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历史纲要(下)综合检测试卷1.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每位公民在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在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法制体系十分健全 B.法律地位崇高神圣C.直接民主特色明显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解析:“每位公民在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在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表明在雅典法律地位崇高神圣,故B 项正确。2.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记录波斯帝国从以弗所到苏萨的道路时说:“在这条道路的任何地方都有国王的驿馆和极其完备的旅舍,而全部道路所经之处都是安全的、有人居住的地方”这可以佐证波斯帝国()A.拥有较强的国家控制力 B.
2、道路交通发达C.建立了完善的治理体系 D.社会秩序稳定A 解析:根据材料“在这条道路的任何地方都有国王的驿馆和极其完备的旅舍,而全部道路所经之处都是安全的、有人居住的地方”可以得出波斯帝国通过修建道路加强对国家的控制,故A 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道路交通发达,排除B 项;题干信息与治理体系无关,且“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项;从以弗所到苏萨的道路安全并不代表波斯帝国社会秩序稳定,排除D 项。3.17 世纪中叶,香料、茶叶等商品不再是欧洲人奢望难求和无法使用的了,而是成了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材料现象得益于()A.欧亚间贸易的开展B.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C.美洲的发现和开发D.工业
3、革命的顺利完成B解析:欧亚间贸易开始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不是17 世纪中叶香料、茶叶在欧洲日益普遍的原因,故A 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建立了欧洲与亚洲、美洲间的贸易联系,使得各地商品流通便利,故B 项正确;香料和茶叶不是美洲的物产,故C 项错误;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D 项错误。4.文艺复兴时期,“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当时的文艺巨匠()A.否认超自然力量的决定性作用B.采取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C.认可罗马天主教文化本质属性D.运用理性批判宗教的思想体系B解析:根据材料“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
4、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并未完全摆脱天主教思想的束缚,文艺复兴的艺术大师们仍以宗教为中心主题,即仍采取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故B 项正确;A 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罗马天主教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而文艺复兴是反封建的,排除C 项;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排除D 项。5.1688 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陆。大约100 年后,英国对欧洲出口虽有所增加,但这一比重却下降到30%左右,而对美洲的出口所占比重则增长到58%左右。这一状况()A.得益于英国
5、工业革命的完成B.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D.说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解析:18 世纪后期英国对美洲输出商品增加,给英国带来丰厚利润,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资金,故选C 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 世纪中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 项;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排除B 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排除D 项。6.德国某法律文献曾规定:“帝国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高于各邦法律”“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该法律文献()A.以日本代议制为蓝本建立政体B.致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6、C.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D.说明了代议制在欧洲最终确立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法律文献是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故C 项正确;日本代议制以德国为蓝本,排除A 项;该宪法使皇帝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B 项;该宪法只是标志着代议制在德国的建立,并不能说明代议制在欧洲最终确立,排除D 项。7.下图反映的是某历史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和殖民地的数据。对此图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发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完成后B.以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C.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D.加剧列强间矛盾冲突,导致军事对
7、抗和战争D解析: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工业产量世界占比远远领先于美国等其他国家,故A 项错误;以自由主义原则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这时的英国工业产量远远超出美国,故B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是在苏联解体后,故C 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比例超过了英国,而它们所占的殖民地却比英国少,导致列强间矛盾冲突加剧,故D 项正确。8.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第一个是1850 1914 年,第二个是1950 1973 年。推动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A.国家干预加强
8、B.国际合作和谐C.科学技术发展 D.第三产业兴起C解析:国家干预加强,仅与第二个“黄金时代”有关,故A项错误;19501973 年属于美苏冷战时期,故B 项错误;第一个“黄金时代”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黄金时代”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故C 项正确;第三产业兴起与第一个黄金时代无关,且不是最主要因素,故D 项错误。9.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英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指出: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必须将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宣言关于领土问题的规定,其现实意义是()A.防范了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B.为战后中国处理领土问题提供
9、了国际法依据C.支持和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D.建立了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B 解析:开罗宣言明确指出:日本必须将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这为战后中国处理领土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故B 项正确;宣言关于领土问题的规定并不能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排除A 项;材料与支持和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建立了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无关,排除C、D 两项。10.有学者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认为:“当时的中国如果不经革命的剧变,而经由立宪运动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即使有一虚君也胜于经历多少年的反复暴力革命。”该学者()A.准确地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足B.认为改良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C.
10、提出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主张D.忽略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D解析:材料认为中国如果不经过革命,由立宪运动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即使保留虚君也胜于革命,反映出该学者没有看到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故D 项正确;材料的观点并未准确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足,排除A 项;材料并未提到改良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也并未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主张,排除B、C 两项。11.1976 1980 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 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4.5%;1981 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A.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B.激活了集体农庄C.
11、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C解析:根据材料“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5%”“1981 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工农业产值的增长,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故选C 项;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排除A 项;“激活了集体农庄”,不能解释“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5%”,排除B 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实行的依旧是苏联模式下单一的公有制,排除D 项。12.20 世纪90 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上海合作组织峰会、G
12、20 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D.区域经济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A解析: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只有通过共同协商才能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多边峰会大量涌现,故A 项正确。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88 年政变不过是四十年代革命的完成显然,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是他们之间尖锐斗争的产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图采用和平的手段和合法的形式把王权改造成为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是一概地否定妥协恩格斯就曾明确地提出,要“善于通过各种情况,通过曲折道路和妥协途径
13、”来达到革命的目的政变以后,英国的资产阶级专政稳定了下来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一百年间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摘编自评英国1688 年政变中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妥协的具体表现及其历史作用。(8 分)材料二1917 年底到1918 年春,列宁关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推断出发的”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步骤和助手但从1918 年夏季开始,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勾结起来共同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武装进攻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 年春列宁主张采取“新的迂回道路”综观列宁新经
14、济政策的基本思想,其过渡理论与1918 年春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改变了过渡的形式,即实行“迂回过渡”。而列宁的迂回过渡思想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 年春导致了严重的危机之后的客观历史产物。摘编自杨运忠列宁关于苏维埃俄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的迂回道路”的主要特点。列宁曾否认新经济政策是“向资本主义妥协”,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 分)材料三为了同别的政党达成协议而在某些要求上让步或放弃自己要求的一部分,这在政治上叫作妥协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根本做不到的“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在它们不可避免的时候)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
15、,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摘编自列宁论妥协(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真正革命的政党”。(6 分)13(1)表现:资产阶级、新贵族保留了君主制,并允许国王保留一定行政权;国王承认议会至上的原则。作用: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了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任答两点即可)(2)主要特点:借助国家资本主义,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说明:列宁的过渡理论一脉相承(或列宁始终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步骤和助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新经济政策是应对战时共产主义政
16、策弊端和危机的有效方式。(任答两点即可)(3)说明:面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接受国民政府领导,成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中流砥柱。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可以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
17、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为丘吉尔断然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取得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据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12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 分)14(1)内容: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
18、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目录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 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 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 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 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 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 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 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 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 课影响世界的工业
19、革命第11 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 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13 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 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八单元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 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19 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20 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1 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2 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第23 课
20、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活动课 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附录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从材料中提炼一条贯穿古今的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概括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12 分)15 示例:规律:世界历史逐渐由分散走向整体且联系日趋加强。论述:从人类文明最初产生到中古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世界各个文明之间的联系交流和相互影响相对较弱,基本处于独立发展、分散孤立的状态。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产生的重要影响,使人类由分散孤立逐步走向整体世界。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伴随两极格局的瓦解和高新科技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和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日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