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78615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PPTX 页数:120 大小:6.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齐宝芳齐宝芳第六章 病 因目的与要求目的与要求1 1掌握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掌握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 性质与致病特点。性质与致病特点。2 2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 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情内伤的致病特点。3 3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致病特点。4 4熟悉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熟悉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5 5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6 6了解痰饮、

2、瘀血、结石的形成原因。了解痰饮、瘀血、结石的形成原因。病因:病因: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致病因素、病原、病邪、病原、病邪”。病因学说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基 本本 概概 念念 概概 述述 中医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病因的性质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及致病特点核心内容核心内容病因所致病病因所致病证临床表现证临床表现问诊求因问诊求因 审证求因审证求因主要方法主要方法 中

3、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概概 述述 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概概 述述 1.1.内经内经阴阳分类法:阴阳分类法: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2.2.内经内经三部分类法:三部分类法:喜怒不节则伤脏 风雨则伤上 清湿则伤下 3 3.张机张机-传变途径分类法:传变途径分类法: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 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 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概概 述述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

4、革:“千般千般疢疢难难,不越三条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4.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三因学说三因学说”外所因:六淫外所因:六淫 内所因:七情内所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概概 述述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病因病机学专著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病因病机学专著,基本上只从单一病因方面阐释病因的致病特点基本上只从单一病因方面阐释病因的致病特点和规律。和规律。病理病理产物产物六淫六淫七情七情其他(外其他

5、(外伤、疫气伤、疫气等)等)饮食饮食劳逸劳逸中医主要病因中医主要病因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近近50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多侧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多侧重在对证候、藏象、经络、治则、方剂及重在对证候、藏象、经络、治则、方剂及中药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和中药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医病因学的研究研究,中医病因学的研究(如六淫、七情等如六淫、七情等研究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前面所述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前面所述各项比较,各项比较,发展严重滞后。发展严重滞后。外感病因的共同特点:外感病因的共同特点:来源:源于自然界来源:源于自然界侵犯途径: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侵入

6、机体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形成病证:形成病证:初起多形成表证初起多形成表证,具有起病急的特点具有起病急的特点六六 淫淫六六 淫淫基基 本本 概概 念念六气: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六淫: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六六 淫淫六淫产生的因素:六淫产生的因素:a.a.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 六气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b.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c.c.人体正气虚弱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

7、气候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变化 导致发病导致发病即为六淫即为六淫六六 淫淫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1.外感性外感性 2.2.季节性季节性 3.3.地域性地域性 4.4.相兼性相兼性 依风相合 同类相兼 5.5.转化性转化性风风 邪邪概概 念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风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一.风为阳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易袭阳位 1.1.风性开泄风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汗出、恶风汗出、恶风 头面头面 清阳受阻清阳受阻 头痛、鼻塞头痛、鼻塞2.2.风邪

8、风邪 轻扬外散轻扬外散 易袭阳位易袭阳位 肌表肌表 肌肌腠开泄腠开泄 汗出、恶风汗出、恶风 向上向外向上向外 阳经阳经 经脉失养经脉失养 口眼歪斜口眼歪斜 面部水肿:面部水肿:风风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二.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善行 行无定处行无定处 病位游移不定病位游移不定 如行痹之游走性关节疼痛风邪风邪 数变数变 多变多变 起病急起病急,变化快变化快 如风疹之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风温(流脑)初起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但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等热闭 心包等危重证候。风风 邪邪三三.风性主动风性主动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

9、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临床常常将咽痒咳嗽,瘙痒等归属于动症,从风论治。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风 邪邪四四.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它邪多依附于风邪而致病。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风燥、风痰等。风邪致病广泛风邪致病广泛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风、肠风、白殿风、油风男,13岁。2002-10-07初诊。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自上而下全身逐渐浮肿,尿少色黄,伴头昏,全身无力。10-0

10、5上午9点左右突然抽搐,10多分钟后自行停止,以后又类似发作两次。症见:患儿全身浮肿,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中医辩证:小儿水肿,风水泛滥型。风风 邪邪病案病案1 1 患者李某,女,43岁,2005年4月12日来诊,自诉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1年余,近来日益加重,关节疼痛时有针刺感,怕风,双膝关节尤甚,下肢无力,上楼困难,口微渴,纳可,大便三日一行,偏干,小便平,月经量少,舌质红,苔薄,脉细弦。辨证为行痹,治宜养血祛风,通络蠲痹。处方:防风10g,羌独活各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甘草6g,威灵仙15g,乌梢蛇10g,薏苡

