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到秦统一)1、原始社会: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西周时期: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文明3、春秋战国: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共同血缘和文化认同;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二)发展:秦汉到明清1、秦汉时期: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董仲舒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形成汉代新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
2、流。2、魏晋到隋唐: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融随着汉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融景象;3、宋元:哲学化、思辩化;世俗化、平民化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哲学化),但宣扬封建礼教,压抑人性。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文化逐渐世俗化、平民化,如宋词、戏曲、话本等;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4、明清: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提倡个性自由;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发展;(三)转
3、型:晚清以来(1840年以来)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起源于发展具有本土性;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民本思想,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4、u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政治:中央集权下国家统一、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发展完善;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思想: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华文化自身的优势,具有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民族: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发展;对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丰富文化内涵;其他:重视教育和史学传统;先进人物的传承与创新;(如孔子、朱熹等)在民族危亡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面前,中国文化自元典时代就深蕴的忧患意识、变革观念、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等,推助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冯天谕中华文化史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样
5、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综上所述可见,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与统一的碰撞与交流中不断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如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新儒学
6、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思想主张。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传入1、佛教传入的基本史实:两汉: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道家文化融合;隋唐: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
7、化;宋明:儒学吸收佛道教思想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佛教传入的影响:影响中国人的信仰、语言、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化的佛教传入东南亚、日韩等地区,推动当地文化发展;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消极影响;材料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
8、佛教中国化”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佛教传入,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理学,推动主流价值观的发展;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化的佛教传入韩日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东(南)亚文化的发展;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与印度及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二)西学东渐1、概念:指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制度等在中国逐步传播的过程2、基本史实:(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明末清初(详见P6表格)(2 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晚清民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科技、制度、思想等传入中国,推动中国向近代社
9、会转型;时间背景阶级代表人物实践活动19世纪40、50年代鸦片战争后,中西联系扩大;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未付诸实践器物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政府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奕訢左宗棠设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甲午战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的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制度孙中山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1915年起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10、中国;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二)西学东渐3、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原因及意义?(1)特点: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相结合;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入;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2)原因:政治:西方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思想:西学的不断传播,对西学了解不断深入;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发展;(3)意义:政治:促进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经济:促进工业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
11、: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思想;4、两次西学东渐对比表格 明末清初近代背景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影响;传教士传教的需要;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蓄意侵华;救亡图存的需要;传播主体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接受群体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群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内容西方科技为主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层深入u 思考: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与汉代以来佛教传播在手段有何相似之处?借助中华文化如儒学进行传播(减少传播阻力)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东亚、东南亚影响的基本史实 1、汉字:汉字传
