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單元通論語法知識(三)一、特殊代詞:或、莫“或”、“莫”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類代詞,没有確定的指代對象,我們稱之爲無定代詞。“或”是表肯定的無定代詞,意爲“有的”、“有人”、“某人”;“莫”是表否定的無定代 詞,意爲“没有什麽”、“没有人”。無定代詞在句中只能作主語。或与莫的用法“或”是表肯定的無定代詞“或”單用一般都是指人有時“或”前有指人的名詞,“或”指代其中一個或一些人句中連用幾個“或”,構成排比,“或”既可指人又可指事物。“莫”是表否定的無定代 詞“莫”單用一般指人,表示廣泛的否定有時“莫”前有名詞,“莫”表示强調在某一範圍内的否定,并且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要注意區分無定代詞“莫”和
2、否定副詞“莫”。二、虚詞1、介词2、连词3、助词4、语气词1、介词介詞絶大多數由動詞虚化而來,不僅在詞義上與相應的動詞有着明顯的淵源關係,而且還保留着動詞的部分語法功能。有的介詞與動詞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例如左傳僖 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中的“以”,是介詞還是動詞,至今仍有争(現代漢語亦然,例如“在”)。介詞的語義功能在於引進與動作(或狀態)相關的時間、處所、對象、工具、原因等。介詞不能單獨進入句子結構充當句法結構成分,介詞的語法功能是組成介賓結構。()介詞短語的位置古代漢語中,介詞短語的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只出現在述謂中心語之前,如:由、從、因、與、爲等只出現在述謂中心語之後,如:在、
3、乎等既可以出現在述謂中心語之前,也可以出現在述謂中心語之後,如:以、于、於、自等位置可前可後的介詞,其位置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一種情况是與該介詞引進事物的語義類别有關。例如:“以”引進原因,其位置只在述謂中心語之前。只有引進對象、工具、時間,“以”的位置纔可前可後。又如“自”,引進時間、對象,其位置只在述謂中心語之前,只有引進處所,其位置纔可前可後。還有一種情况是與時代有關。例如“于”只在早期的文獻中(詩經、尚書)可以出現在述謂中心語之前。()介詞賓語。构成:体词(基本功能)或者谓词(部分介词的功能)位置:介詞賓語的位置一般都在介詞之後,但有少數前置。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 前置,如:君胡爲軾?(吕
4、氏春秋期賢)非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只有介詞“以”的賓語。如: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左傳僖公四年)介詞賓語前置現象只發生在述謂中心語之前。()常用介詞舉例。于(於、乎)以 爲 連詞 何为连词?連詞不受其他詞修飾或支配,也不修飾或支配其他詞;連詞不能獨立充當句法結構成分,其功能是在詞、短語、句子之間起連接作用,表示它們之間的各種關係。()連詞的分類。连词聯合連詞並列連詞、選擇連詞、遞進連詞、承接連詞等主從連詞轉折連詞、讓步連詞、假設連詞、因果連詞、條件連詞等()連詞的語法特點及其内部差異。連詞對連接對象的選擇表現爲,在表示聯合關係的時候,有的連詞只連接兩個體詞,如:及、若。有的連詞只連接兩個
5、數詞,如:又(有)。有的連詞只連接兩個謂詞語,如:且。“而”、“以”一般只連接兩個謂詞語。如:察言而觀色。(論語顔淵)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吕氏春秋適音)絶大多數連詞都可以連接分句。在複句中,有的連詞出現在前一分句,如:若、苟、微、唯、雖、即等;有的連詞出現在後一分句,如:故、况、因而、則等。大多數連詞只 出現在一種位置。只有少數連詞,如:而、則、且等,兼有兩種位置,既可以出現在前一 分句,也可以出現在後一分句。連詞在複句中的位置與其表示的意義關係有着直接的聯繫。凡表示假設關係、讓步關 係、條件關係的連詞都出現在前一分句;凡表示承接關係(包括承接假設從句、條件從 句)、因果關係、遞進關係