11、仁20g,鸡血藤30g,海风藤15g,寻骨风10g,7剂。风风 邪邪病案病案2 2风风 邪邪 性性 质质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轻轻 扬扬 开开 泄泄风性轻浮,向上向外风性轻浮,向上向外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疏通透泄,具通透性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强痛强痛,鼻塞咽痒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面肌麻痹等腠理开张,如汗出,恶风等腠理开张,如汗出,恶风等善善 行行 数数 变变行无定处,善行走窜行无定处,善行走窜 发病急,变化快发病急,变化快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荨麻荨麻疹疹,行痹行痹发病急发病急,变化多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传变快,如癫痫、中风、惊风

12、中风、惊风主主 动动动摇不定、风胜则动动摇不定、风胜则动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等抽搐等为百病为百病之长之长易与它邪相合,为外邪致易与它邪相合,为外邪致病的先导病的先导易合它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易合它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湿、风热、风燥等风风 邪邪外风的治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以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辛主发散,过辛则易伤真气,故佐以苦甘,以苦能胜金,甘能益气故,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此又与“五脏苦欲补泻”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义合。千金方小

13、续命汤被誉为六经中风之通剂。方剂组成:防风、桂枝、麻黄、川芎、白芍、人参、黄芩、防己、附子。主治外风入中经络所致之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等。方中防风、麻黄、川芎、桂枝、防己、附子辛以散风,诸药合用,辛散之性不为不峻烈,故以黄芩之苦,人参、白芍之甘,既能制诸辛燥烈伤津耗气,又能益气养血,扶正以达邪。寒寒 邪邪概概 念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的外邪,称为寒邪。伤寒与中寒的区别:伤寒与中寒的区别:外寒外寒 伤寒伤寒寒客肌表寒客肌表,郁遏卫阳。郁遏卫阳。中寒中寒寒邪直中于里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伤及脏腑阳气 寒寒 邪邪性质及致

14、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1 1、单纯的实寒证、单纯的实寒证寒遏卫阳: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等。寒遏卫阳: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等。2 2、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食欲不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食欲不 振、肢冷、神疲等。振、肢冷、神疲等。寒中少阴:恶寒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寒中少阴:恶寒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精神萎靡、脉微细等。寒寒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寒性凝滞二、寒性凝滞 1 1、寒凝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则痛。、寒凝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则

15、痛。2 2、寒客肌表经络,头身肢体关节剧烈冷痛,如、寒客肌表经络,头身肢体关节剧烈冷痛,如“寒痹寒痹”或或“痛痹痛痹”。3 3、寒中胃肠,脘腹剧痛。、寒中胃肠,脘腹剧痛。4 4、寒客肝脉,少腹或阴部冷痛。、寒客肝脉,少腹或阴部冷痛。寒寒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寒性收引三、寒性收引 1 1、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收缩挛急、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收缩挛急 2 2、寒客血脉,头身疼痛,脉紧、寒客血脉,头身疼痛,脉紧3 3、寒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则无汗、寒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则无汗 4 4、寒客经络关节,挛急作痛,屈伸不利、寒客经络关节,挛急作痛,屈伸不利 屈伸不利屈伸不利寒寒

16、 邪邪 性性 质质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寒性伤阳寒性伤阳阴盛阳病阴盛阳病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寒肢冷,脘腹冷痛,腰膝冷痛寒肢冷,脘腹冷痛,腰膝冷痛等等寒性凝滞寒性凝滞寒胜则痛寒胜则痛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痛寒性收引寒性收引收敛挛急收敛挛急气机收敛,肌腠闭塞,毛窍收气机收敛,肌腠闭塞,毛窍收缩,筋脉挛急,如脉紧,无汗,缩,筋脉挛急,如脉紧,无汗,拘急作痛等拘急作痛等寒寒 邪邪 病例病例1 1,男,男,26 26 岁。岁。19891989年年4 4月就诊。素有月就诊。素有“胃病胃病”之疾,多方诊治,时愈时作,反复之疾,多方诊治,时愈时作