12、入并影响当地文字,推动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2、思想:儒学传入并成为官学,中国化的佛教也推动当地文化发展;3、制度: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推行中央集权、土地和赋税制度;越南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建筑、绘画、服饰、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4、移民: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二)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整体: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积极作用,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2、儒学对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 儒学中的民本、
13、重视道德等思想为启蒙思想家吸收来反对封建专制;3、社会生活: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时尚;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推动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这本质上说明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起到根本性影响C.启蒙运动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第3课 古代西亚、北非文化一、上古时期的西亚、埃及文化(一)基本史实古代西亚古代埃及文字楔形文字(泥板文书)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
14、莎草纸)文学吉尔伽美什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神话、诗歌、哲理故事、散文故事建筑艺术宏大的王宫(人首飞牛雕刻是王权的象征)金字塔、神庙(卡尔纳克神庙)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沙马什等神灵,宣扬君权神授敬畏神,祭司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重“死”后科学技术60进制太阳历(最早)、数学、医学(二)重点问题探究:1、古代西亚与古埃及在国家治理和人生态度上的不同,并分析原因。(1)不同:古代西亚重视法律,重现世,态度悲观;古埃及重视法老的权威,重来世,态度乐观;(2)原因:西亚频遭外族入侵、政权更换频繁,自然灾害频繁;古埃及国家长期统一、政权较稳固,尼罗河定期泛滥,更利于农耕,生活惬意;2、两河流域经常泛
15、滥的洪水与统一集权的君主国之间有何关系?治水需要强大的国家组织,产生了集权的君主专制;3、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数学、历法、天文等发达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第3课 古代西亚、北非文化二、中古时期的西亚、北非文化阿拉伯文化(一)文化成就(二)如何认识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并深刻影响世界。如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源于古埃及和西亚民间传说,同时对但丁神曲等产生影响。阿拉伯人在代数、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如将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转型;印度的数字符号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保存并传播古代文
16、化。如将古希腊罗马文化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领域成就文学“悬诗”。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其影响。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天文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u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包容性,兼有东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创新性,
17、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文学、数学、天文、医学等;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一、欧洲古典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一)希腊的“古典时代”(前5世纪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1、文化成就:领域 代表哲学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文学:荷马史诗、戏剧;雕塑:掷铁饼者;建筑:帕特农神庙史学 欧洲史学源头: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其他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古希腊哲学的特点:古希腊哲学的特点:探讨问题涉及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用理性的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用头脑思考而非依赖传统宗教解释)彰显人文精
18、神,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2、希腊“古典时代”在众多领域取得辉煌的原因?经济:古希腊工商业经济繁荣;政治:城邦公民政治提供较为宽松环境;(雅典民主制繁荣);城邦重视公民教育;文化: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其他:从周边汲取优秀文化成果;(二)古代罗马文化: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维吉尔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历法儒略历 对十二铜表法的认识:对十二铜表法的认识: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
19、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二、中古西欧文化1、中古西欧的时间定位: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2、特点:政治:逐渐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文化:中古西欧文化在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基础上,融合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人部族传统而形成;3、基本史实:基督教控制西欧社会精神生活。圣经对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很多素材来自历史传说和神话;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4、评价:受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但继承古希腊、罗马哲学、法律、科学,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基础;认识骑士文学的时代背景:认识骑士文学的时代背景:骑士
20、文学中挑战教会禁欲主义的抒情诗,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的诉求;歌颂国王功业和骑士英雄事迹的叙事诗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忠君护教文化;三、中古时期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一)拜占庭帝国1、文化特点: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2、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贡献):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保存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促进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传承罗马法,编纂罗马民法大全,对欧洲法学和法制影响深远;(二)俄罗斯帝国1、文化特点: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又发展出自身的独特文化;2、基本史实: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
21、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俄罗斯教堂建筑呈现出圆顶多塔风格;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1、发展历程: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出土了不能被释读的“印章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到来并建立国家,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反对种姓制度;4世纪,在婆罗门教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教;2、主要成就:梵文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反映古印度人民的生活;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数学:发明包括“0”在内
