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第7 7章章 当代中国政府的决策与政策当代中国政府的决策与政策 7.1决策与政府决策 7.2政府决策权力与决策领导体制 7.3政府决策的过程 7.4政府决策事例分析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7.7.1 1 决策与政府决策决策与政府决策7.1.17.1.1决策的概念与特点决策的概念与特点 简单地说,决策就是做出决定的活动,是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活动。决策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普遍现象,有关于个人前途、命运的个人决策,也有关于组织的发展与管理的集体决策,还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政府决策。这些决策活动的共同特点是:(1 1)目的性。()目的性。(
2、2 2)超前性(前瞻性)。()超前性(前瞻性)。(3 3)时效性。)时效性。第七章第七章 当代中国政府的决策与政策当代中国政府的决策与政策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决策与政策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决策与政策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决策的做出和政策的制定都是具有一定权力的政府机构和政府领导者为解决国家和社会问题而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决策与政策又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政策是由高层次的权力机关和政党组织来制定的,是国家和政府一定时期总的指导方针、路线和纲领;而决策的制定要依靠政策做指导。决策活动一般可以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拟
3、订方案、评估选优、确定方案等一系列的活动;而政策侧重过程的结果,因此,有人也把政策看作决策的结果。政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法规、规章、决议、决定等;而决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指示、命令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措施等。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7.1.2 7.1.2 政府决策的特点与类型政府决策的特点与类型 政府决策就是指拥有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处理做出决政府决策就是指拥有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处理做出决定的活动。定的活动。1.1.政府决策的特点政府决策的特点政府决策既具有一般决策活动的特点,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
4、。(1)决策主体地位的特殊性。(2)决策目标的长远性。(3)决策利益的公共性。(4)决策范围的综合性。(5)决策执行的权威性与强制性。(6)决策影响力的深远性。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2.政府决策的类型政府决策的类型 政府决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具体分为如下类型:(1 1)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根据决策主体权力的不同,所决策问题的轻重、责任的不同,决策所涉及的利益广泛性的不同,以及决策对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生活的影响力的不同,政府决策可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2 2)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
5、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这是按决策问题所处的客观条件和后果的确定程度不同来划分的。(3 3)经验型决策和科学决策。)经验型决策和科学决策。这是根据决策者做出决策的依据和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4 4)常规性决策和非常规性决策。)常规性决策和非常规性决策。这是按决策问题出现的机会情况不同来划分的。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27.2 政府决策权力与决策领导体制政府决策权力与决策领导体制政府决策权力是指政府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以及其他社会事务做出管理决定政府决策权力是指政府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以及其他社会事务做出管理决定的
6、权力。的权力。在我国,这种权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为线索的权力机关的决策;二是以党的机构及其领导为线索的党的决策;三是以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为线索的执行机关的决策。7.2.1 7.2.1 党在政府决策中的权力与决策形式党在政府决策中的权力与决策形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政府决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政府决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政府的实际运行情况也是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处于政府决策的中心地位。党的决策活动和决策权力主要体现在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掌握
7、着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党的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其决策体制是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地方各级党委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党委在决策过程中也起着核心的作用。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2.2 7.2.2 国家权力机关的决策权力国家权力机关的决策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有以下决策权力:(1)法律修改制定权。(2)政府组成人员的选举、监督和罢免权。(3)审查和批准权。(4)改变或撤销权。(5)监督权。(6)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
8、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权力机关的决定权与党的决策权的联系和区别:权力机关的决定权与党的决策权的联系和区别:首先,根据宪法的规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享有的重要决策权;而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讨论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做出决议,是各级党委所具有的决策权。人大的决定权和党委的决策权,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都是对本地区的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做出决断、选择和规定,都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都是为了本地区的发展、稳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人大的决定权和党委的决策权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决策内容也是具有密切联系的,这体现了党的领导与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一致性。其次,由于党
9、和国家政权机关在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毕竟是不同的,因而人大的决定权和党委的决策权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决策形式不同。(2)程序不同。(3)效力不同。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2.3 7.2.3 国务院的决策权力国务院的决策权力宪法规定,国务院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它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但是中央政府国务院及其各职能部门,以及各地方人民政府所拥有的实际权力不仅仅限于对权力机关制定的政策和法律的执行,它们在政府工作活动中实际上拥有比较大的行政决策权,即使在奉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西方国家,其立法权也是很大的
10、。因此,在中国,虽然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拥有立法权,但是,实际上多数法律草案的制定是由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来直接进行的,如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另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也是由国务院职能部门来具体制定,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国务院决策组织机构是国务院的各种会议。国务院会议由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组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决策会议制度与国务院大致相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会议分为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须经政府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讨论。这也是民主集中制在决策中的具体体现。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2.4 7.2.4 政府决策的领导
11、体制政府决策的领导体制 政府决策领导体制主要有首长制和委员会制两种基本的形式。政府决策领导体制主要有首长制和委员会制两种基本的形式。首长制又称为一长制,即决策权力主要由行政首长一人执掌,行政首长对所管辖的行政事务进行统一领导并全权负责,副首长和领导班子成员只是作为首长的助手,为首长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谋的一种领导决策体制。委员会制又称为合议制,是最高决策权由两人以上的人员执掌的行政决策体制。首长制与委员会制是两种不同的决策体制,它们各有优缺点。首长制的优点是:事权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决策及时果断。其不足是:行政首长一人把持决策权力,在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个人专断和滥用职权现象;决