17、,反复缠绵。今因饮冷而胃痛又作,舌淡,苔白,脉缠绵。今因饮冷而胃痛又作,舌淡,苔白,脉沉弦无力。沉弦无力。中医辨证中医辨证:中阳不振,复感于寒。中阳不振,复感于寒。投以川乌、细辛、枳实、丹参、党参、白投以川乌、细辛、枳实、丹参、党参、白术、砂仁、炮姜等建中散寒止痛之剂。服头煎术、砂仁、炮姜等建中散寒止痛之剂。服头煎后感唇稍麻,疼痛即减,服二三煎唇不麻而疼后感唇稍麻,疼痛即减,服二三煎唇不麻而疼痛则除,续以黄芪建中汤善后。痛则除,续以黄芪建中汤善后。寒寒 邪邪 病例病例 2 2,男,男,52 52 岁。岁。19921992年年7 7月就诊。近两月就诊。近两年来,每因劳累即腰痛,左下肢麻木。至今年

18、来,每因劳累即腰痛,左下肢麻木。至今年以来,腰痛反轻,左下肢却发凉、疼痛。年以来,腰痛反轻,左下肢却发凉、疼痛。现已卧床不能行走二十余日。摄片示现已卧床不能行走二十余日。摄片示“第第 3 3、4 4、5 5、6 6 腰椎退行性变腰椎退行性变”。左下肢疼痛剧烈,。左下肢疼痛剧烈,不能转侧,发凉,舌红润,苔少,脉细。不能转侧,发凉,舌红润,苔少,脉细。中医辨证:肝肾虚弱中医辨证:肝肾虚弱,血气不足血气不足,寒邪入侵寒邪入侵 处以川乌、细辛、川芎、当归、桑寄生、独处以川乌、细辛、川芎、当归、桑寄生、独活、苍耳子、牛膝、千年健等服活、苍耳子、牛膝、千年健等服1 1剂疼痛大减,剂疼痛大减,已能下床行走;

19、连续随证加减运用三十余剂,已能下床行走;连续随证加减运用三十余剂,疼痛消除,健步行走。疼痛消除,健步行走。寒寒 邪邪治疗小议“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甘从土化,热从火化,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故以为佐。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伤寒内燥者,以辛润之,伤寒内热见血者,以苦坚之。附子、肉桂等甘辛大热之品常用于祛寒之剂组方,如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方,用于治疗阴寒内盛之证,均属“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治则的体现。湿湿 邪邪概概 念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特性的外邪,称为

20、湿邪。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另外,湿邪致病,也与居住环境,工作条件有关。湿湿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湿为阴邪一、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损伤阳气 湿由水气化生,水性寒凉,故湿为有形之阴邪;湿由水气化生,水性寒凉,故湿为有形之阴邪;阻滞脏腑经络气机。阻滞脏腑经络气机。1 1、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 2 2、湿阻胸膈:胸膈满闷、湿阻胸膈:胸膈满闷 3 3、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 4 4、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湿湿 邪邪

21、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湿性重浊二、湿性重浊 1 1、重、重症状具有沉重感症状具有沉重感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关节重着疼痛,如关节重着疼痛,如“湿痹湿痹”或或“着痹着痹”2 2、浊、浊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浊在上:面垢眵多湿浊在上:面垢眵多 湿滞大肠: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湿滞大肠: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 湿浊下注:小便浑浊、妇女白带量多腥臭湿浊下注:小便浑浊、妇女白带量多腥臭 湿淫肌肤:皮肤流黄水。湿淫肌肤:皮肤流黄水。湿湿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湿性黏滞三、湿性黏滞 1 1、症状的黏腻性、症状的黏腻性分泌分泌物及物及排泄

22、排泄物物涩涩滞滞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涩涩滞不畅。滞不畅。2 2、病程的缠绵性、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如湿温、湿疹、湿痹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湿湿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等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素问太阴阳明论太阴阳明论湿湿 邪邪 性性 质质 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湿

23、为阴邪湿为阴邪阻遏气机阻遏气机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脘痞泄泻等损伤阳气损伤阳气易伤人体阳气,尤易损伤脾阳易伤人体阳气,尤易损伤脾阳湿性重浊湿性重浊沉重重着沉重重着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秽浊垢腻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湿性粘滞粘粘 腻腻 性性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等等停停 滞滞 性性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缠绵难愈湿性趋下湿性趋下下行下行

