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学考研肾的排泄机能三、尿的理化性质和组成三、尿的理化性质和组成(一)透明度:马:浑浊不透明(一)透明度:马:浑浊不透明 其它动物:透明,无沉淀其它动物:透明,无沉淀(二)酸碱度:草食动物:碱性(二)酸碱度:草食动物:碱性 肉食动物:酸性肉食动物:酸性第二节:尿生成过程第二节:尿生成过程 肾的功能概述肾的功能概述 1、排泄代谢终产物:排泄代谢终产物:含氮物质、电解质、水含氮物质、电解质、水 2、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维生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维生素 D3等等第二节:尿生成过程第二节
2、:尿生成过程 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过程:1、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球滤过作用 2、肾小管、肾小管(包括集合管包括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肾小管(包括集合管包括集合管)的分泌作用的分泌作用(一)肾单位和集合管(一)肾单位和集合管(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形成尿的基本结构是肾单位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肾小囊肾小球远曲小管髓袢近曲小管 集合管近球小体(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磷酸二酯酶 Na(一)透明度:马:浑浊不透明(二)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机制及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远曲小管和集合管。3、阴部神经(来自脊髓荐部,躯体神经)73m)为162升/24h2、胸部循环血
3、量的变动:减少引起释放(一)肾小管泌氢活动与氢钠离子交换(NaHCO3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2 血浆胶体渗透压3、HCO3+的重吸收神经垂体降 激素释放 肾上腺分泌3、血液流入升支时,钠离子和尿素又顺剃度进入4、直小血管的血流速度:1、近球细胞(肾小球旁细胞)三、尿的理化性质和组成2、腹下神经(来自腰部脊髓,交感神经)3、当低渗液通过远曲小管到达皮质的集合管时,在ADH的作用下,又转为等渗(三)、(三)、肾血液循环特征肾血液循环特征肾的血液供应特征:肾的血液供应特征: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腹主动脉腹主动脉肾门肾门叶间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弓形动脉动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入
4、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球(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小球)出球小动出球小动脉脉毛细血管网(管周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网(管周毛细血管)小叶间静脉小叶间静脉二、二、肾血液循环特征肾血液循环特征(二)肾血流的调节(二)肾血流的调节 1、自身调节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在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仍然保持相对恒定。时,肾血流仍然保持相对恒定。肌原学说、管球反馈学说肌原学说、管球反馈学说 2、神经和体液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 肾神经:肾交感神经(入球和出球小肾神经:肾交感神经(入球和出球小A)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四)、肾小球旁器(近球小体)(四)、肾小球旁器(近球
5、小体)1、近球细胞(肾小球旁细胞)、近球细胞(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分泌肾素2、系膜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系膜细胞:具有吞噬功能3、致密斑:对肾小管液中钠离子敏感、致密斑:对肾小管液中钠离子敏感两个过程两个过程: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排泄、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从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腔的过程。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滤过分数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NaH2PO4 H2CO3 NaHCO3(四)使醛固酮分泌的有效刺激条件73m)为162
6、升/24h3、升支细段能主动重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肾素(近球细胞)吸收部位:主要是近球小管,其次是(二)作用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4、内髓质层的集合管由于在ADH的作用下,尿素进入组织间液,吸收集合管的水分浓缩尿含氮物质、电解质、水5、当集合管进入到髓质时,管中的尿素在ADH的作用下进入到髓质的组织间液尿素被动进入髓袢的降支和升支尿素再循环磷酸二酯酶 Na2、K+的重吸收4、直小血管的血流速度:(一)髓袢逆流倍增机制及髓质高渗剃度的形成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73m)为162升/24h5cAMP肉食动物:酸性皮质300 NaCL H2O(一)肾小管泌氢活动与氢钠离子交换(NaHCO3重吸收)
7、组织间液,水分被吸收进入血液带走1、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三层结构:三层结构:(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2)基膜层:厚、大分子物质不通透)基膜层:厚、大分子物质不通透(3)上皮细胞层(肾小囊内层)、更厚)上皮细胞层(肾小囊内层)、更厚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比骨骼肌毛细血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比骨骼肌毛细血管通透性高管通透性高2、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血浆 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50(3010)=10mmHg正常男人(正常男人(1.
