去进行构思”,“拥有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的子夜、林家铺子等,这种随社会潮流而动的文学功利欲求,掩盖了他本身的艺术素质的充分发挥。邱文治认为茅盾小说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和社会性”,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小说复杂的网状结构,造成单纯追求艺术广度的缺陷,茅盾由于过重的理想思考,阻

21、碍了想象力,使主体失落。绝大多数的研究者肯定茅盾的创作,认为他开创了社会剖析派的传统,认为这一派具有“小说家的艺术,社会学家的气质”的创作风貌,肯定了新文学发展中的这一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有人把他定位为“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认为他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老舍和骆驼祥子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认识老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

22、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共和国成立后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辞世。老舍一生写了约800万字作品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

23、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文集: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反思1、老舍是中国市民阶层的主要表现者与批评者,在善恶二元对立的人生结构中表现中国小市民的悲喜剧以及在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人(市民)的生存境况,这是老舍小说叙事的基础和基本方式。2、从文化的角度写人的生活,把人置身于文化变迁与意识改变的角度进行观照。3、写(北京人)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和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重点对市民性格进行批判。4、老舍对国民性的批评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上。在对传统文化部分的颂扬与眷念和对西方文化的关注,显示了老舍文化价值的正

24、义与保守的两面性。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骆驼样子三、城市贫民悲剧骆驼祥子 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农民成为城市的人力车夫三起三落的故事,人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生活扭曲、道德堕落、心灵腐蚀的故事。提出了城市贫民寻找生活出路的社会问题。写出了祥子生活的悲剧、婚姻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祥子由美好品质的丧失到正常人性的蜕变,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揭示了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总体框架:祥子的三起三落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

25、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人物形象祥子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都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的典型。祥子是一个具有骆驼般积极性格和坚韧的车夫形象。勤劳、纯朴、诚实、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力者得其食”的观念。但这一切,在现实的社会环境重压下,祥子丧失了所有的美德,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起初)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最后)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甘堕落。虎妞在作品中是欲望的化身(物欲和肉欲),她追求个性

26、解放,具有中国封建的女性依附心理,又带有现代都市人的狡黠。虎妞心计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方面剥削者的意识已经渗透到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庭的占有者、支配者。艺术成就:1、结构单纯而严谨,平淡中有波澜跌宕。2、独特的心理描写,采取叙述和白描的手法。3、语言朴素、简洁,采用北京方言的文学化,具有浓烈的京味风。(3000多个汉字写成的长篇小说,纯粹的白话)4、通俗化的幽默和讽刺运用,带有以笑代愤的人道主义色彩。骆驼祥子承继了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承续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个人解放没有与社会解放的结合,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和个人奋斗不可能导致个人和社会解放,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鲁迅是在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自省、绝望中对国民性进行无情、严厉的批判;老舍是在对老中国儿女的温情关怀中,以宽容的态度对之进行的批判。作业:阅读骆驼祥子,分析祥子形象的内涵及其悲剧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四讲3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教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