12、策的水平和效率受决策领导个人的智慧、能力的影响很大。委员会制的优点是:集思广益,民主决策,有利于做出科学的决策;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有利于防止个人专断。委员会制的缺点是:事权分散,决策过程迟缓,效率较低,容易贻误决策时机。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我国政府决策体制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或方式:我国政府决策体制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或方式:1.1.委员会制的集体领导制委员会制的集体领导制 2.2.行政首长个人负责制行政首长个人负责制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37.3 政府决策的过程政府决策的过程 政府决策是一
13、个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分析问题、拟订方案,分析方案、进行抉择的过程。政府决策是一个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分析问题、拟订方案,分析方案、进行抉择的过程。7.3.1 7.3.1 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政府决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每一个时期和每个部门都会产生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既有局部性问题又有全局性问题,既有长期性问题又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作为决策问题而进入决策议程。决策问题有以下特点:(1)决策问题是社会公共问题。(2)决策问题是被社会大多数人认识到的,并与大多数人的利益有直接关系的问题。(3)决策问题是政
14、府决策机关或政府有关领导人意识到并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3.1 7.3.1 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决策问题进入决策议程需要以下因素的促进作用:一是问题本身的明朗化程度。二是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在西方国家称为压力集团的力量,在我们国家主要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各团体和部门的建议,如人民代表提出的议案、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等。三是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危机的产生,如自然灾害、地区冲突、民族问题、人为的重大事件等。一旦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则可以尽快进入政府决策议程。发现社会问题并对问题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判断
15、是对决策者的基本要求。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及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党和政府在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视信息渠道的畅通,具体讲,决策信息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者直接收集信息(2)通过建立在各级党政机关内部的信息机构来收集信息。(3)通过各种咨询与参谋机构获得决策信息。(4)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信息渠道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5)通过新闻媒体获得信息。(6)通过民情、民众信息渠道获得决策信息。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3.2 7.3.2 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定初步方案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定初步方案 在明确了决策目标以后,就进入了由
16、专家以及群众参与的,提出各种选择方案,并对方案反复论证以使其更科学、合理、接近决策目标的过程。(1)决策初选方案的提出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因此必须具有创新意识。(2)制定初选方案的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利用集体智慧的过程。(3)经过集思广益、利用集体智慧提出的决策思路和决策草案还要经过政策制定人员和有关专家进一步的讨论、归纳,从而形成比较清晰和成型的可行性方案,交决策者进行选择。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3.3 7.3.3 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决策方案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决策方案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拟订的初步方案,最终能否被采纳,需要决策者进行认真研究和反复比较,并
17、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做出抉择。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47.4 政府决策事例分析政府决策事例分析 7.4.1 7.4.1 关于关于“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制定 “一国两制”政策是我国政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也是一个成功的政府决策案例,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色的决策才能的体现。1.“1.“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思想的形成“一国两制”思想的产生和逐步明确,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高超的领导艺术的具体体现。早在1954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就说过,“我们希望工党朋友们劝劝美国人:一、把第七舰队拿走,不
18、要管台湾的事,因为台湾是中国的地方”,并指出,“我们认为,不同的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说,如果台湾和平统一,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订个协议。根据毛泽东的思想,周恩来在1963年初进一步把解决台湾问题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是:第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归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第二,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第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第四,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19、毛泽东、周恩来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卓越智慧,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政策的思想先导。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2.“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政策的明确与完善政策的明确与完善确定下来并具体实施。具体地讲,在中美建交谈判的过程中,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国两制”思想进一步得以明确。1978年11月27日,邓小平在同美国作家罗伯特诸瓦克的谈话中指出,和平统一实现后,台湾可以保持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1979年1月1日,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指出,“把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的日程上来了”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
20、湾同胞书,明确宣布: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这实际上标志着“一国两制”政策已经形成。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为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对台湾,我们条件很简单的,那就是,台湾的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与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民间交往照旧。邓小平强调,台湾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卫力量、军事力量,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台湾要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3.“3.“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化政策的具体化 1981年
21、9月30日,叶剑英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主要内容是:(1)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2)海峡两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开展贸易、增进了解。我们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4)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
22、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5)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6)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7)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9)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982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