8、73m)为)为180升升/24h正常女人(正常女人(1.73m)为)为162升升/24h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3 囊内压囊内压(2)肾小球滤过膜)肾小球滤过膜 1 通透性通透性 2 面积面积(3)肾血流量的改变)肾血流量的改变一、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与分泌的方式 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一)近球小管(一)近球小管 1、Na+的重吸收(带动氯离子)的重吸收(带动氯离子)泵漏模式泵漏模式 同向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葡萄糖、氨基酸
9、逆向转运逆向转运H+(促进(促进HCO3+的吸收)的吸收)水的渗透性重吸收水的渗透性重吸收 2、K+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 3、HCO3+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以以CO2的形式进行,同时分泌的形式进行,同时分泌H 4、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对水的通透性,对水的重吸收2、尿素来源不足:主要来源于蛋白质代谢1、自身调节激酶顺着Na+吸收形成的电化学梯度进入小管液CA小管液的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的力量3、致密斑:对肾小管液中钠离子敏感(二)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机制及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促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排
10、尿+(一)髓袢逆流倍增机制及髓质高渗剃度的形成二、肾脏排钠的调节与保持细胞外液容积的 恒定(主要是醛固酮的作用)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3、阴部神经(来自脊髓荐部,躯体神经)3、升支细段能主动重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肾排水的调节和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恒定4、直小血管的血流速度:5、从皮质到髓质的组织间液渗透浓度逐渐增加(三)远球小管和集合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大量饮水,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水的通透性,对水的重吸收含氮物质、电解质、水3、HCO3+的重吸收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1、血浆渗透浓度的提高:渗透压感受器第六节:肾脏的其他功能(二)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机制及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尿素(
11、一)髓袢逆流倍增机制及髓质高渗剃度的形成(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NaH2PO4 H2CO3 NaHCO32、肾小管细胞钾离子分泌升高,泌氢活动流 渗肾小管泌氢活动的影响因素3、当低渗液通过远曲小管到达皮质的集合管时,在ADH的作用下,又转为等渗2、流经致密斑处的钠离子减少肾神经:肾交感神经(入球和出球小A)1、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尿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对比而确定的。CA 400 200 200 400 血糖浓度血糖浓度 mg/100ml(二)髓袢 Na+、K+、Cl-的联合转运(三)远球小管和集合管 1 Na+的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 2 K+的分泌 顺着Na+吸收形成的电
12、化学梯度进入小管液 3 H+的分泌 主动分泌,与HCO3+的重吸收和酸碱平衡有关 4 NH3的分泌 自由扩散,促进了酸的排出尿素的重吸收尿素的重吸收:3040被肾小管重吸收,其余排出。被肾小管重吸收,其余排出。重吸收方式:被动扩散重吸收方式:被动扩散吸收部位:主要是近球小管,其次是吸收部位:主要是近球小管,其次是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其中在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尿的浓缩其中在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尿的浓缩 和稀释有关。和稀释有关。(三)几种重要物质的分泌(三)几种重要物质的分泌;1、钾离子: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也排、钾离子: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也排2、其它物质:氢离子、氨、尿酸等、
