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当代西方实验主义文学思潮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76740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PPTX 页数:58 大小:6.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当代西方实验主义文学思潮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30当代西方实验主义文学思潮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30当代西方实验主义文学思潮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30当代西方实验主义文学思潮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30当代西方实验主义文学思潮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当代西方实验主义文学思潮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背景:二战后西方社会的重建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挑战传统的文学形式,激发人们对新艺术形式的追求。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西方知识分子的文化反叛运动冲击资本主义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许多新的文化主张,给先锋派的文学实验提供思想基础。新小说(Le nouveau roman),又称“反小说”或“未来小说”(Le roman futur),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与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在法国文学呈三足鼎立之势。70年代以后日渐式微。存在主义文学思潮对新小说的兴起有一定影响,二者对西方社会现存秩序均持激进的怀

2、疑和批判态度。一、法国文化运动与新小说的形成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兰西民族自信遭到重挫,国际地位严重削弱。缓慢的战后经济、动荡不安的政局、不满的社会情绪,令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失望。1954年奠边府战役惨败,法国失去在亚洲的立足点,民众自信再次受挫。法国人的悲观情绪不断蔓延,期望改进现状。罗伯格里耶等新小说派作家打出“反传统”的大旗,迎合了心理失落的法国社会和大众的需求,进而在文学界和评论界受到关注和追捧,成为化解法国民众精神危机的方式之一。新小说派是法国战后社会转型与思想文化演变的产物。1948年,萨特在为娜塔丽萨洛特(19001999)的小说陌生人的肖像撰写的序

3、言中,提出“反小说”的概念。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我们这个文学时代最为奇异的特点之一,就是处处都出现了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完全否定的作品,我们不妨称之为反小说。”“反小说保留着小说的表面和轮廓:这些想象的作品向我们介绍虚构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却是为了更使人失望:它正是要以小说来反小说,标志着我们生活在思考的时代,而小说正在对自身进行思考。”1953年,罗伯格里耶发表小说橡皮,1954年出版窥视者。此后,法国新小说派的艺术观念逐渐形成。1956年,萨洛特发表论文集怀疑的时代。萨洛特阐述其文学观念,提出新小说派的许多文学主张,向19世纪传统小说发起挑战,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宣言。第一节 西

4、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萨洛特主张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把现实的东西客观地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作家不应大段描绘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或风俗民情,而是表现一种新的物质环境。1956年和1958年,罗伯格里耶发表被视为新小说派理论宣言的未来小说之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更清晰地阐述新小说派的文艺观念,主张大胆突破原有写作模式。1958年,法国精神杂志把在午夜出版社出书的小说家划归为一派,并为他们出版了专刊。“新小说”一词正式推出,作为一个流派的登上法国批评界的舞台。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新小说派的艺术观念和创新与其他艺术领域的互动。例:罗伯格里耶 对“新小说”的认可和接受:1985年,克洛

5、德西蒙作为新小说派代表获诺贝尔文学奖。新小说派的作家们致力于打破故事的线性结构和时间顺序,淡化人物的心理感觉,强调文字与形式的冒险。他们的小说放弃作者的主观想象力及思想来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柏格森生命活力学说、胡塞尔现象学以及直觉主义;一战后的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等文艺观念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20世纪30年代,娜塔丽萨洛特创新的文学实验。萨缪尔贝克特莫洛伊(1947)标志新小说时代的开始。莫洛伊是关于作家如何构思小说的记录,贝克特在小说中表现理性与非理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了作家与文本、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小说的情节不再有完整故事叙述,主人

6、公也不是高大的英雄,作家让读者自己思考其中的意义,感受非理性力量的无所不在和人的孤独与无奈。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新小说”作家们主张小说成为记录纯客观世界的工具。“新小说”远离具体社会问题,摆脱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情节。罗伯格里耶:“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小说的主要任务在于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萨洛特认为作家要透过人的日常活动和平凡言语,揭露潜意识的内心活动,探索“潜在的真实”。布托尔认为新小说的任务在于通过对外界事物如实的描写,从现代人复杂的、混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奥秘的所在,建立一个有条不紊的精神世界以填补生活的空虚。二、法国新小说的叙

