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品课件:第四章病因.ppt

上传人(卖家):罗嗣辉 文档编号:4850262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5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精品课件:第四章病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医学精品课件:第四章病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医学精品课件:第四章病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医学精品课件:第四章病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医学精品课件:第四章病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结合科中西结合科 李晓明李晓明 l疾病与健康相对而言l疾病的发生与变化取决于;正气、邪气l正气:指人体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 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l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l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l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l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l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各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之间,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2、。一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l概念: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l分类:外感病因 六淫、疠气、内伤病因 情志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宜、五脏虚 病理产物病因 瘀血、痰饮等。其他病因 外伤 虫兽咬伤 寄生虫l分析方法:1、审证求因(病因辨证)2、取象比类l内容: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l辨证求因是中医认识病因的特有方法和主要手段。一切辨证求因是中医认识病因的特有方法和主要手段。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由疾病的发生,都是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机体对致病因素

3、的反应各异,因而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异,因而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各不相同。因此,根据疾病所反映出来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其症状和体根据疾病所反映出来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其症状和体征来推求病因,从而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即征来推求病因,从而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即“辨证求辨证求因因”,进而,进而“审因论治审因论治”。如根据患者出现身体某部刺。如根据患者出现身体某部刺痛、舌有紫斑等,就可判断为瘀血致病;如出现脘腹胀痛、舌有紫斑等,就可判断为瘀血致病;如出现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厌食、呕吐、腹泻等,就可判断为食积痛、嗳腐吞酸、厌食、呕吐、腹泻等,就可判断为食积所伤。据此分别采用活血化瘀

4、、消食化滞来去除病因,所伤。据此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消食化滞来去除病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l取象比类是把疾病的症状、体征广泛地与自然界某些事物现象进行联系比较,并加以概括,以此来认识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例如把游走不定、变化多端、动摇不定的临床表现比作风;把黏滞、重浊、趋下的临床表现比作湿等等。l风、寒、暑、湿、燥、火分别代表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简称“六气”。l当其成为致病因素时,称“六淫”,又谓“六邪”。1.气候变化异常,超出人体承受限度。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 2.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

5、适应气候变化。l1.季节性: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l2.区域性 l3.相兼性l4.转化性l六淫包涵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各种致病因素。l外感病因 六淫l脏腑功能失调 “内风”、“内燥”、“内火”、“内寒”、“内湿”l证候与外感六淫颇为相似,但病机截然不同l 风为春天主气风为春天主气,风病多见于春季。,风病多见于春季。l 性质与致病特点:性质与致病特点:1.风性开泄,易袭阳位(头面部、肺部、肌表)2.风为百病之长(风寒、风热、风湿等)3.善行数变(风痹、风疹、风水)常见病证常见病证1.伤风伤风:恶风,微发热,头痛汗出,鼻塞流涕,咽痒咳嗽2.风痹风痹:四

6、肢关节及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3.风水风水:发热,恶风,头面浮肿,严重时迅速遍及全身,小便不利4.风疹风疹:皮肤瘙痒,漫无定处,皮肤丘疹,或团块状,时隐时现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辛散、疏风l 独见夏令独见夏令l 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性炎热,阳热亢盛证候(伤暑)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中暑)3.暑多挟湿湿热症状(暑湿)常见病证常见病证:l1.伤暑头痛、身热、汗多、心烦、口渴欲饮、乏力l 2.中暑-头晕、胸闷、面色苍白甚者晕厥、l 手足厥冷、冷汗不止,脉虚大。l3.暑湿身热、困倦、纳呆、恶心、便溏等治疗原则:清热祛暑(伤暑)清心开窍(中暑)l 秋季主气:初秋温燥 深秋凉燥l 性质与致病特