13、其它物质:氢离子、氨、尿酸等3、药物:、药物:三三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机能(重吸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机能(重吸收)的因素的因素(一)小管液的溶质浓度(一)小管液的溶质浓度 小管液的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小管液的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的力量管对水的重吸收的力量 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二)肾小球的滤过率(二)肾小球的滤过率 球管平衡: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球管平衡: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小球滤过率的6570(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机能状态(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机能状态(四)激素的作用(四)激素的作用 尿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尿的
14、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对比而确定的。如果机体缺水,尿的渗透透压相对比而确定的。如果机体缺水,尿的渗透压比血浆高,称为高渗尿,即尿被浓缩压比血浆高,称为高渗尿,即尿被浓缩;反之,反之,如果机体水过剩,尿的渗透压比血浆的低,即尿如果机体水过剩,尿的渗透压比血浆的低,即尿被稀释。被稀释。髓袢降支与升支的特点:髓袢降支与升支的特点:1、降支与升支之间有组织间液、降支与升支之间有组织间液2、升支细段和粗段管壁对水不通透、升支细段和粗段管壁对水不通透3、升支细段能主动重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升支细段能主动重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4、降支可自由通透水、降支可自由通透水5、从皮质到髓质的组织间液
15、渗透浓度逐渐增加、从皮质到髓质的组织间液渗透浓度逐渐增加 1、原尿从升支通过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吸、原尿从升支通过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吸收收升支渗透浓度逐渐下降升支渗透浓度逐渐下降管中低渗液管中低渗液 2、此时髓质组织间液渗透压逐渐升高、此时髓质组织间液渗透压逐渐升高钠离钠离子和氯离子被动弥散入降支管中子和氯离子被动弥散入降支管中 3、同时降支管中的水分会因组织间液的渗透压同时降支管中的水分会因组织间液的渗透压升高而进入到组织间液中,达到渗透平衡升高而进入到组织间液中,达到渗透平衡 4、低渗管液进到集合管时,在皮质部位抗利尿、低渗管液进到集合管时,在皮质部位抗利尿激素可以刺激水分吸收激素可以刺
16、激水分吸收恢复等渗恢复等渗 5、当集合管进入到髓质时,管中的尿素在、当集合管进入到髓质时,管中的尿素在ADH的作用下进入到髓质的组织间液的作用下进入到髓质的组织间液尿素被动进尿素被动进入髓袢的降支和升支入髓袢的降支和升支尿素再循环尿素再循环 总结:1、髓袢降支的渗透浓度逐步增加:原因:水透出、髓袢降支的渗透浓度逐步增加:原因:水透出2、髓袢升支的渗透浓度逐步下降:、髓袢升支的渗透浓度逐步下降:原因:原因:Na,CL透出透出3、当低渗液通过远曲小管到达皮质的集合管时,、当低渗液通过远曲小管到达皮质的集合管时,在在ADH的作用下,又转为等渗的作用下,又转为等渗4、内髓质层的集合管由于在、内髓质层的
17、集合管由于在ADH的作用下,尿素的作用下,尿素进入组织间液,吸收集合管的水分进入组织间液,吸收集合管的水分浓缩尿浓缩尿2 K+的分泌1、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肾小管泌氢活动的影响因素血管紧张素原第六节:肾脏的其他功能三层结构:血管紧张素原接受高浓度的电解质、葡萄糖、蔗糖球管平衡: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三)几种重要物质的分泌;(三)几种重要物质的分泌;流 渗(位于腔静脉和左心房处)小管液的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的力量水的渗透性重吸收(一)抗利尿激素(ADH)合成、释放的部位fig(一)合成、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
18、球状带1、近球细胞(肾小球旁细胞)2、髓袢升支的渗透浓度逐步下降:3、HCO3+的重吸收1、自身调节 皮质皮质300 NaCL H2O 尿素尿素 300 100 300外髄层外髄层 Na Na H2O H2O CL CL 尿素尿素 尿素尿素内髓层内髓层600 600 H2O 400 400 H2O 1000 1000 800 800 1400 1400 1400 直小血管壁对水、钠离子和尿素都有通透性。直小血管壁对水、钠离子和尿素都有通透性。1、直小血管降支开始时,血液等渗。、直小血管降支开始时,血液等渗。2、直小血管降支到达髓质时,组织间液渗透压高、直小血管降支到达髓质时,组织间液渗透压高
19、钠离子和尿素进入血管,而水透出高渗钠离子和尿素进入血管,而水透出高渗3、血液流入升支时,钠离子和尿素又顺剃度进入、血液流入升支时,钠离子和尿素又顺剃度进入 组织间液,水分被吸收进入血液带走组织间液,水分被吸收进入血液带走 1、影响髓袢升支钠离子和氯离子主动吸收的因素:如强利尿药(速尿、利尿酸等),抑制转运 2、尿素来源不足:主要来源于蛋白质代谢 3、肾髓质病变(特别是乳头部):浓缩力减弱 4、直小血管的血流速度:肾排水的调节和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恒定肾排水的调节和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恒定 尿尿 血血 浆浆 流流 渗渗 透透 量量 浓浓 度度 水利尿水利尿一一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ADH
