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高考语文名著阅读备考:乡土中国第八章(篇目精读+思维图谱+巩固检测与答案解析)【前章回顾】【阅读任务指导】1.通读本章,掌握人治、法治、礼治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2.精读细究,深入理解本章的要义。3.联系现实,思考“礼治”的当代意义与价值。【篇目精读】(1)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是不很清楚的。【开篇陈述人们通常的观点,并以“其实”转折,陈述自己的不同意见】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解释“法治”的含义】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
2、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指明“法治”离不开人的因素】段意:陈述“人治”与“法治”的概念,表明两者并非是相对的,“法治”中仍有人的因素。(2)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承接前文,说明“法治”中有人的因素这个观点并非作者的一家之言】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法官的解释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于是他们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的,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
3、法治绝不能缺少人的因素了。【尽管法官根据法律下判决,但是法官作为一个人,毕竟参与了判决,所以“法治”中仍有人的因素】段意:进一步阐述“法治”中也必然要涉及到人的因素。(3)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用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既然“法治”中有人的因素,那么就要思考如何区分“人治”和“法治”】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先假设了“人治”的含义】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
4、人的关系的意思。【这里解释了“人治”的字面含义】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作者对上面提到的“人治”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解释了为何作者不相信上面所说的那种含义的“人治”会发生】段意:论述“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否定一般性字面含义上的“人治”的解释。(4)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段意:阐述观点,一针见血,点明“人治”和“法治”辨别的重要依
5、据。(5)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紧接上一段观点,论述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既然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秩序不同,就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例证一】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
6、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例证二,“看不见的手”正是市场价值规律,“看得见的手”是政府干预。“看不见的手”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的经典理论,主张市场经济要依据自由市场价值规律。而1929-1933年美国“华尔街事件”引发的全球世界经济大危机又推动了“凯恩斯主义”的产生,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利用“看得见的手”来增加“贸易顺差”,逐步解决经济危机。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
7、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例证三】段意:指明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不同,并举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的例证,进而阐述乡土社会并非“无为而治”的社会。(6)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段意:承接前上段,提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观点。(7)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先反驳一般字面含义
8、理解的“礼治社会”的观点】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解释“礼”的含义,“礼”并非褒义词,而是中性词,具有双面性】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列举三个事例来论证“礼”的野蛮残酷】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9、。【古代以牛、羊、猪作为祭祀的祭品,三者兼备,称为“太牢”。孔子此处与子贡讨论的是祭祀能不能省略祭品的问题,孔子认为不能因为节俭省略祭品,这会导致礼治的荒废。举此例来论证“礼”无关乎残忍与否】段意:论述“礼”并非完全是褒义的好的代名词,也存在残酷的一面。(8)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总结上段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与法的共同点是都是对人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
10、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论述礼与法的不同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依赖国家政治权力推行,“礼”依赖传统维持】段意:本段阐明“礼”的概念的准确内涵,并论述了“法”与“礼”的不同之处。(9)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承接上一段,解释“传统”的含义】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段话读起来不好理解,因为它采用“逆推法”。其实正过来说就是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是社会的任务,而行为规范是为了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任务】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
11、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此处呼应再论文字下乡“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乡土社会这种世代相传的经验逐渐变成后辈遵循的传统。)段意:本段解释“传统”的含义及其形成发展的本质。(10
12、)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发展缓慢,依靠传统的规范世代生存,不像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所以传统在乡土社会自然有了更高的权威】段意:承接上一段,指出乡土社会中传统的力量更大。(11)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重视传统,重视血缘,生活在熟人社会,除非遇到战乱、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一般很少流动迁徙】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
13、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发展缓慢,时代和局势都没有变化,所以祖辈的经验依旧可以照搬来用】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段意:解释上一段提出的,乡土社会传统更具有力量的内在原因。(12)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
14、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举例论证乡土社会世代相传的传统很有效】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老百姓世代口耳相传,并不深究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便是乡土社会重视传统的缘由】段意:举例论证“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力量。(13)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
15、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百姓对于“灵验”的传统,只知遵循,不知探究原理。遵循传统有福,不遵传统有害,这便导致乡土社会的百姓对于传统的敬畏】段意:解释“传统”是如何在乡土社会中被神化的。(14)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解释“仪式”的产生】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从文字学的角度解释“礼”的含义,就是按仪式做的意思】段意:解释“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仪式”和“礼”的含义。(15)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
