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疏通文意2、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特特殊文言现象殊文言现象检查预习:读准课文思考,独立解决:思考,独立解决:对照注释,自译课文,同对照注释,自译课文,同桌互换练习册订正桌互换练习册订正25题。题。讨论:讨论: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之之 唯君图唯君图之之。微夫微夫人人之之力不及此。力不及此。臣臣之之壮也,犹不如人。壮也,犹不如人。耕耕之之垄上垄上。而而 今急而求子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朝济而夕设版焉。夫晋,何厌之有?以其无礼于晋2、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有”
2、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一一僧欲之(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唐僧不之(僧不之(3)应。其独往,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应。其独往,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4)于唐僧:)于唐僧:“此何难之(此何难之(5)有?)有?”唐僧曰:唐僧曰:“汝汝之(之(6)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7)言亦过矣,)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君将骄而笑之(8)乎?)乎?”(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
3、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代词,可译为“这件事”。(5)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6)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7)结构助词,可译为“的”。(8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小练习词语解释1、且、且贰贰于楚也。于楚也。贰贰:2、晋、晋军军函陵,秦军氾南。函陵,秦军氾南。军军: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辞:4、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若:5、越国以、越国以鄙鄙远,君知其难也。远,君知其难也。鄙鄙:6、焉用亡郑以焉用亡郑以陪陪邻?邻?陪陪:7 7、行李行李之往来。之往来。行李
4、行李:从属二主从属二主驻扎驻扎推辞推辞假如假如把把当作边邑当作边邑增加增加出使的人出使的人8 8、共共其乏困。其乏困。共共:9 9、且君尝为晋君、且君尝为晋君赐赐矣。矣。赐赐:10、朝、朝济济而夕设版焉。而夕设版焉。济济:11、又欲、又欲肆肆其西封。其西封。肆肆:1212、阙阙秦以利晋。秦以利晋。阙阙:1313、秦伯、秦伯说说。说说:1414、微夫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不及此。微微:夫夫:通通“供供”,供给,供给恩惠恩惠渡河渡河延伸、扩张延伸、扩张侵损、削减侵损、削减通通“悦悦”,高兴,高兴(如果)没有(如果)没有那那 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围郑,以以其无礼于晋,且其无礼于晋,且贰贰于楚
5、也。晋于楚也。晋军军函陵,秦军氾南。函陵,秦军氾南。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驻扎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贰:从属二主贰:从属二主 军:驻扎军:驻扎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国危危矣,矣,若若使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见秦君,师师必退。必退。”公公从之。从之。佚之狐对郑伯说: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郑国处于危险危险之之中,中,如果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6、撤军。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郑伯同意了。若:假如若:假如 辞辞曰:曰:“臣之壮也,臣之壮也,犹犹不如人;今老矣,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无能为也已已。”公曰: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过也。然郑亡,子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亦有不利焉!”许之。许之。烛之武烛之武推辞推辞说:说:“我年轻时,我年轻时,尚且尚且不如别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了。”郑文公郑文公说;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求您,这是我的过错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
7、利啊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烛之武就答应了 辞:推辞辞:推辞 夜夜缒缒而出。见秦伯曰: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秦、晋围郑,郑,郑既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敢以烦以烦执事执事。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已经知道要灭亡了。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您了。越国以越国以鄙鄙远,君知其难也。远,君知其难也。焉焉用亡郑用亡郑以以陪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越
8、过晋国越过晋国把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部边境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何必要要灭掉郑国而灭掉郑国而增加增加邻国晋的土地呢?邻邻国晋的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削弱了。鄙:把鄙:把当作边邑当作边邑 陪:增加陪:增加 若若舍舍郑以为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行李行李之往来,之往来,共共其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乏困,君亦无所害。假如假如放弃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秦国东道上的主人东道上的主人,秦国,秦国使者使者往来,郑往来,郑国可以随时国可以随时供给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
9、,对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行李:出使的人行李:出使的人 共:通共:通“供供”,供给,供给 且君且君尝尝为晋君为晋君赐赐矣;许君焦、瑕,朝矣;许君焦、瑕,朝济济而夕而夕设版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焉,君之所知也。况且,您况且,您曾经曾经对晋惠公有对晋惠公有恩惠恩惠,他也曾,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早上渡河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您知道的。赐:恩惠赐:恩惠 济:渡河济:渡河 夫晋,何夫晋,何厌厌之有?既东之有?既东封封郑、又欲肆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其西
10、封,若不阙阙秦,将秦,将焉焉取之?阙秦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国有什么晋国有什么满足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国当作当作东部的东部的疆界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疆界。如果不侵损侵损秦国,晋国从秦国,晋国从哪里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肆:延伸、扩张肆:延伸、扩张 阙:侵损、削减阙:侵损、削减 秦伯秦伯说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杨孙戍戍之,之,乃乃还。还。秦伯秦伯高兴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了,
11、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守卫,就就率军回国。率军回国。说:通说:通“悦悦”,高兴,高兴 子犯请击子犯请击之之。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秦军。公曰:公曰:“不可。不可。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之力不及此。因因人人之力而之力而敝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知;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亦去去之。之。晋文公说:晋文公说:“不行!不行!假如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又去损害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12、失掉自己的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同盟国,这是不明智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这样晋军也撤离撤离了郑国。了郑国。微:(如果)没有微:(如果)没有 夫:那夫:那第二课时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13、。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释释“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
14、还说欲结秦晋,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春秋时期形势图春秋时期形势图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讨论: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讨论: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至“君之薄也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舍郑以为
15、东道主”至至“君亦无所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至“唯君图之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分析利弊讲究语言艺术讲究语言艺术善于揣摩
16、心理善于揣摩心理7 7、烛之武的游说艺术、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善于利用矛盾善于利用矛盾机智善辩的外交家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以“利利”巧攻心理巧攻心理以以“害害”巧析形势巧析形势以以“史史”巧施离间巧施离间整体把握秦晋围郑秦晋围郑临危受命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说退秦师晋师撤离晋师撤离坦言知亡,避其锐气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亡郑无益于秦亡郑无益于秦存郑无害于秦存郑无害于秦亡郑有害于秦亡郑有害于秦 主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