24、性性易于伤人下部,腰膝以下症状为多易于伤人下部,腰膝以下症状为多 患者谢某,男,35岁,2004年8月来诊,患者诉双膝关节肿胀酸痛1月余,下肢困重,行走无力,关节局部有灼热感,怕风,纳差,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著痹,病机为湿热下注,痹阻关节。方选四妙散加味,处方:黄柏 10g,苍术 10,薏苡仁 30,牛膝 15,秦艽 12,木瓜 15,五加皮 15,忍冬藤 15,土茯苓20,防己 10,萆薢 15,7剂。湿湿 邪邪病案病案1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痞、小便短赤、苔黄厚腻,脉象滑数。诊断:凡具备主症加任

25、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本病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证。辨证:脾虚失运、湿热内蕴。治法:健脾助运、清化湿热。方药:自拟清化溃结汤。药物:白头翁15g,红藤30g,黄连10g,广木香10g,虎杖15g,焦四仙各10g,六一散20g,生黄芪20g,生苡米15g,生白术10g。湿湿 邪邪病案病案2治疗小议“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渗湿。酸从木化,木能制土,故佐以酸,使酸而非淡,则味厚滋腻,非所宜也。湿热之湿,以苦燥之;湿濡之肿,以淡泄之。实脾饮出自严氏济生方,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方剂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茯苓、干姜、甘草

26、。方中厚朴、草果等属苦温之品,功善燥湿。茯苓、白术淡而利窍,木瓜酸而微温,味酸从木制土以胜湿燥燥 邪邪概概 念念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外邪称为燥邪。温燥:发于秋初,挟有夏末余热,温燥:发于秋初,挟有夏末余热,治疗上宜清治疗上宜清凉燥:发于晚秋,兼有初冬寒凉,治疗上宜温凉燥:发于晚秋,兼有初冬寒凉,治疗上宜温 燥邪为阴邪,见于王孟英燥邪为阴邪,见于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热经纬。燥为秋季之主气,秋气已凉,燥为次寒,燥为秋季之主气,秋气已凉,燥为次寒,其气肃降,理当属阴。其气肃降,理当属阴。燥邪为阳邪,见于喻昌燥邪为阳邪,见于喻昌 医门法律医门法律。火性就

27、燥,各从其类,属阳。火性就燥,各从其类,属阳。燥燥 邪邪入侵途径: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入侵途径: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燥燥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症状,如口唇、鼻、咽喉干燥,毛发干枯,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干干”、“裂裂”和和“萎萎”,就像久晴不雨,就像久晴不雨,田地便会出现干燥、出现开裂,田地里田地便会出现干燥、出现开裂,田地里的稻谷也会随之枯萎。在人身上也是一的稻谷也会随之枯萎。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燥邪可引起嘴唇开裂、皮肤干涩样的,燥邪可引起嘴唇开裂、皮肤干涩皲裂之皲裂之“裂裂”症;鼻燥

28、咽干、大便干之症;鼻燥咽干、大便干之“干干”症以及毛发枯黄之症以及毛发枯黄之“萎萎”症等一系列症状。症等一系列症状。燥燥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燥胜则干”刘完素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二、燥易伤肺二、燥易伤肺 原因:1.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2.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 3.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 燥伤肺津,宣降失常燥伤肺津,宣降失常,出现干咳少痰或出现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喘息胸痛、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喘息胸痛、大便干燥不通等

29、。大便干燥不通等。燥燥 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外燥治疗外燥治疗“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为金气,苦属火,能胜之,故治以苦温。甘辛亦温也,燥而中寒者宜佐之,燥热之燥,以苦下之可也。又辛能润,甘能缓,苦能下,故以为佐。杏苏散用于治疗外感凉燥之证。方中苏叶辛温,杏仁苦温,开宣肺气,使燥邪从表而解,更佐以半夏,橘皮等,正是苦温甘辛之法。温燥者,桑杏汤主之。火火(热热)邪邪概概 念念 凡致病具有炎热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升腾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火邪与热邪的比较:火邪与热邪的比较:同:同属一气同:同属一气,皆为阳盛皆为阳盛,性质及致病特点相同性质及

