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70572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举制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科举制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科举制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科举制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科举制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科举制度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是举世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四大发明。但是,中国历闻名的中国四大发明。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却史上的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却鲜为人知。但不少西方学者还认为科鲜为人知。但不少西方学者还认为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西方和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中,对西方和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

2、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

3、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科举考试科目:常科、制科 明经 进士 帖经 墨义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

4、,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宋代的科举制度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沿五代旧制,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后改开宝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进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称“诸科”。神宗时,废诸科,另设“新科明法”,元祐时废,绍圣复设延续至北宋末,南宋绍兴年间一度复设。此外,还有武举、童子举;而制科则分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分设六科,神宗时罢,元祐复设,绍圣时再废,另设宏词科。元祐时曾设“经明行修科”,实同制科。南宋复设制科,设博学宏词科,南宋末改称词学科。宋代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1宋初取进士,亦无

5、定数,通常为10余名,少则六七人,大体与后周时相当。乾德四年(966),除录取进士6人外,又录取“诸科”9人。此后,不定期地录取“诸科”,录取人数通常也多于同科进士人数,即所谓“国初,诸科取人亦多于进士,盖亦承五季之敝云”。2宋太祖虽然重视科举考试,但五代重武轻文的习气未除,进士及第后所担任的官职很低 3熙宁科举改革以后,科举“省试”原以诗赋为第一场,论为第二场,策为第三场,帖经为第四场;仁宗时改为第一场试策,第二场试论,第三场试诗、赋,第四场试帖经、墨义,顺序虽有所调整,但诗、赋和帖经、墨义仍是必考的科目。4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儒家经典,但是注释不一,还不能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王安石创立的“新学

6、”派,是新兴的“宋学”中体系相对完整的学派。宋神宗对王安石说:“今谈经者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著经,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以“新学”派的观点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于熙宁八年颁布学校,作为教科书。此后,三经新义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以此选拔拥护改革的官员。明朝的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分为童试(含县、州府、院试),乡试(省级),会试(中央级)与殿试(皇帝亲试)四级。童试,实际是预备试。三级考试制度 乡试举人解元 会试贡士会元 殿试进士状元隋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隋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明经的主要内容包另一称进士。明经的主要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进

7、士科的考试要括帖经和墨义。进士科的考试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唐时,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唐时,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要科目。亦设立了武举。亦设立了武举。宋代科举把帖宋代科举把帖经、墨义和诗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赋等考试都取消,改为以经消,改为以经义义 (解释经书解释经书)、论论 (对时局评对时局评论论)和策和策 (提出提出解决时弊的办解决时弊的办法法)作为考试作为考试内容。内容。元代的科举不再分科,元代的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指专以进士科取士,指定读物也有所变动定读物也有所变动 ,考试内容

8、包括四书,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以朱熹的以朱熹的四书集注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后作为主要的依据。后来成为明、清两代八来成为明、清两代八股文的基础。股文的基础。明清时期科举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皆以四书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代圣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极为股文作答,极为讲究形式讲究形式 。科举制度利弊分析利:利:科举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与政治兴衰起了巨大作用。首先科举制度使历代统治者能够不断从包括平民的各阶层中获得新鲜血液吸纳在知识能力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分子。其次在科举制度下精英层之

9、间的流动与上下层级之间的流动性,使文化知识与教育的覆盖面远远高于以身份等级为基础的结构封闭的社会。再次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一体化,也促进实现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完全融合,使社会价值高度一体化,进入这个体制的读书人。科举制度利弊分析科举制度利弊分析弊:弊:首先在加强思想的集中和统一的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其次,落后刻板划一的考试内容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了十分不利的负面效应,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史与科技史严重失衡。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想隋唐以后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一、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二、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三、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四、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国科举制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