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犯罪学(一)试卷(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犯罪学的研究基础是( A )A.犯罪现象 B.犯罪行为C.犯罪原因 D.犯罪对策2.最先提出自然犯罪与法定犯罪区分的学者是( B )A.菲利 B.加罗法洛C.李斯特 D.塔尔德3.下列选项中关20世纪之后现代西方犯罪学的研究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A )A.学派单一,理论一元的景象 B.犯罪社会学理论成为研究的主流C.犯罪预防理论得到更多研究 D.青少年犯罪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4.18世纪之前中国的犯罪问题研究历程可划分为( A )A.先秦时期和
2、封建制时期 B.商周时期和先秦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封建制时期 D.先秦时期和宋元时期5.从事科学研究或课题研究的计划、手段和过程的总称,被称为( C )A.行为方式 B.思维模式C.研究方法 D.技术手段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定量研究方法优点的是( C )A.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更加准确的认识B.能够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化,促进现象之间关系的精确分析C.可以用来研究十分复杂的犯罪现象和犯罪问题D.能够对大量的对象进行研究7.德国著名犯罪学家李斯特在犯罪三原因论的基础上,提出犯罪原因二元论,将犯罪原因归结为( A )A.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 B.生理原因和社会原因C.心理原因和自然原因 D.文化
3、原因和自然原因8.通过调查研究来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是( B )A.当面访谈法和电话访谈法 B.自填问卷法和结构访问法C.个别发送法和集体填答法 D.个案研究和非结构访谈法9.对于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在侦查、起诉、审判、矫正等环节,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有效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这一犯罪预防属于( C )A.控制性预防 B.改造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 D.疏导性预防10.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人的心理学特征的是( C )A.犯罪人的居住区域 B.犯罪人的人际关系C.犯罪人的人生观 D.犯罪人的家庭情况11.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核心为是否应当将该类犯罪( C )A.犯罪化 B.轻刑化C.除罪化 D.重刑化
4、12.下列人物中属于刑事古典学派的是( C )A.孔子 B.胡顿C.费尔巴哈 D.萨瑟兰13.双重角色型的被害人主要发生在( B )A.侵财性案件 B.暴力斗殴案件C.性侵案件 D.诽谤案件14.在犯罪生物学派中持有体型说的学者是( D )A.龙勃罗梭 B.菲利C.加罗伐洛 D.克雷奇曼15.至2006年,美国监禁罪犯人数为230.86万,约占受到刑事处罚罪犯总数734.38万人的31;社区矫正的总人数为503.52万人,占受到刑事处罚罪犯总数的69,其中缓刑共有423.7万,假释共有79.82万。这一数据说明西方国家的罪犯矫正呈现的特征是( C )A.监控手段的科技化 B.矫正机构的民营化C
5、.处遇方式的多样化 D.矫正模式的社会化16.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社会预防对策的制定主体的是( D )A.国家 B.执政党C.群众自治组织 D.国家执政党或社会17.下列选项中,保安处分中的非监禁性处分不包括( D )A.限制居住 B.禁止从业C.驱逐出境 D.强制劳作18.下列关于现代社会罪犯矫正的未来发展趋势表述错误的是( D )A.从单一的以监禁刑为主体向非监禁刑刑罚措施发展的趋势B.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已成为各国刑罚改革的发展趋势C.社区矫正蕴含着刑罚的惩罚性和恢复性双重价值D.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有效、人道、经济的罪犯处遇制度,没有不足之处,代表了罪犯矫正的未来趋势19.下列表述不属于罪犯矫
6、正原则的是( B )A.人道化原则 B.体系化原则C.社会化原则 D.个别化原则20.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居于主导地位的罪犯矫正方法主要有( C )A.管理矫正、心理矫治、劳动矫正 B.心理矫治、教育矫正、劳动矫正C.劳动矫正、教育矫正、管理矫正 D.教育矫正、心理矫治、管理矫正21.长期以来,我国矫正罪犯的基本方法是( C )A.管理矫正 B.心理矫治C.劳动矫正 D.教育矫正22.刑事立法政策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 C )A.除罪化问题 B.轻刑化问题C.犯罪化问题 D.重刑化问题23.下列选项中关于刑事惩罚对策与犯罪社会预防对策的联系,表述错误的是( D )A.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
7、了预防、控制和遏制犯罪B.二者的制定主体基本相同,都是国家、政府或执政党C.二者都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D.从二者的内容范围看,刑事惩罚对策的范围要远远大于社会预防对策24.下列选项中关于特殊预防表述错误的是( B )A.特殊预防是指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B.对于过失犯罪入而言,对之进行特殊预防没有任何作用C.并非判处刑罚就能自然实现特殊预防的目的,还必须保证行刑的公正性与科学性D.死刑不应成为当今社会实现特殊预防的主要途径25.各国和各个地区保安处分的立法形式与内容不尽相同,从各国相关制度规定上看,保安处分一般不适用于( C )A.无责任和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B.特殊危险者和刑罚不适者
8、C.城市乞讨人 D.未成年人26.狭义的刑事司法对策是指( D )A.刑事侦查对策 B.刑事起诉对策C.刑事立案对策 D.刑事审判对策27.下列选项中关于刑罚目的与功能,表述错误的是( B )A.刑罚的目的需要以刑罚功能为其确立的前提和赖以实现的中介因素B.刑罚的目的只能顺应刑罚的功能C.刑罚的目的一经确定,对刑罚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D.刑罚的目的通过刑罚的功能来实现28.下列选项中关于保安处分与刑罚的联系与区别,表述正确的是( B )A.刑罚是一种保安处分B.保安处分是以预防未然犯罪为其主要功能C.二者都主要适用于有严重危险陛的初犯D.保安处分表现为对适用对象财产的剥夺,而刑罚表现为
9、对适用对象自由的剥夺29.下列选项中关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表述错误的是( A )A.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最近刚刚确定的基本刑事政策B.宽严相济的“宽”,表现为非犯罪化、非监禁化、非司法化三种情形C.宽严相济的“严”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D.宽严相济的“济”是指救济、协调与结合30.下列选项中属于监禁刑执行政策的是( B )A.依法办事、文明行刑、人道待人 B.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C.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监控与帮助相结合 D.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1.恐怖主义犯罪:是指犯罪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
