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3.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4.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重点难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的哲理意蕴。(重难点)教学过程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2、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明确: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的。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课堂小结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景物,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