22、的十个数字符号;3、影响:印度文化对东南亚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等产生广泛影响,如巴利文,吴哥窟中的佛教、印度教元素。二、古代朝鲜、日本(见卡片7)1、朝鲜:瞻星台;三国史记;南北朝时期中国宫廷中就有朝鲜半岛乐舞;2、日本:神道与武士道;诗歌万叶集,小说源氏物语,大和绘和浮世绘;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3、朝鲜和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详见卡片7)三、美洲印第安文化:1、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2、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印第安人遭到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认识: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
23、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融合;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印欧人迁徙的原因与条件?气候的变迁,寒冷期;游牧民族具有随水草迁徙的特性;临近农耕文明的富庶;驯养马匹,马拉战车;2、印欧人迁徙的基本史实:方向融合后形成新族群相关文明巴尔干半岛希腊人城邦公民政治、古典文化小亚细亚赫梯人大量铸造和使用铁器,建立赫梯帝国伊朗高原波斯人波斯帝国,西亚、北非、希腊文明交流印度河流域雅利安人种姓制度、佛教3、印欧人迁徙的影响:形成了新的族群,如希腊人、赫梯人、波斯人、雅利安人;摧毁了一些旧的文明,同时促进区域间的文
24、化交流与传播,并形成新的区域文化,如希腊古典文化,印度文化等;马匹、铁器的传播,推动农耕文明的扩展,并形成了范围广大的帝国,改变亚欧大陆政治格局;二、上古晚期、中古早期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基本史实:(1)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匈奴扩张,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2)36世纪:欧洲:日耳曼人灭亡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中国: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3)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二、上古晚期、中古早期亚欧游牧民族
25、大迁徙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基本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带来民族交融,利于隋唐开明民族观和文化观的形成;人口南迁,加速南方开发,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推动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在碰撞、交融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u请结合所学史实,举例论证。佛教传入并逐渐本土化,吸收佛教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拜占庭帝国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阿拉伯帝国融合东西方文化创
26、造了阿拉伯文化。如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源于古埃及和西亚民间传说;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大时代背景)殖民者屠杀、奴役及疫病的传播,使印第安人锐减;为补充劳动力不足,贩卖黑奴到美洲;欧洲人来到美洲,白人数量增加;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2、殖民活动对美洲族群和文化的影响?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改变美洲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加拿大白人占大多数,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文化: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出欧洲主导、融合多种文
27、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英国对大洋洲殖民的前后期有何变化并分析原因 变化:18世纪为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以来建立牧场、开采矿产;原因:工业革命开展,英国对原材料需求增加;2、英国殖民对大洋洲族群和文化的影响?人种结构:原住民数量锐减,白人逐渐成为主要居民;文化: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主流;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原因?时代背景: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推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迁入地:工业革命开展,美国西部开发对劳动力需求增加;黑奴贸易的废止,欧美国家劳动力不足;迁出地:列强侵略迫使清政府同意华工出国;国内人口压力大;中国
28、沿海移民海外的传统;2、近代华人移民的历史作用?对世界:促进迁入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对中国: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回国创办近代企业,传播先进思想、制度,推动中国近代化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u19世纪初英美国家废除三角贸易的原因?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成为英美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黑奴贸易妨碍自由劳动力和市场的扩大,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不符;自由平等思想传播,谴责黑奴贸易;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20世纪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的新特点?流动方向:从经济较落后国家和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移民结构:体力劳动者需求量减少,技术移民呈
29、现迅速增长;2、20世纪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原因?时代大背景:经济全球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流向发达地区的原因:经济全球化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移民高素质化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区域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政治:政治迫害、人权问题、战争冲突等;经济:经济全球化造成贫富分化、粮食短缺与金融危机等;社会:人口爆炸、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矛盾等;2、20世纪以来的难民来源:二战前主要来自欧洲,如纳粹德国迫害犹太难民;二战后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等;3、应对:相关机构: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立法: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相关纪念日:
30、6月20日,世界难民日;4、认识: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移民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多元一体2、案例:美国:族群与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凝聚力所在;多元文化的传统始终存在这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1、海陆丝绸之路在汉代都已开通。2、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欧亚商路在张骞前就已存在,但不为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古代学者视张骞开通西域为创举;3、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未中断;线路
31、多、海陆并举,形成交通网络;是沟通亚欧的区域性商路;4、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经济: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制瓷业等);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策开放;(如市舶司的设立)其他:突出人物的贡献,如张骞开拓冒险的精神;5、宋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的原因?政治: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路受阻;政府重视;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工商业发展,制瓷业发达;海外贸易税是政府税收重要来源;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其他: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6、丝绸之路作用:经济:促进欧亚经济贸易往来和物种交流,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如中国的瓷器、丝绸远销欧洲;汗血马、