10、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32.广义犯罪被害人:与狭义被害人相对(刑事被害人),广义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或潜在承受者。它是犯罪学中的被害人概念。33.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团体在其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某种障碍,或者机会被剥夺,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敌意和愤恨,之后都会产生一种攻击行为。即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好攻击行为,从而会导致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的产生。34.心理矫治:是对罪犯开展矫治的一种方法,是科学认知犯罪诱因、确保监狱安全、减少重新犯罪的有效手段,对罪犯走出心理误区,帮助其培养健康人格,意义重大。三、简答
11、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5.简述被害人的物质损失的种类。答: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是指由于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直接或间接的财产损失。(1分)根据损失的种类,分为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1分)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由于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性物质损失。间接损失是指由于未来可得收益的损失和未来必要收益的损失。(2分)司法实践中,衡量的主要还是直接物质损失。(1分)36.简述犯罪数量统计“漏斗效应”的主要内容。答:(1)在犯罪数量统计中,存在中警察、检察院、法院三个职能部门不同的统计数量,各部门统计的数量呈现着依次递减的现象,即“漏洞效应”。(2分
12、)(2)警方统计的发案数量即实际接报的案件数量。(1分)(3)检察院统计的起诉数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检察机关依法决定向审判机关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数量。(1分)(4)法院统计的审判数是法院最终判决定为罪(案)犯的数量。(1分)37.简述日常活动理论主要内容。答:该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家劳伦斯科恩和马库斯费尔森提出的。(1分)(1)理论的研究视角是人们的生活方式;(1分)(2)其核心观点是:在社会中总存在实施掠夺性犯罪的潜在犯罪人,它的发生与人类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1分)(3)特定时空条件下,掠夺性犯罪的发生应同时具备三个因素,有犯罪动机的犯罪人、合适的被害目标、缺乏“保护者”。(1分)(4)是指
13、由于生理缺陷或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所限,非常容易相信他人而遭受或可能遭受犯罪行为损害者。(1分)38.简述刑罚的功能。答:刑罚功能是指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罚所直接产生的的社会效应。(1分)(1)限制再次犯罪条件功能;(2)消除再次犯罪条件功能;(3)个别震慑功能;(4)教育感化功能;(5)一般震慑功能;(6)法治教育功能;(7)安抚、补偿功能;(8)强化规范意识功能。(8点每点1分,答对任意4个得4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3分)39.(本题10分)试用塞林的“文化冲突论”论述刑法与犯罪的关系。答:(1)塞林认为:不同的文化和群体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这种存在于复杂社会中不同文化的行为
14、之间的交迭和矛盾,就是所谓的文化冲突。(3分)(2)塞林认为,刑法是社会主流文化行为规范的表现,犯罪则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2分)(3)由于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冲突,所以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就必然会产生违法刑法的犯罪行为。(2分)(论述层次清晰,论述内容充分1-3分)40.(本题13分)试述三级预防理论的主要内容。答:三级预防理论也称三层次预防理论。是美国犯罪学学者史蒂文拉布总结犯罪预防理论和实践的结果。(1分)其主要内容有:(1)第一层次犯罪预防。第一层次预防鉴别犯罪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采取的方法包括环境设计、邻里照看
15、、一般威慑、私人保安和就预防犯罪行为的教育。(3分)(2)第二层次的犯罪预防。第二层次的预防的重点是对已经表现出犯罪征兆的人进行鉴别并采取预防其犯罪的措施。(3分)(3)第三层次的犯罪预防。第三层次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已然犯罪人,预防他们重新犯罪。(3分)(论述层次清晰,论述内容充分1-3分)五、材料分析题(15分)41.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了隐案问题的实证研究。国家“七五”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5个省市300余个派出所进行了为期三年(1985年、1987年、1988年)的隐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犯罪统计中也存在着隐案问题:(1)犯罪明数最多只占实际
16、发案的13。危害较大的重大案件的明数较接近于实际,占接报案数的23。(2)各类犯罪的明数与暗数之比值差异较大。杀人、强奸等严重侵犯人身案件的隐案小,明数占90%95;侵犯财产案件犯罪暗数较大。盗窃非机动车、扒窃、抢夺、破坏生产案的明数只占接报案的110。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犯罪黑数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答:黑数又称为暗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3分)(1)犯罪黑数产生的原因:有的被害人担心个人名誉、利益收到损害;(1分)有的是因为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1分)有的被害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害;(1分)有的是犯罪发生后没有被任何人发现;(1分)有的是警察部门工作效率不高,统计数据不准,对轻罪重视不够;(1分)有的警察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犯罪数量有意截留瞒报。(1分)(2)查堵犯罪黑数的对策:提高被害人的报案意识,鼓励被害后积极主动报案;(1分)警察部门做好对被害人名誉、隐私的保护;(1分)规范警察受案程序,减少人为对立案环节的操纵控制。(1分)(论述逻辑清晰,内容充分1-3分)