7、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易伤肺阴常见病证常见病证:l1.外感症状发热、恶风寒、咽干咽痒,头痛l2.干燥症状皮肤干痒、口干咽燥、小便短少、便燥3.燥伤肺阴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喉干痛、痰中带血、咯血常见于秋季感冒、慢性咽喉炎、支气管扩张、便秘等疾病治疗原则:治疗原则:辛凉轻宣、滋养肺胃l 多见于夏天多见于夏天 l 火、热、温。火、热、温。热为温之甚,火为热之极。l 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性炎上:热证、头面部症状、疮痬、扰乱心神。“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2.消灼津液:津液亏损 3.生风动血:筋脉失养、灼伤脉络破血狂行l 常见病证:常见病证:1.火热症候发热、口渴、

8、心烦、便燥、尿赤;头面部症状2.神志症候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四肢抽搐3.动血症候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紫癜、月经过多4.疮痬见红、肿、热、痛。临床常见肺炎、支气管扩张、上消化道出血、脑炎、牙周炎、扁桃腺炎、咽喉炎、痈肿疮疡等感染性或出血性疾病l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清热泻火l 多见于长夏季节多见于长夏季节 与工作及生活环境相关与工作及生活环境相关l 性质与致病特点性质与致病特点.湿性重浊,阻遏气机 重-易伤阳气 阻遏气机(湿痹、着痹)浊-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 证候-分泌物或排泄物多滞涩不畅 病程-缠绵难愈3.湿性趋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4.湿为阴邪,易伤脾阳 湿阻l

9、常见病症常见病症1.伤湿(湿阻)发冷、发热、汗出热不退、胸闷体重、腹胀纳呆、头身痠重、大便溏薄、尿少、浮肿、舌苔腻、脉滑濡 2.湿痹(着痹)关节肿痛沉重、屈伸不利、肌肤麻木3.湿疹 又称浸淫疮 多见于暑季感冒、关节炎、胃肠炎、盆腔炎、皮肤湿疹、急慢性肾炎等 治疗治疗 利湿或燥湿l 冬季主气冬季主气 气温骤降 汗出当风 涉水淋雨 喜食生冷 l性质与致病特点:性质与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袭表-表寒证 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2.寒性凝滞、主痛 寒邪 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血瘀,疼痛3.寒性收引 皮毛-无汗 经脉、肌肉、关节-屈伸不利、麻木不仁4.寒性清澈 分泌物或排泄物-清稀 素问曰:

10、“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 于于寒。寒。”l常见病证:常见病证:1.寒邪袭表恶寒、发热、无汗、咳、喘、2.寒邪直中脾胃脘腹冷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呕吐清水,四肢欠温3.寒痹-四肢关节疼痛,拘挛,屈伸不利,遇寒加剧 “痛痹”.血瘀证.疼痛l 多见于风寒感冒、关节炎、胃肠炎。l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温经散寒一.填空:1.六淫包括_ _ _ _ _ _.2.风淫为百病之长,具有性开泄,_的特点.3.暑邪炎热,最易_,且暑多_.4.湿淫证候,伤湿的舌苔_,脉_或_.5燥淫证候,临床上有_与_之分.6.病因概括起来可分为_,_,_,_.二.选择题:1.以下哪项不属于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

11、点 A.凝滞 B.重着 C.病变缠绵 D.不易速去2.以下哪项不是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为百病之长 B.善行速变 C.生风动血 D.性轻扬3.以下不属于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A.性清冷 B.粘滞 C.收引 D.易伤人阳气4.下列哪一项与外感风邪无关 A.皮肤干枯 B.关节游走性疼痛 C.恶风出汗 D.脉浮缓5.属于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A.易生风动血 B.性粘滞 C.易伤肺阴 D.多挟湿三、简易病案1.患者王某某,女,30岁,每年夏至以后即出现食欲差,低热,疲倦乏力,大便溏薄,每日23次,舌苔黄腻,脉滑。2.患者蒋某某,7岁,早晨喝冷牛奶后,中午出现腹痛,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四肢发冷