16、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可以看作是一种维护传统的仪式,无需外人强加】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段意:引用孔子语录,论述“礼”的作用主要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主动尊礼敬礼是礼治秩序的基础。(16)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
17、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法律是外在的特定权利力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道德是外在的社会舆论力量】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不同于法律、道德,是自发的习惯约束的力量,是一种自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经过长期的约束,逐渐内化为个人习惯化的行为】曾子易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典故是说曾子临死时,发现睡着的竹席过于华丽,不符合礼制,因而让其子将其扶起,换一寝席而后辞世】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
18、膺于传统的习惯。段意:论述“礼”是经过教化后,内在主动的自觉的服从传统的力量。(17)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论述“礼”不能自动形成,而是需要依靠人的主动服从】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并不是自动形成的,而是教导人主动服于成规。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天意构成的秩序】段意:本段进一步解释“礼”需要人的主动,而非自动的天意。(18)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
19、维持。【乡土社会是一个缓慢的社会】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现代社会变化很快,所以有些“礼”无法适应今天的社会】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段意:本段补充阐述“礼治”的前提条件。(19)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
20、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礼治不同于依赖个人好恶的专制,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段意:总结观点,照应开篇,说明“礼治”存在的条件和含义。【思维导图】【内容概述】本篇首先批驳了对“人治”和“法治”的传统理解,提出两者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没有“法”,却有“礼治”: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相比之下,在变
21、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是很小的这很好理解,因为现代社会的变化过于迅速,“传统”不会代代适用,因此很快会被摒弃。【巩固检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B.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C.文中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D.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合乎礼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个人是被动服从的;礼是通过教
22、化和道德的内化,从内部限制人的行为的,个人是主动服从的。B.礼与法不同,法靠有形的权力来维持。而礼靠长期沿袭下来的无形的传统来维持;法能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而礼则不能。C.社会舆论维持道德,个人习惯维持“礼”。违背了道德,则羞于见人;而违背了“礼”,则不好、不对、不合、不成。D.礼治与个人好恶的统治有较大的差别,它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它的推行依靠传统的教化、熏染与主体的自觉自愿。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既证明古代礼有残忍的一面,也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重礼。B.在安土重迁的乡村,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有句俗语:“不听老人言
23、,吃亏在眼前。”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D.从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严谨的仪式操练,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A.孟母为儿三迁B.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C.曾子临终易席D.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5.根据礼治秩序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学而时习之”,乡土中国时代,一个人只要能学到社会所累积的有效经验,就能应对人生道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获得满足需要的愉快。B.所谓“言必尧舜”,乡土中国是个崇古的社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经验可以作为
24、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C.所谓“富而好礼”,人对礼的服从是主动地,只要是主动服礼,就可以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为人所好,从而内在地限制人的行为。D.所谓“克己复礼”,礼的养成并不是由本能或天意自动形成的,要求自我的克制与约束,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不能离开社会。6.下列对文中有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传统:传统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中,也存在于衣食住行之中。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比现代社会更大。B.礼治:礼治并不是人本能地、自动地服从于成规而构成的秩序,经过教化的过程主动地服于成规才是礼治的体现。C.法治:法治跟法律是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本文段中作者是把这两个词当
25、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的。D.人治:人治一词容易被误解为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所以文中选择礼治一词来对应法治,以此来解说乡土社会的特色。7.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原文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参考答案】1.A 【解析】B项,“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选项少了“单从行为规范一点”。C项,“作对比”错,原文列举老子小国
26、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的例子是为了共同说明“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二者之间并无对比。D项,“是合乎礼的”错,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丁忧”是古代“礼”的表现。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不合乎礼的。2.B 【解析】B项,“法能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而礼则不能”错误。结合后数三个段落的信息“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者天意所构成的秩序”“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
27、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分析可知,“礼”也能维持社会秩序。3.C 【解析】C项,理解偏差,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不是“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是变化比较慢。原文表述有“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4.A 【解析】A项,孟母三迁主要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不属于礼治范畴。5.C 【解析】C项,“只要就可以”理解有误,原文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对礼的服膺需要经过教化的过程。6.C 【解析】C项,“但在本文段中作者是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可见“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规定,而不守法则由特定的权力来惩罚个人属于“法治”,作者并未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7.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