17、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1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知道那是困难的。3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的疆界。4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削减秦国而有利
18、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词句翻译 1 1、通假字、通假字已已,通,通“矣矣”,了。了。共共,通,通“供供”,供给、供应。供给、供应。厌厌,通,通“餍餍”,满足。满足。说说,通,通“悦悦”,高兴。高兴。知知,通,通“智智”,明智,聪明。明智,聪明。(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古汉语常识2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即东封郑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因人之力而敝之共其乏困退退,使动用法,使,使动用法,使撤兵。撤兵
19、。军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名词作动词,驻军。亡亡,使动用法,使,使动用法,使灭亡。灭亡。鄙鄙,名词意动,把,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当作边邑;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厚,薄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变薄弱。东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封,名词名词意动用法,使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成为疆界。阙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削弱。利利,名词使动用法,使,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获利。敝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西。3 3、古
20、今异义、古今异义(1)东道主(2)行李(3)乏困(4)夫人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今义:疲劳。今义:疲劳。古义:那人。古义:那人。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4 4、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 1、判断句、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
21、“也”表示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 2、省略句、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3 3、宾语前置、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4 4、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重要实词例释 1 1、贰、贰“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左传 隐公元年隐公元年)副职。(例:其内任
22、卿贰以上。梁启超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不专一。(例:贰则疑惑。例:贰则疑惑。荀子荀子 解蔽解蔽)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左传)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论语 雍也雍也)从属二主。(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 2、鄙、鄙边远的地方。(例:蜀之鄙有二僧。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为学)庸俗,鄙陋。(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左传 庄公十年庄公十年)看不起,轻视。(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23、左传 昭公十六年昭公十六年)3 3、许、许 准许。(同现代汉语同现代汉语)答应,听从。(例:例:“许之。许之。”、“许君焦、暇许君焦、暇”)”)赞同。(例:杂然相许。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约数。(例:潭中鱼可百许头。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小石潭记)表处所。(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4 4、阙、阙 qu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qu城楼。qu皇宫,引申为朝廷。qu通“缺”。ju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5 5、微、微细小,轻微。(同现义同现义)衰败,国势衰微。卑贱。(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史记
24、)幽微,精妙。(例:微言大义(例:微言大义)隐蔽,不显露。(例:见微知著(例:见微知著)如果没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岳阳楼记)6 6、敝、敝 坏,破旧。(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逸事)谦词,敝人。疲惫。(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损害,衰败。(例: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例: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重要虚词例释1 1、而、而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表
25、转折,连词)2 2、以、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把,介词)3 3、焉、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兼词,于此)4 4、之、之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子
26、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代词,代秦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助词“的的”)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 5、其、其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他的,代词)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表希望的语气副词)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郑国,代词)写作特点 1 1、伏笔与照应、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2 2、波澜起伏、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
27、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 3、详略得当、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成语典故1 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如:我在这文章里正用君,但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成语典故2 春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世代互为婚嫁,后称两姓联姻、婚配的关系为“秦晋之好”。如:他若将我孩儿治
28、好,何不就与他结为秦晋之好呢?成语典故3 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作战,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三十里叫一舍。)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人相争。如:似你这般诗才,不怕杜羔不退避三舍。文学常识 1 1、我国古代的几部编年体史书、我国古代的几部编年体史书 (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2)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3)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2 2、春秋五霸、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通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29、。3 3、十三经、十三经 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4 4、春秋三传、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这三部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5 5、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自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南史(唐李延寿)北史(
30、唐李延寿)唐书(旧唐书)(五代后晋刘昫)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五代史(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明史(清张廷玉等)6 6、古代姓名的由来、古代姓名的由来 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1)以姓为氏。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2)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3)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4)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5)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6)以先人名或字为姓。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7)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8)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9)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10)以谥号为姓。(11)因赐姓、避讳而改姓。(12)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13)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再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