12、,舌淡苔白腻。3.患者龚某某,男,72岁,突然高热2天,烦躁不安,汗出,咽喉疼痛,咳嗽痰黄,舌红苔黄,脉数。4.患者张某某,男,47岁,经常容易感冒,因出差在外,突遇气温骤降,未及时添衣,第二天即觉怕冷,微恶风,周身酸痛,头痛,无汗,咽痒,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浮缓。一、概念:l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邪。中医文献记载中又有“瘟疫”、“疫毒”、“疠气”、“异气”、“毒气”等名称。l疫疠有别于六淫。l发病急骤、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病死率高。l疫疠与麻疹、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霍乱、伤寒、结核病、急性肝炎、非典、禽流感等现代医学传染病相类似。l可从呼吸、饮食、肌表侵袭

13、。l发病与自然界气候,环境的特殊变化及卫生条件相关一、概念l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不同情绪的反映l情志伤: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心理承受能力,引起机体阴阳、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等,此时七情成为致病因素。l脏腑精气血为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l情志异常影响脏腑气血功能。五志过极,均可导致五脏致病、气血紊乱。1.直伤内脏、影响脏腑气机 素问:“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促使病情恶化.怒伤肝:(怒

14、则气上)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肝失疏泄,横逆而上,蒙闭清窍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甚则昏厥等。喜伤心:(喜则气缓)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使心气涣散,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老年痴呆,精神错乱等。l思伤脾胃:(思则气结)气机阻滞不畅,脾胃运化无力,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l忧伤肺:(悲则气消)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过度悲哀,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l恐伤肾:(恐则气下)恐惧不解,则情志虚怯,使肾气不固,

15、精气内损,气泄于下,出现腰酸,骨酸痿厥,大小便失禁、遗精等证候。l1.心的证候失眠、心悸、心神不宁、精神神志失常l2.肝的证候烦躁易怒、胸胁胀痛、梅核气、女性乳房结块、少腹胀痛,月经不调。l3.脾的证候肝脾不和证或心脾气血两虚证。l注意涵养精神、不宜妄动七情l疏肝理气、养心安神、健脾和胃l调治五脏有余与不足致病特点:1.饥饱无度 摄入过少气血不足,暴饮暴食食滞不化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l1)过寒过热l2)五味偏嗜致病特点:1.劳累过度 劳力伤气 劳神伤心脾 房劳伤肾2.安逸过度 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一、概念: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痰稠厚,饮清稀 有形之痰,无

16、形之痰(具有痰饮致病 的性质特点)肺为水之上源,主行水而通调水道,并通过宣发作用布输津肺为水之上源,主行水而通调水道,并通过宣发作用布输津液于皮毛化生汗液。脾主运化,一方面将饮食水谷中水液的清者液于皮毛化生汗液。脾主运化,一方面将饮食水谷中水液的清者运化为津液,灌溉四旁,散精于肺而布满全身;另一方面将多余运化为津液,灌溉四旁,散精于肺而布满全身;另一方面将多余及含浊的水液下达于肾。肾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起重要的及含浊的水液下达于肾。肾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起重要的主导作用,下达于肾的水液经肾的气化,其清者化为津液蒸腾上主导作用,下达于肾的水液经肾的气化,其清者化为津液蒸腾上升,布散全身,

17、其浊者化为尿液,下输膀胱。升,布散全身,其浊者化为尿液,下输膀胱。二、痰饮的形成 六淫 肺失宣肃 水液 情志伤 脾失运化 代谢 痰、饮 饮食失宜 肾失气化 失常 劳逸过度 三焦通道失司 寒、热三、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l阻滞于经脉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 生 理功能。见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等l停滞于脏腑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机 的升降。如痰饮犯肺胸闷、咳喘、咯痰。痰浊犯胃恶心呕吐、中脘痞满、食欲不振。2.病位广泛痰饮致病,病位广泛,病证多端,故有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属痰”之说。l痰脏腑、筋骨、皮肉。l饮胸胁、胃肠、肌肤。l 3.病证缠绵痰饮与湿邪性质相似,具有重浊粘滞的特性。病程往往较长、