7、事艺术特征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新小说派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团体,没有共同的文学创作纲领,其代表性作家有各自的理论主张,在创作中采用实验性的技巧手法。共通之处在于:(一)注重对事物的客观描绘和直观世界的呈现,弃绝心理分析方法和 小说的社会意义,用充满物质描绘的“表面小说”去消解人为赋予的意义。(二)新小说打破了时空界限,阻断叙事结构的连续性,故事中充斥着碎片化的场景、细节,没有完整的、连贯的线索。作品中过去、现在、未来相交织,回忆、幻想、梦境和现实重叠交错。(三)新小说派作家们将语言实验推向了极致,更注重小说的形式展现与叙事结构的创新。作品中经常使用语言的重复、不连贯的句子、跳跃式的

8、叙述和大量的文字游戏等实验文体。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罗伯格里耶窥视者(1955)(一)罗伯格里耶贯彻新小说派反对以写人为中心的做法,对事物客观的细腻描写凌驾于人的塑造之上,占据作品的重要位置。他着重描写包围着人的物质世界,注重对偶然事件和事物外观的精准描写。(二)罗伯格里耶反对巴尔扎克式以情节取胜的小说模式,认为故事情节不构成小说的中心。在结构上,情节被切割成许多零碎片断,呈现非逻辑性的时空跳跃。作者有意不去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人物的行动变成一种盲目的、不受理智支配的、缺乏意志的行动。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在迷宫里:“本书讲述的纯粹是物质现实,不含任何寓意。希望

9、读者只注意他们所读到的事物、姿势、话语、事件而不要极力去赋予含意,就像他们对待自己的生命,或者死亡一样。”(三)小说中大量采用暗喻、借代、象征、重复法、反射法和时空交错等技巧,小说的叙事结构错综复杂。窥视者极少使用带感情色彩的语汇,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也不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写物时大量使用带科学色彩的中性词汇。小说借用侦探小说的题材,但作家的创作意旨是推行创作实验。他追求在叙事语言方式上的标新立异,有意忽略文学作品主题意旨的传达。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新小说”多姿多彩的艺术特征:萨洛特注重探求微妙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布托尔擅长把对物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以及对人和事的叙述糅为一体的“

10、百科全书式技巧”,西蒙独特的“三折画”文学,罗伯格里耶的“窥视者”视角 1960年以后,出现了以刊物就像这样为中心,以青年作家索莱(1936)为首的第二代新小说派即新新小说派。新新小说派在小说形式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实验比老一辈新小说家走得更远,例如其小说中甚至连标点都予以废除,叙述话语不分句子也不分段,导致新小说派走向极端形式主义。三、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1970年和1971年,两次国际研讨会。愿意将自己划入“新小说”名下的有: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罗贝尔潘热、让里加尔杜和克洛德奥利埃等人 娜塔丽萨洛特:最早创作“新小

11、说”的作家,新小说派主要理论家。第一部小说向性(1928),对写作技巧作了大胆的尝试,已有新小说的萌芽。1948年,萨洛特发表代表作陌生人的肖像,表现人的内在意识在外在条件变化下的反应和波动。萨洛特在这部作品中注重对人物之间敏感的感应关系与潜对话的描写。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小说金果(1963):无人物、无情节,无主题。真正的“主角”是一部名叫布莱耶的作家写的小说金果,由一位妇人引起关于此书的谈话,接着是批评家们、太太先生们参与进来对它进行评论,尽是些陈词滥调。全书不分章节,仅用一些空行来作隔断。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米歇尔布托尔将小说看作一种尤其是对文学形式的探索。他

12、认为小说应当能够继承全部旧诗学的遗产。代表作:米兰巷日程表变度运动体圣马可即景 最早的一部小说米兰巷(1954),套用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结构,描写巴黎一幢七层楼房的各房间内从晚上七点到次日清晨七点所发生的事,每一章代表一小时之内发生的事。作者旨在探索一种同时、同地的写法。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第二部小说日程表(1956):作者探索时间问题,试图寻找新的时空叙述结构。全书分五部分,与主人公逗留的不同时间相对应,但时间顺序被打乱,且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写城市的街道和公共汽车分布情况。第三部小说变(1957)继续探索时间和空间问题。小说呈现主人公在火车上的反复思考,杂夹着回忆片段和对车厢里

