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宋明理学 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在少林寺,有块绘有混元三教九流图的石碑。 从绘画正面看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中间侧 视往左看为儒家鼻祖孔子像,往右看是道教始祖 老子像。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圆融。 佛、 儒、 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出现于什么时候?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理解掌握:掌握 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 原因;宋明理学的代表 人物及其观点。 2.综合运用:比较程朱 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 同点。探究宋明理学对 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影 响。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儒学的危机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2.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
2、合一”的潮流。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程朱理学 1.形成:北宋时期,儒家学者把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同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 怀联系起来,创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1)理学的形成: 时间:宋代。 表现:新儒学吸收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将其与传统儒家 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2)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合称“二程”,对理学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朱熹继承“二 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 主要内容: a.把维护专
3、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从哲学的 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自主思考想一想:“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提示:“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 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 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经典著作: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地位确立: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 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自主思考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程朱理学是在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 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 建统治者的需要。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陆王心学 人物 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学说 陆九 渊 南宋 心学的 创立者 主张“心即理也”,“宇 宙便是吾心,吾心即 是宇宙” 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 心”,进行内心反省,不用 学习也能体会 王守 仁 明朝 心学的 集大成者 主张“心外无理”,强调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 强调自我克服私欲,回复 良知 知识点四 知识点一 知识
5、点二 知识点三 理学的影响 1.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 极影响。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 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自主思考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许多方面为我 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宋明理学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提示:宋明理学是哲理化的儒学,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更加强调伦理道德 为思想核心。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宋明理学的特点 史料导入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 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
6、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 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 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 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探究宋明理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提示:(1)特点:哲学化(思辨性);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 (2)积极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 过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
7、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 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 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更多地吸 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 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例题1】 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 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
8、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 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 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解析:提取材料信息,“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说明理学博大精深;“中国之 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体现了其封闭性。理学吸收 了佛、道的思想,A项错误;理学重点关注的不是世界本原,材料也无从体 现,排除B项;理学是唯心主义思想,C项错误;D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史料导
9、入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 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 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探究“程朱”和王守仁对“理”的认识有何不同。 (2)程朱和王守仁两者穷“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提示:(1)不同点: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守仁认为“理”在心中,心是万物本 原。 (2)差别:程朱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强调内心自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1)相同点: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都承认“理
10、”的存在;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 远影响;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2)不同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 明本心”以作为求理的方法,认为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例题2】 右图是南昌市城雕“鹅湖之会”,展现
11、的是中国古代学 术史上曾发生过的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 “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 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提炼材料“理学”“支离”等关键信息,南宋陆九渊批评朱熹的 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头书册,主张“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 立命之本。 答案:B 2 3 4 5 1 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 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解析:“三教殿
12、”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反映了 “三教合一”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时间最早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 B项。 答案:B 2 3 4 5 1 2.“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 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 ( ) 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汉初“无为而治” 解析:探讨世界本原,又与社会、人生相联系的,以道家及宋明理学最具代 表,比较选项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2 3 4 5 1 3.“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 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
13、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浃洽 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浃洽通透”。程朱理学“格 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理”。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 答案:A 2 3 4 5 1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我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老子 D.王守仁 解析:该思想家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是“天理”, 但良知往往被私欲
14、所侵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的本 性,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这符合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故D项正 确。 答案:D 2 3 4 5 1 5.图文探究:三教图 三教图为清朝丁云鹏所画。图中释迦牟尼位于中心,端坐于绿柏与菩提 树下,孔子与老子侧坐于释迦牟尼两侧的岩石上。事实上,这种场面是从来 不曾存在过的,画家不过是凭借手中画笔,描绘出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 坐树下相谈的场景。这幅图既表达了画家自己对佛、道思想的膜拜以及对 儒家学说的尊崇,也描绘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三教合一”的潮流。 2 3 4 5 1 (1)“三教合一”何时成为一种潮流? (2)这一潮流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1)唐宋时期,佛、道、儒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 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面对佛、道文化的冲击,唐、宋儒学家发起复兴儒学的运动,导致了宋 明理学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