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陈潭辉 2014年10月11日 病史:女,65岁,发现右耳垂下无痛性肿物半月余,外院彩超示右腮腺下极混合性包块(混合瘤)。体格检查:右耳垂下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2cm*2cm*4.5cm,质软,无压痛,界尚清,上下活动度可,与表面皮肤无粘连,头颈部未及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无特殊。T1WI横断面脂肪抑制T2WI横断面脂肪抑制T2WI冠状面脂肪抑制T1WI增强 您的诊断是?A:多形性腺瘤(混合瘤)B:腺淋巴瘤(Warthin瘤)C:基底细胞腺瘤 D:嗜酸细胞腺瘤 E:神经源性肿瘤 诊断依据?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AC)1967以一
2、种单独的肿瘤进行描述和记载,为单形性腺瘤的一个亚型,1991年才独立分类,不再使用单形性腺瘤这一概念 病理成分单一:单层基底样细胞,起源于润管细胞或储备细胞 四个类型:实性型、小梁型、管型和膜性型BCA病理基础 80%发生于腮腺 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男女比例约1:2)腮腺区无症状、渐大性、可移动结节(我院近5年35例腮腺BCA资料情况:男女比例1:2.9;年龄25-77,平均54岁,小于40岁仅1例;病程为1个月至10年不等)BCA临床特点 大小:多小于3.0cm 位置:多位于浅叶 数量:多为单侧、单发 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晰,有包膜BCA一般特点 与其病理分型关系密切相关,最常见为
3、实质型,呈长T1长T2信号,常见囊变。增强明显强化,程度较高。BCAMR表现 多形性腺瘤(占良性肿瘤约75%)腺淋巴瘤(占良性肿瘤约5-10%)嗜酸细胞腺瘤 神经源性肿瘤 恶性肿瘤BCA的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 多见于30-50岁青壮年,无性别差异 圆形、椭圆形,有分叶,3-5cm T1WI等低信号,T2WI稍低-明显高信号,小的病灶信号较均匀,大的病灶信号不均,常发生坏死、囊变。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部分有延迟强化的趋势。腺淋巴瘤(Warthin瘤)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多有吸烟史 常双侧、多发 常有分叶及多发小囊状表现 T1WI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有“快进快出”的趋势。嗜酸细胞腺瘤 女,71岁MR0207713神经源性肿瘤女,28岁MR0145914某恶性肿瘤体会对于腮腺区的肿瘤 首先应判断良恶性,根据:部位、大小、边界、信号、强化特点、外周情况及淋巴结情况等 良性肿瘤根据其各自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鉴别体会 老年女性,病灶小于3.0cm,无分叶,均匀长T1长T2信号,明显强化,应考虑基底细胞腺瘤的可能。青壮年,T2WI信号较高,且不均匀,出现坏死、囊变,有延迟强化趋,应考虑多形性腺瘤可能 老年男性,有吸收史,双侧多发,浅叶下极,T1WI有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有“快进快出”特点,应考虑腺淋巴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