13、人、事、物的观察。故事在小说开始之前就开始,在小说结束时并未结束,这是布托尔小说有别于传统小说的特色之一。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克洛德西蒙 代表作:春祭草弗兰德公路家史 三折画 学过绘画,受塞尚影响 弗兰德公路(1960):“绘画文学”、“文学画”获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弗兰德公路讲述二战后的一夜,法国骑兵乔治与堂嫂在一家低级旅馆里幽会的故事。小说叙述在主人公乔治的现实生活与战争回忆这两个维度上展开。小说讲述在战争灾难和大自然美景的对比中人的处境和感受。西蒙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以战争给人物内心带来的伤痛来反思战争、控诉战乱。西蒙力求文字艺术与绘画

14、艺术一样呈现同时性和多面性,以绘画的笔法刻画生活画幅,以绘画的空间性代替传统小说的时间性。弗兰德公路充分运用绘画的原理和技巧,以相似性联想组织长短不等的片段,形成以战争和死亡为中心的对称格局,其语言也具有绘画性。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法国新小说派上承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创新主张,如意识流手法和超现实主义的叙事,并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有所借鉴;同时,新小说派也反映了法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新阶段,从对人事景物的外在客观描写转向对于人的心理现实的客观叙述,并注重简单的情节描写和外物勾勒,间接地表达了作家对于社会道德问题和人性隐秘冲突的深刻剖析。新小说派作家忽略人的主体性,不

15、愿探寻物质世界背后的生存真相,因而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揭示难以深入。这些局限使得新小说派作家在20世纪后期纷纭激荡的社会变革中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逐渐退出文坛的中心。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电影:法国让吕克戈达尔(1930)与新浪潮电影流派,中国姑娘。文学:法国新小说派和美国“垮掉一代”诗歌,推进文学实验。一、后现代语言游戏的反思 詹姆逊:后现代社会中一切都已经商品化了,严肃的文学创作和崇高的审美品位不再受人欢迎,那些通俗的、浅薄的、时髦的文学转而成为当今的时尚。当代文学写作是语言游戏,成为商品化浪潮赋予艺术创新实验的结构功能。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联邦德国文学

16、批评家彼得比格尔(1936)出版先锋派理论(1974)。“欧洲先锋主义运动可以说是一种对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地位的打击。它所否定的不是一种早期的艺术形式(一种风格),而是艺术作为一种与人的生活实践无关的体制。当先锋主义者们要求艺术再次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时,它们不再指艺术作品的内容应具有社会意义。对艺术的要求不是在单个作品的层次提出来的。相反,它所指的是艺术在社会中起作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与作品的具体内容一样,对作品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后现代继承现代派的先锋精神,又赞同大众文化和电子媒体的艺术趣味。后现代先锋派文学在语言形式上是反形式的,提倡游戏性、偶然性、无

17、序性和即兴表演等写作观念;后现代先锋派文学在文体结构上又是反叙事、多元和不确定的。先锋派的目标是震撼传统,打破公认规范和自律,不断推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他们进行叙事技巧和语言游戏的实验,建立起一套新的语言世界,淡化文学艺术的固有意义和形式。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19252015):后现代转向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19262005):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开放性结尾使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成为不确定的情节。同时,作者借叙事者之口明确说明该小说是虚构的,是在复制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语言实验在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全面展开。语言实验的作品在各方面表现出与传统现实主义文