23、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制”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们那个制度。关于“一国两制”的概念从此开始使用。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对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说,祖国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4.“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政策的法律化与基本内容政策的法律化与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政策的法律化过程是从中英两国谈判开始的。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中国准备用
24、解决台湾问题时提出的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现行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留。1982年在修改宪法时增加了第31条:“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1984年5月15日,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及其在香港问题上的政策。此报告得到了全国人大的批准,从而使这一政策具有了法律效力。1990年4月和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先后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使“一国两制”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和固定。“一国两制”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一个前提”“五个基本点”。一个前提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允许两种制度存在。邓小平说,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
25、社会主义,所以才制定“一国两制”的政策,才可以允许两种制度存在。这没有点勇气是不行的,这个勇气是建立在人民拥护的基础上的。人民拥护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在中国制定和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所以,前提是“一个中国”,而不是“两个中国”,“一国”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不是“多国”,不允许在中国搞什么国中之国。这就是说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主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五个基本点”实际上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和特别行政区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26、里,整个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是这个统一国家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和平共处,互相竞赛,互相支援,50年不变,50年之后还可以不变。(3)由这个统一国家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行使国家的权力;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则按照宪法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行使地方政府的权力。(4)在祖国统一后,特别行政区内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特别行政区享有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私
27、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的所有权、合法的继承权和外国的投资都受法律保护。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宪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有关法律保障“一国两制”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并按照法律程序调整各方面的矛盾,保证大陆地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7.4.2 7.4.2 某市关于征收城市容纳费决策的失误及其启示某市关于征收城市容纳费决策的失误及其启示 1.1.决策原因与决策过程决
28、策原因与决策过程某市人口增长很快,至1993年底,该市常住人口达到1051万余人。人口数量增长快有自然增长和迁入增长两个因素。据该市公安局统计,1992年人口迁移净增长为4万余人,1993年为7万余人,1994年16月为35万人。人口迁移增长是导致该市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的重要因素。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该市在水、电、热、道路交通、邮电通信、教育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给该市的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人口增容,该市1993年用于城市增容的支出和各项财政补贴已经达到43亿元。当时,据测算,19942000年,该市用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资金需要近千亿元。如此巨大的支出需从各方面
29、筹措资金。基于上述背景及财政压力等多方面的考虑,1994年9月,该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市征收城市容纳费条例。该条例规定,凡是经批准迁入该市的常住人口,按每人1万10万元五个档次的标准征收城市容纳费。法规于1994年11月1日起施行。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2.决策出台后的反应决策出台后的反应该法规是由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它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征收城市容纳费,在全国属首例。条例出台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及广泛的争议,遭到了多方面的反对。其一是来自毕业生的反对。因为对于毕业后想留在该市的学生来说,容纳费的征收显然是他们不愿意承受的。虽然条例规定
30、,城市容纳费不一定由学生本人支付,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可能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其二是来自毕业生接收单位的反对。毕业生接收单位主要是高校、机关以及国有企业,其中许多单位的经费均来自中央财政。它们从高校进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从高校进人,需要向地方政府缴纳一笔高额的城市容纳费,这对于经费紧张的用人单位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对于一些民营高科技公司来说,虽然它们实力雄厚,但也不愿意拿出那么多的钱来接纳人才。许多公司认为,城市容纳费的征收必然限制本来就不畅通的人才流动。其三是来自许多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征收城市容纳费的预定目标是为了控制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31、该市的人口迁移增长不能只简单地拿户口来衡量,大量的流动人口和无户口人员是人口迁移和增长的重要部分,该市人口压力主要来自众多的流动人口(当时,据统计该市常年流动人口达3295万人)。要控制人口增长,应该把精力放在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3.决策的修订与最终取消决策的修订与最终取消在众多反对者面前,该市政府开始面临巨大的压力。1994年11月,市政府不得不推出城市容纳费减免征收试行办法。1995年1月,又进一步推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减免办法。由于减免后的容纳费征收,显然与开始推出时的政策有很大的出入,实际上该条例也没有在生效期到达后得到严格
32、的实施。1999年3月30日,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废止了该项条例,标志着这项政策的终止。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4.4.决策失败的原因与启示决策失败的原因与启示(1)这是一个目标不明确的决策。虽然该市政府面临日益增大的城市人口压力,试图通过制定政策来解决这一难题,其决策的初衷是对的,但是,在决策过程中没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也没有找出导致城市人口压力增大、财政紧张的主要原因,而是单纯地认为只要通过经济手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口压力问题,这实际上是错误的。(2)这项决策缺乏国家政策和法规作为依据,甚至还与国家有关政策相违背。向毕业生和科技、教育方面的人
33、才,以及其他符合国家政策要求进入该城市的人员征收城市容纳费,是不符合国家的人才政策的。(3)这项政策明显地带有保护地方利益的色彩。条例本身没有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因而受到了来自大学生、用人单位以及有关方面的强烈反对,这是政策执行的严重障碍。(4)这项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没有与有关方面进行广泛的协商、讨论,没有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虽然该条例在获得通过时,除了某高校的一位教授(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投了弃权票外,其余人大常委会委员均投了赞成票,但是,在决策过程中,没有征求与条例直接有关的各方面的意见,如毕业生的意见、用人单位的意见等,这是该条例虽然获得几乎全体一致的通过,但却遇到反对的重要原因。(5)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目标根本没有达到。该市财政局预期每年可征收3亿元的城市容纳费,实际上到该条例废止时(前后6年)总共才收了2700万元。另外,靠征收城市容纳费的办法也没有解决该市的人口压力问题。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第四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