18、缠绵不休l4.舌脉 苔腻、脉滑或濡四、常见病证l痰滞在肺喘咳咯痰,l痰阻于心胸闷心悸l痰迷心窍神昏、痴呆,l痰火扰心癫狂l痰停于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l痰在经络筋骨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l痰浊上犯于头眩晕、昏蒙l痰气凝结咽喉梅核气l饮溢肌肤-浮肿、无汗、少尿、身体沉重l饮留胸胁-胸胁胀痛、咳唾引痛l饮在膈上-咳喘气逆、不得平卧、面目浮肿常见疾病:肺炎、支气管炎、高脂血症、冠心病、腹水、胸水、心衰、中风、癫痫、梅核气、淋巴结及甲状腺肿大等疾病。风痰:风痰:动风+痰证 中风 眩晕、突然跌倒、喉中痰鸣、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或四肢麻木、偏瘫。癫痫 突然跌倒、昏迷、抽搐、口吐延沫痰核瘰疬:痰核瘰疬:

19、多见于颈项,肿块有核可寻,不红不肿,硬而不痛,推之软滑,溃破难以收口。梅核气:梅核气:气滞痰阻 咽中如有梅核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膈痞闷。五、治疗原则 化痰利湿 一:概念 体内局部血液停滞 机体血液运行不畅 瘀血 离经之血l瘀血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一:概念 体内局部血液停滞 机体血液运行不畅 瘀血 血瘀证 离经之血l瘀血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二、瘀血的形成1、气虚气滞 阳气虚、鼓动无力血行缓慢 气虚、固摄无权 血溢脉外 瘀血 气机阻滞血运不畅2、寒凝热结 寒邪、阳虚生寒血凝结成块 瘀血 热邪、阴虚内热煎熬成块 3、跌破损伤 l三、瘀血的致病特点1.疼痛:刺痛、固定、拒按、夜间痛

20、剧。2.肿块:外伤血肿、积聚3.出血:紫暗色伴血块4.发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5.舌质紫暗 舌下脉曲张6.脉涩或结代四四.常见症状常见症状l瘀阻于心心悸、胸闷、心痛(冠心病、风心、肺心等)l瘀阻于肺胸痛,咳血(肺癌等)l瘀阻胃肠呕血、便黑(消化道出血)l瘀阻于肝胁痛痞块(肝癌、肝硬化)l瘀血攻心发狂(精神疾病)l瘀阻胞宫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崩漏,子宫肌瘤l 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局部肿痛青紫五.常见疾病:冠心病、脑梗塞、肝脾肿大、肝硬化、肿瘤、痛经、子宫 肌瘤、血管性疾病、外伤血肿等六.治疗原则:活血化瘀 1.喜伤 、怒伤 、思伤 、忧伤 、恐伤 。2.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 、

21、喜则气 、悲则气 、恐则气 、惊则气 、思则气 。3.痰饮的形成是由于 、三脏及 功能失常,影响 的正常生成、疏布、排泄。4.痰饮具有阻滞气机、病位广泛、的致病特点。5.瘀血的形成上由于 、寒凝热结、跌仆损伤等病因引起。6.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 、病情 、症状 、传染性 、易于 、病死率 等。1.喜伤 、怒伤 、思伤 、忧伤 、恐伤 。2.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 、喜则气 、悲则气 、恐则气 、惊则气 、思则气 。3.痰饮的形成是由于 、三脏及 功能失常,影响 的正常生成、疏布、排泄。4.痰饮具有阻滞气机、病位广泛、的致病特点。5.瘀血的形成上由于 、寒凝热结、跌仆损伤等病因引起。6.疫疠的致病

22、特点是发病 、病情 、症状 、传染性 、易于 、病死率 等。1.喜伤 、怒伤 、思伤 、忧伤 、恐伤 。2.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 、喜则气 、悲则气 、恐则气 、惊则气 、思则气 。3.痰饮的形成是由于 、三脏及 功能失常,影响 的正常生成、疏布、排泄。4.痰饮具有阻滞气机、病位广泛、的致病特点。5.瘀血的形成上由于 、寒凝热结、跌仆损伤等病因引起。6.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 、病情 、症状 、传染性 、易于 、病死率 等。1.喜伤 、怒伤 、思伤 、忧伤 、恐伤 。2.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 、喜则气 、悲则气 、恐则气 、惊则气 、思则气 。3.痰饮的形成是由于 、三脏及 功能失常,影响 的正

