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2课课一一.改革前期:推行新制改革前期:推行新制特点特点:冯太后主持冯太后主持重点重点:(目的)(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建立新制、取代旧制背景背景: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矛盾尖锐(公元公元442490年年)措施措施俸禄制俸禄制(官制)(官制)均田制均田制(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三长制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基层行政制度)租调制租调制(赋税制度)(赋税制度)一一.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1.1.原因:原因:2.2.内容:内容:实行俸禄制:实行俸禄制:制定奖惩贪污的方法制定奖惩贪污的方法3.3.影响:影响: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
2、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北魏文官俑北魏文官俑二二.推行均田制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土地制度1.1.前提: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3.内容:内容:国家按一定标准,把控制的土地国家按一定标准,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2.2.原因:原因: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一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
3、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亩。二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得买所不足。”三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
4、可得壮牛一头,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四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不许出卖。后代谓此后代谓此“公田公田”为为“职分田职分田”或或“职公田职公田”。恢复经济: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
5、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历史影响: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定了物质基础。4.4.影响:影响:3.3.性质: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战国以来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特点备注备注土地国有制土地国有制 (官田官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
6、类型不是主要类型,但但一直存在;一直存在;土地土地私有私有制制君主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开支地主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私有制土地兼并成为扩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途径大地产的主途径从东汉起出现田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庄;兼并引起动荡兼并引起动荡自耕农土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私有制拥有很少土地,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和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不同1.1.背景:背景:商商是战国时,由于是战国时,由于铁器铁器的使用和的使用和牛耕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高,促
7、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孝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荒地,同时,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农耕生活。生活。2.2.内容:内容:商商废井田,开阡陌,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允许土地买卖;孝孝推行均田制,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土地不得买卖。3.3.实质:实质:商商实质是推行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孝孝实质是推行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土地国有制。三三.设立三长制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体制基层行政体制1.1.目的:目的: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配合均田制的推行配合均田制的推行2.2.内
8、容:内容:组织:组织:邻长邻长-里长里长-党长党长职能:职能: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3.3.影响:影响:三长制取代宗主督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人民的有效控制健全了基层政权,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完善了行政体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和徭役四四.推行租调制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赋税制度1.1.目的:目的:解决赋税混乱问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决赋税混乱问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2.内容: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9、调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田租):租(田租):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户税):调(户税):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3.3.作用:作用:改变了赋税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赋税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认识:认识:1.1.改革措施的关系:改革措施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俸禄制为新制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均田制与租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
10、了均田制的推行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2.2.前期改革的结果:前期改革的结果:各项制度配合,共同作用,促进北方经济各项制度配合,共同作用,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融合,稳定北魏统治,为的发展,推动民族融合,稳定北魏统治,为下一阶段改革奠定基础下一阶段改革奠定基础二二.改革后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革后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特点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孝文帝亲自主持背景背景:鲜卑族的落后鲜卑族的落后措施措施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一一.设巧计迁都洛阳设巧计迁都洛阳1.1.原因:原因:A 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
11、需要B 新都洛阳适应统治需要新都洛阳适应统治需要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从平城方面看政治政治经济经济军事军事文化文化从洛阳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南,农业生产发达产发达易受强敌易受强敌“柔然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的“南
12、齐南齐”落后的少数民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数个朝代之都 493493年以年以“南伐南伐”为名,行迁都之为名,行迁都之实实 495495年年正式迁都正式迁都平城平城洛阳洛阳3.3.意义:意义:对洛阳发展:对洛阳发展:使使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对改革进行: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改革的深入的深入对民族关系: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民族融合融合4.4.认识认识: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
13、改革的阻力;以减轻改革的阻力;孝文帝是古代杰出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孝文帝是古代杰出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二二.移风易俗移风易俗1.1.重点:重点: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2.2.主要措施:主要措施:(1)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A.尊儒崇经,举办学校尊儒崇经,举办学校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如官制、律令等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如官制、律令等(2)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
14、姻;改籍贯)姻;改籍贯)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高的”经济情况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魏书“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久
15、,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鲜卑族姓氏鲜卑族姓氏汉族姓氏汉族姓氏拓跋氏拓跋氏元氏元氏丘穆陵氏丘穆陵氏穆氏穆氏步六孤氏步六孤氏陆氏陆氏贺赖氏贺赖氏贺氏贺氏拔拔氏拔拔氏长孙氏
16、长孙氏独孤氏独孤氏刘氏刘氏3.3.影响: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北魏宣武帝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国目前挖掘开放时代最早的帝王陵。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公元499年515年在帝位,继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死于洛阳,葬景陵。背景背景社会矛社会矛盾尖锐盾尖锐鲜卑族鲜卑族落后落后内容内容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影响影响均田制均田制租调制租调制三长制三长制整顿吏治整顿吏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证政府收入保证政府收入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稳定和巩固政权稳定和巩固政权侧重点侧重点通过通过制度制度建设缓和建设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全面推进全面推进汉化汉化政策政策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民族融合 选择选择=结果结果汇报结束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谢谢观看!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