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整体认识与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ppt课件107张(共107张PPT).ppt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469468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6.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整体认识与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ppt课件107张(共107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整体认识与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ppt课件107张(共107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整体认识与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ppt课件107张(共107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整体认识与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ppt课件107张(共107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整体认识与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ppt课件107张(共107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整体认识与教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整体认识与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学实施的一些建议一、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经过一、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经过二、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二、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三、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突出特点三、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突出特点四、新教材辅助栏目设置的意图和作用四、新教材辅助栏目设置的意图和作用五、新教材部分重难点内容解读五、新教材部分重难点内容解读六、新教材教学实施的主要问题六、新教材教学实施的主要问题七、新教材教学的几点建议七、新教材教学的几点建议一、一、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经过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经过 1.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加强和改

2、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中最早提出全国统编历史教材;2.2017年8月教材编写组开始工作。教材总主编经过层层推荐,最后由高层确定;编写组成员是国内顶尖的教授和学者;必须专家本人亲自撰写;3.经过一年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初稿于2018年9月形成。4.2018年10-12月间,教育部安排在全国11个省市组织试教试用,并在广大师生修改意见和建议基础上进行反复修改。5.2019年1月,新教材初稿提交国家教材委初步审查;6.3月上旬,编写组召开了集中讨论议,逐条落实审查意见,对教科书的内容、表述、栏目等全面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送审本。7.4月15日,教材送审样书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审读,并征求

3、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以及民进中央推荐的专家意见,并在这些意见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修订,形成彩色送审样书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审查。8.6月6日,国家教材委对三门教科书进行最后审查,批准了三门教科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9.8月10日,新教材最后审定签字,下厂印刷。教育部领导要求六省市要做好新教材的使用保障工作,确保课前到书。二二、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1.全国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国家事权,体现了国家意志。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材建设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对我国的学校教材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决定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

4、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门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这就明确了,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像编写德育、语文教材一样,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2.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需要。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各个领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有载体,教材就是载体。新编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很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关键。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键举措。新教材力图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5、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教材注重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爱国主义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做堂堂正正中国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中国在世界当中的角色和作用,使当代中学生成为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三三、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突出特点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突出特点1.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注意注意渗透七大主题教育。渗透七大主题教育。(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教科书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教科书的重要内容。全套教科书按照历史发

6、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阶段、分专题呈现,通过具体、丰富的史事,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具象地、生动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感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现,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 教科书 的重要内容,纲要上册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史部分共 15 课,有3 3 课 13 目集中讨论文化,涉及 50 多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50 余部科技、文学著作。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设专门

7、单元,讨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套 教科书 的其他部分,也有众多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对 教科书 各册中世界历史发展多样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 历史和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3)重视革命传统教育。)重视革命传统教育。纲要上册系统介绍了中华民族近代近 170 年的斗争历史,突出展现了近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介绍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 19 位;突出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历经 1

8、4 年的史实,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4)国家主权、海洋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国家主权、海洋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教科书 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 钓鱼岛 的澎湖群岛等、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通过了解历史上仁人志士反抗外来侵略、建设强大祖国的不懈努力,让学生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涵养家国情怀。(5

9、)重视法治教育)重视法治教育。教科书 共涉及中外法律法规、条约百余部(种)。通过介绍法制的起源、中外法制建设、法治与德治、国际法的起源与发展等,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中国对国际法完善作出的突出贡献等,从而让学生体悟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6)注重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论述,讲述了不同民族在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展示了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从而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讲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尊重国家主权和民族平等、携手亚非拉国家反抗殖民统治的历史等,

10、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7)贯穿生态文明教育贯穿生态文明教育。通过讲述人类文明发展和周边环境变迁的关系,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经济活动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发展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三三、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突出特点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突出特点2.遵循新课标遵循新课标,

11、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就是立足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新教材的编写切实、明确指向历史学科五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集中体现,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 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家国情怀。导入口:导入口: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导出

12、口:导出口:必备品格必备品格三维目标整合论三维目标整合论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三维目标中间环节论三维目标中间环节论双基是外在的,主要从学科的角度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双基是外在的,主要从学科的角度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三维目标是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角度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角度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工具论三维目标工具论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