30、致病特点相同,故常并称。故常并称。异:异:1.1.程度程度:火为热之极火为热之极 2.2.生成生成:热邪多为外感热邪多为外感;火常内生火常内生 3.3.表现表现:热邪致病多见全身弥漫的热象,如全身发热;热邪致病多见全身弥漫的热象,如全身发热;火邪致病多见某些局部症状。如皮肤局部红肿热火邪致病多见某些局部症状。如皮肤局部红肿热 痛痛,或口舌生疮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或目赤肿痛等。火的多重含义火的多重含义少火少火-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阳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阳气-人体正气人体正气壮火壮火-损伤人体正气的过亢的阳气损伤人体正气的过亢的阳气-病邪病邪火火(热热)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31、 1.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阳胜则热”全身或局部明显热象:高热恶热、脉洪数等。火性趋上多侵犯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多见。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火火(热热)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2.2.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易扰心神 轻者,心神不宁,而见心烦、失眠。重者,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高热神昏高热神昏 火火(热热)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3.3.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伤津耗气 热淫于内热淫于内 迫津外泄迫津外泄 可见汗出可见汗出,口渴喜冷饮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咽干舌燥 消灼煎熬津

32、液消灼煎熬津液 小便短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之证。大便秘结等津伤之证。壮火食气壮火食气 可见少气懒言可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肢倦乏力,气不接续等气虚之证。气不接续等气虚之证。气随津脱气随津脱火火(热热)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4.4.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燔灼肝经,劫耗津血,筋脉失养而挛急(热极 生风,肝风内动)可见 除高热神昏外,出现四肢抽 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火热邪气 迫血妄行 可见 各种出血:如吐血,灼伤脉络 衄血,尿血,便血,皮下紫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出血的特点为血色鲜红,粘稠,量多。火火(热热)邪邪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及致病特点 5.5.火热

33、易致疮痈火热易致疮痈 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疮痈-局部红、肿、热、痛“痈疽原是火毒生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医宗金鉴.痈疽总论痈疽总论火热性质火热性质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火性炎热火性炎热全身或局部明显热象,以高热恶热、脉洪数为特征全身或局部明显热象,以高热恶热、脉洪数为特征火性趋上火性趋上病变多见人体上部,如面红耳赤,口舌糜烂、齿龈肿痛等病变多见人体上部,如面红耳赤,口舌糜烂、齿龈肿痛等易扰心神易扰心神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伤津耗气伤津耗气消灼津液,迫津外泄,汗出、渴饮、尿少、便结等消灼津液,迫津外泄,汗出、渴饮、尿少

34、、便结等气随津耗,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随津耗,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生风动血生风动血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等。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等。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易致疮痈易致疮痈腐蚀血肉,发为疮痈,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腐蚀血肉,发为疮痈,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治疗小议“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为火气,水能胜之,故治以咸寒(属水)。佐之以甘,甘胜咸,所以防其过也。必甘而苦者,防咸之过,且又以泻热其作实也。热散于诸经(热淫),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内合“欲动之而先聚之”之意。备急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黄汤,主治热毒深陷血

35、分之耗血、动血证。原方组成:犀角、生地黄、白芍、牡丹皮。方中意咸寒之犀角为君,凉营血,泻气热,温病条辨清营汤之犀角,用意同此,咸寒以治热淫。以甘苦性寒之生地黄、牡丹皮,防犀角咸之过,又能泻热气之实。白芍酸以聚热,助诸苦咸甘寒之发。暑暑 邪邪概概 念念 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邪。暑邪为病两个显著的特点暑邪为病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明显的季节性。一、明显的季节性。二、只有外感,没有内生。二、只有外感,没有内生。“伤暑伤暑”;“中暑中暑”暑暑 邪邪性质与致病特点性质与致病特点 1.1.暑为阳邪

36、,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伤人多见 阳热亢盛之证:如高热恶热、汗 大出、口大渴、面赤、苔黄燥、脉洪大等。暑邪发热往往比热邪发热更高;也易扰动心神 而致心烦闷乱不宁,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暑暑 邪邪性质与致病特点性质与致病特点 2.2.暑邪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邪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升”-暑邪易上扰心神,侵犯头目可见 胸闷、头 昏、目眩、面赤等;“散”-暑邪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气随津泄,气津两伤可见 口渴尿少,气短乏力。甚 则气随津脱,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表现。暑暑 邪邪性质与致病特点性质与致病特点 3.3.暑多挟湿暑多挟湿 暑热证:发热、烦渴等;湿阻证:身热不扬、四肢困重、胸闷脘痞、