32、葡萄、棉花等传入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各自文化发展,如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道教思想相互融合,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中亚、西亚的魔术、杂技、音乐、舞蹈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生活。科技: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技术和社会进步,如中国四大发明西传推动西方社会转型;波斯织锦技术传入中国,推动中国丝织业的进步。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一、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1、15世纪以前,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区域贸易)2、1618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相关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手段方式:殖民掠夺、国际贸易大国
33、兴衰:意大利威尼斯等衰落;葡西、荷兰、英国相继崛起;如何理解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以来,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欧洲同亚非美洲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如何理解茶叶、香料的普及?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西方香料贸易量扩大,香料价格下降,推动香料普及,丰富人们生活,冲击等级观念;贸易理论:重商主义盛行,追求贵金属,强调贸易顺差,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黑奴贸易、航海条例,东印度公司贸易特权等3、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事件时间手段方式大国兴衰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西欧、北
34、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美国、德国崛起,冲击英国霸主地位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一、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3、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使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工业革命推动西方扩展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形成欧美工业国为主导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工业革命推动交通、通讯改进,密切了各地联系,加速商品流通。(2)贸易理论:自由主义盛行,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货币的自由流通4、一
35、战至二战结束,世界市场曲折发展 表现:金融货币体系混乱,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原因: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5、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体系化、制度化(1)原因:吸取经济大危机和二战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组织的建立;(2)不利因素:受冷战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6、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科技进步是根本推动力;交通和通讯方式改进;两极格局瓦解,更多国家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跨国公司推动;国际协调机制加强(如WTO);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二、经济全球化如何推动了
36、文化交流的扩展1、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流通地域扩展,丰富各地区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扩展;案例:茶叶的全球流动如何推动文化的交流、扩展?茶叶的全球流动推动了茶文化地域上的全球化;各国在接受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根据自身习俗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英国的下午茶文化,日本的茶道;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茶文化从上层走进下层民众;2、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文化传播和更新的速度;案例:近代以来服饰在全球流行和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生产力进步,人们生活生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经济全球化下交通与通讯的进步加速服饰的流行与更新;3、经济全球化使交流的文化产品种类扩展;案例:20世纪以来,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
37、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贸易组织 科技生产力提升 交通通讯进步 商贸路线扩展 经济管理变革 商品种类数量 商品流通范围 商品流通速度 文化流通地域扩展 丰富各地文化内涵 文化交流阶层扩展 传播更新速度加快 文化产品种类扩展u 小结:商品的流动推动文化的流动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1、亚历山大远征: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远征,灭亡波斯,征服从小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后帝国一分为三,形成希腊化世界。2、统治概况:(1)一定程度上继承和保存波斯、埃及的文化与制度:在埃及,自称法
38、老之子;在波斯,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与波斯人通婚(政治联姻)。目的:维护统治,便于控制、管理被征服地区,宣示政权统治的合法性;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经济、文化、民族的交流;(2)马其顿及其继任者在希腊化世界的统治基础薄弱,社会矛盾尖锐:马其顿希腊人是统治阶级,拥有特权,压迫其他民族,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如马卡比起义,希腊人与埃及人之间的矛盾;希腊文化主要在城市、统治阶级中传播,西亚、北非的文化仍保持长期影响,如广大农村、农民仍保持原有的语言、宗教、风俗;3、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灾难,原有的文化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被打断。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
39、化的交流,推动了希腊化文化的形成。利于丝绸之路的开通;4、希腊化时代和希腊化世界(1)概念: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1世纪,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时间)希腊化世界: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空间)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4、希腊化时代和希腊化世界(2)文化特点: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具有多元化和世界性色彩。希腊化概念是由近代德国历史学家提出,含义是希腊文化的向东传播,强调希腊文化对埃及、西亚、印度的影响。(希腊化一词带有西方中心色彩)。实
40、际上,亚历山大及继任者在将希腊文化推广传播到东方时,也受到到了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影响,所以希腊化是指东西方文化在交融后形成了新的文化。(3)影响: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中心的东移(雅典衰落,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西亚的安条克、帕加马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和希腊文化碰撞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如吸收东方科学成果基础上,欧几里得编写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物理学定理。)二、蒙古西征的影响:(13世纪,蒙古三次西征建立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1、消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造成社会、经济、文化的极大破坏;2、客观推动作用:经济:重新打通亚欧陆上往来通道,客观上利于东西方经济交流