13、到核心素养,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三维目标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途径三维目标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途径学科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学科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强调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表述,课程价值三维目标强调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表述,课程价值的实现方式指向学习结果,注重达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方式指向学习结果,注重达成具体的学习目标,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作为衡量课程价值实现的标准。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作为衡量课程价值实现的标准。核心素养弱化行为目标的具体性,使得课程价值的核心素养弱化行为目标的具体性,使得课程价值的实现方式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增强了过程性评价的重

14、要实现方式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增强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各种实现方式需要相互联合、有机统整,形成具有性,各种实现方式需要相互联合、有机统整,形成具有内在机制的支持系统。内在机制的支持系统。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在课程价值实现上的差异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在课程价值实现上的差异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综合性综合性 它是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科思想等的综合体现。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可以看作学科核心素养的外显表现。核心素养总是基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实现的,并且外化于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科思想与学习态度等核心素养总是表现为内隐的特质。学科性学科性 它是与

15、学科内容的特征和相关的学科思维密切联系的。每一个学科都包括一系列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技能又蕴含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思想和关键能力。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总是与一个或多个学习内容有关,体现学科自身的特征。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关键性关键性 它是反映学科发展的,理解和解决一类学科问题的思想和能力。不是所有学科方法和能力都能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只适用特定的内容和特定情境的方法和能力等不是学科核心素养。阶段性阶段性 它表现为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为不同水平,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和层次划分也有各自的特点。持久性持久性 关注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品质与能力。因此不仅有助学生对学

16、科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还伴随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将来走向生活和面向社会的人生历程。例如:例如:关于唯物史观关于唯物史观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新教材的基本宗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新教材的基本宗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发展趋势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套教科书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唯物史观这条红线贯穿始终,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与阐释中,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从大的编写思路上贯彻唯物史观从大的编

17、写思路上贯彻唯物史观 教科书 基于历史学科时序性的基本特征,从 高 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 出发,必修两册教科书按通史加专题体例编纂,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史事,“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面”是关照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以专题形式进行论述和概括,在重大史事和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呈现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所选内容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揭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反映了唯物史观所阐释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唯物史观的对唯物史观的 进一步进一步 阐释阐释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唯物史观

18、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宏观的历史长河来看,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从宏观的历史长河来看,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从认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来看,人类对历史的从认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来看,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非常重要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非常重要。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

19、。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认识。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解释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解释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从纵向纵向看,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序列。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完整地经历了这五个阶段,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从横向横向看,人类的历史

20、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过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在历史的横向发展方面,物质生产的发展仍然是其推动力量。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 马克思在马克思在 1859 年撰写的年撰写的 序言序言中指出: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21、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纲要下 18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关于人类历史的横向

22、发展关于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 甚至早于上述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论述,甚至早于上述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于 1845 1846 年撰写的年撰写的 德意志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中就已经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中就已经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从而了世界市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23、“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马克思还在马克思还在 1857-1858 年撰写的年撰写的 经济学手稿经济学手稿 中指出:中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史是结果。马克

24、思恩格斯文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关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关系 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件,相辅相成。纵向的重大历史现象会对横向。纵向的重大历史现象会对横向发展形成发展形成 制约制约,横向发展也会对纵向发展产生,横向发展也会对纵向发展产生 反作用反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时序性时序性和和系统性系统性 是历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纲要下 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2.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一些一些基本的理论包括:基本的理论包括:(1)

25、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前述)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前述)(2)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前述)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前述)(3)科学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科学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阐明了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

26、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5)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6)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近些年,近些年,对对“史观史观”的认识比较混乱。的认识比较混乱。从最高的哲学层面来讲,只有唯物史观和唯从最高的哲学层面来讲,只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心史观。它们是最上位的历史观。它们是最上位的历史观。我们平常所说的我们平常所说的“文明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现代化史观观”“”“全球史观全球史观”“全球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等,只是叙等,只是叙述或撰写历史的述或撰写历史的 范式、视角范式、视角。这些所谓的这些所谓的“史观史观”与唯物史观与唯物史观 并不在一并不在一个层次个层次。三三、新教材的编