37、食欲不振、大便溏泄不爽、苔腻等。若内湿素盛之体,最易感受暑邪,也可暑湿相合为患。暑暑 邪邪 性性 质质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暑性炎热暑性炎热阳热亢盛阳热亢盛 临床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临床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为特征暑性升散暑性升散伤津耗气伤津耗气 汗多津伤,口渴喜饮,尿少短赤等。气随汗多津伤,口渴喜饮,尿少短赤等。气随津泄,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津泄,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暑多夹湿暑多夹湿湿热并存湿热并存 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第二节第二节 疠气疠气疠气:疠

38、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传染途径:传染途径:空气传染空气传染 口鼻侵入口鼻侵入 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疠气与六淫的比较疠气与六淫的比较病程及预后病程及预后传染与否传染与否发病形式的差异发病形式的差异入侵途径的区别入侵途径的区别感受病邪的不同感受病邪的不同疠疠 气气致致 病病 特特 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疠 气气影影 响响 因因 素素气候因素:自然界的反常变化气候因素:自然界的反常变化

39、 环境因素:环境卫生不良环境因素:环境卫生不良 预防措施不当预防措施不当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概概 念念第三节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七情: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平时属于正常的精神活正常的情志活动,平时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但若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动范围。但若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与内脏精气的关系第三节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 五脏产生七情五脏产生七情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

40、忧恐”生理生理 肝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 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 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分属五脏 脾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肾在志为恐 七情异常七情异常 影响影响 脏腑气机脏腑气机病理病理 脏腑病变脏腑病变 出现出现 七情异常七情异常致病特点致病特点第三节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一)直接伤及内脏(一)直接伤及内脏 1.1.损伤相应之脏损伤相应之脏 怒伤肝怒伤肝,喜伤心喜伤心,思伤脾思伤脾,悲伤肺悲伤肺,恐伤肾恐伤肾 2.2.首先影响心神首先影响心神 3.3.多伤及心肝脾三脏多伤及心肝脾三脏 致病特点致病特点第三节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二)影响脏腑气机(二)影响脏腑气机 1

41、.1.怒则气上怒则气上 机理:过怒伤肝机理:过怒伤肝 肝气上逆肝气上逆 血随气涌血随气涌 主症: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或呕血,或卒然昏厥主症: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或呕血,或卒然昏厥导致导致怒则气上怒则气上(二)影响脏腑气机(二)影响脏腑气机 2.2.喜则气缓喜则气缓 机理:过喜伤心机理:过喜伤心 心气弛缓,神失所藏心气弛缓,神失所藏 主症:精神涣散,神志失常,笑不休或狂乱主症:精神涣散,神志失常,笑不休或狂乱致病特点致病特点第三节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导致导致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二)影响脏腑气机(二)影响脏腑气机 3.3.悲则气消悲则气消 机理:过悲伤肺机理:过悲伤肺 肺气消耗,气虚不振肺气消耗,气

42、虚不振 主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少气懒言,体倦乏力主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少气懒言,体倦乏力 第三节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导致导致钗头凤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 陆游陆游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瞒,瞒,瞒!钗头凤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 唐婉唐婉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

43、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莫,莫,莫!其一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二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尤吊遗踪一泫然。沈园沈园陆游陆游致病特点致病特点第三节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二)影响脏腑气机

44、(二)影响脏腑气机 4.4.恐则气下恐则气下 机理:过恐伤肾机理:过恐伤肾 肾气不固,气陷于下肾气不固,气陷于下 主症:二便失禁,遗精,滑精主症:二便失禁,遗精,滑精 导致导致致病特点致病特点第三节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二)影响脏腑气机(二)影响脏腑气机 5.5.惊则气乱惊则气乱 机理:突然受惊机理:突然受惊 气血紊乱,神无所附气血紊乱,神无所附 主症:惊慌失措,失眠,甚则癫狂主症:惊慌失措,失眠,甚则癫狂 惊则气乱导致导致致病特点致病特点第三节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二)影响脏腑气机(二)影响脏腑气机 6.6.思则气结思则气结 机理:过思伤脾机理:过思伤脾 脾气郁结,运化失职脾气郁结,

