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腭部肌上皮瘤的影像学诊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影像科林雪花lxh-口腔上壁为腭:腭口腔上壁为腭:腭的前的前2/3以骨腭为以骨腭为基础,称硬腭;后基础,称硬腭;后1/3由骨骼肌被覆由骨骼肌被覆粘膜构成,称软腭。粘膜构成,称软腭。肌上皮瘤(myoepithelioma,ME)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涎腺上皮性肿瘤,由肌上皮及其衍生细胞组成 1943年:Sheldan首次报道 1990年:WHO将其列为涎腺肿瘤的一个独立类临床特征 好发于青壮年、发病高峰年龄约在44岁。女性多见。主要见于涎腺,其中又以腮腺最常见,其次为腭部,还可见于颌下腺、舌下腺等。发生于鼻腔、鼻窦、乳腺、气管、支气管或肺内者少见。腭部
2、肌上皮瘤 硬腭后部和软腭黏膜下层内含较多小黏液腺,为腺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腭部无痛性肿块,病程长短不一,如出现肿块迅速增大伴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多提示恶变可能。影像学表现 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如呈浸润性生长,形态可不规则;单发多见 密度、信号(与肌肉软组织对比):呈等或稍低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呈更高信号,信号/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 多发小囊变,少数可见钙化 相邻骨质:轻度受压吸收,提示肿瘤为良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静脉期对比剂向心性填充,多有典型的动脉期结节和边缘显著强化女,27岁,发现左腭部肿物3年余 女,64岁,发现右腭肿物1
3、0年男,23岁,发现右软腭肿物1年CT平扫病灶边界模糊,多在增强扫描静脉期显示清楚,向心性逐渐强化治疗与预后 ME被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如治疗不当易复发;腭部等小涎腺来源的ME较腮腺来源者复发的可能性更大,且易转化为肌上皮癌,并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临床常以扩大切除治疗为主,一般预后良好;但复发或恶变者预后较差。鉴别诊断良性肿瘤:混合瘤(又称小涎腺多形性腺瘤)乳头状瘤恶性肿瘤:以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恶性多形性腺瘤最多见 鳞癌小涎腺多形性腺瘤 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常发生于一侧硬腭后部及软硬腭交界处,很少发生于中线及硬腭前部,其内成分多样,CT平扫密度混杂,可有囊变,增强后呈典
4、型的轻、中度延迟强化(右腭部肿物)多形性腺瘤,被膜不完整。男,71岁,发现腭部肿物3年余。女,41岁,发现左腭部肿物20余天(腭部肿物)考虑多形性腺瘤。女,27岁,发现右腭部肿物(右腭部肿物)多形性腺瘤,局灶侵犯包膜。腭部恶性肿瘤 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 密度不均,易出血、囊变 邻近结构受侵,邻近骨质多有不规则破坏 伴颈淋巴结甚至远处转移;增强扫描:多为轻至显著不均匀强化(右腭肿物)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大小4*2.5cm),侵及固有层。男,62岁,发现右腭部肿物1年余。男,45岁,右上颌肿胀2月余(右腭部肿物)鳞状细胞癌。男,71岁,发现右上腭无痛性肿物3年(右上腭肿物)腺样囊性癌。男,18岁,上下唇肿胀1个月,口腔多发溃疡(右腭部肿物)淋巴组织弥漫性增生,细胞中等大,核染色质细,核分裂及凋亡小体易见,免疫表型表达CD3、CD5及EBER,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NK/T细胞淋巴瘤,鼻型。ME小结 青壮年多见,女性高发 硬腭后部-软腭好发 具备良性肿瘤的一般特征 易发生小囊变 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静脉期对比剂向心性填充 与腭部其他良性肿瘤鉴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