20、的有效刺激:的有效刺激:1、血浆渗透浓度的提高:渗透压感受器、血浆渗透浓度的提高:渗透压感受器 接受高浓度的电解质、葡萄糖、蔗糖接受高浓度的电解质、葡萄糖、蔗糖 甘露糖等甘露糖等2、胸部循环血量的变动:减少引起释放、胸部循环血量的变动:减少引起释放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血容量血浆晶体渗透压感受器 容量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大量饮清水大量输液(一)抗利尿激素一)抗利尿激素(ADH)合成、释放的部位合成、释放的部位fig 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分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分泌,沿神经轴突运送至垂体后叶
21、(神经垂体)泌,沿神经轴突运送至垂体后叶(神经垂体)贮存,当神经冲动刺激兴奋时释放入血。贮存,当神经冲动刺激兴奋时释放入血。(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部位(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部位 远曲小管、集合管远曲小管、集合管(三)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三)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 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促进水的重吸收(四)影响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的因素(四)影响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的因素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血容量降低血容量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血容量血浆晶体渗透压感受器 (位于视上核周围)容量感受器(位于腔静脉和左心房处)下丘
22、脑视上核、室旁核 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对水的重吸收尿量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血容量血浆晶体渗透压感受器 容量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大量出汗、呕吐大量失血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水利尿水利尿发生部位发生部位近球小管近球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远曲小管、集合管发生机制发生机制小管中溶质浓度小管中溶质浓度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小管内渗透压高于小管内渗透压高于血管内渗透压血管内渗透压大量饮水,血浆晶大量饮水,血浆晶体渗透压体渗透压刺激感受器刺激感受器 无无晶体渗透压感受器晶体渗
23、透压感受器重吸收方式重吸收方式 水的被动渗透水的被动渗透主动调节水重吸收主动调节水重吸收ADH的作用机制的作用机制 管周侧管周侧 集合管细胞集合管细胞 管腔侧管腔侧 5cAMP 磷酸二酯酶磷酸二酯酶 Na 激激 腺苷酸腺苷酸 cAMP 素素 环化酶环化酶 ATP 蛋白质蛋白质 尿素尿素 激酶激酶 水水 水水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1 1、集合管细胞的管腔侧膜对水不通透、集合管细胞的管腔侧膜对水不通透2 2、ADHADH作用于管周侧膜,增加管腔侧膜作用于管周侧膜,增加管腔侧膜 对水的通透性对水的通透性3 3、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作为第二信使4 4、管周侧膜有、管周侧膜
24、有ADHADH受体,与受体,与ADHADH结合后促进结合后促进cAMPcAMP产生,产生,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从而改变管腔侧膜激活蛋白激酶,从而改变管腔侧膜对水的通透性,同时可增加钠离子和尿素的通对水的通透性,同时可增加钠离子和尿素的通透性。透性。二、肾脏排钠的调节与保持细胞外液容积的二、肾脏排钠的调节与保持细胞外液容积的 恒定恒定(主要是醛固酮的作用)(主要是醛固酮的作用)(一)合成、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一)合成、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二)作用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二)作用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三)生理作用:(三)生理作用: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对增加远曲小管、集合
25、管对Na+的通透性,的通透性,促进促进Na+的重吸收,同时可排出的重吸收,同时可排出K+。即保即保钠、保水、排钾。钠、保水、排钾。(四)使醛固酮分泌的有效刺激条件(四)使醛固酮分泌的有效刺激条件 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 血血Na+浓度降低浓度降低或血或血K+浓度升高浓度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fig 肾素(近球细胞)肾素(近球细胞)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髓质分泌E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 收缩血管收缩血管 醛固酮醛固酮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I 醛固酮醛固酮 收缩血管收