45、运化失职 主症:食少,腹胀,便溏,消瘦主症:食少,腹胀,便溏,消瘦导致导致情情 志志病病 机机临临 床床 表表 现现喜为心志喜为心志喜伤心,喜则气缓喜伤心,喜则气缓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怒为肝志怒为肝志怒伤肝,怒则气上怒伤肝,怒则气上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忧为肺志忧为肺志忧伤肺,忧则气郁忧伤肺,忧则气郁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思为脾志思为脾志思伤脾,思则气结思伤脾,思则气结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

46、便溏悲为肺志悲为肺志悲伤肺,悲则气消悲伤肺,悲则气消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少气懒言,体倦乏力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少气懒言,体倦乏力恐为肾志恐为肾志恐伤肾,恐则气下恐伤肾,恐则气下肢厥精遗,二便失禁肢厥精遗,二便失禁惊为心志惊为心志惊伤心,惊则气乱惊伤心,惊则气乱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致病特点致病特点第三节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三)多发为情志病证(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包括:情志病包括: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

47、、眩晕眩晕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致病特点致病特点第三节第三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1.情绪积极乐观,有利于疾病康复;情绪积极乐观,有利于疾病康复;2.2.情绪消沉,悲观失望,加重病情。情绪消沉,悲观失望,加重病情。饮食失宜可分为两类:饮食失宜可分为两类:摄食行为乖戾,有失常度,如饥摄食行为乖戾,有失常度,如饥饱失常、饮食偏嗜等;所食之物不洁饱失常、饮食偏嗜等;所食之物不洁或不当。或不当。第四节 饮食失宜概概 述述 过饥:过饥:长期摄食不

48、足,长期摄食不足,气血化生减少,气血化生减少,可致脏腑功能可致脏腑功能 减退;正气不减退;正气不 足,易致外邪足,易致外邪 入侵。入侵。第四节 饮食失宜饮饮 食食 不不 节节 过饱:过饱:轻者,食滞胃脘:脘腹胀痛轻者,食滞胃脘: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嗳腐吞酸、厌食厌食、呕吐泄泻呕吐泄泻 甚者,营养过剩:肥胖、消渴甚者,营养过剩:肥胖、消渴 脾胃久伤:小儿疳积脾胃久伤:小儿疳积 食积化热而生诸病:痢疾、痔疮食积化热而生诸病:痢疾、痔疮、痈疽疮毒痈疽疮毒 饮饮 食食 不不 节节第四节 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指进食不洁净的食指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多以胃肠病为主。多

49、以胃肠病为主。常见表现:常见表现:腹痛腹痛、腹泻、痢疾、腹泻、痢疾、各种寄生虫病、食物各种寄生虫病、食物中毒等。中毒等。第四节 饮食失宜饮饮 食食 不不 洁洁寒热偏嗜:寒热偏嗜:偏嗜生冷,寒湿内生;偏嗜辛热,肠胃积热;偏嗜生冷,寒湿内生;偏嗜辛热,肠胃积热;嗜酒成癖,聚湿生痰。嗜酒成癖,聚湿生痰。五味偏嗜:五味偏嗜:既可引起本脏功能失调,也可致脏腑间平衡既可引起本脏功能失调,也可致脏腑间平衡关系失常而出现他脏病变。关系失常而出现他脏病变。食类偏嗜:食类偏嗜:专食或厌食某类食物,久之导致某些疾病,专食或厌食某类食物,久之导致某些疾病,如瘿瘤、佝偻、夜盲等。如瘿瘤、佝偻、夜盲等。第四节 饮食失宜饮

50、饮 食食 偏偏 嗜嗜 五味偏嗜对脏腑的影响五味偏嗜对脏腑的影响判断依据判断依据五味与五脏的亲和性:五味与五脏的亲和性:酸入肝、苦入心、甘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脾、辛入 肺、咸入肾肺、咸入肾五行相乘规律五行相乘规律 过食酸:肝木乘脾土:皮肉变厚变皱、口唇干裂过食酸:肝木乘脾土:皮肉变厚变皱、口唇干裂 过食咸:肾水乘心火:胸闷气短、血脉淤滞过食咸:肾水乘心火:胸闷气短、血脉淤滞 过食甘:脾土乘肾水:面色黧黑、腰膝酸痛、脱发过食甘:脾土乘肾水:面色黧黑、腰膝酸痛、脱发 过食苦:心火乘肺金: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过食苦:心火乘肺金:皮肤干燥、毫毛脱落 过食辛:肺金乘肝木: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