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 含义: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 主导作用生产力 内容 生产工具 生产力水平重要标志 生产资料 反 劳动对象 决 决定 定 含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基础)生产力关系 内容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产品分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如果把原始社会比作人类的童年,那么这个童年期长达二三百万年。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2、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1.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总的来说,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畜牧农耕出现,人类已实现定居。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3.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管理方式基本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亲近的氏族构成部落,有些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4.原始社会的解体,阶级社会的产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
3、大推动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直接原因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原始社会逐渐解体,阶级社会的产生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奴隶社会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1.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3)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2.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奴隶社会,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
4、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掌握了青铜技术,进入青铜器时代。)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4.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一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吗?(论点)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一种
5、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论据)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适应了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论证过程)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新式生产工具(铁制工具、牛耕技术、水磨、轮作等出现。) 生产力提高奴隶反抗斗争越来越多,他们破坏劳动工具, 战争频繁、田地荒芜、城市萧条造成新式工具无法广泛使用(旧的生产关系) 释放奴隶开明的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 把土地分为小块交给破产 新的生产关系的平民或者奴隶耕种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封建
6、社会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1.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占有少量土地,并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地主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农民能够比较自主的劳动,但对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封建社会的生产力表现在: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进步,水利事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商业和城市发展起来。3.封建统治的方式经济上剥削:地主对农民的剥削:a.基础: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b.方式:地租是地主阶
7、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追农民交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政治上压迫:封建国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思想上钳制: 地主阶级还通过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4.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
8、总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封建时代的欧洲各国,普遍存在着“金字塔”状的等级制度。等级,依据占有领地的多少而定。国王居于“金字塔”的顶端,国王以下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是等级最低的封建主。僧侣中的上层,包括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等,也是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同贵族一样,享有广泛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处于封建等级最底层的,是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他们背负着整个封建上层等级的重压。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后期生产力和商品
9、经济的发展 条件较好的作坊主 城市经济小生产者 阻碍了 之间激烈的竞争 商人和高利贷者 早期工业资本家 无力还债的作坊 雇佣工人 封建小农经济(旧的生产关系) 取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新的生产关系)( 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特点、基本条件(2)生产关系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3)建立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做资本。(4)资产阶级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本条件的途径:依靠暴力
10、、通过掠夺2、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绝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3.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意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吗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废除了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
11、、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文明实现了又一次跨越。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2)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社会生活陷入混乱。(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
12、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看不见的锁链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资产阶级所采取的各种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
13、的、漫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社会制度的转变涉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遭到阻挠和反抗。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背景/原因: 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出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2)地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3)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生产力状况代表人物及著作主要思想1617世纪末简单协作莫尔乌托邦、闵采尔、康帕内拉太阳城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18
14、世纪工场手工业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19世纪初机器大生产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英国的欧文随着资本家剥削加剧和工人反抗斗争激烈,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设想空想社会主义积极意义:(1)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其揭露和批判;(2)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历史局限性:(1)根本原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2)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3)主张
15、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1)表现: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理论斗争(3)工人运动兴起的意义: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拓展】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16、唯心史观,即历史唯心主义,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把某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认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它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承认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唯物史观的创立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主要内容: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7、,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意义: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历史意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18、 空想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共产党宣言的地位: 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必然)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一个政党)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一个目标)【
19、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法国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十月革命:俄国
20、十月革命,又称红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获胜的苏联红军一方称之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因发生在俄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故称“十月革命”。 1.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飞跃(1)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
21、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产品如何分配)(3)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2.社会主义国家的进一步发展。(2)道路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3)前途光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特
22、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 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版科学社会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2)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与“流”的关系,离开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
23、、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近代中国的处境: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1) 内忧:中国仍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经济、政治、文化都日趋落后。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2)外患:冲破封建制度的落网,西方国家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并发动鸦片战争。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3)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其历史任务。当时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
24、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
25、济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因为这些尝试缺乏先进阶级力量的领导和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没有先进的革命政党,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所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李大钊满怀激情地赞扬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科学社会主义旗帜的第一人。 1919年,毛泽东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
26、,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 董必武曾经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他回忆说,我们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准备(1)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
27、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组织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3)道路准备: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经过 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 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资产阶级无
28、产阶级革命前途资产阶级共和国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所属世界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一步 必要准备 第二步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
29、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二者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
30、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辞旧:(从国家性质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迎新
31、:(从革命任务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国际:新中国的诞生,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 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指引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意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老教材: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2、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教材: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1945 年 4 月至 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次会议,使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
33、变革(老教材: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一化三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调整生产关系。本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体地位,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
34、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5)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策性选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4.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35、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3)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老教材: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艰辛探索中前进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缺乏经验和统计资料的情况下,根据毛泽东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示精神编制的。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一五”计划的提前完
36、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说:“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
37、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中共八大(1956)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38、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4. 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意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
39、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环节。开放:指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一)起步阶段:1978-199219
40、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意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1980年,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1、设置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 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 5个城市。之后,又开放 17个内陆省会城市,同时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沿边城市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全: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多: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开放;宽: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注意: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进行的,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二)新阶段、新水平:1992-2013以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
42、段。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三)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之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2018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43、”。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这使得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三中全会”为何总是很重要 三中全会多出重大决策,尤以经济改革决策居多。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在释
44、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会议召开时间中心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日至30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日至12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26日至28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