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 制度变迁理论:博弈论视角第一节 博弈论框架下的制度u一、制度在博弈论框架下的基本特征u青木昌彦总结的制度五特征通过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相对比注意区分其相似(参数决定)和不同(制度更具有耐久性,对应价格的粘性)制度的变迁制度的多重均衡同一技术生态环境下制度不唯一第一节 博弈论框架下的制度u二、古典博弈论与演化博弈论下制度的比较u古典博弈论: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均衡,参与人完全理性u进化博弈论:参与人有限理性,“进化均衡”,收敛性。在有限理性的框架下进行选择。第一节 博弈论框架下的制度u对比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u进化博弈论适合研究的制度范畴:惯例,习俗形式体现的自我实施性u古典博弈
2、论适合研究的制度范畴:规范,合同和治理结构等第一节 博弈论框架下的制度u案例10-1u灌溉系统崩溃到西部乡村社区瓦解u搭便车行为第一节 博弈论框架下的制度u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相互补充u古典博弈论类似于制度的变迁,进化博弈论类似于制度的演化u两者共同缺陷:参与人的决策集合固定u区别:自主性制度化和诱发性制度化u需要理解的五个方面:内生,有限信息,耐久性和变迁,参与人之间存在共性,制度不唯一第二节 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u互补性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u一、博弈关联与制度互补u能够协调策略决策u不能够协调策略决策,但是在参数上互相影响u这种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制度的互补性u导致帕累托低劣的制度存在,
3、甚至可能存在无法进行帕累托排序的多重制度安排第二节 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u二、制度化关联及其类型u制度化关联:跨区域协调情况下,促使制度产生,反过来由制度维系u1、社会嵌入式关联u社会交换嵌入到其他域,使得某些关联发生前不可能的策略组合成为可能u2、合同性关联u不止一种博弈被某参与人通过合同设计加以连接第二节 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u3、整合性捆绑u来自域内部的某参与人将同一类型的域捆绑起来然后协调其策略,使单个域无法实施的结果成为可实施的。u4、中介性捆绑u由初始博弈之外的第三方作为中介进行的捆绑u5、其他关联形式第二节 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u三、制度关联与制度变迁u与产品之间存在互补商品类似
4、,制度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相互关联的制度。这些制度之间相互嵌入,形成庞大的作为整体性安排的制度框架。u制度变迁的方式:激进的制度变迁、渐进的制度变迁u两种方式的选择十分复杂,而且问题重重第二节 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u需要注意的几点u互补性理论研究的是整体性的制度安排u与第一节的博弈论框架相比较: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研究方法区别u任何制度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制度网中的,单一制度的变迁会连带影响到其他制度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u引言u正统博弈论的理论框架下,参与人的决策集是事先固定的u政府能力的有限性u我们试图构建参与人在内外冲击下,寻求新的博弈方式的机制以及参与人互动使得新制度变为自我实
5、施的机制u主观博弈模型,各个主体的主观决策相互协调,最终形成新制度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u一、现有制度变迁理论的缺点u制度变迁: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u变化方式:u1、参与人从既定的行动集合中以分散化方式尝试新策略自发产生均衡变化u2、以集体方式设计法规或引入某种拥有全新的行动决策集合的新型参与人引发均衡变化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u制度变迁唯一固定为环境变化所塑造的观点是不合理的u我们在本节介绍从参与人主观认知出发的制度变迁模型u二、主观博弈模型u假定:u不完全且不完美信息u主观认知,来自于过去经验u每个参与人对博弈结构的主观认知称为主观博弈模型u启用子集第三节 主观博弈
6、模型与制度变迁u信息搜寻成本与期望收益增加的权衡u决策成本u通过现象判断状态:决策程式化u环境的变化导致决策程式的变化,缓慢变化与大规模变化u选择性学习u反复运用同样规则:主观博弈模型的自我再生u参与人之间的主观博弈模型相互协调、互动u一般均衡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u主观博弈模型与之前的制度分析、制度互补理论并没有大的相悖,仍然可以运用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u目标:摆脱环境决定论u青木昌彦的诱发性环境变化的例子:新技术、封闭经济向外界拓展、外部冲击、互补性制度的大规模变迁、后果函数的政策参数变化u内部累积的影响:u1、不断重复博弈,导致资产、权利、社会角色分配不平等,规则合法性受到
