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子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一帧礼记誉千秋曾子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春秋“六经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六经中的“礼礼”,后来称,后来称仪礼仪礼,主要记载周
2、,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写了大量阐发经义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的论文,总称之为“记记”,属于仪礼,属于仪礼的附庸。的附庸。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
3、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礼记”。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学生曾子曾子所作,是孔子讲授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南宋的要
4、籍,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直到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直到南宋南宋朱熹朱熹把大学中庸两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后以后,大学中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一文不长,仅有两千余字,大学一文不长,仅有两千余字,以精辟的语言和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的总结性论断总结性论断,全面总结了,全面总结了
5、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朱熹大学章句序: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人生八岁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小学,而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
6、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大学,而,而教之以穷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以分也。“大学大学”在古代指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即,即伦理、政治、哲伦理、政治、哲学学等方面的学问。(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小学小学”主要教授学生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洒扫、应对、进退”,“礼、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书、数”等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研究文字训诂
7、、音韵方面的学问)。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戴圣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戴德俱学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姒姒ss姓,曾氏,名参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
8、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其父同师孔子。其父曾点,字皙,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其父同师孔子。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倡导以曾子倡导以“孝恕忠信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修齐治平”的政的政治观,治观,“内省慎独内省慎独”的修养观,的修养观,“以孝为本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去世
9、,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宗圣”,成为配享,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孔庙的四配之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10、也。”遂烹遂烹彘也。(彘也。(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外储说左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l四书l五经l六经曾子文本研读文本研读(1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体会其中的含义。大学大学/之道,在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在,在/亲民亲民,在,在/止于止于/至善至善。知止知止/而后有定而后有定,定定/而后能静而后能静,静静/而后能安而后能安,安安/而后能而后能虑虑,
11、虑虑/而后能得。而后能得。物有物有/本末本末,事有,事有/终始终始。知所。知所/先后,先后,则则/近道矣近道矣。古之古之/欲明欲明/明德明德/于天下者,先于天下者,先/治其治其国国。欲。欲/治其国者,治其国者,先先/齐其齐其家家。欲。欲/齐其家者,先齐其家者,先/修其修其身身。欲。欲/修其身者,先修其身者,先/正其正其心心。欲。欲/正其心者,先正其心者,先/诚其诚其意意。欲。欲/诚其意者,先诚其意者,先/致致其其知知。致知。致知/在在格物格物。物格。物格/而后而后/知至知至,知至,知至/而后而后/意诚意诚,意诚意诚/而后而后/心正心正,心正,心正/而后而后/身修身修,身修,身修/而后而后/家齐
12、家齐,家,家齐齐/而后而后/国治国治,国治,国治/而后而后/天下平天下平。自天子。自天子/以至于以至于/庶人,庶人,壹是壹是/皆以皆以/修身修身为为本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宗旨,根本原则宗旨,根本原则形作动,彰显形作动,彰显美好的德行美好的德行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亲”当作当作“新新”,“新民新民”即使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至,达到至,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明明德明明德”是
13、是对己而言对己而言,专注心性修养专注心性修养,不断彰明自己内在的德性;,不断彰明自己内在的德性;“亲民亲民”是是对人而言对人而言,以自己的至德,以自己的至德教化民众教化民众,使之除旧布新;,使之除旧布新;“至善至善”乃乃“明明德明明德”与与“亲民亲民”发展的发展的最终归宿最终归宿,也是二者发展的,也是二者发展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明明德明明德”和和“亲民亲民”二者之间存在二者之间存在递进关系递进关系,只有提高自身,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得以教化民众,只有自我不断日新才能够新民。同时的道德修养才得以教化民众,只有自我不断日新才能够新民。同时要在实践中将要在实践中将“明明德明明德”的内在修为的
14、内在修为和和“亲民亲民”的的外在事功外在事功发挥到发挥到极致,也就能极致,也就能达到达到“至善至善”的境界的境界了。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处事合宜处事合宜“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规律规律知道要达到的知道要达到的“至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
15、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了。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极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何为“三纲”?“明明德明明德”“”“为仁由己为仁由己”,自觉地完善自我修养。,自觉地完善自我修养。“亲民亲民”即即“新民新民”“”“推己及人推己及人”,亲近爱抚民众,亲近爱抚民众“止
16、于至善止于至善”“”“终身行之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止,这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内圣内圣外王外王最终追求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
17、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齐,使齐。修养自己的德行。修,修养使端正使意念真诚。诚,使真诚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推究事物的原理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
18、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治理得好普通百姓一律,一概本源,根本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
19、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提出“八目”
20、: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何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端正内心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端正内心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养自身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修养自身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八条目”的中枢地位。的中枢地位。整治家庭善于处理好家
21、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整治家庭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理国家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使天下归于太平“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格物致知致知诚意诚意正心正心目的目的修身修身基础基础齐家齐家 治国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修身修身”是根本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知内修修己独善其身修身立德诚意、正心、修身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外治安人兼善天下致用亲民“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三纲”是是宗旨宗旨,是,是纲领纲领,是,是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八目八目”是实现是实现“三纲三纲”的的具体步骤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
22、的整体。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纲八目1.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三纲”,然,然后提出实现后提出实现“三纲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3.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了
23、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提高个治国、平天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人修养的目的。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身是治人的前。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
24、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诚于中,形于外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的就达到了,“明明德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还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还要要“亲民亲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至善至善”的境地。的境地。曾子思考探究思考探究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
25、正在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培养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的“利己主义者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个人利益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加以阐释。礼记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修身进德、勉
26、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是内涵最大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的的“文化文化”类似,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类似,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过礼记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作业:阅读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作业:阅读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古礼今用古礼今用”的看法和观点,的看法和观点,不少于不少于400400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