26、缩血管促进肾素释放的因素:促进肾素释放的因素:1、动脉血压下降和肾血流量下降、动脉血压下降和肾血流量下降2、流经致密斑处的钠离子减少、流经致密斑处的钠离子减少3、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激素、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激素4、血钾浓度、血钾浓度 肾小球旁细胞肾小球旁细胞 肾动脉压升高肾动脉压升高循循 肾动脉压下降肾动脉压下降 肾素肾素环环 致密斑处钠离致密斑处钠离 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原血血 子减少子减少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10肽)肽)循环血量循环血量量量 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 转变酶转变酶 增加增加下下 肾上腺髓质肾上腺髓质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8肽)肽)降降 激素释放激素释放 肾上腺分
27、泌肾上腺分泌 缩血管缩血管 氨基肽酶氨基肽酶 醛固酮醛固酮 肾小管肾小管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I(7肽)肽)钠重吸收钠重吸收 第六节:肾脏的其他功能第六节:肾脏的其他功能一、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一、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一)肾小管泌氢活动与氢钠离子交换(一)肾小管泌氢活动与氢钠离子交换(NaHCO3重吸收)重吸收)血管紧张素原对水的通透性2、K+的重吸收3040被肾小管重吸收,其余排出。1、集合管细胞的管腔侧膜对水不通透接受高浓度的电解质、葡萄糖、蔗糖1、输尿管进入膀胱的特点:斜着穿过,防止倒流。(一)合成、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泵漏模式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2、肾小管(包括集合管)的
28、重吸收作用水 水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一、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球管平衡: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一)髓袢逆流倍增机制及髓质高渗剃度的形成NaHPO4+H+H+HCO3-HCO3-(一)髓袢逆流倍增机制及髓质高渗剃度的形成(一)合成、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第六节:肾脏的其他功能第六节:肾脏的其他功能一、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一、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二)尿的酸化(二)尿的酸化 小管腔小管腔 肾小管细胞肾小管细胞 管周毛细血管管周毛细血管 Na+Na+Na2+HPO4 +NaHPO4+H+H+HCO3-HCO3-NaH2PO4 H2CO3 N
29、aHCO3 CA 尿尿 CO2+H2O第七节:肾脏的其他功能第七节:肾脏的其他功能一、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一、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三)氨的分泌和铵盐的排出(三)氨的分泌和铵盐的排出 肾小管泌氢活动的影响因素肾小管泌氢活动的影响因素1、血浆、血浆CO2分压:分压:二氧化碳升高,泌氢活动增加二氧化碳升高,泌氢活动增加2、肾小管细胞钾离子分泌升高,泌氢活动、肾小管细胞钾离子分泌升高,泌氢活动 下降下降二、活化维生素二、活化维生素D3三、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可分泌促红细胞三、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可分泌促红细胞 生成因子生成因子四、调节动脉压:?四、调节动脉压:?第七节:排尿及其调节第七节:排尿及其调节一
30、、输尿管的功能:将尿液运输到膀胱一、输尿管的功能:将尿液运输到膀胱1、输尿管进入膀胱的特点:斜着穿过,防止倒、输尿管进入膀胱的特点:斜着穿过,防止倒流。流。二、膀胱的排尿动作二、膀胱的排尿动作1、逼尿肌(膀胱平滑肌)、逼尿肌(膀胱平滑肌)2、膀胱括约肌(尿道内括约肌)、膀胱括约肌(尿道内括约肌)3、尿道外括约肌(横纹肌)、尿道外括约肌(横纹肌)三、神经支配三、神经支配1、盆神经(来自脊髓荐部,副交感神经):、盆神经(来自脊髓荐部,副交感神经):促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排尿促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排尿2、腹下神经(来自腰部脊髓,交感神经)、腹下神经(来自腰部脊髓,交感神经)促进内括约肌收缩,防止排尿促进内括约肌收缩,防止排尿3、阴部神经(来自脊髓荐部,躯体神经)、阴部神经(来自脊髓荐部,躯体神经)促进外括约肌收缩。促进外括约肌收缩。四、排尿反射及高级中枢控制四、排尿反射及高级中枢控制 当膀胱内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当膀胱内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