41、。政治:改变欧亚大陆政治格局,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文化:客观上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如推动火药、印刷术、罗盘西传,西方的天文、医学等也传入中国,马可波罗行纪加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民族: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促进民族融合。三、战争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消极:带来灾难和破坏,如毁坏城市,屠杀人口,破坏经济、文化;积极:客观上带来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族群/改变人口结构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多元一体(文化多元和文化认同并存)1、多元性:表现:美国文化在种族、血统、宗
42、教等方面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原因:受近代殖民扩张影响,美国为移民社会;2、一体性:(1)表现:语言文字:美式英语形成;社会生活: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合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主流价值:强调自由、民主、法治、社会契约、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民族认同:美利坚人(美利坚民族意识觉醒);(2)原因:北美殖民地人民经济、生活联系日益加强,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欧洲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英国清教因素、启蒙思想;独立战争、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等推动美利坚民族与文化形成;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等杰出人物推动;3、存在的问题:种族歧视 原因:殖民扩张以来,欧洲白人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长期占
43、据优势;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制长期存在;4、独立战争和1787年联邦宪法对美国文化的影响?独立战争激发了北美人民追求独立和自由平等的精神,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美利坚文化的形成;(认识:独立战争继承和发展了美国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分权制衡原则,构筑了美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强化了美国人的文化认同、民族、国家认同。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二)拉丁美洲文化: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美国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种族、血统 多元,但不是混血社会 混血社会宗教、语言 多种信仰,新教影响
44、巨大;美式英语为主 多种信仰,天主教为主要宗教;葡萄牙、西班牙语为主政治文化 分权制衡考迪罗主义盛行(军事独裁)相同文化来源多源,以欧洲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文化局限性在法律上逐步废除奴隶制,但种族歧视仍然存在二、举例说明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影响。传播大革命成果,废除封建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使欧洲民主意识高涨。如俄国一些青年军官受拿破仑战争和启蒙思想影响,1825年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激发了欧洲各地的民族主义,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如1830年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起义,推动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革命要求建
45、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普遍诉求。三、欧洲殖民者对亚非的文化侵略 1、文化侵略与文化交流的根本区别?是否平等自愿。2、如何认识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破坏性:对民族文化造成冲击,淡化民族认同感;(2)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客观影响:西学传入,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丰富文化内涵,使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客观上刺激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经济、政治、思想的近代化。一、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1、背景:政治:一战和十月革命削弱帝国主义势力;经济:各地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
46、一战客观上传播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的思想;2、觉醒表现:(1)欧洲: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解体并形成一系列民族国家,改变欧洲、西亚、北非政治版图;(2)亚非拉: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甘地、尼赫鲁领导印度民族解放斗争;胡志明加入共产党并领导法属印度支那民族解放斗争;埃及扎格鲁尔领导华夫脱运动;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总统民主改革;二、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背景:政治:二战削弱帝国主义势力;反法西斯同盟和联合国推动;思想: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经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外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反抗斗争;2、史实:(1
47、)亚洲: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2)非洲: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阿尔及利亚与法国斗争并取得独立;(3)拉美: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三、二战后新型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1、特点:在现代化建设中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2、史实:(1)印度: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2)新加坡、韩国: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
48、节约等;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3)埃及: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其共同的作用有:文化传承与传播,推动文化大众化;培育人才,提高人们素质;传播某种思想;具有一定社会服务功能;二、学校教育(一)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形式:(1)官学
49、:太学/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2)私学:产生:春秋时期,打破学在官府;唐朝以后,私学成为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书院制度推动私学发展;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官私结合的完备教育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育内容;政治目的突出,培养人才与选拔官吏相结合,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宋代以来书院教育发展的原因?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理学推动;印刷术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推动,如宋代以文治国;宋代以来书院教育发展的意义?推动科举制的日益完善;保存传播古代文化、典籍;促进理学(儒学)传播;促进重学风气形成,培育人才;使教育体制更加完备;(二)西方学校教育1、
50、古希腊产生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指出雅典重视教育的原因?政治:民主政治繁荣(城邦公民政治的需要);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经济:奴隶制工商业发达;2、近代以来,大学逐渐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场所;(1)法国:大学区制度,确立国民教育制度;(2)德国: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3)美国: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二、学校教育(三)中国近现代教育1、近代:以北大和清华为代表的大学教育迅速发展;留学教育不断发展;2、新中国:(1)建国初:收回教育主权,1952年院系大调整。(2)文革结束以来:1977年恢复高考;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