6、的連詞都出現在後一分句。兼有兩種位置的連詞,都表示多種意義關係,其在複句中的位置取决於其所表示的意 義關係。()常用連詞舉例 而 以 則 助詞 何为助词?助詞没有實在的詞彙意義,不能獨立存在,總是粘附在詞或短語之上,或協調音節以 足句,或在句法結構中起標記作用。助詞按照意義及功能可分爲兩類:音節助詞和結構助詞。音節助詞的作用就是協調音節以足句。音節助詞集中出現在先秦早期文獻中,尤其是 詩經之中,因爲詩是配樂唱的,詩的音節數目要與音樂的樂調、唱腔、節奏相和,難免 需要一些只起音節作用的助詞陪襯,這就是爲什麽音節助詞大多集中在 詩經中的原因。如:朋酒斯享,曰殺羔羊。(豳風七月)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7、(周南漢廣)()結構助詞。之 結構助詞“之”的作用有三。其一,標誌體詞性偏正結構的語法關係;其二,標誌主 謂結構不獨立成句;其三,標誌句法結構内部詞序的變化。是 結構助詞“是”的作用是標誌句法結構内部詞序的變化。者 結構助詞“者”粘附在謂詞性成分(包括動詞語、形容詞語、數詞語及主謂短語)之 後,構成體詞性的“者”字結構。所 結構助詞“所”只粘附在謂詞性成分之前,構成體詞性的“所”字結構。結構助詞在句法結構中起標記作用关于所字结构要注意的:注意古今“所”字結構的不同。注意“所動詞名詞語”中“所”字結構的界定。有時“所”、“者”共現,構成“所動詞者”被動句式中有“爲名詞所動詞”式,“所”是表示被動
8、的標記,與上文所講的“所”字結構不同。語氣詞 古今漢語的語氣詞系統完全不同。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語氣詞有“也、乎、哉、矣、已、耳、焉、邪(耶)、與(歟)、者、兮、夫”等,其中,尤以“也”用得最廣。()句子按語氣可分爲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四類。古代漢語中,陳述句常見的語氣詞有“也”、“矣”、“已”、“耳”、“者”、“夫”、“焉”等,疑問(包括詢問、測 度、反問)句常見的語氣詞有“乎”、“邪(耶)”、“與(歟)”、“哉”等,感嘆句常見的語 氣詞有“夫”、“哉”等。一般地説,語氣詞在表達語氣上功能單一,即一個語氣詞只表達一種特定的語氣。同 一個語氣詞(例如“也”)能够出現在不同語氣類型的句子
9、中,並不是那個語氣詞能够表達 多種語氣,而是因爲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句子語氣是複雜的,不是單純的。语气词的位置語氣詞可以出現在三種位置上:句首,句中,句尾。上述常見的語氣詞都可以出現在句尾,只有部分語氣詞“也”、“與(歟)”、“者”、“兮”、“乎”可以出現在句中,可 以出現在句首的語氣詞只有“夫”。語氣詞所處的位置不同,表達語氣的作用也存在差異。總的説來,句首語氣詞不表停頓,具有提示作用,兼表陳述語氣;句中語氣詞表示頓宕,兼有舒緩語氣或提示的作用;句尾語氣詞表示停頓,兼表各種語氣。句尾語氣詞有時爲了表達强烈的情感而隨句子的謂語前移。例如:大哉,堯之爲君!(孟子滕文公上)情矣,宋公之言也!(吕氏春秋
10、行論)()語氣詞可以連用,連用的語氣詞,各自分别表達不同的語氣。全句的語氣重點一般落在最後一個語氣詞上。【思考题】爲什麽説“或”、“莫”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類指示代詞?它們在句子中都能充當哪些語法成分?如何區分動詞“以”、介詞“以”和連詞“以”?古代漢語中的助詞按其意義及功能分爲幾類?舉例説明。爲什麽説古代漢語中的“所動詞名詞語”是個多義格式?助詞“者”和“所”都是謂詞性詞語指稱化的標記,它們有什麽區别?古代漢語中,結構助詞“之”都有哪些作用?爲什麽不能僅憑語氣詞來斷定句子的語氣?文選老子一書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説法不一。一般認爲老子即春秋時的楚國人老聃(),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大概成書於戰
11、國時期,是老子後學編輯而成的。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張世間萬物由“道”而生,總體上屬於客觀唯心主義。老子具有檏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觀察到事物普遍存在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唐代推崇道家,老子 被列入經書。老子一書共章,多字,分爲上下兩篇,上篇爲道經,下篇爲德 經。歷代研究老子的著作很多,早在戰國末年,韓非就曾作解老、喻老。現存的較重要的注本有魏時王弼的老子注和後人假托的“漢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莊子名周,戰國時蒙(屬宋,在今河南商丘縣)人,生卒年月不詳,約與孟子同時或稍後。莊子曾做過蒙漆園吏,一生貧困。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 是