27、写理念和突出特点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突出特点3.历史史实的选取基于权威依据。历史史实的选取基于权威依据。教材的编写从作者个人的学术行为,不能强调个人的学术观点。对于历史事实的选取与解释,不能仅凭个人的学术见解,必须有权威的依据。什么叫权威依据?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的中国革命的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理论性论述,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文件对若千历史问题的决定,以及经中央批准的权威的历史读本和经过学术界检验的重要

28、学术著作,高中历史教科书必须遵循。4.守正创新。守正创新。对新老教材进行系统对比,确定教学内容的保留与增删,在继承以往教材经典内容的基础上,也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例如:古代史部分第一课的编写引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成果;近代史部分第21课将汪精卫“七一五政变”的错误叙述纠正为“分共”行为;第23课明确地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理念纳入教材之中。5.注意初高中之间的知识衔接。注意初高中之间的知识衔接。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同现行的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一样,都采用通史体例编写,为防止与初中的历史知识大量重复,高中教材在撰写中注意参考初中历史教科书,初中历史讲的

29、比较细一些,高中历史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以适应中学生年龄增长的需要,从简择要,更加注意分析性,引导学生在把握基本史事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发展的理解与认识,在理论分析的广度与深度上比初中教材有较大的提升,使历史教育做到循序渐进。这对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学习基础将直接影响高中历史学习的效果。6.教科书总体难度降低。教科书总体难度降低。以往教材采用专题史体例编写,内容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新教材采用通史体例编写,在难度上注重了必修部分和选择性必修部分的循序渐进,必修是基础,选必是必修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均按通史加专题体例编纂,根据中国历史

30、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时序的发展和空间的联系确立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一个基本认识,是为全体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与专题史教材相比难度降低。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在保证必要的历史概念的前提下,有关历史概念尽可能少出,可以不出的历史概念尽可能不出。这一特点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较大的自主空间,但对年经教师以及等级考阶段的复习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应为应对等级考难度的提升,教学和复习内容必然面临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这可能是新教材的短板。7.采取新的编写体例采取新的编写体例 纲要 上、下册均按 通史加专题 体例编纂,根据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根据时序的发展和空间的联系设立单元内容,即

31、“点”“线”“面”相结合。中国史 10 个单元 30 课,世界史9 个单元 23 课。从中国史 的内容可以看到,教科书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包括: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170 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近 100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年发展史;改革开放 40 多年实践史。从世界史 的内容可以看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经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 500年世界社会主

32、义史,重点是 1848 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 170 年的发展)的 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努力在符合高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使内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兼顾具体性与概括性,使教科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读性、适用性。另外,教科书的课文正文全部用大字呈现,有理有据地讲述具体的史事,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科书,感知连贯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从而提高对史料实证的认识,提高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四四、新教材各辅助栏目的作用和意图新教材各辅助栏目的作用和意图1.单元导语单元导语 概述本单元所涉及的主要历史内容和学习要求,便于

33、学生在学习开始之时了解本单元的内容线索和应掌握的必备知识。与以往单元导语以概述单元内容为主相比,本教科书的单元导语,都是分两段。第一段是概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第二段是学习目标要求,也就是课标要求,使师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2.本课导入本课导入 置于每一课的课文标题之下。分导入图和导入语两部分,以情境导入方式,生动、简洁地引出本课要讲述的内容。导入语不概括全课,只与第一目内容相关,用于导入本课内容的学习。教师可合理利用,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3.学习聚焦。学习聚焦。置于每一目的标题旁,以精练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或要点提炼。每目设一个学习聚焦。这个栏目使师生在阅读教科书时,就能抓住每

34、课的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重点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4.史料阅读史料阅读 每课至少设置一个,配合课文,提供简要的文献材料,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供学生阅读,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与以往教科书的这个栏目相比,但本教科书更为明确它的目的是配合教材正文,提升学生的证据意识和阅读、分析、解释史料的能力。5.图表图表 每课都会提供若干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各种插图和表格。如反映各种文化遗址、文物、历史文献、人物、事件的照片、图画、示意图等,也包括历史地图、反映统计数字的表格、柱状图等。图表一般配有详略不等文字说明,加强学习的直观性。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6.