18、学的明显不同,情节不再是重心,文体、结构、形式比情节更重要。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美国文学在实验性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理论等方面发展得颇有声势,影响较大。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库尔特冯尼古特、约翰巴思、唐纳德巴塞尔姆等人的小说,如万有引力之虹五号屠场冠军的早餐羊童贾尔斯白雪公主等采用了许多实验性的写作手法,如把数学符号、卡通图像、图表和广告式文字排列等插入小说叙事之中,使作品在形式上显得支离破碎,以呼应作家对荒诞世界的理解。二、语言实验与文学创作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品钦与万有引力之虹 冯尼古特与冠军的早餐五号屠场 巴思与羊童贾尔斯 巴塞尔姆 与白雪公主 的二、语言实验

19、与文学创作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约翰巴思,枯竭的文学(1967):传统文学形式已枯竭,应对文学形式进行实验和创新。艺术反思,“元小说”。实验小说代表作:迷失在开心馆中 主要以第三人称叙事,大量插入主人公的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穿插作者对传统小说叙事的见解及构思小说的目的和过程。美国先锋派作家约翰霍克斯(19251998)血橙食人者疾速旅程等。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食人者充分采用戏仿手法,把梦魇写入历史之中,将场景描写、想象和内心意识糅在一起,赋予战争题材以崭新的叙事角度和思想见解。欧洲作家的创新之作 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作家,早期作品曾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小说

20、,1947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反映二战时期意大利游击队的战斗经历。坚持语言创新,如宇宙奇观命运交错的城堡寒冬夜行人等。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你又仔细想想,谁说这位作家有种独特的风格呢?恰恰相反,大家都知道,他的作品每一本书都不相同。他的独特性就是他的多变性。”寒冬夜行人 作者把十个故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长篇叙事,用元小说的手法讲述男女两位读者如何在书店购买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如何产生浪漫爱情的故事。小说多重开篇却没有明白昭示结局。意大利新先锋派作家桑圭内蒂(19302010)的“实验小说”。取消心理描写和逻辑结构,以艺术更新与资本主义文化决裂。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21、意大利人的爱情实践实验小说的主张,诗集内在劳动除大量采用口语和俚语外,还刻意混合使用拉丁语和希腊语。爱尔兰作家约翰班威尔(1945)的小说以运用诗歌语言而著称,即在叙事中讲究语言的音韵和节奏,使每一个句子都能够产生音乐感。海 诗歌创作的创新实验。英语诗歌中,出现语言诗派、自白派和具体诗派等。美国诗人金斯伯格在诗歌嚎叫和卡迪什等中运用大量排比句式,注意语言押韵及节奏,创作出适于朗诵的诗歌。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20世纪中期,联邦德国与拉美地区,“语言实验诗”。德语具体诗,“维也纳派”,音像和绘画入诗,拼贴;利用德语正字法和拼写规则,改旧词造新词;诗歌与爵士乐结合的视听结合体。德语文

22、学中的代表:奥地利诗人扬格尔(19522000)和德国诗人海森比特尔(19211996)等。70年代,具体诗在美国流行,之后新媒体的出现,电视、网络等新媒介的表达方式纳入语言艺术之中,形成实验诗歌写作的新潮。诗歌行为与新媒体(2007):欧美作家的实验诗歌写作视为超越了文字媒介局限而产生的新诗歌,这是古老的诗歌艺术在多元文化时代的再生。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实验戏剧方面。彼得汉德克(1942),奥地利先锋作家,“形式摧毁者”。体会到战后社会形势的变化导致文学的根本性转变。早期创作主要是对传统戏剧模式和小说形式的摧毁,如大黄蜂骂观众和卡斯帕等作品都是激进的语言实验之作,解构语言规则

23、以及描写和叙述的全能性。德语文学的后现代转向:“反戏剧”的代表作骂观众(1966)彻底否定传统戏剧的尝试,没有真正的演员对话,没有连贯的戏剧情节,只是一种说话剧,其中采用简短、混乱、自然的日常语言,夹杂爵士乐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响。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卡里尔邱吉尔(1938),英国先锋派剧作家。市民生活的日常矛盾,新媒体艺术技巧,女性主义思想 九重天和严肃的金钱从女性主义和社会批判的立场出发,揭露英国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社会问题与资本罪恶。九重天(1979):宽广的历史时空中对殖民主义与男性霸权进行对比和批判。当代西方后现代实验性文学创作不仅体现为语言上的标新立异,而且反叛传统艺