23、常生成、疏布、排泄。4.痰饮具有阻滞气机、病位广泛、的致病特点。5.瘀血的形成上由于 、寒凝热结、跌仆损伤等病因引起。6.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 、病情 、症状 、传染性 、易于 、病死率 等。1.喜伤 、怒伤 、思伤 、忧伤 、恐伤 。2.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 、喜则气 、悲则气 、恐则气 、惊则气 、思则气 。3.痰饮的形成是由于 、三脏及 功能失常,影响 的正常生成、疏布、排泄。4.痰饮具有阻滞气机、病位广泛、的致病特点。5.瘀血的形成上由于 、寒凝热结、跌仆损伤等病因引起。6.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 、病情 、症状 、传染性 、易于 、病死率 等。1.喜伤 、怒伤 、思伤 、忧伤 、恐伤

24、。2.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 、喜则气 、悲则气 、恐则气 、惊则气 、思则气 。3.痰饮的形成是由于 、三脏及 功能失常,影响 的正常生成、疏布、排泄。4.痰饮具有阻滞气机、病位广泛、的致病特点。5.瘀血的形成上由于 、寒凝热结、跌仆损伤等病因引起。6.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 、病情 、症状 、传染性 、易于 、病死率 等。1.喜伤 、怒伤 、思伤 、忧伤 、恐伤 。2.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 、喜则气 、悲则气 、恐则气 、惊则气 、思则气 。3.痰饮的形成是由于 、三脏及 功能失常,影响 的正常生成、疏布、排泄。4.痰饮具有阻滞气机、病位广泛、的致病特点。5.瘀血的形成上由于 、寒凝热结、跌仆

25、损伤等病因引起。6.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 、病情 、症状 、传染性 、易于 、病死率 等。1.喜伤 、怒伤 、思伤 、忧伤 、恐伤 。2.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 、喜则气 、悲则气 、恐则气 、惊则气 、思则气 。3.痰饮的形成是由于 、三脏及 功能失常,影响 的正常生成、疏布、排泄。4.痰饮具有阻滞气机、病位广泛、的致病特点。5.瘀血的形成是由于 、寒凝热结、跌仆损伤等病因引起。6.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 、病情 、症状 、传染性 、易于 、病死率 等。1.喜伤 、怒伤 、思伤 、忧伤 、恐伤 。2.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 、喜则气 、悲则气 、恐则气 、惊则气 、思则气 。3.痰饮的形成是由于

26、、三脏及 功能失常,影响 的正常生成、疏布、排泄。4.痰饮具有阻滞气机、病位广泛、的致病特点。5.瘀血的形成是由于 、寒凝热结、跌仆损伤等病因引起。6.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 、病情 、症状 、传染性 、易于 、病死率 等。1.下列哪项不是血瘀证的疼痛特点:A.患处刺痛 B.时轻时重 C.部位固定 D.夜间痛剧E.痛而拒按2.下列哪项不是血瘀的色脉改变:A.皮肤紫色斑块 B.腹壁青筋暴露 C.出血紫暗夹块D.舌淡胖苔腻或滑 E.脉细涩、弦涩.3.下列病证哪项不是因痰阻所致:A.喉中如有梅核 B.中风痰鸣不语 C.肺痨盗汗低热D.颈部瘰疬 E.痫病昏仆吐沫4.喉中似有异物梗阻感,为,A.痰浊阻肺 B.痰迷心窍 C.痰凝肌肤 D.痰气交阻于咽E.痰阻经络5.血瘀证患者兼有出血的临床表现是由于:A.血热迫血狂行 B.气虚无以固摄 C.气机阻滞D.瘀血阻滞、血流不通、血溢脉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医学精品课件:第四章病因.ppt)为本站会员(罗嗣辉)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