35、历史纵横历史纵横 每课至少一个,用以叙述正文因篇幅所限难以展开,学生又有必要知道的重要内容,如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等,是对课文内容的扩展和补充。7.思考点思考点 紧密结合正文提问,提问简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即时回答,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力,并训练学生历史理解与历史思维能力。8.学思之窗学思之窗 每课至少一个,配合课文,设问和思维深度比“思考点”更进一步,多是提供一段阅读材料后提出问题,学生要读懂材料再回答问题。这个栏目的设置,将课文、材料、问题三者结合,宗旨是综合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9.探究与拓展探究与拓展 作为课后栏目,含“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两

36、部分:“问题探究”结合每课内容设置一个思考题,思考的方向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本课基本内容;“学习拓展”一般是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但课文中未能展开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扩展历史思维。本栏目力图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能力,多角度提升核心素养。五五、新教材部分重难点内容解读新教材部分重难点内容解读第第1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二 从部落到国家从部落到国家 三三 商和西周商和西周重点: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

37、性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社会形态概念难点:社会形态概念第第2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三三 孔子和老子孔子和老子 四四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重点:重点:1.战国战国 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 2.老子、孔子、百家争鸣的意义老子、孔子、百家争鸣的意义难点:华夏认同问题难点:华夏认同问题第第3课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一 秦的统一秦的统一 二二 秦朝的暴政秦朝的暴政 三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秦末农民起

38、义与秦的速亡第第4课课 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一 西汉的建立与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二二 西汉的强盛西汉的强盛 三三 东汉的兴衰东汉的兴衰 四四 两汉的文化两汉的文化第第3、4课课 重点:重点:1.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义 2.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难点:西汉的强盛难点:西汉的强盛第第5课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一 三国与西晋三国与西晋 二二 东晋与南朝东晋与南朝 三三 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与北朝 重点

39、:重点:曲折中的进步曲折中的进步 难点:十六国与北朝难点:十六国与北朝第第6课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一 隋朝兴亡隋朝兴亡 二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重点:重点:1.隋唐盛世的表现隋唐盛世的表现 2.唐朝的美术关系唐朝的美术关系难点: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难点: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第第7课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一 选官制度选官制度 二二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三三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 重点:重点:1.科举制度科举制度 2.宰相制度宰相制度难点:赋税

40、制度难点:赋税制度第第8课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二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 三三 科技科技 四四 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重点:重点:1.文学艺术的专业化文学艺术的专业化 2.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难点:宗教难点:宗教第第9课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三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四四 南宋的偏安南宋的偏安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难点:难点: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第

41、第10课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一 辽和西夏辽和西夏 二二 金朝入主中原金朝入主中原 三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四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元朝的民族关系重点:重点:1.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2.元朝的民族关系元朝的民族关系第第11课课 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一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二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三三 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四四 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变化重点:重点:1.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变化难点:社会的变化难点:社会的变化第第12课课 辽夏金元

42、的文化辽夏金元的文化 一一 儒学的复兴儒学的复兴 二二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 三三 科技科技 四四 少数民族文字少数民族文字重点:儒学的复兴重点:儒学的复兴难点:难点:1.儒学的复兴儒学的复兴 2.少数民族的文字少数民族的文字第第13课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一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二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三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重点:明朝复杂的外部环境重点:明朝复杂的外部环境难点:无突出难点难点:无突出难点 第第14课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

43、二 疆域的奠定疆域的奠定 三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统治危机的初显 重点:重点:1.君主专制强化的双重效果君主专制强化的双重效果 2.疆域的奠定疆域的奠定难点:疆域的奠定难点:疆域的奠定 第第15课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思想领域的变化 三三 小说与戏曲小说与戏曲 四四 科技科技重点:重点:1.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思想领域的变化思想领域的变化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六六、新教材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新教材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1.通史体例,增加了许多新的教

44、学内容,老师通史体例,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内容,老师们大多不熟悉。们大多不熟悉。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不同时期封建国家的发展不同时期封建国家的发展”“”“边疆和民族问边疆和民族问题题”;近代史部分近代史部分“北洋军阀的通知北洋军阀的通知”“”“抗日战抗日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争的东方主战场”现代史部分现代史部分“人民政权的巩固人民政权的巩固”2.总体容量偏大总体容量偏大 历史必修教材中,除去活动课,上册共历史必修教材中,除去活动课,上册共29课课,下册共,下册共23课,其总量偏大,会导致教学时数课,其总量偏大,会导致教学时数不够。不够。52个课的课题中带