24、术思维模式,借鉴新媒体发展,描写与批判当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二战前,美国的小说创作借鉴新闻报道手法。约翰多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新闻短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出现“新新闻主义”的实验小说写作,把公开发生的事件以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讲述,但兼具文学想象的特征,也被称为“非虚构小说”。诺曼梅勒:夜幕下的大军 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新闻主义”给网络写作提供先例。新媒体:由新技术支撑的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网络、手机、数字报纸等。三、新媒体与网络虚拟写作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文学革命:创作载体多元、文本传播扩展,开放性。网络虚拟

25、写作与传统写作的区别:写作及传播载体的不同。网络写作的综合性,超文本模态艺术 迈克尔乔伊斯凯特琳费舍尔这些女孩的波、迈克尔乔伊斯下午,一个故事、迈克尔弗里德里克森液体阅读器、吉姆安德鲁斯小行星们等。迈克尔乔伊斯:美国超文本文学或电子文学的奠基人和创建者。下午,一个故事(1990)超文本文学经典。近千个超链接,点击不同的链接形成不同阅读路径。第二节 当代语言实验与先锋文学创作 小说第一个界面的第一句话:“我想说也许我看到我的儿子今早死去。”读者点击该句中的每个意义单元都可以通往不同的阅读链接,得到不同的叙事文本。超文本诗歌作品:迈克尔弗里德里克森液体阅读器读者输入自己的性别和年龄,点击进入后随鼠

26、标的上下移动,诗行也上下活动。在电脑上,液体阅读器显示的特征还体现在类似液体标尺上。网络文学的评价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西方传记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古罗马作家普鲁塔克的纪传体作品:希腊罗马名人传 二战后,传记文学再次勃兴。作家借助传记作品对西方历史和20世纪的许多重大事件特别是战争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在文学叙事中重建了西方人的集体记忆。一、重建西方历史的集体记忆 传记文学:事实基础,求真与求实,非虚构性。20世纪以前,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刻意追求真实性,史料 汇总和堆积。20世纪初,“新传记”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20世纪下半叶,传记文学与虚构文学的界限模糊,历史记忆带有民族集体

27、无意识和审美倾向。艺术革新和实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融入历史书写和人物传记写作中。1918年,英国作家利顿斯特拉奇出版维多利亚名人传,其前言:新传记宣言。“简洁浓缩”,传记创作应摆脱僵硬、厚重的资料堆积和不实的溢美,并将讽刺手法、小说技巧和戏剧艺术带入传记写作中。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伍尔夫“新传记”的理论阐释:传记的艺术新传记现代小说等。论述焦点集中在传记文学的虚构与非虚构、资料素材与虚构创作、生活的真实性与艺术的真实性之间的关系上。传记作家可以在事实前提下,对枯燥、乏味的真实进行艺术处理。在伍尔夫和斯特拉奇的倡导下,对人物的心理世界即人物的个性和行为动机的描述成为传记创作的

28、新倾向。“新传记”将传记写作从历史领域重新带入文学领域,传记与小说的界限变得模糊。传主是有弱点的凡人,传记不再具备教化功能。“新传记”具有反叛性与实验性,使20世纪传记文学的创作方法发生根本改变。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新传记”实践:伍尔夫,奥兰多:一部传记(1928)讲述英国贵族奥兰多400余年的经历和冒险,其间主人公从男性变成女性。奥兰多勾勒了一幅幅壮观的英国社会历史画卷,真实事件、社会习俗和历史人物跃然纸上,以新的实验手法展现广阔的历史空间,打破时空界限,混淆历史与现实。1929 年,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传记面面观中提出“传记文学是艺术”,指出传记文学不同于历史著作,反对事实的纯粹