12、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道家”是漢代的人命名,所以名“道家”,是因爲他們認爲天地萬物都生於“道”,兩漢説道家多以黄老並稱,魏晉以後,始稱老莊)。唐代推崇道家,莊子被封爲“南華真人”,所以莊子又名南華經或南華真經。莊子一書,包括内篇篇、外篇篇、雜篇篇,共篇。學術界一向認爲内篇大體是莊周自著,外篇、雜篇是莊周後學所作。歷來爲莊子作注的很多,通行的有晉郭象的莊子注(唐成玄英爲郭注作疏)、清王先謙的莊子集解和郭慶藩的莊子集釋荀子,名况,戰國末期趙國人,生卒年不詳,其活動年代約公元前前 年。荀子曾長期在齊國稷下(今山東臨淄西北)講學,後任楚國蘭陵(今山東棗莊市)令,晚年居家著述。荀子批判地繼承了
13、春秋戰國以來各學派的學説,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是先秦諸子中的集大成者。在自然觀上,荀子反對鬼神,批判“天命”,提出“制天命而 用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説,主張“性惡”論,强調和鼓勵後天的學習;針對孔、孟的“法先王”和禮治的思想,荀子提出兼“法後王”和“隆禮”、“重法”的主張。因此,荀子雖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 一,但其學説已包含着法治的内容,對後來的法家學派具有重要的影響。荀子一書,現存篇,大多爲荀子本人所著,少數幾篇爲門人所記。最早給荀子作注的是唐代的楊倞。現在通行的注本是清代王先謙的荀子集解。韓非(約公元前前年),出身於韓國貴族世家,早年與
14、李斯一起師從荀 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和發揚了荀子的法、術思想,總結和吸收了前期法家的學説,建立起包括法、術、勢爲中心的完整的法家學説體系,爲建立專制主義 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提供了理論基礎。韓非的文章很受秦王政(秦始皇)的賞識。韓非由韓入秦後,由於李斯的妒忌,被讒入獄而死。後人將他的著述輯成韓非子 一書。韓非子現存篇,基本上是韓非本人所著。清人王先慎的 韓非子集解,今 人陳奇猷的韓非子集釋、梁啓雄的韓子淺解都是較好的注本。吕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相吕不韋(?公元前年)組織其門客撰寫的。全書分紀、覽、論,共篇。因爲書中有覽,所以後人又稱之爲吕覽。從漢書藝文志以來,這部書都列在雜家。其思
15、想大體以儒、道爲主,兼採 墨、法、名、農、兵諸家學説。書中記載了許多史實與傳説,保存了不少先秦諸子學説的資料,還記録了當時農學、醫學等科學知識,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最早爲吕氏春秋作注的是東漢的高誘。清人作了不少校勘工作。現在通行的 是清代畢沅的校刻本。今人陳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釋、張雙棣等的吕氏春秋譯注 等都可參考。今注举例庄子逍遥游今注举例韩非子说难古注老子道德經注,魏王弼注,是 老子最重要的注本之一。王弼(公元年),字輔嗣,三國魏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西北)人,魏晉時重要的玄學家。十 幾歲即“好老氏,通辯能言”,很受當時的名士何晏等人的賞識。除注 老子外,還 著有周易注、論語釋疑等。正始十年(年
16、),遭癘疾亡,年僅歲。莊子注,晉郭象注。郭象(約公元 年),字子玄,西晉玄學家,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人。“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很受當時清談名士推崇,“時 人咸以爲王弼之亞”。除注莊子外,還著有論語體略、論語隱等。晉書 有傳。荀子注,唐楊倞注。楊倞,生卒年不詳。據 新唐書藝文志,曾任大理評 事。荀子一書漢書藝文志因避漢宣帝劉詢之諱稱爲孫卿子,楊倞始復用“荀”字。楊倞注荀子,將原來的卷重新分爲卷,篇第亦有調整。據楊倞的 序,書成於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年)。吕氏春秋注,東漢高誘注。高誘,生卒年不詳,東漢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除吕氏春秋注外,還撰有孟子章句、戰國策注、淮南子注等。古注举例荀子劝学楊倞注古注举例老子四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