45、有个课的课题中带有“和和”“”“与与”的占的占一半多,即这些课的主题不止一个;上册近一一半多,即这些课的主题不止一个;上册近一半的课文是四个子目,这都会导致每课的教学半的课文是四个子目,这都会导致每课的教学时间紧张。时间紧张。19级新高一上课时间最多级新高一上课时间最多20周,去除国庆周,去除国庆节、中秋节、元旦和期中、期末考试、期末复节、中秋节、元旦和期中、期末考试、期末复习最多有习最多有17周(新授课周(新授课30节节+复习课复习课34节)节),能讲完纲要上就不错了。,能讲完纲要上就不错了。3.内容涵盖面广内容涵盖面广必修教材的一些单元,其内容涉及的跨度必修教材的一些单元,其内容涉及的跨度

46、比较大,涵盖多个历史阶段。如,上册的比较大,涵盖多个历史阶段。如,上册的的第一单元的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包含,包含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西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和东汉的历史。周、春秋、战国、秦、西汉和东汉的历史。4.知识点密度大知识点密度大教材中一些课的内容颇多,知识的含量教材中一些课的内容颇多,知识的含量较大。例如上册的第较大。例如上册的第 4 课讲西汉与东汉课讲西汉与东汉的历史,课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有的历史,课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有14个、个、年份年

47、份8个,涉及的历史概念共有个,涉及的历史概念共有30多个:多个:西汉建立、文景之治、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中朝、尚书令、察举制、刺史、盐铁官营、尊崇儒术、五经博士、北击匈奴、河西四郡、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王莽改制、绿林军、昆阳之战、东汉建立、尚书台、光武中兴、戚宦专权、党锢之祸、史记汉书、汉赋、乐府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蔡伦造纸5.课文较为浓缩课文较为浓缩一些课文的叙述高度概括,每句话都构一些课文的叙述高度概括,每句话都构成一个知识点,却又缺乏具体内容的叙成一个知识点,却又缺乏具体内容的叙述,显得较为抽象。如上册第述,显得较为抽象。如上册第 8 课课三三国至隋唐的

48、文化国至隋唐的文化有关科技的一段课文:有关科技的一段课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6.表述若明若暗表述若明若暗有的课文内容在表述时是粗线条的,其有的课文内容在表述时是粗线条的,其内含的历史逻辑线索不甚清晰,若不了内含的历史逻辑线索不甚清晰,若不了解历史实际情况则对课文难以理解。如解历史实际情况则对课文难以理解。如上册在叙述八国联军侵华时是这样写的:上册在叙述八国联军侵华时是这样写的: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

49、阻击,被迫退回天津。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七七、新教材教学的几点建议新教材教学的几点建议1.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尊重并深入研究新教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尊重并深入研究新教材教学。材教学。不同的编写体例、史观要求、素养要求等不同的编写体例、史观要求、素养要求等,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必,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必须:须:“舍舍”:基于旧教材的知识、体系、规律认:基于旧教材的知识、体系、规律认识等基本内容。不能带着旧教材的识等基本内容。不能带着旧教材的“眼镜眼镜”审审视新教材的内容,大作补充。视新教材的内容,大作补充。“

50、得得”:必须重新建立基于新教材的主干知:必须重新建立基于新教材的主干知识、体系、规律认识等。确立新的重点知识识、体系、规律认识等。确立新的重点知识2.钻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钻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 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对必修模块每个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对必修模块每个专题的内容叙述,基本上是要求通过专题的内容叙述,基本上是要求通过知识运用对历史的重要问题进行认识。知识运用对历史的重要问题进行认识。要求认识的历史问题,涉及的多是特要求认识的历史问题,涉及的多是特征、局面、变化、原因、意义、影响征、局面、变化、原因、意义、影响等,可见这些是必修模块教学的重点。等,可见这些是必修模块教学的重点。由此可见,课程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整体认识与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ppt课件107张(共107张PPT).ppt)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