29、模仿,认为优秀的传记作品应体现出传记作家的主体情怀。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以文学的笔法写名人传记或自传,是当代作家在传记创作过程中采用的重要手法之一。最后一站(1990),美国传记作家杰伊帕里利(1948)再现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人生的最后一段历程。2008年,美国作家约翰斯托夫:巨人传:道格拉斯和林肯的同时代生平。历史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于一体。杰伊帕里利约翰斯托夫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2005年,意大利符号学家、作家安伯托艾柯(19322016)出版罗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小说有艾柯个人的早年经历,讲述一位意大利老年书商患上健忘症后,追寻记忆的故事。自传书写:法国安妮埃尔诺“无人称

30、自传”小说悠悠岁月(2008)。作品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借鉴拼贴艺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穿插个人的历史记忆与照片的真实画面,在主人公的“个人记忆”里记载二战后法国民众的集体情感与记忆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2010年,德国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 天使之城,自传色彩,融个人回忆和对话、游记及梦境于一体,讲述20世纪德国人在各历史阶段经历的大事件。理论上,自传写作进一步深化发展:美国学者奥勒编辑自传理论与批评文集(1980)、阿什利等人编辑文集 自传与后现代主义(1994)专题研究:自传写作需将文学想象性和历史真实性相结合 伯英登和马琳等人编辑女性自传百科全书(2005)、霍加特后殖民主义理论与

31、自传(2008)德国学者阿尔菲雷德霍农对连环画传记的研究等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20世纪上半叶,记忆的生物学理论。1952年,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民族的集体记忆植根于民族所有民众的记忆中,以个体记忆表现出来。传记写作成为传递和再现集体记忆的重要途径。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对过去的重构。二战结束后,“反法西斯”题材 作者多经历集中营的苦难生活,其创作多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真实地记录下德国纳粹的暴行和个人对痛苦、死亡的体验。二、文学与寻找失落的记忆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美国犹

32、太作家埃利维埃泽尔。集中营的恐怖经历成为他的终身记忆。他通过不停叙述自己的经历,让人们直面这段历史。维埃泽尔的三部作品黑夜凌晨和白日可谓文学为纪念犹太遇难者所建造的无形纪念碑。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意大利犹太化学家普里莫莱维根据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写成的日记体小说如果这是一个人记录了集中营的恐怖年月。法国作家皮埃尔加斯卡尔死亡时代与妇女们、达维德普塞集中营天地与我们死亡的日子以及雅克佩雷被逮住的下士、波兰女作家佐纳乌科夫斯基施帕内尔教授等都是这类集中营文学的代表作。普里莫莱维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德国文学:反省战争和历史,重建德意志民族精神 例:海因利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 小人物视

33、角看社会问题,“从下面去看历史,写历史“。伯尔:坚持“小人物情节”,个人命运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 的弱小、无力和无奈。君特格拉斯: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狗年月猫与鼠 文学的价值“靠直接与重大历史事件挂钩来证明,文学成功的机会正好在于从细节出发表明其与重大事件的联系”。“用文字记载永远失去的故乡那由于政治的、历史的原因失去的故乡的一角。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铁皮鼓以二战前后德国小市民生活为背景,以小人物奥斯卡马采拉特等人生的众多历史事件:群众对纳粹的狂热、阅兵的场面、火烧的视角描写30年间发犹太人会堂、前线、战后货币改革、经济复苏等。历史的野蛮、价值的颠倒、纳粹德国的血腥和战争的冷酷投射在普通人

34、的经验和命运中。小说揭示纳粹思潮得势的根源在于德国民众盲从、狭隘、自私、趋炎附势的国民劣根性。这一集体心理助长德国纳粹势力,把德国和欧洲拖进了战争的深渊。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对历史事件的书写成为二战后各国文学记录和追溯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英国作家约翰勒卡雷锅匠、裁缝、士兵、间谍(1974)反映冷战期间苏联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使资本主义世界的信仰危机日趋严重,表现作家对英国前途的悲观失望,体现当时英国民众的集体意识。詹姆斯琼斯欢快的五月(1970),再现1968年5月巴黎“五月风暴”运动,表现了“五月风暴”对侨居在法国的美国人的影响。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近年来,欧美作家对