7、域内普遍的质疑u2、现有制度中,中性或者略缺乏效率的变异者能力在域内累积到显著的程度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u青木昌彦认为,外生冲击也许不足以引发制度变迁过程,更重要的在于必要数量的内生性积累u一般而言,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结合导致了参与人开始重新定位新的主观博弈模型u制度危机:许多人修改决策启用集合之后,现存制度在新出现的决策组合下将不再有效u出现危机时参与人要处理更大的信息量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u在制度危机下寻求出路:u模仿、丑闻曝光、象征性方式u新实验和现存制度之间存在互补性u新的主观模型达到认知均衡所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u1、指导参与人学习的规范性和预测性信念系统被认为与相
8、关域内在状态一致u2、不会出现令所有参与人吃惊的结果u3、决策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报酬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u一个重要的问题:制度转型过程需要多长时间u我们的框架较为静态,只涉及逻辑时间而没有涉及历史时间u制度转型和制度稳定在现实中并没有一目了然的界限u域与域之间的变迁速度也不尽相同第三节 主观博弈模型与制度变迁u可以把制度转型期继续细分为两个阶段:u1、制度危机阶段。相对短而且混乱,急速的环境变化,各种变异性角色以一定规模试验。u2、各种决策接受进化考验的阶段。某些决策在进化过程中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u最终和制度稳定阶段汇合u短时间的变异和长时间的静态均衡u特定的决策或者选择系统一旦确立
9、,倾向于自我维持u新制度转移是否适宜并不确定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u引言u有活力的新策略以及新制度并不是完全以随机的方式进行选择,而是受到不同域参与人策略的动态互动影响u制度的共时关联,制度的历时关联u本节介绍三种历时性制度的演进机制u形式化分析和阐释性例子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u一、重叠的社会嵌入u时间框架下,一种与社会嵌入相似的结构可能在历时性上不断出现,每次可能只是形式上略有不同。u制度具有高度的路径依赖的性质u与社会交换域相比,经济交换域的博弈形式变化较快u首先讨论:对社区适应环境变化起阻碍作用的社会嵌入u不允许创新活动的高度封闭的社区嵌入结构在面临严重的外部冲击时将显
10、得不堪一击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u与之相对照:联结社区和封闭经济交换域的社会嵌入结构也可能会促进经济交换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u农业社区的例子u社会规范或者说社会资本在不同交易域的转移u新嵌入方式的影响u例子:日本工业背景下社区规范的准复制例子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u二、制度性关联和捆绑的重构u对博弈组合的重新组合或重新捆绑,又分为两种类型:u1、随着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展开,地理上原本相互分割的交易域得以融合,参与人开始跨区域选择策略u2、制度变迁在中介性质组织的协助下作为域的新的捆绑方式出现u熊彼特创造性毁灭理论u假设与简单的模型解释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u解释:以组织或
11、者第三方为中介的域的捆绑u熊彼特:企业家精神u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南北战争的具体例子u一体化的实际发展情况与理论的违背uLanglois:对生产和分配结构进行系统性重组时,集权组织往往取代分权组织u而如今,作为发展趋势,管理的缓冲功能正在移交给模块机制和市场信息的分散化、适应性和风险分散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u三、历时性制度互补u另外的域中已有的互补性制度,两种域相互支持,发生域内的博弈形式参数变化u临近域的互补性制度产生u互补域中博弈形式中参数变化的影响,包括:u政策改革、新法案通过、某种能力类型积累、组织设计的变化、技术创新等等u政府政策作用:三个方面第四节 制度的历时性关联与演进u本章小结u博弈论框架下的制度u古典博弈、进化博弈的角度分析制度u局部均衡过渡到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关系u分析一般均衡u主观博弈模型,解释制度变迁u时间维度的互补性,制度变迁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