35、于历史记忆的书写从个人经历扩展到民族、国家以至全人类,显示重建集体性历史记忆的趋势。法国作家让克里斯多夫吕芬的红色巴西(2001)叙述16世纪以后法国在巴西的殖民历史,揭露殖民统治的罪恶。小说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在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的比较中反思欧洲文明的消极面。“后 911文学”:“911”之后,重新认识美国,审度其政策法律和社会状况的一批承载美国民众集体记忆的作品。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唐德里罗坠落的人(2007)小说描写“911事件”,当日,律师基思从世贸中心大楼的逃生过程和此后生活。从幸存者的个人层面展开对宏大历史事件的报道,直观呈现灾难给普通美国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尼日利亚裔美国

36、作家泰茹科尔:敞开的城市诠释后 911时代的纽约。科尔借“敞开”一词寄托愿望:经历“911事件”的纽约应变得开放、包容、没有偏见,容纳各国人民。2008年,俄罗斯作家萨拉斯金娜出版传记索尔仁尼琴传。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20世纪90年代起,自传研究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法国的德里达、加拿大的弗莱、美国的保罗德曼等人纷纷关注自传问题。对于自传的界定,西方学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始终莫衷一是。法国学者菲利普勒居恩:“由一个真实的人,关于自己的存在所写的回顾性的散文叙述,重点在于他的个人生活,特别是他的人格的故事。”安德烈莫洛亚在传记面面观:自传作者会有意无意地对自身经历进行修改,记忆具有

37、虚构性。弗兰克克莫德:记忆是自我设计出来保护自己离开不堪真相的东西。三、世纪记忆和自传体写作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自传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性进行了重新定义。德里达和保罗德曼均认为语言在自传写作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德里达视自传作者的写作是被动的,受制于语言;保罗德曼则视自传为一种语言结构,一个供阅读或理解的对象。自传死亡 英国小说家朱利安米切尔指出:我们轻易相信自传的真实性,但这真实性只是幻象而已,我们应该像怀疑小说家那样怀疑自传作家,自传实际上和小说一样,只是一种玩弄幻象与现实的艺术形式。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20世纪80年代,法国新小说派领袖罗伯格里耶建构“新自

38、传”,于1994年年底前相继推出自传三部曲重现的镜子昂热丽克或迷醉科兰特的最后日子。“新自传”本质:自我虚构:“不再是启发读者于虚构中寻求真实。而是怂恿读者从真实出发,同他一起来营建、品味虚构”。在“新自传”的创作中,书写自我是对自我的再创造,是一种艺术虚构;在叙事内容上“自我虚构”将真实与幻想杂糅为一体。就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创作而言,20世纪后半期自传与小说间的界限越来越趋于模糊。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约翰库切自传体小说男孩青春和夏日,折射作家成长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变化和人生的喜怒哀乐。库切以虚构的形式追求“更高程度的真实”,三部曲是他进行自我审视的方式。2006年,年近八旬的君特格拉斯

39、 出版自传剥洋葱。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格拉斯10岁参加希特勒少年团,14岁参加青年团,17岁加入党卫军。这些往事在其自传中是以“无知”、“少不更事”的形象呈现的。“一个长长的自我辩护”或“记忆的选择”或“屏蔽”?隐瞒作者不光彩、不愿面对的事实还是记忆的处理?自传是自传作者实现自我认识的方式,是当下的“我”对于过去的“我”的认识、理解和重新审视过程。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于1988年至1993年创作了四部将事实与虚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品:事实:一个小说家的自传欺骗遗产和夏洛克战役。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在事实:一个小说家的自传(1988)中,罗斯与虚构人物内森朱克曼的书信往来构成了作品的重要部分。罗斯写信给朱克曼为他要写的自传辩护。在作品结尾处,朱克曼:“真相是:事实更难驾驭、更难控制、更难确定。”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传记创作 法国作家玛格特杜拉斯的“爱情自传写作”。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到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均讲述同一个故事西方女性与东方“情人”的初次相遇。不停改写的情人身份与“情人”形象变迁想象的“自我”与真实 书中的“真实”,比作者本人所经历的一切还要更加“真实”。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30当代西方实验主义文学思潮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